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论文_颜承民,孔正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论文_颜承民,孔正

颜承民 孔正

(曲阜市精神病防治院 山东曲阜 273100)

【摘要】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精神疾病患者似有增加,造成许多家庭陷入因病致贫、或突然崩塌的境况。如何使精神疾病患者康复,重新回归社会,恢复学习、工作、生活常态,特别是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摆在了每一个医生的面前。分析导致精神疾病的原因、总结药物治疗的经验发现,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健康教育;精神疾病;患者康复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0-0351-02

1.界定精神疾病范围,把握精神疾病的特点

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此,界定精神疾病范围,把握精神疾病的特点,是健康教育的入手处,也是健康教育发挥作用的关键。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这类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使他们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而且他们的动作行为也难以被一般人所理解,严重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从现在对精神疾病的一般认识上,我们可以从轻到重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酒精、有机磷、肾上腺皮质激素、镇静催眠剂等药物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碍;二是轻型精神疾病,包括神经衰弱、癔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等;三是重型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更年期精神病、儿童精神病、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症、抑郁症、感应性精神病等。

2.把脉精神疾病成因,瞄准健康教育的靶点

导致精神疾病的病因,一般认为有四类。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三是环境因素,四是年龄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孕期影响。两代以上有精神病人的家庭,其第三代患精神疾病的几率显著增加,从优生角度讲,第三代人应当谨慎生育,降低第四代子女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孕期影响对一个人是否易患精神疾病有很大的影响。同房、怀孕期间遭遇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如突然的响雷、暴风、情绪上的大悲、惊恐等,潜在地影响着子女的颅脑发育,影响着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为精神疾病的发生埋下祸根。应竭力避免这些因素出现,以免遗憾终生。

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发生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生长的家庭环境、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升学的期望、村居人文环境、学校生活、工作与薪职的变化、婚恋、亲人的夭亡、公平正义、人际关系、社会经济地位城乡治安状况等,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促使发病或加重病情。

环境因素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居住地的改变、村居的自然环境等直接或间接的对精神疾病的发生施加影响。

年龄因素,对一个人抗压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对负性事件的理解释怀能力起着决定的影响,应纳入健康教育的视野中。

虽然精神疾病的轻重不一,表现多样,病因复杂,但不可或缺的病因或诱因则与情志心理因素有关,或曰负面情绪。从对精神疾病的治疗转向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复发,体现“预防为主”、“治未病”原则,将产生重要的社会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加强精神卫生教育,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精神疾病的产生,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多是由不良精神状态累积、叠加、不能自我排解所致,应当针对导致不良精神状态的因素进行健康教育,给予疏导,可有效预防、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

现实与心理期望的背离是导致不良精神状态的根本原因。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居住环境、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等,常常使一部分人不能满足心理期望,特别是自我要求过高,几经努力仍未能实现,自觉被社会抛弃,这种心境又无法得到排解时,便产生不良情绪,经过积累、叠加效应,发生精神障碍在所难免,以致最终导致精神疾病。

医生要善于发生存在不良情绪和不良精神状态的人,并给予高度关注。在健康教育中,通过正反案例,把人们过高的心理期望平复至与现实相贴近,既要有奋斗追求的适度目标,又要有接受现实的勇气,不断进取,百折不挠,才能使人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中,心中释然,防止不良情绪的累积、叠加,才能避免产生精神疾病或诱发加重精神疾病。

消除负面情绪,可采取听音乐、散步、运动、心理咨询等方法。或把心理不愉快的烦恼、压力写在纸上,再将纸张丢进垃圾桶里,能够舒缓负面情绪。

人要快乐。王阳明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体,忻合和畅,原无间隔。要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要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良知即是乐之本体。”要在困难中寻找快乐。

4.加强精神心理疏导,促进精神疾病的康复

一旦发生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针对发病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精神心理疏导,可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防止复发。

给易患人群讲好三个故事。塞翁失马,安之非福?塞翁得马,安之非祸?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身处寒冬,离春天还远吗?

指导情绪亢奋、不稳定易患人群多听舒缓的音乐,哼唱喜欢的歌曲。音乐具有改善情绪的作用,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焦虑、恐惧等问题常常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若能指导这类患者听唱相应的音乐或歌曲,则有助于改善、甚至显著改善他们的情绪,阻止病情的发展。

指导情绪低沉的易患人群参于打击乐器的演奏,可提高他们的兴奋性、发泄不良情绪,逐渐地提高参与交往的兴趣,锻炼患者的身体协调性、反应性等,降低发病率。

精神状态属于亢奋性的,如失眠、焦虑、烦躁、易怒等人群,可选择性的听、唱、哼《春江花月夜》、《寒江曲》、《平沙落雁》、《二泉映月》、《烛影花红》、《绿岛小夜曲》、《梦幻曲》、《江南好》、《姑苏行》、《化蝶》等;而精神状态属于抑郁性的,如悲伤、劳累、消沉、思睡等人群,可选择性的听、唱、哼《喜洋洋》、《春天来了》、《心花怒放》、《步步高升》、《娱乐升平》、《金水河》、《天花板》、《假日的海滩》、《矫健的步伐》、《锦上添花》、《良宵》、《汉宫秋月》、《渔舟唱晚》、《花好月圆》、《欢乐舞曲》等。

具体地,心功能失调,表现为失眠、心悸、心胸憋闷、烦躁时,可选《紫竹调》,建议在21:00~23:00欣赏,哼唱;肝功能失调,表现为抑郁、易怒、乳房胀痛、眼部干涩、胆小、易受惊吓时,可选《胡笳十八拍》,建议在19:00~23:00欣赏,哼唱;脾功能失调,表现为腹胀、便溏、肥胖、淡口唇溃疡、月经量少色淡、疲乏、胃或子宫下垂时,可选《十面埋伏》,建议在进餐时以及餐后1小时内欣赏或哼唱;肺功能失调,表现为咽部溃疡疼痛、咳嗽、鼻塞、气喘、容易感冒、易出汗时,可选《阳春白雪》,建议在15:00~19:00欣赏,哼唱;肾功能失调,表现为面色暗、尿频、腰酸、性欲低、黎明时分腹泻时,可选《梅花三弄》,建议在7:00~11:00欣赏、哼唱。

5.结语

精神疾病患者受到疾病本身和心理因素的双重压迫,十分痛苦。为了能够进一步缓解患者以及家人的痛苦吗,做好健康教育显得较为重要。本文就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实际状况提出相应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患者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付萍萍,朱伟芳,卢雪珍,杨淑芬,邬东红,傅文霞,陈素香,吴辉霞.惠州市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0):52-55.

[2]朱伟芳,付萍萍,卢雪珍,徐娟,刘永忠,杨淑芬,杨惠清,余小珍.心理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3):146-148+153.

论文作者:颜承民,孔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加强健康教育,促进精神疾病患者康复论文_颜承民,孔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