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论文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

左 柳,刘秀华

(天津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222)

摘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地指导着我们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究其根本,是因为它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丰富的理论内涵、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历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为了谁、 依靠谁、 成果由谁共享的目的主体、 发展动力、 价值标准,其重要意义包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 理论基础; 理论内涵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首次明确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之后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清晰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在十九大之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地位再次被明确,确定其为我党执政的十四大基本方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跨时代意义。同时使国内研究学者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视不断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王岩、 竟辉[2]总结了2017年 6月之前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理论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 现实意义和践行路径、 其他视角研究、 分析评价和进路设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十九大召开之后这一时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着眼于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后学者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根据2019年 4月21日进行的统计,在中国知网上以“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词,文章类型为学术期刊、 会议、 报纸三类的检索结果是: 2014~2019年分别为: 2019(共25篇)、 2018(共117篇)、 2017(共52篇)、 2016(共12篇)、 2015(共1篇)、 2014(共6篇)。根据数量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对人民思想的研究在十九大召开之后著作颇丰,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理论主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起着根本的指导作用,也是制定其他方针政策的首要出发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具体体现在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丰富的理论内涵、 重要的理论、 实践意义,也正因此成为新时代指引我们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理想的重要指导思想。

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来源,要客观地把握其理论实质,必须要追溯其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探析其理论基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入手。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其次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最后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这三方面内容从历史逻辑上展现了其思想的基础理论来源,共同为此发展思想奠基,使之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性的理论。

总之,工作坊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契合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培养注重知识运用、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尤其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工作坊教学模式在果蔬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适宜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推广。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深化,创造性地把研究领域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3]3,并详细论述了“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本质,从总体上规定了马克思人本观的新视界[4]153,创立了群众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从人的概念出发,指出了发展主体。唯物史观中着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继承了人民主体地位思想而成为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生活进行实践活动并以此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改变了社会生产关系,成为自己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应有之义,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从价值逻辑上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出的是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思想就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1.2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行动计划》提出了五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二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三是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四是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五是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

1.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充分体现时代特征的同时,更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丰富。首先,从本体论角度来说,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人的生存和人的社会实践问题。因此,我党依然坚持人本理念,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其次,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马克思认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仅从物质生产研究社会是存在局限性的,必须要从社会本体出发,引入人的概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仅引入人,还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真真实实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导向。最后,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说,马克思认为,人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新时代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人,这是马克思在一百多年之前提出的人民观的一种延续和继承,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现今时代背景下一种与时俱进的升华。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现今习近平新时代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最终可不可以使人民受益,人民是否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才是这一思想的最终价值标准。我们必须谨记人民是发展的目的主体,同时人民也是检验发展的价值标准,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过程就是检验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所有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是此发展思想的最终奥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明了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并且要保证共建后的共享。人民作为社会生产的直接承担者,是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在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人民一定要共享发展的成果,发展成果能惠及全体人民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之所以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关键,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共享发展就是要把是否给人民带来利益作为检验发展成效的标准。

旅游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新载体。乡村旅游以其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等特点,较为方便地进行乡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转换,解决农民就地就业问题,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空心村等社会矛盾,并逐渐吸引高素质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2.1 一切为了人民的目的主体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部分,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研究。从理论上来说,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从实践上来说,它正确指导着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做出科学的指引,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2 一切依靠人民的发展动力

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民,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切依靠人民从发展动力角度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涵。发展依靠人民是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定要把人民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管是科技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新进取精神。群众在社会发展、 改革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创新过程中有着重大优势,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国必须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在实现人民群众的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

2.3 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承诺,气势恢宏地表达出人民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我国社会主义能发展到现在的高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将人民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正与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发展的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相符合。

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人民是我党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本目的,人民生活过得好,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是对我党所有工作最大的回馈。在我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民永远是主体。我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我党对于价值立场的决心是不会为任何困难而转移的,人民所在之地,就是我党立足之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好印证了十九大所提出的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我党需要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去围绕人民,去建立和人民之间不可分离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我们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和解决问题,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根本出发点、 落脚点都是努力实现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不能舍弃的根本。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坚持并落实这一原则能更好地体现党的宗旨和性质。同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强调是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获得幸福感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从一切为了人民的落脚点出发。只有拥有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和植根于民的感情温度,才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3.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我党在经历各种执政考验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继续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为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执政理念的引领,从革命到改革再到新时代,我党历代领导人带领人民迈过一道道坎,人民一直是历代领导人心中的所念所忧。习近平同志继承了我党前几代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执政理念,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民问题的观点、 开展巩固政权的群众运动,到改革开放阶段邓小平提出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的观点[6]和“三个有利于”的论断,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党历代领导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执政理念不仅是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一条主线。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老少皆知的一句古话,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达,表明了人民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方面的重要性。尽管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但重视人民的民本思想,一直被传承至今。民本思想起源于殷商时期[5],有着十分漫长的发展历史。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民本思想对于发展民生仍具有借鉴意义。古代的民本思想可以被称作“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思想的文化来源。传统民本思想早在奴隶社会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尽管其具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其一,从历史的范畴来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认知选择。以史为鉴,方得始终,在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下,既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又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其二,从执政党建设来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政治理念基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达,民本思想体现了我国政治思想的集大成所在,是我国政治理念的精髓之处。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则是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延续和创造性的发展,它不仅很好地吸收了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精华,还摒弃了其封建性的糟粕,并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方法丰富了其内容。其三,从价值理念来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提供了价值主体、 价值原则、 价值标准、 价值目标。诗经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传统民本思想对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价值理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人民谋复兴的价值情怀。其四,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一直被中国共产党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当今,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对我国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一系列伟大实践的理论支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我们的步伐和毫不动摇地坚持我们自己的理论指导。新时代已经来临,而新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在我们的指导思想层面也必须与时俱进,创造符合新时代潮流的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推进,文化也在发生着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社会发展到21世纪并且进入新时代的产物。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看成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它从经济层面改善民生、 政治层面重视民权、 社会层面提高就业、 文化层面丰富精神、 生态层面安居乐业五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不存在问题,我们要做的正是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了方向。“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实与拓展。而且“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包含并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从理论意义上说,这是充满文化底蕴的理论丰富与发展,并且清晰地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系列关于民生的论述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

3.3 指引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着发展方向,强调了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地落实我党的方针政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新发展理念都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指导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引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要立足实际,把握根本,欲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以“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为出发点,来统筹贯彻各项发展战略。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必经之路。同时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清晰严谨地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为了谁,要依靠谁,以及怎样才能落到实处的现实问题。关于指导思想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出发,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引领,统筹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这样才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8]

当粒子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一定为零;当带电粒子做变速直线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合外力方向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可以发现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提供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根本原因,并且方向指向圆心。

4 结 语

我国学界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人民”这个词汇在大众传媒的高频出现以及被党政干部和群众口口相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会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和潜力,将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笔者以为,在之前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 内涵及意义,这些研究还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难以突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地位。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对习总书记著作和系列讲话做系统的阐述,第二,要捋清“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逻辑,将灵魂核心系成一条有明确方向的主线。最后,要理清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王明生. 正确理解与认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 南京社会科学,2016(6): 15-18.

[2]王岩,竟辉. 国内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6): 194-202.

[3]吴楠,朱虹.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轨迹及其当代价值[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5]张丽丽,段妍. 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思想探析[J]. 广西社会科学,2017(10): 6-11.

[6]张鑫. 试论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 世纪桥,2017(12): 6-8.

[7]徐龙建.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论析[J]. 实事求是,2017(6): 9-12.

[8]梁红军,邸淑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价值与逻辑[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3): 8-13.

Xi Jinping ’s Thought on “People -Centered ”Development

ZUO Liu ,LIU Xiuhua

(College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in the new era due to its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include Marxist humanism,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the governance ideas of previous leaders. The rich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covers the subjects, driving forces and value standards for development, which deals with whom the development is undertaken for, relied upon and shared with.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has enriched Marxist humanism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guided the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basi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文章编号: 1673-1646(2019)06-0142-05

收稿日期: 2019-06-21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果推广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实效性提升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简介: 左 柳(1995-),女,硕士,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1646.2019.06.026

标签:;  ;  ;  ;  ;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