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柏林学校 743000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方面的关系,更多的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所以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
一、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了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担心学生出错。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事先不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些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有直接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二、狠抓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例如在上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讲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其中对于气体的收集,同学们认为很简单,往往不屑一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我拿出一个洗气瓶,然后问:
1.这个装置能否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果能收集,气体应从哪个导管口进入?
2.若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收集哪些气体?气体应从哪个导管口进入?
一步一步引起学生重视,培养好奇心。这些问题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感到解决问题除常规方法之外另有蹊径,意识到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探究能力训练。
三、运用创新式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改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即思维的灵活性,与呆板、僵化、教条相反,它要求人们思路开阔,从一个起点引发多条思维途径,也就是善于进行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现行教材有许多演示实验,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做,学生在底下看。但几年实践下来,我发现尽管教师做得很辛苦,操作也很到位,但坐在后面的同学还是没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更不用说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他们只是通过教师“听”到现象,而没有真正看到现象。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为了让学生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启迪思维,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将一些无危险性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如: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要求取少量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三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并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若采用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上台演示,那么大部分同学就不会观察到在镁条、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而在铜片表面没有气泡产生这一现象。所以在上课时,我给每两位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仪器,让每一位都动手实验,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认真地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从而启发了思维,培养了思维能力。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教科书上的学生实验大多是证明性的实验,学生做实验只是验证一下与教程所写的符合与否,但不能培养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将课本的证明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重新设定认知情境,则可挖掘化学实验的探索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如:实验Na2CO3和CaCO3都跟稀HCl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不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与分析这两组实验的异同点,还要求学生比较溶液取用量不同和浓度不同时,产生CO2量的多少以及反应速度的快慢情况,从而总结出灭火效果最好的浓度。实验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动手机会,而且通过仔细观察、不断分析、思考、探索,大脑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总得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备学生、备教师,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我想只要我们实施优化的教法与学法,不断探索,学生的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
论文作者:赵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思维论文; 气体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