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有感论文_杨小幼

浅谈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有感论文_杨小幼

(漳浦县佛昙中心学校,福建省 漳浦县 363208)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曾在他的书中说过:“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更加明显。因此,只有将美学教育融入知识和思想教育之中,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美育因素,创设审美氛围,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臻于完美。以下从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实践中,得出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随文识字,知汉字的形体美

《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提出了识字、写字的要求;即“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感受。”结合本课认识生字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认识一个笔画“横折弯钩”。掌握“为”的笔顺。

本课从随文识字入手。在教学本课生字时要根据低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学生识字心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字形。越是低年级,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让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识字学习的一条重要的规律。生字要注意从文中来,再回到文中去。

教学生字时还要注意读写分开。会写的生字要求学生在汉字表象记忆的基础上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注重引导发现,渗透学习方法(如自主识字、结构归类、形声字归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识字能力,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寻找意象,赏作品的图画美

《雪地里的小画家》讲的是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了各不相同的脚印,仿佛一幅美丽的图画。“小画家”,就是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画画”,就是它们在厚厚的雪地上留下脚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赏析美文的同时,还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它们用什么作画?”;“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等问题,同时掌握本文的生字。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不同,说明它们的脚趾形状不同。青蛙没有参加“画画”,说明青蛙有冬眠的特点。还有小熊、蛇、刺猬等动物也要冬眠,那把这些动物放在儿歌里行吗?基于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种思想意蕴呢?首先在于儿歌中的意象美。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好的意象,文中作者用好的意象激发出小学生的童真童趣。

为了更贴近儿童的生活,《雪地里的小画家》精心挑选了可爱的小动物意象——小鸡、小鸭、小狗、小马、青蛙。这些动物都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如果挑选狮子、大象等动物,不仅学生不熟悉,更无法唤起学生内心对这首儿歌的亲近感。再者,这些动物在雪地里所踩出来的脚印,组成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竹叶、枫叶、梅花、月牙,让学生不禁有疑问了——为什么小鸡画的是竹叶?小鸭画的是枫叶?小狗不能画月牙吗?这时候,教师适时出示小鸡、小鸭等动物的脚印以及竹叶、枫叶等的图画,学生便可从中领悟到,原来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如此形象有趣,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引导朗读,明作品的韵律美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教学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利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针对本课内容,依据上述目标,本课的教学将扣住重点句子“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段文字。

阅读文本就要善于发现“美”的所在。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趣,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美,带着童趣读出味道来。首先是让学生边读边看图,或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再读正确、读流利。文中“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是描绘儿童看到下雪时高兴心情的自然流露,引导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出来;然后通过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中间两句描写的是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在雪地上快活地跑来跑去,留下一串串“竹叶”“梅花”“枫叶”和“月牙”。这些“小画家”“画”了一幅十分美丽的雪地“画”,所以指导要读得轻快些。接着通过范读,让学生模仿着读出轻快活泼的语气。指导最后两句的朗读时要抓住“?”和“。”,“青蛙为什么没参加?”读出疑问好奇的语气,“它躲在洞里睡着啦。”为什么没用“!”,如果用“!”你会怎样读,对比一下哪个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让读者在读时要轻声读,不要打扰小青蛙的美梦。同时也通过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多种形式,读出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语气。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趣味。

四、创设氛围,展作品的意境美

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需要借助外在手段,如插图、投影录音,或者教师自身用美的语言描绘出其意境。特别是现在教学设备的完善,多媒体的出现给语文美育教学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有三个作用: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用情感感染他们,用画面渲染丰富的内涵。这样,可以让受教育者在知识美、情感美、意境美和图画美中自由翱翔。在应用多媒体时,可以制作多媒体配乐朗诵的音乐和影片。老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制作PPT时,可选用与诗歌相对应的背景图。

例如在“下雪啦!下雪啦!”这一句中,背景图就是这样一幅美丽洁白的下雪动态图——雪纷纷扬扬地下着,小朋友在雪地里高兴地堆雪人、打雪仗,心情十分高兴激动。这样的图画刚好与诗句的意境吻合,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欢快活泼的心境契合,达到多媒体手段与教学思想的统一。又可根据课文内容,出示小鸡小鸭等动物以及竹叶、枫叶等图片,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儿歌中的天真活泼,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多媒体手段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统一。

同时讲授者的语言美会把课堂串联得生动美丽,使作品产生生命力。导入新课时,我说:“让我们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打开房间的小窗,探出我们的脑袋睁大我们的眼睛,去发现一群小画家带来的美。”其实这打开的是一扇学生心灵的小窗,睁大的是学生智慧的眼睛,学生就这样一开始就走进了课文的画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原汁原味阅读后,及时捕捉学生阅读后对“快乐”“高兴”等字眼的理解进行引导,唤起学生的童真童趣。接着从文本自身的特殊矛盾处入手做具体分析,如:“青蛙为什么不参加动物们的画画活动呢?是因为它懒吗?”抓住这一个矛盾,引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的思维马上调动起来了。

作者简介:杨小幼(1987.02-),女,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人,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二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杨小幼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浅谈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读《雪地里的小画家》有感论文_杨小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