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势_中学生论文

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学生论文,新趋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N市四所中学198名学生(两所重点中学的100名高中生,两所普通中学的98名初中生)和两所小学六年级的8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了解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与社会行为”特征、网络信息能力水平、行为趋向,旨在研究网络时代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特点。

(一)调查方法与内容

对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行为进行调查,采用如下方法:

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

观察法:在学校机房和社会网吧里观察学生的浏览内容和网络行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中小学生上网时间及地点,如表1所示:

表1 经常上网的中小学生上网时间分布

课余上网 节假日上网课余及节假日都上网

中学生 17%12% 71%

小学生 10%5% 85%

调查表明,有38%的中学生经常上网(每周有3天以上或每周上网5小时以上),12%的小学生经常上网。

经常上网的中小学生上网地点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N及上海市中小学生上网地点分布

网吧学校 家庭

N(198)121(61%)59(30%)18(9%)

上海(612) 37(6%) 459(75%)

116(19%)

分别对上述两地中学生上网地点所调查的结果作比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以网吧为例,由统计学公式计算得:Z=16.98,因为Z=16.98>Z0.01=2.58,所以在0.01性水平上认为,N和上海两地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行为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即N市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上海市中学生在网吧上网的人数比例。同样可以认为上述两地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上网的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上海的中学生在学校上网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N市的水平,在家庭上网的人数比例也显著高于N市的中学生在家庭上网的水平。

对于农村(限于集镇)地区的学生而言,N市北部地区的调查表明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为网吧,高达95%以上(农村乡镇中学建有校园网的很少,一般条件好的也只有校长室或电教室拨号上网,故学生多是在课余到集镇的网吧上网)。

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原因在于上海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学校计算机和网络的数量多,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大。而N市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拥有的计算机数量较少,好一点的学校平均也不过一、二百台,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网络教室少,网络终端少。小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在学校和家里,分别占70%和30%(受家庭条件的影响)。网络的出现,使学生活动的空间得以延展,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在网络发展初期,由于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较低,学生到网吧上网比例较大,而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家庭上网的比例较小,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和社会网吧到网上冲浪,而网吧管理的不规范,容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同过去相比,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管理的责任加大,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扩大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上网的比例逐年升高,在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上,家长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并且很关键的作用。

2.中学生网上行为排序,如图1、图2所示。

图1 N市区中学生网上行为排序

图2 上海地区中学生网上行为排序

学生在网络行为上的排序以及地区对比表明,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学生信息素养有了提高,利用互联网的能力有了提高,互联网成了青少年学生探索世界、实现自我的一种重要工具。同时,与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网上行为主要为浏览网页、玩游戏和聊天,也有一部分同学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业”式的探索,存在着年龄差异。中小学生通过网络冲浪,体验着网络生活的快乐。当网络成为一种生活的时候,学生管理也就成为了一种生活化的管理。

3.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中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其中有51%的学生持审慎的态度,完全不与人交流思想的仅占7%,但只有32%的学生经常与人交流。在“你最喜欢和谁交流学习、生活心得”一问中,76%选择了“同学”以及网友,选择“老师”的仅有几人,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最常使用的交流方式排序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依次为:电话、面谈、E-mail、到网上聊天、使用OICQ。这说明在中小学生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很在乎能否得到及时的反应,所以电话、面谈等互动性很强的交流方式很受欢迎。而如果相识双方都有条件上网,OICQ则成了首选,因为同E-mail、

网络聊天室相比,OICQ不但具有即时性,还具有专一性和私密性。

4.“你通常和谁一起上网?”的情况调查,如表3所示:

表3 “你通常和谁一起上网?”统计

父母 同学(或朋友)

中学生 13%87%

小学生 89%11%

90%的在家庭上网的小学生父母都知道,而中学生和同学或朋友一起上网的比较多,占80%,70%的中学生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网或到网吧上网的行为,有的虽然知道上网这一行为,但不知道孩子上网做了什么事。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课余行为关心、了解不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家长承担的责任管理不够。

5.“有了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或困难,你会向谁说(求助)?”,如表4所示:

表4 中小学生的一般诉求对象统计

家长 老师 同学媒体咨询 网络咨询

(网友) (广播报刊)

中学生

10% 15% 55%5%

15%

小学生

60% 30% 5% 1%

4%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的交往对象将发生变化,作为管理者必须注意到这种变化,做出积极的应对。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对学生的影响,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关注学生行为和需要的变化。

6.“如果需要和校长交流,你会选在什么地方?”,如表5所示:

表5 “如果需要和校长交流,你会选在什么地方?”统计

其他地方

本班教室网络 校长室

47%

32%11%10%

如果需要和校长交流的话,79%的中学生把地点选在了本班教室或网络上,这样会觉得更加平等,反映出学生对平等交往的向往。

7.对于小学生来说,渴望时刻被老师关注着,如上课得到老师的提问,在班级活动中自己的意见被老师采纳;而中学生则希望受到尊重,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愿望;希望老师能够关心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能够多和学生在一起交流,增进了解。

由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途径和时间有差别,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有高低。随着学校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上网学习与娱乐的倾向更明显,个性得以进一步张扬,制度的约束作用减弱,对组织的依赖需求减弱。

访谈一:“中学生是否应该上网?”

访谈对象:孙老师(女 中年教师)杨老师(男 青年教师)

孙老师是一位中专学校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她以这样的行动表示了她对学生上网的支持。当时,受主观、客观等方面的限制,学校还没有建成校园网,于是在一次上语文课时,她把学生带到了学校外面的网吧,从教学生浏览信息开始,带动了学生上网的热情,虽然对于学生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带来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变化太显著了。“我看到的是同学们一脸的兴奋,”她说,“同学们告诉我,‘从此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教会了他们使用一种新的学习工具,更是让他们掌握了探索世界、建构知识的工具,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另一个完全不同世界的窗户。当他们把作业用E-mail发给我时,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好的沟通方式。有的同学一份作业会发来好几封伊妹儿,因为随着时间的持续和思考的深入,他对问题有了新的和成熟的看法,他们给我发伊妹儿时总是说‘老师,我又有了新观点。’这真是好极了,过去从来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学生有了新的想法,也不会再重新写一份作业交来,传统的教学制度不仅从形式上压制他们这种想法,也打消了他们的勇气。”

杨老师从事政治和历史教学,他说,“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对于同学们辨证的看问题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互联网上,对于每一个问题,都会有一大堆的资料,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或角度进行阐述,或补充,或深入。这对于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全面的看待客观世界有非常大的帮助。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时刻,结合教学内容,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目,论述: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要求答案在2000字以内,可以参考所有能够参考的媒体上的资料,而且必须有参考资料。结果学生利用学校校园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而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有学生做的比较好,也仅仅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同学会模仿、抄袭,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习惯。”

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一方面,中小学生涉世未深,仿佛以一张白纸对着五颜六色的染料,如果放任不管,染成什么样,谁心理都没数。然而,学生不会总是象一张白纸,他们注定要染出自己独特的色彩,在网络时代,他们要染出“数字化的色彩”。那么,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敲门砖”和“通行证”,就是他们染的“数字化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工具。

访谈二:“如何看待网络环境下学生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访谈对象:郑老师(男 青年教师 某校高二年级班主任)

“一些同学开始忽视日常制度的约束,相对于网络无拘无束的环境,同学们开始抱怨我们对他们管的太严了,看的太紧了,缺乏人道主义。其次,他们总是有那么多的新名词,搞的我们一头雾水。凡是在平时不怎么服从管教的学生,在上网后,就更加不服气了,变的更加怪异。同时,网络使得学生接触面更广了,学生的行为更趋多样化,有的还带来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有的同学交了网友,媒体上很多关于中学生离家出走与网友会面的报道,所以学生违反了校纪校规,现在也不敢对学生怎么样,害怕出事啊。”

访谈对象:刘老师(女 中年教师 某小学班主任)

“现在的小孩,年纪小小的,但好象什么都懂了。以前学生多好管理啊,看住他就是了,只要学习好,什么都好了。现在可不行了,什么都懂,甚至你不知道的他们都知道。尤其现在,网络与游戏,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娱乐空间,难管啊。”

访谈对象:汤老师(男 中年教师 某高级中学政教处主任)

“随着学生上网的普及,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空前地扩大了,学生有些行为不再是简单的学校行为,而是变成了社会行为,制度的约束也在生活中失去了作用,因此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的健康称成长,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在现实情况下,无论一个人在网络上如何有所作为,作为实体社会的一员,最后还是要回到实体社会中来,许多在虚拟社会所产生的问题还需要在实体社会通过法律、制度解决,特别是很多学生由于网络的原因,会产生一些原来在实体社会所没有遇到的问题,从而造成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的行为与思想冲突,给现实社会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一些新的趋向。

访谈三:“中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娱乐、生活世界?”

访谈对象:某国家级示范高中高二(10)班部分同学

学校和社会所创造的学习世界是第一世界,而我们所渴望的娱乐世界、生活的乐园是第二世界。我们认为中学生需要的是刺激、安全、适合青少年、科学性、知识性强、高雅的第二世界。网络是这样的世界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但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学生接受它,并且喜爱它。网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上的网络环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网络文化。

在同中小学管理者的对话中,这些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政教处主任表示,对中小学生的管理,要加强交流与对话,取得学生的理解,在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特别是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充满人情味的主动关心比严格的制度管理更有效。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要取得社区、家庭的支持,让学生在一系列社区、家庭体验活动中成长,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络时代学生管理新趋向的理论探讨

通过对中小学生网络信息调查研究,本文认为,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将出现柔性化、交互化、人性化、生活话的新趋向。

(一)学生管理的柔性化

柔性管理是依赖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引导和支持。

第一,柔性管理的教育职能与学生管理实践。柔性管理的教育职能是由柔性管理的最终目标——把组织变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所规定的。在以往的学生管理中,作为管理对象的学生,常常被当作“工具”对待,作为一层不变的静态的“物体”对待,是“学习机器”,是管理者升迁的跳板,是教师加薪的“桥梁”。把管理对象当作机器、工具就没有教育问题,把管理工具当作人,而且是现代人,就不只是教育问题,同时,还必须尊重管理对象的人格,理解人心,关心人生。青少年学生的自制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容易误入歧途,但如果受到正确和及时的引导,也能度过人生的危险期,这一年龄的少年,会对教师产生崇拜感,可以利用教师的权威言传身教,掌握教育主动权,同时鼓励进步学生,开展学习先进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实际上正在与我们争夺对青少年的教育权,而网络由于其资源的丰富性,查询的便捷性、界面的交互性、交往的秘密性和个人化,正在日益受到学生的欢迎。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任务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柔性管理的协调职能与学生管理实践。一般管理中的协调手段主要是指挥和控制,即通过管理者的现场“作业”和政策、制度的规范与调整到达协调的目的。协调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利益方面的。

面对学生的思想、意志以及人际矛盾等方面的协调,靠管理者的临场指挥、靠一纸政策是解决不了的,这就需要柔性管理的协调职能发挥作用。在网络时代,这种协调方式要趋于多样化。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要借助于网络,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可以通过E-mail、网上聊天等方式相互沟通,也可以指导学生登陆相关的专业网站,进行在线咨询。通过这些方式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解决其思想上的疙瘩,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

第三,柔性管理的激励职能与学生管理实践。柔性管理的激励职能表现了柔性管理的主动性。它是日常工作、生活、交往中,不断地添加“兴奋剂”。这些“兴奋剂”主要是及时的检查、评价;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批评与表扬,必要的奖励与惩处;善于利用机会;及时宣传组织的宏伟目标和成绩,从而使学生的情绪向着稳定、高昂、持久的方向转化。于是也就充分发挥了柔性管理的激励职能。有时老师和校长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管理效果。

调查表明,在目前学生的学习以及活动中,如果给他们一个选择,是自己独立完成还是与其他同学比赛着完成,很多同学选择竞争。同样,一项工作往往因为是在不同的班级,不同同学之间开展,就会完成的更好,这就是激励的神奇作用。

第四,柔性管理的互补职能与学生管理实践。柔性管理的互补职能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而言的。在刚性管理中,强调外在规范为主,主要通过各项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形成有序的行为,管理者的意志通过这些具体条文体现,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非功过的评说都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这些有形的东西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学生明确行动的方向,而且给以安全感和依托感,使学生放心的、充满希望地在制度框架内自由行动。因此刚性管理在管理中是初始的,也是第一必须的。但是,由于这种管理的形式和外在性,在学生没有自觉接受之前,它又有机械、肤浅和简单化的负面效应。柔性管理正好弥补了刚性管理中的这些不足,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的、全面协调的和完美无缺的管理。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互补职能。

对于日常学生管理中的各种制度、规范,只有在学生切实遵守、执行以后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然而,规章、制度天生的“缺乏人情味”以及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再加上网络的“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抵制和反抗,此时教育者亲切的话语、朋友式的关怀等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就会使学生增加对管理意志的认同,增强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二)学生管理的交互化

交互是学习者为学习、解释和挑战一些观点而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通常是在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道者之间进行。它是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必须途径。交互不是简单的产生,而是被有意义的设计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在实体社会的学生管理实践中,管理成了一种单向的控制。管理信息是从管理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到被管理者(学生)的单向流动,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信息代表的是管理者的权利,而非权威,并且是需要绝对服从和必须执行的,结果是以管理者的意志塑造人,而不是以被管理者的意愿去发展人。

实体社会的管理模式与结果

网络的出现,是学校领导和教师丧失了作为管理者所具有的权力,增加了学生对交互的体验。在交互的体验中学生享受到了民主、平等,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变成了交互式,管理变成了对话、解释、重构。这种管理重视实践过程中成员的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分权并通过分权过程实现权利的生产和扩大,学生在管理者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形成与众不同的自我。在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中,“交互”化成为学生最为期盼的行为。

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模式与结果

交互化表现在学生管理中,就是管理信息从管理者那里发出后,对于被管理者——学生来说,接受了这样的信息以后的反馈信息能够返回到管理者那里去,同时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管理者那里得到回应,比如正确的评价。这样管理才真正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活动。在管理工作中必须进行有效的交互设计,好的交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学”为中心。学生管理工作是围绕学生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借助于网络交互的思想,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交互设计要围绕学生进行。

第二,以情境设计为重点。学生管理的交互化重点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交互的情境。交互行为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的情境才能进行,在许多学校的信息化过程中,已经把网络终端延伸到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包括学生宿舍,学生随时可以上网、浏览信息、在线学习、与他人交流,同学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向校长表达意见。

第三,以自我管理为核心。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的成长,而不应使交互化管理方式沦为管理者控制学生应试教育的主要手段。

(三)学生管理的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把人(学生)当作管理中的首要因素、本质因素和核心因素。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是人,他将资源中的人回归到真正的“人”——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思想的生物有机体。在人性化管理的视野中,人的需要、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问题。在网络时代,一方面,网络成了个性化的乐园,虚拟的网络生活带给学生无穷的快乐,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和个人本位化特征。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教学上要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发展要求的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真正因材施教。采取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和提倡中小学生“健康上网”、“安全上网”、“文明上网”,努力提高道德信息素养。

第二,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要求。要改变以往模式单一、方法简单的做法,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唯一的思想认识。人生的创造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不仅掌握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他们也有权把握自己的命运,第一次自主地塑造自己。作为管理者必须正视这种追求,尊重他们个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说服与劝导,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目标,造福于人类。

第三,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由于网络在知识、信息传播上的替代性,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来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每一个学生都不希望成为教师遗忘的角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或在面对面不方便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利用E-mail或OICQ等通讯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进行正确的疏导,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通过教师富有人情味的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学生管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学生管理也将显出生活化的趋势。传统学校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缺乏生活气息的学习活动,只有绝对化的学习行为,而缺少对生活的体验,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他们对于游戏、网络的热爱便是自然了。因为在游戏中可以锻炼反应能力、观察能力,需要思考,有时还需要冒险,感觉刺激。而网络上盛行的养“电子鸡”、“养男人”、“包小姐”等游戏由于互动性很强,又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充满刺激和挑战,因而受到学生的喜爱,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不用说网络上通过一定的游戏获得一定的积分,就会得到一些奖品甚至奖金,在网络上挣大钱,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怎能没有吸引力呢?

我们必须看到正是由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忽视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忽视了生活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进一步助长了学生对网络生活的向往与喜爱。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必须注重管理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提高。

标签:;  ;  ;  ;  ;  ;  ;  ;  ;  

网络时代学生管理的新趋势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