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属性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5-2674(2000)02-08-12

中图分类号:F121.2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深层次的矛盾比较集中,其中最突出最主要的恐怕还是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国有经济能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怎样结合,如何根据国有经济的客观地位和本质属性建立相应的企业运行体制和宏观管理体制,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国有经济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这里,涉及到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认识,(注: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国有经济与市场天然不相容”,“在国有经济内部各个国有企业之间可能有某种交换的形式,但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市场交换。”(《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国有经济“不要求商品经济的存在,它的本性是不需要商品经济的”。“国有企业不能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只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起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4期)“国有经济不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非公有制“才是市场的微观基础”。(《理论动态》1999年第1456期)“国有企业的作用,不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尽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的领域,主要是非盈利性、非竞争性的社会公共品,必要的垄断产品”。(《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8期))在实践中更有一系列的具体而尖锐的现实问题和矛盾需要解决。从理论上弄清楚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一、商品经济的起点和终点

从经济交往形式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已经基本成为过去,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阶段正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飞跃,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般和特殊。

自然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的基础特点是生产是为了直接用于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于交换。只有自然分工,没有形成社会分工,生产只能供自己的需要,所以它不需要交换;由于劳动生产率低,没有剩余产品,也无条件交换。这种状况是由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我们人类经历的自然经济的时间很长,在长达300余万年的原始社会,完全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只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的时候,“在共同体的尽头”(注:《资本论》第1卷,第106页。),自然经济才缓慢地局部有限地让位于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虽然有了商品生产,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自然经济。当代社会进入市场经济阶段,自然经济也没有完全绝迹;在那些商品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社会或领域,自然经济还占相当的比重,我国农村就是这样。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分工,把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任务。

自然经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是十分落后的,但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只能在人们的经验积累、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和驾驶能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剩余产品也只有在自给自足之后才能产生。不同社会形态中自然经济的基础特征是一样的,但它们的内含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有很大差别,人们使用的劳动手段不同,对自然的依附程度不同,生产关系更有本质差别。即使对自然经济,我们也不应把它看得毫无差别,包括生产力上的差别和生产关系上的差别。

商品经济以市场交换为特征,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共同前提。有社会分工,才产生“不是为生产者本身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他人消费即为社会的消费而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7页。)产品的必要,从而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把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把产品转化为商品。社会分工扩大,商品交换的范围和规模才会跟着扩大。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和生产属于不同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实体,是商品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另一个条件。商品“首先是私人生产品”,“是在一个或多或少互相分离的私人生产者的社会中所生产的产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57页。)。“只有各自独立而不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生产物,才相互当作商品来对待”(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页。)。商品经济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立在个体劳动和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小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个体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不仅一般物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简单商品经济随之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进入典型发展时期。说它是典型发展时期,是因为它使商品生产具有社会性普遍性,使商品交换充分展开,商品货币关系达到成熟。商品生产的全面发展,又彻底改变了以往社会人们之间关系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性质,“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的巨大飞跃,其中,简单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第一次飞跃,由依附于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简单商品经济转化成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使生产力的发展进入“真正的狂飚时期”,带来人类历史的另一次巨大飞跃。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它瓦解了封建制度,解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制对生产力的束缚,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能够充分展开的制度条件,追求剩余价值的力量,给资本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巨大动力、压力和约束力,推动了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据估算,原始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约每万年提高1-2%,也即100万年约提高1-2倍;奴隶制时代约每百年提高4%,也即约2000年左右增长1倍;封建时代约每年提高0.2%,也即约400-500年增长1倍;(注:据《经济学译丛》1979年第2期数据计算。)资本主义时代约每年增长1-4%,也即约20-30年增长1倍。(注:欧洲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1700-1820年为0.68%,1820-1952年提高为1.71%;同时期美国由2.57%提高到3.78%,日本从0.21%提高到1.74%。参见(美)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8页。)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生产力增长的这种差距,(注:美国在1820-1995年的175年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65倍,欧洲增长了36.2倍,日本增长了117.4倍。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1820年不过1.8%,1890年上升到13.8%,1952年上升到28.4%;欧洲国家相应地从23.3%上升到40.3%。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美国从1860年的17%,1880年的28%,1900年的31%,上升到1913年的38%,1950年的42%;而长期停滞于封建时代和随后陷入灾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旧中国;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则从200年—1500年的40%,降为1700年的23.1%,1820年的32.4%,1890年的13.2%,1948年的4%。170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中国的0.72%,日本相当于中国的19%,整个欧洲的总和相当于中国的100.8%;到1820年,美国缩小到相当于中国的5.5%;到1890年,美欧都超过了中国,美国为中国的104.5%,欧洲为中国的305.3%。以后差距越来越大。(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统计集》(1848-1960),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2页;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56-57页、153页。)是社会制度差距带来的,社会制度的差距又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带来的。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继续和发展。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其实并没有本质区别。商品交换是离不开市场的,而市场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商品为细胞和基础。只是两者的发育程度有所不同,人们从市场发育程度的角度,把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加以区别,把市场经济看作市场充分发育、形成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因此很难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作年代划分。但商品更普遍、市场更完备、调节市场矛盾的方法更多,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把市场经济看作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级形式是适当的。

进入市场经济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商品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作了一些调整,生产力继续得到发展。1930-1950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2倍(美、英)到30多倍(法、日)。(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统计集》(1848-1960),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年版,第10、183、317、377页。)五十年代以来,经济继续增长,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加快。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的总产值相当于1800-1953年一个半世纪的总和,近30年新出现和创造的知识和技术相当于已往6000年的总和。以往要用200年的时间才能开发出来的技术,现在一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开发出来。(注:朱丽兰:《发展与挑战》,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页。)商品更加发达,分工更趋细致,技术日新月异,同时现实的和潜在的内在矛盾更加尖锐,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

但是,商品经济既不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的,也不会到资本主义终结。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人类社会是沿着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使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无法违背,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发展规律使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也无法违背。

不错,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分析和原则设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人们使用公有的生产资料劳动,并自觉地把他们的劳动力当作总劳动力来使用的时候,每一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会成为社会劳动,人们就“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这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0-661页。),也就是说,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是,他们预料到未来社会的情况和实现条件可能十分复杂,因而没有把话说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7页。),他们在理论上也没有完全把商品生产与私有制划等号(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4页。)。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还不可能做到公有制覆盖一切,而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发展;社会分工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可避免。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现实。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必然随着社会分工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和深化,所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然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成为市场经济的新阶段。从目前的状况观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会并行发展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激烈的竞争和斗争,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至相互转化。从长远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也不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社会主义就会结束。只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物质条件和其他客观条件存在,社会主义由初级形态发展到更加成熟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仍然会存在和发展,并具有新的特点,但具体情况如何,现在还难以细致描述。

二、为什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具有市场属性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新型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继续(形式)、否定(内容)和发展。继续的是生产力和生产、交换、管理中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有用形式及商品生产一些共性的东西,否定的是内容,即资本主义所有制及由它所决定的商品背后所掩盖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商品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联系,而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无缘,商品经济的发展到私有制就终结了,是一种误解。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旧的生产关系的否定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它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全面进步进入一个新的“真正狂飚发展”时期。

那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什么是商品经济,并具有市场属性呢?这是由于它具有发展商品经济的所有客观条件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存在商品经济的一切共性和特征,只是性质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简单商品经济有根本区别而已。

这里先对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一般表现作一些剖析,然后再谈它存在市场属性的根本原因。

第一,国有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己的利益,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统一的,但是,由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劳动条件的差别、劳动贡献的差别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的差别,在国有经济中从事劳动和运营的劳动者,不能组成为统一的无差别的全国范围的劳动联合体,而必须将生产资料根据客观状况和需要加以分割,组成全社会范围和企业范围的双重劳动联合体。组成这种联合体,国有生产资料要从二重意义上进行分割:一是使用价值的分割。总体使用价值属于国家,具体使用价值归企业。由企业占有、使用,从而具有占有权、使用权,并负责保值(质与量)、增值;保值(质与量)、增值部分仍属于国家,但继续分别由企业占有、使用;二是价值的分割,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能的分割。生产资料的总价值和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对分别占有、运用的使用价值拥有法人财产权,从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经营收益按照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分割。

具有生产资料占有权、使用权和法人财产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条件,生产资料的整个使用过程完全由企业独立地行使,这就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分工十分复杂、运营十分复杂,及局部联合体具有自己的需要和利益的情况下,国家不能、无力也不应该直接干预各局部联合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国有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单纯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过程是为价值形成过程服务的,劳动是手段,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是目的;劳动过程是起点,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是终点,终点又变为起点。企业拥有商品所有权和处置权,企业间的交换是等价交换。国有企业不仅与非国有企业间的交换必须通过市场和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国有企业之间相互取得对方的产品,也必须通过市场和服从等价交换原则。

自负盈亏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原则,也是它具有市场属性的重要标志。具有法人财产权、自主经营权、产品所有权和与经营成果相应的受益权,以自己的收入弥补自己的支出,其结果必然是自负盈亏。除少数特殊企业外,国有企业同一切商品生产者一样,实现的价值必须大于生产过程消耗的价值,创造出新的价值。这是它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不然它就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国家也不能从企业取得一部分纯收入用于不断扩大的各种社会支出。长期亏损说明经营不好,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必须破产,被兼并,或以其它方式被改造和消除。国有企业不能自负盈亏只是暂时现象。当然,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自负盈亏是有条件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

据全国第五次清产核资资料,全国281852个国有企业,分布于第一产业的占5.9%,第二产业的占28.9%,第三产业的占65.2%。它们绝大部分是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真正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按其市场属性分,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名符其实的商品生产者,具有完全的市场属性和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一切特征。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80-90%的国有企业,包括基础工业企业、加工工业企业、支柱性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生产企业,以及分布于第一、第三产业中的国有企业,都属于这种类型。它们不仅具有市场属性,而且是名符其实的市场的微观基础和主体。它的这种性质、地位是由它们在国民经济和全国市场体系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们控制着这些领域的大部分生产力和经济资源,运用商品生产和市场方式调节资源和供求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民经济发展。我们把这类企业称为国有企业Ⅰ。第二类也是名符其实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但具有为公共服务和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设施的职能。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企业、邮电企业、地质勘查企业、科学研究企业、文化广播企业等属于此类。我国有国有运输邮电企业12751户,占全部国有企业的4.5%;地质勘查和水利企业9510户,占3.4%;房地产企业5775户,占2%;教育文化广播企业5919户,占2.1%;科学研究企业3800户,占1.3%。这些企业为国民经济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为群众提供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资料,价格必须考虑群众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供求关系不能完全以是否盈利和盈利率高低为转移,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程度的服务性质。但这些企业也必须遵循市场供求规律,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自负盈亏,不进行等价交换者,对这些企业来说,是局部暂时现象,是少数。事实上,我国这类国有企业大部分是自负盈亏的,而且大都有盈余。比如,国有电力蒸汽业1996年销售收入为3248.8亿元,销售成本为2696.8亿元,实现利税498亿元;国有邮电业1996年营运收入963亿元,总成本753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国有房地产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为11.16%,教育文化广播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为14.27%,相当高。国有农场、科研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业不少也有所盈余。我们把这类企业,称为国有企业Ⅱ。第三类是涉及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企业及高科技研究开发部门和企业,其任务是为国防安全、国家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服务,由国家投资,按既定目标生产研究,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不能随意进入市场流通

;国家管理的程度大,两权分离程度低。但它们也要计算成本,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科学研究要面向市场,即使军品生产也不能脱离市场,而必须逐步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这类企业是少数。我们把这类企业称为国有企业Ⅲ。总的看来,Ⅰ、Ⅱ类企业是大头,第Ⅲ类企业无论在比重上还是投资额上都属小头。因此,具有市场属性。

第二,生产是为了出售,产品是商品。恩格斯说过:“‘商品生产’,是指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物品的生产不仅是为了供生产者使用,也是为了交换;也就是说,物品是作为商品,而不是作为使用价值而生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97页。)。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也是这样。

国有企业生产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出售;国有企业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是商品,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现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出现,看得见、摸得着的极其普通的事情,是一个普通常识。

不错,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不象资本主义企业那样,把使用价值作为单纯的价值的承担者及取得剩余价值的介体和手段,而是把使用价值摆在首位,为市场和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符合需要的使用价值,不仅是再生产和再运营的中介,而且是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但是,使用价值仍是价值的承担者。它生产使用价值,是为了实现和取得价值。注重价值,追求价值,实现价值,通过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取得更多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是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并且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的最重要标志。

可以观察研究一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实际。就以国有工业企业来说,我国8万多家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分别属于39个大类,213个中类,608个小类,每年生产40多万种工业品。它们都是为交换而生产出来的,有哪一种哪一类不是商品?这些商品的产值近3万亿元,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怎么能说它没有市场属性呢?国有工业如此,其他国有企业也是这样。年产值4000多亿元的国有建筑业,年收入近2000亿元的国有交通运输业,年销售额2.7万亿元的国有批发商业,年零售额7000亿元的国有零售商业,等等,它们的产品、流通和服务,都是为别人生产、供别人使用的;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市场经营行为;它们的经营成果,都表现价值的实现。

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属性和国有企业的产品是不是商品有怀疑的理论家们,不妨到鞍钢、宝钢、攀钢、吉化、燕化、一汽、大庆、北京一百、上海一百或任何一家国有大中小型企业去调查一下,它们生产经营中需要的几十万种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和各种设备、基本建设设施,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它们的生产,离开市场能否转动?生产经营能否偏离落后市场一步?如果你向厂长、经理或任何一名工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您们的产品是不是商品?您们的企业是不是商品生产单位?他们一定会觉得您可能比较脱离实际,理论抽象偏离实际过远。

第三,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于劳动的二重性。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双重劳动联合体,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互为发展的前提。企业内部分工表现企业内部各工种、岗位、职能部门之间劳动的分工与联合、差别与统一;社会分工和企业间的分工表现着企业间及全社会劳动的分工与联合、差别与统一。不论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之间,它们劳动的差别,是具体劳动的差别,劳动职能的差别,它决定产品差别、企业差别,决定不同国有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同时决定国有企业的市场属性和产品必然是商品。

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分工、分工中的劳动差异及利益差异决定的,国有经济的商品的二重性是由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在国有企业中,也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各个企业的具体劳动创造不同的使用价值,把使用价值让渡给对方,使之成为社会分工的有机部分,把个别劳动转为社会劳动,实现社会分工的职能,就必须把各种具体劳动化作为同一的抽象的人类劳动,拿来相互比量,作为交换具体劳动的尺度,这就是价值。在国有企业中,价值仍然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我们必须看到,分工生产,通过价值实现来转移和实现使用价值,使国有企业之间及其与其他企业之间实现分工合作,使各种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相互结合,连结成一个不断向前运行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发展的必然。

其实,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在于参予一般的社会分工,而在于在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中具有主导地位和特有职能;不在于在分工中把一般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而在于把占主导地位的具体劳动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主义关系;不在于通过一般的价值转移使用价值,而在于通过相对较低的价值来转移更多更好更重要的使用价值,因为这样才能表现出它的控制力。

第四,价值规律调节生产和供求。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也起强大作用,既规定商品的交换原则和交换条件,又调节社会商品的供求关系。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国有经济是不能违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者各自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决定于价值,围绕价值波动,也就是决定于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同样的使用价值,劳动消耗低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在市场上卖同样的价钱,就获得额外利润,企业盈利率就高,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就强;反之盈利率就低,以至亏损。国有企业同样沿着这一规律运行。国有企业在价值与使用价值两个方面接受市场的支配和检验:一方面它必须注重使用价值,紧跟市场的需要,超前一步研究试制,增加品种,提高质量,不断推出新产品代替旧产品;另一方面,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强企业管理,缩短生产过程,降低成本,降低劳动消耗,不断使自己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这样,它才能在市场上居于有利的地位,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并取得较多的剩余,用于扩大再生产;否则它就会遭受价值规律的惩罚,亏损、负债、落后,直到被淘汰。

价值规律在调节和决定国有经济总体劳动量的分配和供求比例方面的作用比较隐蔽,一时看不出来,但却是重要的客观存在,作用巨大,不可忽视。马克思所说的:“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于一种需要,那末,社会产品总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总量是否适合于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特定数量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特定数量的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生产领域”(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6页。)的原理,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包括国有经济中起着现实的巨大作用。不管您是否认识它、承认它,反正它是客观存在,不能违背,违背就会受到惩罚。重复建设、乱铺摊子,任“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生产;或者反过来,忽视市场属性,不重视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给现代化建设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说明我们对这一规律认识不足。这方面的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我们。

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国有企业的建立、投资改造、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国有经济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国有经济总规模的确立和形成,都不能离开市场的调节;国有企业的管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等。这些,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分析了。

那么,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什么必然具有市场属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呢?

直接原因,仍然是由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庞大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不是铁板一块,国有经济必须分工分业经营,分工分业经营的劳动存在差别,需要存在差别,利益存在差别。

社会分工产生交换劳动的需要。但单纯的社会分工不能使劳动交换转化为商品交换;企业内部分工更不能形成商品交换。只有社会分工形成既统一又有差别的劳动,组织劳动、管理劳动、交换劳动不能不承认这些差别的时候,劳动交换才以商品交换形式出现,劳动过程才转化为价值形成过程,一般生产才转化为商品生产。

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统一的,国有企业间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企业间劳动者个人及其集体的劳动能力有差别,劳动付出有差别,劳动付出形成的劳动成果有差别。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生产力还是不发达的。在国有经济中劳动者个人及其集体劳动能力的形成还不能完全依靠全社会,而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人和企业,劳动者还必须把劳动作为谋生和改善生活的手段;企业生产能力、经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不能完全依靠国家,而主要在于企业自身,企业集体劳动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手段。劳动者还必须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及把付出更多高质劳动作为改善生活的手段的要求形成个人利益,企业以集体劳动成果作为生存发展手段的现实形成企业利益。这是现实。我们必须承认这种现实。承认这种现实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承认这种现实,利益的差别和劳动的差别才能变成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企业内部,承认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及个人劳动能力和贡献的差别,形成按劳分配原则;在国有经济整体与国有企业之间,承认国有企业的利益及企业集体劳动能力和经营成果的差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在国有企业之间及其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承认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就形成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这就是国有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国有企业必然具有市场属性的根本原因。

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一致把局部劳动构成整体劳动,产生整体劳动的协调一致,形成巨大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劳动者利益的差别把整体劳动的不同需要分解为各个局部,调动局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满足整体的需求,也形成巨大生产力,依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一致中有差别,差别中有一致。一致是必然的,差别也是必然的。就是这种又统一又有差别对立统一的状况,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巨大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是通过它的社会主义市场属性表现出来的。不承认它的市场属性,就不会承认差别;看不到它市场属性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国有制基础上的,也就没有统一了。

三、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属性有共性,形式上有共同的一面,但内含有根本区别,一般中有明显的特殊。

(一)市场主体: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劳动者由资本的奴隶变为资本的主人,劳动力由市场商品变为市场主体。三重主人地位。

资本主义市场属性是资本榨取劳动的属性。资本主义经济不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以活的劳动能力与其客观条件的分裂为前提”。劳动者由于失去生产资料,只能作为资本增殖的奴隶;劳动力的商品性是由劳动者与劳动手段彻底分离决定的,劳动力的从属性又决定劳动者的从属性。他们在人格上与资本是平等的,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当代资本主义不管以什么方式进行调节,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及他们在市场上的地位。(注:例如,美国推行所谓“员工持股计划”,目前美国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虽然有100多万人,但其持股量仅占全社会资产的千分之一;日本上市公司中有247万职工持股,持股量仅占这些公司股份总额的0.88%。参见拙著:《国有企业路在何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简单商品经济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结合在一起的,但它排斥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狭窄,劳动者终生被简单再生产束缚。

在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中,国家代表全国劳动者和全国人民把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结束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状态,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从而根本改变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劳动者由资本的奴隶变为资本的主人。他们从此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必任人支配了。

劳动者地位的变化,是整体地位的变化(国有生产资料整体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的主人)。这个变化决定国有经济的整体性质,但它还不能决定国有经济必定属于商品经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还使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第二重变化,即作为国有生产资料整体主人的同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人。这是由国有生产资料两权分离决定的。国有生产资料由国有企业占有和使用,国有生产资料的整体主人必然同时转化为国有企业的主人。劳动者在国有企业的这种主人地位是很具体的,不仅具有生产资料使用权,而且具有管理权和处置权,有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利益与其拥有和运用状况直接相联系,决不是虚置的、名义上的。

通过改革和投资多元化,国有企业中的劳动者还可能参股持股,在国有生产资料的旁边加上了一些个人拥有的生产资料,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进一步结合,这就使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了一层新的含义,使劳动者成为第三重意义的主人,并进一步强化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但劳动者是否持股参股并不影响劳动者前两重的主人翁地位,也不决定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社会主义性质。劳动者在国有企业中参股,是把一定量的消费基金变为一定量的生产基金,与“把国有资产量化给个人”有不同的性质。把国有资产“量化给个人”,国有企业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它的市场属性也将发生变化。

(二)运行目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结合,使用价值由作为价值的手段,转化为价值是使用价值的手段,生产不仅是为了取得价值,而是要取得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统一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为取得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才生产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属性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追求剩余价值,围绕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运行,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和不顾社会后果。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根本不同,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承担者,同时是生产的目的。从企业再生产过程看,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从整个国有经济再生产全局看,价值是为使用价值服务的。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劳动,但创造更多价值和剩余劳动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和取得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以用于全社会的发展,和为全体劳动者谋福利。

这个原则适用于上述三类国有企业,但细加分析有所不同。对国有企业Ⅰ来说,直接的目标是价值,价值实现是它们的生命,使用价值是价值实现的介体,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是它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对于国有企业Ⅲ来说,运行的直接目标主要是取得使用价值,实现使用价值的目标,使用价值才转化为价值。国有企业Ⅱ则处于Ⅰ、Ⅲ之间。这种情况,决定了三类国有企业市场属性的差别及其地位的差别。

使用价值与价值关系的差别,决定了运行后果的差别。资本主义为了钱是不计社会后果的。“它一切生活关系都以能否赚钱来衡量,凡是不赚钱的都是蠢事,都不切实际,都是幻想。”(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65页。)“资本主义制度最大弱点是近视。它的时间眼光本能地很短。私营公司通常计算范围只有三五年”,因此不得不“一直靠政府长线投资来挽救资本主义。”(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81页。)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给社会和全世界带来巨大祸害,留下无穷后患。因此,就连一些资本主义的有识之士也认为资本主义是没有希望的。他们说:“资本主义的最坏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注:若斯潘(法政府总理):《世界危机和我们》。法《新观察家》1998年9月。)“市场教条主义者认为,市场可以应付一切。这是一种虚假的概念”,“过份依赖市场会危及社会。”(注:(美)索罗斯:《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转引自《中国改革报》1998年11月19日。)“市场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注:莱斯特·布朗:《世界现状—1995》第174页。这位学者忠告:“中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不要成为工业化国家正在废弃的低效和污染环境的工厂的垃圾堆集场地”。)。他们惊呼:出现了“全球资本主义的失败”;“未来真正的英雄既不是……资本家,也不是……小商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建设了新产业的人”(注: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10页。)。应该指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为真正的英雄是那些创造了新制度并在新制度下建设自己国家的人。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能够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相结合。它重视价值实现,重视取得较多的剩余劳动。以相对较少的垫付取得相对高的收入,是它经营的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它不能只考虑企业利益和眼前利益,同时需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企业的眼前利益需建立在服从和不违背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这是由国有企业双重劳动联合体的属性决定的。目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国有企业的三种类型,在这方面也有差别。一般说来,国有企业Ⅰ,出于自负盈亏的要求,通常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有利于企业不利于全局的,它不干;不利于企业有利于全局的,它并不必然干。这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它也不能只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而必需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国有企业Ⅲ,通常是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首位,在这一前提下,考虑企业局部利益。国有企业Ⅱ则处于二者之间。

(三)价值形成和分配:价值形成过程是劳动分工合作的过程,价值实现是劳动分工合作关系的实现。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资本主义经济和国有经济中运行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本质上没有区别,形成的劳动成果到市场上都是商品,但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根本区别。这是客观存在的,它在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中都会强烈的表现出来。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不仅在价值形成中与资本对立,在交换过程继续对立,生产资本、流通资本、金融资本通过激烈的竞争分割利润,共同榨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资本主义交换过程时常造成生产的中断和紊乱,不完全是技术上的原因,根源在于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以及资本间的对立。对立最终通过分配表现出来。近几十年,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有所变化,劳动者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劳动者只能取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全部为资本无偿占有的事实和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注:例如,目前,美国占总人口1%的人,拥有社会总资产的40%。1993年,最上层1/5家庭的收入,比最下层1/5家庭收入高12.4倍。1973-1992年,上层家庭收入增长了10%,下层家庭收入则下降了23%。同时期,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但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下降了14%。美国25-35岁的男子中有35%的人,工资所得不够维护一个四口之家贫困线以上的生活水平。无家可归者,美国有3580万人,法国有60-80万人。此外,中产阶级也感到恐惧,“他们没有可继承的财富。他们的经济安全只能来自社会,但这恰恰又是难以得到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第2、23、31、34、239页)目前,美国被判刑和坐牢的人数多于失业人数。加州监狱的预算支出比整个州大学的预算支出高2倍,政府花在监狱上一个犯人身上的钱等于一个大学生的4倍。”(同上书,第83页)耶鲁大学的莱斯特·瑟罗分析了西方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后得出结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为富人着想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是为富人着想的国家。“这是80%美国人的看法。”他惊呼:“在整个制度崩溃之前,不平等还能走多远?”(同上书,第2、34页)萨缪尔森认为,市场降低效率,带来危机和通膨。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最不公平的。加尔布雷斯认为,市场使微观无效率,宏观经济不稳定(失业和通膨)、社会不公平(《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属性的必然。资本主义对资本与劳动关系进行调整,带来了一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安宁,但发展和安宁后面孕含着巨大矛盾和风暴。(注:例如,目前,美国占总人口1%的人,拥有社会总资产的40%。1993年,最上层1/5家庭的收入,比最下层1/5家庭收入高12.4倍。1973-1992年,上层家庭收入增长了10%,下层家庭收入则下降了23%。同时期,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但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下降了14%。美国25-35岁的男子中有35%的人

,工资所得不够维护一个四口之家贫困线以上的生活水平。无家可归者,美国有3580万人,法国有60-80万人。此外,中产阶级也感到恐惧,“他们没有可继承的财富。他们的经济安全只能来自社会,但这恰恰又是难以得到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第2、23、31、34、239页)目前,美国被判刑和坐牢的人数多于失业人数。加州监狱的预算支出比整个州大学的预算支出高2倍,政府花在监狱上一个犯人身上的钱等于一个大学生的4倍。”(同上书,第83页)耶鲁大学的莱斯特·瑟罗分析了西方经济的历史和现状后得出结论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是为富人着想的经济,资本主义国家是为富人着想的国家。“这是80%美国人的看法。”他惊呼:“在整个制度崩溃之前,不平等还能走多远?”(同上书,第2、34页)萨缪尔森认为,市场降低效率,带来危机和通膨。弗里德曼认为,市场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最不公平的。加尔布雷斯认为,市场使微观无效率,宏观经济不稳定(失业和通膨)、社会不公平(《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7期)。)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这一固有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分配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有经济价值形成过程中,c属于过去劳动的转移,v属于本企业劳动的贡献,对劳动者来说,用于劳动力再生产补偿;m作为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一部分用于本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生活福利,一部分用于其他国有企业和全社会。v与m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体现劳动者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局部需要与全局需要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分工是劳动分工,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劳动交换;企业内部分工表现企业内部劳动者分工合作的关系,企业之间的分工和商品交换表现社会劳动分工合作的关系。

国有企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它是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主要源泉,是劳动者劳动能力不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劳动者生活不断提高的重要源泉。在其他条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真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就能促进生产不断发展,保障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致于出现两极分化。国有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社会纯收入的主体,不仅整个生产力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而且纯收入也用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运用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因此又是全社会劳动者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这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重要特征。

(四)资源配置在受价值规律作基础性调节的同时,在宏观领域受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对资本主义经济来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4页。),它的破坏性同革命性一样大。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但个别资本不能知道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经过无数次重复和市场上的较量,交换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才能实现等价交换。这要经过无数波动和破坏。市场需要量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原则,资本主义经济更难做到。斯密提出的自由竞争市场原理的假定早已证明是不符合实际的。凯恩斯1936年就提出市场的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有效利用和充分就业,政府干预不可缺少。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采取多种国家干预方式干预经济,减少市场的自发性,弥补市场的缺陷,但在私有制条件下,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价值规律仍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主要规律。它通过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促进企业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促进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调节供求关系,促进供求平衡。这些并不完全是自发实现的;国有经济加强预测,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把自发性减少到最大限度,从而减少反复波动对生产力的破坏。国有产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同时考虑资源承受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企业的自主定价程度要视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而有差别。整个国有经济劳动和资源的配置要建立在市场调节基础上,但同时要按照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进行预先计划、中间调节和事后调节。制定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规定国有经济发展的原则、方向、规模、布局和政策,从整体上指挥、指导、配置和控制社会生产力,是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重要特点,它对于避免和尽量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促进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国有经济与市场的矛盾及其性质

我们必须看到,国有经济与市场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矛盾有两类,一类是带有根本性的,一类是暂时性的,两者时有重叠交叉。暂时性的矛盾,是由于体制不健全,管理缺乏经验,违背市场经济规律,不尊重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造成的。这种矛盾,随着健全体制和经验的积累,能够逐步得到解决。需要重视的是前一类矛盾。主要是:

(1)最终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两权分离是有条件的分离。但分离代表各自具有自己的利益,这就必然有矛盾。这种矛盾决定市场属性,但可能会扭曲。比如,企业具有法人财产权,客观上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法人财产权有一定的伸缩性,最终所有者既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干预它的具体事务,越俎代庖;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变更它,兼并它,撤销它。这是违背市场原则的。再如,企业不行使法人财产权利,不把自己作为自主经营的实体,而把国家作为依靠和依赖的对象,使自主经营有名无实。这也是违背市场原则的。

从企业内部看,劳动者客观上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但他们不一定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客观地位,从而不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另一方面,经营者也可能不把工人作为主人,而是看作“雇员”甚至“商品”。这就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劳动者企业主人作用的发挥。经营者有时也不把企业看作自己的,或以传统方式对待它,这都会与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产生偏离,影响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终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有时能达到激化的程度:经营者利用手中的权利,侵吞国有财产,或者滥用使用权,以资本主义的原则经营企业,把企业中劳动者互助合作的关系变为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关系。这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根本分裂,企业的性质发生变化,企业的市场属性也跟着出现本质变化。

(2)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逼着企业研究市场,面向市场,创造市场。国有经济劳动成果作为社会劳动整体,又要求企业从整体要求出发定位,发展壮大自己。但是,企业个别劳动的成果只有得到市场承认,价值得到实现,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个别劳动不符合市场的要求,得不到市场承认,就不会转化为社会劳动,个别劳动就白废了。另一方面,社会劳动要求个别劳动与它的要求相一致,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考虑盈利率,生产不按社会劳动的要求办。这样,企业个别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社会需要又得不到满足,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3)个别劳动之间的矛盾。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企业具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彼此必有矛盾。它在争夺市场、争夺投资、争夺人才、争夺资源上会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技术协作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来。尊重市场规律,维护整体利益有序竞争,能促进生产发展;不尊重市场规律,只计一时之利,盲目竞争,就会影响国有经济健康发展。

(4)个别劳动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永远是不一致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只是若干个具有不同量的个别劳动的平均,与平均量相等者总是少数。假定价格与价值相等,高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者,价值的一部分得不到实现,高出的部分等于额外的不必要支出,会降低利润水平,以至造成亏损。低于这个界限者能得到额外利润,有较多的剩余。后者迫使前者把劳动消耗降低到平均必要劳动量以下,会促进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但落后者总是会存在的,这个差距是客观的社会差距。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是不分国际和所有制的。从全社会看,把国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就成为个别劳动,因而又成为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的对立面。按理它应该低于后者,但并不必然低于后者。这种状况推动它不断前进,落后就会使国有经济的地位受到威胁,被挤出市场,反之也可能排挤其他经济。

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在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逐步下降,是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国有企业只有不断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不断降低所有产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5)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使用价值符合市场需要,得到市场承认,才能转化为价值,反之则不能转化为价值。转化为价值的时间长度也可能不一致,任何延长都会带来损失。同样的使用价值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换价值。这又回到了前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促使企业在生产使用价值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价值实现。但市场不是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的,时常是使用价值生产的变化跟不上市场的变化。

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关系之中。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也没有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矛盾是国有经济市场属性的重要表现,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大踏步前进,需要防止的,是向不利的方向转化。

不应把国有经济内部的矛盾看成是“与市场天然不兼容”的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它与市场兼容,具有市场属性,才有这些矛盾,否则何必把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实体呢?在国有经济的现实运行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之间的矛盾,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不都是客观存在吗?承认它是客观存在,就应承认它的市场属性;无视这一点,才会把国有经济说成是“与市场天然不相容”。国有企业相互拖欠,赖帐,是体制不健全、不到位的表现,属于暂时现象,没有长期存在的必然性。

也不应把国有经济看成“不合格的市场主体”。不错,目前有些国有企业没有办好,落后于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说是“不合格的”。但这只是局部现象和暂时现象。不应以局部代替全局,风物长宜放眼量。实践表明,目前我国大量国有企业已经是合格的和出色的市场主体;实践将进一步证明,整个国有经济将会成为更加出色和合格的市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它的要求,也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必然。

五、改革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

国有经济客观上存在市场属性,但目前这种属性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虽然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批企业在市场中成长壮大,但相当部分企业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整个国有经济离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怎样发挥国有经济的优势,加速与市场融合的过程,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艰巨的课题。搞好这一课题,当前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国有经济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与市场相融,而是必须相融,否则就不能发展,甚至影响到生存。树立市场观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是很紧迫的事。国有经济市场属性上的许多问题我们还不清楚,在理论上可以继续探讨、争鸣,但探讨争鸣不要影响改革的实践,而要使之成为改革的动力。

——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体制是实现市场属性的决定性环节。政企不分,吃大锅饭,国有企业永远不能与市场有机结合;政企分开,两权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企业才能走向市场。这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并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体系和机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要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企业与市场接轨。在这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但这条路是一定要走的,只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一定能取得成效。

——加强企业管理,在内部管理与市场接轨上下功夫。这是很重要的。体制与管理是分不开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最终要看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落后,集中在不适应市场要求上,特别是产品不适应市场要求上。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日新月异,如果拿不出价廉物美、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占领市场,国有企业就谈不到发挥市场属性,更谈不到发挥主导作用。使用价值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围绕使用价值管理,抓价值管理,技术管理,人的管理。从加强基础管理入手,建立严格科学的责任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和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企业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学习借鉴现代管理方法,赋之以社会主义内容,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

——抓大企业。国有大企业地位重要,能否与市场有机结合,对于发挥国有经济的整体作用有决定性意义。力争先走一步,创造出市场结合的经验,逐步向其他企业推广。国有大企业基础好,管理上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也有条件先走一步。

——研究价值规律,尊重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在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无处不在。它的作用大,两个相互作用的机制(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促进个别商品劳动消耗不断下降,调节社会劳动分配,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放任它,任其自发调节,又会起破坏作用。这个“大学校”经常给我们上课。要研究它作用的范围、形式、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后果,以更出色地驾驭它、利用它。

——加强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国有经济是个庞大复杂整体,进行有远见和科学地整体管理,对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决定性意义。它的整体规模、产业分布、地区分布,规模结构等,对市场属性有巨大影响。我们要在调整整体布局、推进战略性改组、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健全市场规则等方面下功夫,为国有经济与市场有机结合创造更好的条件。

收稿日期:1999-11-17

标签:;  ;  ;  ;  ;  ;  ;  ;  ;  ;  ;  ;  ;  ;  

国有经济的市场属性探析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