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什么事?_股票论文

1994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什么事?_股票论文

1994,中国股市到底怎么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到年底,大家都要算算帐,问起几位炒股的朋友,都说今年赚的钱又都套进去了。

算算中国股市发展的帐,今年大概也是个赔赔赚赚大势盘整的年头。在股市上导致盘整的原因很多,精明的人能把里面的原因搞清楚。这篇文章对今年股市情况的分析如果不是精明,至少也是清楚的。看到它的时候,炒家们该想明年的事了。

风起云涌,惊涛骇浪;狂涨暴跌,撼人心魄,这就是1994年的中国股市。

这一年,中国股市几乎展示了股票交易的所有特征,并先后步入三个阶段:从持续低迷,到大势反转,后又进入牛皮盘整。其迈出每一个步伐,均留下了胜利者的阵阵欢呼,以及失败者的串串呻吟。

中国股市向何处而去?中国股市能否真正成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怎样规范发展中国的股票市场?当前,这一系列难题无不成为千百万股民和经济界人士普遍关注的热点。

熊市弥漫,买原始股也被套

翻开1994年的股市资料,不难看出,当年1至7月,中国股市处于熊市弥漫、持续低迷的弱市状态。尽管岁末年初,尚出台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有关股民个人股票收益的纳税规定被束之高阁,以及中国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在深圳发表了类似“三大政策”的重要谈话,但股市盘跌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其间虽有反弹,可对于1993年2月15日上证指数高达1536点的顶峰而言,只能说是望其项背。到7月29日(星期五),沪市跌至333.91点,深市也创96.56点的新低。

中国股市经过自1993年2月中下旬以来的连续15个月的下调,已跌至如此低位,怎不令众多的投资者心寒?人们纷纷惊呼:谷底在哪里?何时现曙光?

也许有人认为买原始股不怕被,,其实不然,已有相当多的股票跌破了发行价。就拿1994年上半年北京发行的“王府井”、“城乡”、“北人”和“北旅”4种股票来看,7月29日其收盘价分别只有6.05元、3.98元、3.45元和2.23元,远跌破于其8元、6元、5.30元和3元的发行价,这还没有包括购买每股原始股所支付的0.9元手续费,可见投资原始股也同样会损失惨重。无怪乎北京许多股民后悔不已地感叹:当初好不容易中了签,这些签可以卖几百乃至2000元不等,许多人争着要我们还不卖,为的是过把当个股民的瘾,没想到这股现跌得这么惨,真让我们“过把瘾就死”!

股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面对持续低迷的股市,经济界人士怎不忧心如焚,他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认为:目前股市的症结在于扩容过快,股市压力太大。他说,从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要求看,需要有大批企业改造为股份公司;各地政府也普遍希望通过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但是,社会上的资金毕竟有限,目前我国股市的规模容纳不了这么多的股票上市。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算了一笔帐:1993年以来,深沪两市高速扩容,上市公司从1992年的57家增至1994年春的210多家,总市值由200多亿元增加到3600亿元。1994年计划上市新股55亿元,加上送配股以及1993年未完成上市的部分股票,总盘子近100亿元。如果按每股10元计算,估计需要托盘资金1000亿元,加上1993年总市值3521亿元,共需托盘约452亿元。此外,1994年100亿非实物国债通过上海证交所发行和交易,也会吸纳大量资金,加大入市资金供求的缺口,使股票的供给量超过市场的承受能力,股市不堪重负。

也有人认为扩容的压力对股市并不大。从全国看,目前储蓄增长很快,而入市资金则减少,这说明股市吸纳资金的能力在减弱。

还有人归纳分析认为,股市扩容问题,国有股、法人股上市问题,股票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衔接问题,是造成股市低迷的表面原因,追根究底,股票溢价水平过高与上市公司效益低之间的矛盾,才是股价持续下滑的根本原因。

不过,无论持何种观点的人,均承认中国股市已进入一个应该调整的时期。

发达国家股市发展的历史表明:股市发展需要经历萌芽阶段、投机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处在调整期的股市特征是股票种类迅速增加,上市量迅速扩大,股价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我国目前股市的状况正巧与之吻合。在调整阶段,股民容易被套,亏损者众。股市扩容速度的加快,虽有可使调整期限缩短的一面,但其太快,也易使股价惨跌,甚至出现“崩市”。

有鉴于此,有关人士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使中国股市平稳渡过调整期:

(一)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维护市场“三公”原则,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运用好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对股市的调控,尽量减少新政策出台对股市的影响。

(二)发展投资基金,鼓励机构入市,培育股市主体。一般说来,股市发展初期,参与者多为散户,继之为少数大户,最后则由机构投资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英国股市初期的个股比例分别高达61.3%和58.7%,到1990年机构投资的比重上升为73%和63%。机构投资者资金实力雄厚,可以支持股市扩容,同时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保持股市的稳定。

(三)发展地区性证券交易所,建立多层次证券交易网络,从股市布局入手增加股民和股市需求。就我国目前股市布局而言,偏重南方,不利于吸引北方和内地资金。以上海和北京为例,两市人口相差无几,但到1994年上半年,上海股民多达180万,而北京不足10万,投资股份公司和股市的资金相差更大。统计部门的有关调查也显示,北京市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明显不合理,70%左右为银行储蓄,持证券比例太低。

(四)开展有价证券抵押业务,把债券与股票结合起来,减少国债对股市的影响。这项建议就是说,人们可以把拥有的国库券向银行抵押以取得贷款,用贷款购置股票,从事股票交易,使货币利用效率提高,避免股市受到国债发行的冲击。

(五)上市公司自身要进一步转机建制,不断提高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以优厚的投资回报吸引广大的股民,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股市的考验。

三大政策出台,峰回路转

新兴的中国股市,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为使这项改革坚定地进行下去,促使股票市场乃至整个证券市场健康地成长,1994年7月底,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上海、深圳两市负责人在京开会,共商稳定、规范、培育和发展股票市场的一系列措施。

与会人士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项重大改革措施已经顺利出台,运转趋于正常,国民经济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势头,为股票市场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当前股市遇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信心坚定,措施得力,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与会人士认为,当前我国股市正处于周期性盘整阶段。由于过去一度股市过热,股价过高,在市场容量扩大后股价自然向下调整,这是股市逐步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一年来一些大型企业上市虽然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构成,但在我国投资者仍以个人散户为主的情况下,出现了供求结构失衡的新情况。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股票供应方面,要进一步放慢股票发行和上市的节奏,实行辅导期制度,1994年内,除已发行尚未上市的股票外,暂停各种新股(包括1994年计划发行的额度、1993年已批准而未发行的剩余额度)的发行和上市。1995年必须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新股发行和上市的时间。同时要制定具体办法,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的规模。

在资金投入方面,要组织力量研究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发展我国的投资共同基金,培育机构投资者;二是试办中外合资的基金管理公司,逐步地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三是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活跃交易,稳定股市。

7月29日,新华社播发了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次日,各有关报刊纷纷刊载。上述措施的主要内容——暂停新股上市、培育机构投资者和吸引外国基金投入国内A股市场,即是国人称快、闻名中外的“三大政策”,它们的出台,无疑是给低迷的股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又一个大势反转、股市冲高的新机遇终于来临了!

8月1日,机构主力首先作出快速反应,抓住三大政策出台的契机,发动了一场气势恢宏的抢滩大战。当日沪市开盘跳空60点,高升于394.86,到收盘涨至445.63点,比上一个交易日即7月29日高出111.72点;深市开盘跳空20点,高升于116点,到收盘涨至126.76点,比上一个交易日高出30.2点。仅第一周,深证指数上涨65.7点,涨幅达68%;上证指数上涨349点,涨幅达105%。在这一个月,沪市接二连三地成功翻越了400、500、600、700点4个“百点关”,至月末更逼临800点大关,以785.32点收盘;深市至月末则逼临160点大关,以159.46点报收。

在机构主力的带动下,中小散户纷纷出动,频频出击,一起将股价推上一个个新高。整个股市出现了量价配合,个股争雄,群股普涨的新局面。

市场交易显示,在8月份短短的23个交易日中,仅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的累计月成交金额就高达1484.54亿元,占1994年1至8月累计总成交金额的46.82%,是7月份成交金额76.24亿元的19.47倍。沪市196种上市股票几乎均呈强劲腾升之势,而排名沪市五大个股月涨幅榜的“山东渤海”、“申达实业”、“河北华药”、“飞乐股份”和“嘉丰股份”等,月升幅均在215%以上,8月末收盘价分别为10.08、7.35、5.11、10.75和6.25元,比7月末分别攀升224.12%、223.79%、221.38%、218.99%和215.66%,其市场表现确实引人注目。

特别是“浦东概念股”和“特大盘工业股”走势甚为坚挺,“浦东金桥”、“陆家嘴”、“上海石化”、“安徽马钢”在8月份分别攀升166.33%、199.19%、149.60%和160.98%的同时,月个股累计成交金额分别高达85.11亿元、51.41亿元、48.11亿元和34.02亿元,跻身沪市个股月资金流向排行榜的前4名,对股市登高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三大政策的出台,不仅重聚了股市人气,也吸引了大批新股民和新的机构投资者入市。8月份新开户数较7月份增长数倍甚至十几倍,入市资金激增;进入9月,股民更是看好后市,投资热情更旺。

北京市7月份入市股民不过数万人,到9月上旬,发展到20多万人,新增开户资金数十亿元。甚至不少退休老干部和街道老太太也加入了股民大军。许多新的证券交易营业部也应运而生。

京城一位石姓新股民不无遗憾地告诉笔者:“尚在7月下旬,我就觉得股价似乎该到底了,并开好30万元的支票一张,准备开户入市买股票。因临时要赶往外地出差,就把这事搁了下来,打算回来再办,哪知几天后回来,股价飞也似地涨上去了,弄得我那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老觉得是到手的钱飞跑了。但不管怎样,我这次还是要入市,已打入几十万元做一做以后的行情。”

据调查,自8月份,上海市证券市场行情发动以来,设在上海的325家异地证券机构上海业务部(营业部)得到总部大量资金的支持,各总部当月仅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电子联行系统追加汇划给这些在沪业务部的资金就达54.6亿元,这还不包括通过其他渠道直接向各自的上海业务部注入的资金。从这54.6亿元资金的来源情况看,大部分为异地个人投资者的入市资金,此处还有机构投资和异地证券机构的自营投资,充分显示了异地投资者对上海股票市场的信心。

股市投资队伍也日益壮大,全国开户股民已由1993年的802.75万户,发展到1994年9月的1014.26万户。大批新股民和新的机构投资者,成了推动股市迅速发展的生力军。

在这种情势下,中国股市进入9月后继续一路挺进,仅用几个交易日就分别跨越了800点和900点大关。9月6日,上证指数又一马平川跃过1000点大关,报收1004.91点,并创下日成交金额达163.8亿元的天量,市场中人普遍欢欣鼓舞,不断拍手称快。到9月13日,上证指数再次冲高,创出1994年最高指数1052.94点,当日收报1033.47点。深证指数也不甘示弱,该天以225.13点高收,成交金额达56.29亿元。至此,自8月1日以来的31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升幅达320%,深证指数升幅达245%。当时,在许多股评家看来,沪市大有一种即将冲上1200点、1500点大关,深证指数再创新高强劲的势头。于是,又有大批新股民在沪指千点的时候杀人股市,想赶上“最后的好时光”。

高台跳水,空前大暴跌

然而,阳盛必阴,物极必反。正当股市一片升平,广大散户纷纷抱闯“主升浪”时,股票指数却开始调头向下:从9月13日至10月6日的16个交易日中,上海股市暴跌392点,跌去上升幅度的54%,深市跌幅也达到55%,而出现了宠大的“套牢族”和众多的“割肉断臂者”,整个股市充满了一种危机感。

特别是10月7日,中国股市出现了世界证券史上罕见的巨幅震荡:上海股市以638.32点开盘,在剧跌至546.79点后,又巨幅反弹至761.38点,后以738.03报收,涨跌幅高达214.59点。深圳股市以155.9点开盘,在跌至140.21点后,又掉头反弹至174.64点,当日以170.43点收盘,涨跌幅也达34.43点。这种巨幅震荡,足以在瞬间令一批百万富翁破产,又会使一些新的百万富翁诞生。那些亲眼目睹了中国股市舞台上演出的这幕活剧的人们,至今谈起此事仍感到触目惊心。

有关专家和股评家事后分析认为,触发此次暴跌和震荡行情的起因错综复杂,除了新主力在千点附近获原利退出观望,老主力没有认真护盘等原因外,主要与中国股市目前还是政策市、消息市的特性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某些政策措施、甚至一些传闻和谣言均会对股市产生很大影响。例如9月29日股市中开始传言管理层将严格规范上市公司配股和取消T+O交易方式,这在强劲的多头市场中被股民视为利空消息。深市转配概念股前段时期非常火爆,此类传言的沸沸扬扬势必引发这类股票的深幅下跌。特别是关于“健康问题”的谣言不胫而走,引起了人们的恐慌。10月1日,有关规范配股和取消T+O的传言得到证实,更使许多股民对“健康问题”深信不疑,从而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中,特别是10月7日,出现了巨量恐慌性抛盘,在谣言的打击下,这天不仅深沪股市受累,而且港台股市也因此下跌。当然,当时港台股市还分别受到预期美国加息和有关违约交割案的影响。

暴涨暴跌之后,中国股市进入牛皮盘整阶段

从10月10日起,中国股市进入牛皮盘整阶段。在这一时期,利多利空消息互相冲抵,空方多方大致平衡。双方均需实质性的政策消息面世配合才冲阵搏杀,否则僵局难解,无法出现冲高或探底的有效突破。

当然,股市盘整会盘跌,但盘跌多时必有技术性反弹。10月中旬,沪市一直在六七百多点,深市在150点至160多点上徘徊。进入10月下旬,低位盘整数日的沪深股市连拉几根阳线,并于10月25日出现暴跌后的最大的反弹。当日沪市摸高794.85点,后跌至744.52点收盘;深市冲至169.36点,后以159.41点报收。

但这时仍有不少股民忘怀了,以前追涨杀跌带来的痛苦,头脑又热了起来,操盘出现浮躁;加之一些传播煤介和股评家频频唱出这次反弹力度能达850点的高调,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作用,致使部分股民解套之后又被套,或追加的投资又被套,甚至传出了北方机构在760点以上大量被套的消息。

笔者认识一位陈姓股民,他在这次反弹中套得很深。他说:“炒股如下围棋,盘面判断失误,肯定要输;落子先后次序不对,效果相反。我在6号0点位上买了一些“华新”、“金顶”等“三峡板块”股票,到10月25日前市790多点位上卖出能赚不少钱。但我贪心了,听说这次反弹能冲至850点,所以想等到后市或第二天打出,并追买了不少股票。没想到此后股价层层下跌,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那天操盘,次序正确,只卖不买,待股价回落到低位上再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据有关测算,在760点以上大量的筹码被锁定,被套的股票已占了沪市股票流通总量的2/3左右。在随后的600点至750点的箱形盘整中,大约只有20亿左右的股票量在倒腾。如11月21日,沪市以699.08点收盘,但成交总股数只有37688800股,成交总金额才2.8亿多元。

1995,中国的证券年?

尽管1994年中国股市大起大落,但总的说来还是坚韧不拔地向前发展:以两大交易所为代表的交易网络已伸向全国各地乃至西藏;上市公司遍及大江南北,成为经济建设中的排头兵。股票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育成长。据统计,深沪股市上市的公司,1991至1993年分别只有14家、57家和177家,到1994年9月已发展到275家。深沪股市发行股本总量1990至1993年分别为3.63亿元、9.22亿元、73.08亿元和357.59亿元,到1994年8月已增长到609.55亿元。投资队伍也日益壮大,1992和1993年,全国开户股民分别为183.78万户和802.75万户,到1994年已发展到1014.26万户,其中上海开户515.71万户(上海当地开户180万户),深圳开户498.55万户(深圳当地开户162万户)。大批股民几经股海搏击,正日渐成熟,其市场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不断增强。

中国股市的蓬勃发展,不仅使中国股市日益具有国民经济睛雨表的功能,而且也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摩根——斯坦利、野村、大和、美林等国际证券机构纷至沓来,与中方探讨、洽谈证券合作事宜。从香山国际研讨会和国外传出的一些信息也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宽广。甚至有人认为,1995年是中国证券年。

当然,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正如李鹏总理在1994年11月19日会见美国道·琼斯公司董事会主席简彼得等时所说,股票市场“这在中国仍处于试验阶段,我们对此采取慎重的态度。”李鹏总理还说,中国将通过试验,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化的股票管理制度。

实践证明,股市管理规范化已成为中国股市发展的最迫切的问题。这个问题,1994年的教训很多。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4年下半年围绕股市扩容问题发生的论争,或能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无庸置疑,正是由于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于7月底推出了三大政策,一度沉寂的股市开始出现了生机。但随着深沪股市价升量增快速前行,两地却悄然迈出了扩容步伐。据《证券市场》周刊1994年第45期披露:8、9两月沪市共上市5.4亿元新股和联工股,其中有1亿多元的定向募集个人股被提前半年以上安排上市,有7000万配售未满3年的定向募集个人股上市;深市8、9两月共上市2.08亿新股和2.6亿职工股。

沪深股市这样持续扩容,既违反了国家体改委1993年颁布施行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中关于“内部职工持有的股份自配售之日起,满三年才能上市转让”的明确规定,又使三大政策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影响。10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维护国家权威,保持股市稳定》的评论文章,对沪市扩容行为进行了批评,并指出只有大家共同来正本清源,维护国家权威,股市才能保持正常、稳定、健康的发展。此文的发表,被股民视为利好,投指有所稳定回升。从此事不难看出,政策到位,令行禁止是何等重要。

众所周知,9月29日至10月7日股市暴跌,主要起因于“健康问题”的谣言。造谣可耻,信谣可悲。信谣的结果是低位割肉跳命,损失惨重。但有些头脑冷静、善于分析的股民则对这种谣言嗤之以鼻,他们说:既然某领导人出现“健康问题”,为何其子女还在法国举办画展呢?为何党和国家领导人或在地方上视察,或到国外访问呢?于是他们在股市上逆反操作,结果抄底成功,大获全胜。

不过,为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为了股市的稳定和国家的形象,作为有关部门,能否及时采取措施击破谣言,并通过大众传媒安民告示呢?

有的人士分析认为,11月分有关“养老基金”的两篇报道,是造成那一时期股市波动的主要因素。11月8日,《中国证券报》在头版位置发表了一篇报道——《养老基金正逐步进入证券市场》。这篇报道援引“有关人士”的话说,现在已有部分养老保险基金进入了国债市场,只要有关部门批准,还可马上进入A股市场,规模将占养老保险基金300亿元总金额的10%左右,“有关基金运用的规定将于近日交付讨论”。此文发表后,沪市从当日的674点涨至11月11日的731点,上涨了57点。

11月13日(星期日),《金融时报》在头版以《社会保险基金入市尚无具体设想》为题也发表了一篇关于养老基金的报道,也援引“有关人士”的话说,养老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短期内不会进入股市,因为组建相应的管理运营机构,履行审批手续等均需要较长时间。并称目前国家现行政策规定社会保险基金的结余部分主要用于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家发行的各种债券,以便保值增值;除此之外还没有允许投向社会其它领域,因此,目前养老基金入市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此文发表后,上证指数从11月14日的733点跌至17日的697点,下跌了36点。

上述两篇内容截然相反的报道,分别出自两家由权威部门主办、被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有效的报刊,加之其内容易使人们产生“金融、证券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股市存在分歧”的疑惑和误解,因此势必影响到股市的运作和投资者的决策。

中国有了股市这是件好事。好事如果不好好去做,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但愿1995年的股市,人们能好自为之,喜剧比悲剧更多一些。

标签:;  ;  ;  ;  ;  ;  ;  ;  ;  

1994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什么事?_股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