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论文_李培亮

仁爱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论文_李培亮

李培亮 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 262728

摘 要:《论语》中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德,孔子回答:“热爱他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可见,仁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石。仁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超越金钱、官位、名誉之上的安身立命的为人准则。

关键词: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仁爱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鉴于目前有些青少年对仁爱持漠视态度,做出了不仁、不爱、不义之事,因此,更应该上好这一课。

一、仁爱教育的内容

仁爱,简而言之就是对人亲善,在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就是爱人,与人相亲。这就一语揭示了仁爱的内涵,那就是爱。

1.忠诚。忠的本意是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上。爱自己的国家,是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共有的基本道德。不要以为爱国离孩子的生活现实遥远,大德才能有大志。我们应该教育和鼓励孩子学习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并把这种情怀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体现在全面发展的行为中。《中小学生守则》也明确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善良。善良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指出:“热爱生命。”这些都明确地提出了作为一个人,应该要有善良之心。

3.奉献。仁爱的一个崇高的境界就是奉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把奉献精神规定得更加具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损害集体荣誉的事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认真做值日。”每一位称职的公民,都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义务,对集体,对他人少索取,多付出。这样才是毛主席表扬的那种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4.宽恕。豁达大度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允许别人犯错误,容忍别人有缺点。学会宽容,不记仇。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

5.孝敬。我国法律规定:不奉养老人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我们进行仁爱教育的时候,这一点要格外重视。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爱戴的人,怎么能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对孝敬父母有明确的规定:“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家要主动打招呼。尊重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6.诚信。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不说谎话。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同时还具体到考试不作弊,乘公交车、船等主动买票的要求。这是因为,从字面上来理解诚信,容易空洞和抽象,其实对父母、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甚至包括对国家都应该做到说话算数,言行一致。

7.智慧。这个“智”可不是我们通知常理解的“分数”。智慧的意思是:知晓复杂的事物而心中明亮。作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怎样做才能做到为了报效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力而为呢?那就是现在努力科学精神,“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中小学生守则》)。

8.恭敬。恭敬是仁爱教育的重要内容。恭敬与礼貌是相同的。与人交往,必须要有礼貌,对他人不讲礼貌的人,势必得不到别人的恭敬。

二、仁爱教育的人生意义

我们不得不重视当今社会儿童道德修养的缺失现象。这种道德缺失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娇生惯养、倔犟、任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儿童道德修养的缺失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的过度关爱。弥补缺失也应该从“爱”着手,但不是“过度关爱”,扭曲的爱,而是真正的爱——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正统文化精神的根基。《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

在孔子看来,仁爱分为几个层次。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因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长,仁爱才能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爱君忠君。如何做到“仁爱”呢?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而身为统治者,也要“爱民”,即要实行仁政、德政,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

孔子之后的孟子继承了其“仁爱”的思想,在“亲亲”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爱物”思想。孟子认为人天性中都带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是以仁爱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古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人百姓,亦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仁爱思想。

现代的孙中山先生曾在《三民主义》中说:“古时在政治一方面所讲爱的道理,有所谓爱民如子,有所谓‘仁民爱物’,无论对于什么事,都是用爱字去包括。所以古人对于仁爱,究竟是怎样实行,便可以知道……把仁爱恢复起来,再发扬光大,便是中国固有的精神。”此言对于今日早已不知仁爱为何物的中国人来说,不是再恰当不过了吗?

参考文献

[1]《论语.宪问》。

[2]《论语》。

[3]《吕氏春秋》。

[4]《三民主义》。

[5]《孟子》。

论文作者:李培亮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仁爱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论文_李培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