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视角下转型期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视角论文,青少年论文,学校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3)10-0155-03
在社会中,并非每一个人对主流文化都完全顺从,当社会中少部分人的价值、信仰、行为规范与基本的社会规范相对立时,这种文化就被称为“反文化”[1]。在学校教育中,并非所有学生都认同主流学校文化,并非所有学生对学校的制度、规范和各种要求都能完全遵从,有时甚至公开拒绝、反抗与冲突。一些学生表现出与主流学校文化相对立的态度与行为,即被称为反学校文化。反学校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已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不同角度探讨了原因,但仍难以解释青少年的种种反学校文化现象。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发现转型期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障碍是其反学校文化的重要原因,这些障碍包括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和社会化资源的欠整合两个方面。
一、社会化与社会资源
(一)社会化
社会化是很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同学科视野有着不同的社会化概念。文化人类学家从文化的角度定义社会化,偏重于社会文化的承继和个体对社会文化的适应;社会学视域中的社会化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关注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掌握及社会角色的形成;而心理学则着重于从个体的角度对社会化予以界定,强调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成长[2]。因此,我们对人的社会化理解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内化社会文化,发展自己社会性,形成个性的过程。
(二)社会化资源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社会化进程中都会受到多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影响着人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向。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认为:社会化资源就是广义的教育资源,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乎所有领域。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流价值观、规范系统及各种教育要素(如家庭、学校、邻里、社会榜样)系统[3]。因此,本文所指的社会化资源是指凡是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一切社会文化资源,是对人社会化产生影响的要素及其影响力的综合。社会资源也会影响到个体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总会受各种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如各种各样的观念、价值取向、各种或明或暗的规范与要求等。
二、青少年社会化资源的亏空与反学校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马和民教授认为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资源存在亏空的危机,认为中国社会化资源业已趋近全面亏空的事实,并呼吁重建中国社会化资源基础的紧迫任务[4]。笔者认为,所谓社会化资源的亏空,是指在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缺乏必要的对其社会化起正向促进作用的资源。社会化资源的亏空所指的意思不仅仅在于社会化资源的缺乏,更在于这些资源是否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健康社会化。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化资源也存在亏空现象,也就是说当前对促进青少年健康社会化资源存在缺乏现象。本文尝试将这些亏空的社会化资源分为两类,即:“显性—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和“隐性—非制度化”社会化资源。所谓“显性—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是指各种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社会化要求明确,并有相应制度予以保障的社会化资源;“隐性—非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是指各种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要求不明确,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的社会化资源。这两种社会化资源从来源上讲,主要是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两类对青少年社会化有着直接影响的社会化资源在当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亏空现象。
(一)“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亏空与青少年的反学校文化
青少年的社会化区别于其他人生阶段社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青少年经过学校中的社会化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学校有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显性—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是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化的必要条件。这些资源如果缺失或削弱,必然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导致青少年社会化产生障碍。而当前,这些“显性—制度化”的社会化资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削弱。下面就分别从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正式的人际关系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些“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亏空现象,并分析这种“亏空”与青少年反学校文化的关系。
从学校管理方面来看,学校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是青少年的“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之一,对青少年的成长及其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学校管理因素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资源之一,在转型期明显地存在一些缺失现象,这些缺失也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方面是学校管理要素的弱化倾向。有些学校的管理制度要么不全,在很多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要么仅仅是挂在墙上的文本而已,并无约束力。另一方面,当前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也同时存在“机械化”的倾向,也使得管理要素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对学校的叛离并不完全在于反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而是反感学校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不考虑学生的实际。
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方面。课程是青少年在学校里正式学习的内容。学校里的课程与教学作为青少年“显性-制度化”社会化重要资源之一,在当前也有弱化的倾向。这种弱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所学与所用有较大的差异。“学非所用”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所以觉得这些课程对他的发展没有多大影响。
二是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对青少年的影响正逐渐下降。如当今校园流传着这样的话:“在学校不是学书本知识,也不是听老师讲课,主要是感受里面的气氛。”这种观点还不仅限于学生,不少老师也都这么认为。仅仅强调“氛围”,而忽略或弱化正式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必然导致“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弱化。
从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来看,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发展不断提出要求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学生发展中的矛盾也主要体现为教师代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与学生当前发展的现状之间的矛盾。从社会化的视角来看,这些“要求”正是青少年“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之一,它可以体现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也体现在每一门课的要求,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而当前这种重要资源也有被弱化的倾向。一个事实是我国当前高校对学生的淘汰率十分低,学生很容易毕业,学习没有压力,考试可以轻松过关。另一方面,学生也感受不到老师对他们有什么要求,有同学说:“学校的学习不就是做笔记和背笔记嘛!”他们似乎感受不到当今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当然,也有相当部分青少年有较强的危机意识,他们对自己的发展现状很是担忧,有同学说:“我现在常常失眠,我老是在想就这样下去,毕业之后我能干什么呀?”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少年都有这样的困扰,也有不少同学明确表示,之所以不把学校的管理当一回事、对学校的做法反感,其重要原因也在于此。笔者在与学生接触谈及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都普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约束、对他们提更高的要求,并主动地给我们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学校在教学、考试以及平时生活方面提高要求。
从青少年的正式人际关系方面来看。在学校重要社会化任务之一就是学会感受与处理人际关系,它的学习方式不外乎有两种,一是通过正式的师生关系、在班团里的互动来学习,二是在非正式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这两种都很重要,正式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青少年“显性—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目前也有被弱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为当前青少年正式群体的交往呈功利的倾向。
(二)“隐性—非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亏空与青少年的反学校文化
在青少年的社会进程中,“隐性—非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同样会对青少年社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在当前学校校园里这些资源的亏空同样可以从学校管理、课程与教学、对青少年发展的要求、正式的人际关系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学校管理来看,通过学校管理所体现的精神文化、办学理想、价值追求和民主氛围都会无形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力量也是社会化资源。当前这种社会化资源弱化首先表现在办学理想与精神文化的失落以及价值追求庸俗化,这与当前青少年的困惑和迷茫有直接的关联。作为隐性社会化资源的弱化学校管理因素还表现在大学管理的民主氛围不足。从社会化的视角来看,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民主、和谐的氛围,这也是社会化资源。而当前学校管理的行政化、科层化的倾向十分严重,民主氛围的缺失,影响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事实上学校对教师的不民主管理也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民主管理,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处事方式。大量学校中的反学校文化也表明,学生之所以不顺从学校的管理其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学校的管理没有这种民主的气氛。
从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来看,这些隐性社会化资源也有弱化的倾向。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有些老师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偏移,功利思想重,不能做到淡泊名利。教师的教学态度、价值取向都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因为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讲的“隐性—非制度化”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弱化,是指当前缺乏那种能有效促进青少年积极地、健康社会化的间接、内隐的社会化资源,并不是说当今青少年缺乏这种资源。事实上当今社会有很多因素是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只不过其结果可能是消极的。如当今校园文化中不乏一些低级趣味、庸俗甚至低俗内容,而年轻一代的学子们由于他们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又常常不假思索地接受这些“新事物”。这样很容易形成与主流文化相悖的反学校文化,不利于我们对青少年的正面教化。
三、青少年社会化资源的欠整合与反学校文化
青少年社会化有相应的内容、影响因素,它们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资源。如前所述,这种社会化资源的多寡会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进程(我国目前是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另一方面,这些社会化资源的整合,情况也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笔者认为,青少年社会化资源的整合有四个子系统:即社会化目标导向系统的整合、社会化的动力系统的整合、社会化的途径系统的整合和社会化效果评价系统的整合,这四个系统共同构成当代青少年社会化资源整合的机制。青少年社会化资源的欠整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这四个子系统功能的缺失,二是这四个子系统之间的整合失衡问题。目前,青少年社会化资源整合机制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健康社会化的因素,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或推动了青少年的反学校文化。
什么是这四个子系统的功能缺失呢?社会化资源的整合有四个子系统,他们每一个系统都承担着相应的整合功能,如果哪一个子系统不能起到应有的功能,那它就存在“功能缺失”。本文分别就这四个子系统实际的整合功能进行了研究,发现这四个子系统的整合功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功能缺失。
(一)青少年社会化目标导向系统欠整合
社会化目标是广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对合格“社会人”的一种预设,社会化目标导向是社会化目标对个体社会化的引导功能。社会化目标导向应产生社会化整合功能,当前这种整合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对社会化目标的迷惘。一方面是众多目标、众多成功的典范和众多学校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现有的基础、各方面的条件、主观的努力,这两者难以完满地结合。当今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换句话说,是一个对人发展来说多目标和多元评价标准的社会,当代的青少年们面临着对众多目标的选择问题,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意味着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多同学对此极为困惑与迷惘。事实也表明有反学校倾向的青少年多数对未来自己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或是处于困惑状态。
(二)青少年的社会化动力不足
社会化动力简言之是指推动人积极向上的社会化的力量,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两个方面。当前青少年社会化的内部和外部动力都较缺乏,表现为社会化的动力不足。这里的社会化动力不足也是社会化动力整合功能的弱化。青少年社会化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力量的整合。从外部来讲,其动力因素也常常不是唯一的,有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的要求,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还有社会上、学校里的榜样示范力量等等;从内部来讲,个人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个人的理想与追求等。内外部的动力需要有机地结合才能整合成为有效的社会化动力。当前青少年社会化动力系统整合功能有被弱化的倾向,青少年社会化的外部动力很强,但内部动力不足,结果还是没有动力。大家都在批判青少年的功利倾向,其实青少年的功利倾向也就是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的不平衡。市场经济背景下,在物质利益、功名的诱惑下,大家都有很强烈的成功欲望。其实人们追求成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相当多的青少年们仅仅让这种“欲望”停留在外部动力阶段,一心想成功,但又没有使之真正地成为自己的信念,所以也就不努力了。比如调查中发现,其实绝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高额回报”,很多同学信誓旦旦地报考,但很快就偃旗息鼓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究其根本还在于他们没有把这个考试真正地当成自己努力的目标,没有成为自己的信念,也就使得其外部动力没有转化成为内部动力。青少年社会化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不整合,当面临重大挫败时,其内心就愈加不平衡,所以极易产生反社会、反学校行为。
(三)青少年社会化途径欠整合
这里主要探讨青少年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有哪些条件可以利用,来实现社会化的。青少年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能成才,在当今已备受关注。是刻苦努力学习还是投机取巧,是追求考高分还是课外活动表现优秀,是钻研课本还是博览群书,这些都是不同的成才途径;另一方面,人的社会化成长需要主客观的诸多条件,这些条件与前面所谈的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化途径的整合。其实当今青少年成才的途径原本是很多的,但调查中发现他们对成才的路径、社会化的途径总是很困惑,漫步在大学校园里,时常能听到青少年们发出“路在何方”的感叹。这些感叹反映了青少年们的一些心态,也反映出青少年社会化途径整合存在的不足。而这些问题都会降低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可度。
(四)青少年社会化评价系统欠整合
评价系统对人的社会化起着导向和调控作用。有很多社会化资源都具有社会化的评价功能,如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同学之间的评判,家长对孩子的认可,通常青少年会面临大量这样的社会化资源。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有可能是一致的,这有利于青少年顺利成长,但有时这些评价也可能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这就会使人产生困惑。而当今青少年的困惑也就源于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不一致,如教师课堂内外对学生的评价不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