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公园与北京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奥林匹克公园与北京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奥林匹克公园与北京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城市建设论文,北京论文,生态论文,公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的提出,凸显了我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并重,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环境系统共赢的发展思路,也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对北京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在文化和市民心理上潜移默化的影响,自有各界学者撰文研讨,笔者所关注的则是:这种大规模的国际化建设能否与传统城市建筑文化实现和谐统一?它对于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又将发挥什么样的积极作用?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主题,并深入了解北京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筑特点,从而对奥运建设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生态城市: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主题

奥林匹克公园建设的主题是什么?有人建议用“奥运中国龙”,也就是说要突出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中国龙文化。但笔者认为,奥林匹克公园建设更好的主题应当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最早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报告中提出的,强调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1]

具体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突出“生态城市”这一主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与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相一致,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中进一步体现北京的城市建筑文化特点;二是坚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提升北京文化生态的整体和谐度。

之所以要突出“生态城市”这一主题,是因为:

第一,关注环境保护,尤其是人类聚集的城市环境保护,从上个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之初,已经成为一股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2000年悉尼的绿色奥运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北京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也包含了这一内容。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奥运主题讲“生态城市”比讲“中国龙”更新颖,更有积极影响。

第二,从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发展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在中共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比较多的词句是“首善之区”、“环境保护”、“生态城市”等。生态城市应该是北京21世纪追求的目标。

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生态城市建设”与北京城市建设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北京的西北占据城市的上风上水,向北发展更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事半功倍;从中轴线向北发展的历史来看,虚轴的中轴线末端更适宜这样一个主题的发挥和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已经突出了这一主题。不仅主要体育场馆建筑注意节能、环保,而且山形水系也突出了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第四,从人民生活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高品质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的同时,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既符合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与北京城市发展的未来目标相一致;既顺应城市环境保护的世界潮流,又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中一定要突出这一主题。

二、北京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城市精神

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认为,北京城市建设经历了三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里程碑是600年前明朝定都北京,开始了紫禁城的修建,在城市建设史上,举世闻名。其特点是通过紫禁城的辉煌建筑,确立了皇权“面南而居”、“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个里程碑是上个世纪50年代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东西长安街的贯通。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城市封闭的格局,同时也改变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展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的城市格局和精神面貌。第三个里程碑是中轴线向北延伸和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充分展示了北京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展示了北京步入21世纪后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新水平。[2](P155)笔者非常同意侯教授的观点,在此,对北京城市建筑特点作一概述。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建筑贯穿着“生态城市”的理念,具体表现出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突出中心、讲求对称、注重风水。

第一,“辨正方位”。北京城市建筑在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时非常明确,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的建筑像北京城这样讲究方位。皇宫坐北朝南,标准的北京四合院正房也坐北朝南,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东西南北方向明确。最近北京对公交车站站名作了调整,凡是能标明方位的都注明方位。例如,对市内每座立交桥东西南北的站名在报站时都说明了方位。这一点,外地和外国一些城市做不到,因为很多城市的街道是根据地势形成的,方位不正。北京城能如此明确方位,得益于元代大都城所奠定的基础,而元大都城又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城市是根据《周礼·考工记》①设计的,是先有规划而后建成的城市,城市方位极为明确,街道犹如棋盘。

第二,“突出中心”。北京市中心位置明确,建筑突出,其他重点建筑围绕中心展开。例如故宫太和殿是古代北京城市的中心,其建筑形式、特点、作用都非常突出,而王府、坛庙、街道都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作为都城,在北京城市方位中,坐北朝南和中心的方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中国皇帝讲究要面南背北,要居住城市正中心位置。同时,北京城市建筑坐北朝南还符合北方的自然光照规律。

第三,“讲求对称”。北京城市建筑非常讲究对称,这是由于城市中心建筑突出明确,其他建筑要围绕中心建筑展开的缘故。在对称建筑中,由于核心建筑坐北朝南,方向明确,对称建筑又以左(东)、右(西)对称最为讲究。例如,左祖右社(太庙与社稷坛)、左文右武(崇文门与宣武门、文华殿与武英殿)等。

北京旧城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城市中轴线,不仅世界上独一无二,还突出显现了北京城市建筑的特点。考察中轴线,首先是方位,中轴线南北走向,适合皇帝位居中轴线正中,宫殿坐北朝南。北京旧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鼓楼,全长大约八公里,主要建筑依次有:永定门、天桥、正阳门、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后称“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明称“玄武门”)、景山(含绮望楼、万春亭、寿皇殿)、地安门、万宁桥(俗称“后门桥”)、鼓楼、钟楼。近八公里长的中轴线基本保持为一南北垂直的直线。尤其是站在天安门正中间的金水桥向北看,能够穿过天安门正中的门洞、端门正中的门洞,一直看到午门正中的门洞,中轴线不偏离。

第四,“注重风水”。“风水”是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的一门学问。山与水紧密相连。有山必要有水,有水才有灵气。好的山水布局,讲究山在水的后面,水在山前流淌。中国古代风水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前有照,后有靠”。“照”讲的就是水,水平静时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各种景色;“靠”讲的就是山,要求山形稳重,位置中正。

在北京的建筑布局上,突出表现了“注重风水”这一特点。中轴线上的建筑追求“倚山向阳、山水环绕”的风水建筑布局。明朝初年巧妙地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即我们俗称的“筒子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大都大内(即宫城)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万岁山”,不仅使明北京城有了新的“镇山”,又在中轴线上增加了新的制高点,形成了山水环绕的格局。即以万岁山为靠(倚山),在山之阳是紫禁城皇宫;还有内、外两条金水河环绕。清代对此山更是重视,除了将“万岁山”更名“景山”(“景”为日下京,表明是天子统治和居住的地方),还对之进行了精雕细琢。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有三处:一是山前的绮望楼,二是山后的寿皇殿,三是五座山峰上修建的五座山亭。五座山亭看似装饰,实质是进一步突出了中轴线的对称和中心点,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在五座山亭内请五方佛(由此,景山五座山亭准确讲是五座佛祖殿堂),它不仅增加了中轴线上的宗教景观,还进一步增加了中轴线上的文化内涵。如:在明代中轴线上,体现的是儒道文化,中轴线上惟一的宗教建筑是御花园内的钦安殿,供奉的是玄武大帝,属于道家文化,而清代景山上的五方佛则属佛教文化。通过坐北朝南五方佛保佑大清江山社稷(景山前面的皇宫)的庄重场面,使北京城市建筑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应继承和发展北京生态城市传统

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又一次提出了中轴线末端建设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从奥林匹克公园开始规划即涉及。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北京城市发展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在中轴线北延长线终端,建设一批新的现代化建筑,以体现首都北京步入21世纪的建筑风貌。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曾在中轴线北延长线终端立起了一个大的广告宣传牌,上面绘制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建设的景观,其中有一些现代化的体育场馆设施,突出的是两座方尖型的高层大厦,被称为“摩天大厦”,一东、一西,并排矗立在中轴线北端。这两座方尖型大厦,高500米,模仿罗马梵蒂冈圣彼德大教堂前的方尖碑建筑造型而设计。

然而,北京市规划设计的专家们曾作了一个实验,如果在中轴线北延长线终端建造两座方尖形摩天大厦,从景山顶上向北望去,就会发现旧城中轴线上的鼓楼像兔子一样,长出两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与北京城市建筑文化特征相背离,还破坏了旧城中轴线的传统景观和风貌。

中轴线末端设计思想的重要变化是在2002年3月28日,时任北京市长的刘淇在《奥运行动计划》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奥林匹克公园不再建设摩天双塔,此举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普遍认为这是尊重北京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举措。此后,就如何规划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采取了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办法,其中包括国内外优秀的建筑设计单位的直接参与。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收到的设计方案中,70%以上的设计方案都采用了中国传统造园的思维和方法,即挖湖堆山的手法;而且大部分设计方案都有大片的水域和环绕的山丘,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奥林匹克公园建设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7月16日至2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展出了北京奥运规划设计方案。其中,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是在1990年(举办亚运会)中轴线向北延伸后的又一次扩展,这次设计方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总体延长到25公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萨萨基公司(Sasaki Associates,Inc)和中国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的设计方案。这个设计方案是在中轴线北端设计了一条2.3公里长的“千年步道”,步道北端是一片湖水和山岭。在“千年步道”上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展示。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部的湖水与轴线东侧的人工运河水相通,其形状犹如一条水龙,与旧城内水龙——位于旧城中轴线右侧的六海(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后海、积水潭)遥相呼应,在中轴线上形成左右舞动的格局。这一方案被确定为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实施蓝本。可以说,这个设计方案既符合北京城市文化特点,又有创新之笔。如果说,这个获奖方案还有缺憾的地方,那就是在中轴线末端没有标志性建筑。也就是说,在延长的中轴线上,人们还没有想象出一个什么样的建筑能够放在其末端。旧城中轴线拥有众多富有节奏感的建筑,而新延伸的中轴线是个虚轴,缺少在轴线上的建筑,特别是标志性建筑。评审委员会主席、来自新加坡的著名规划师刘太格说,中轴线对北京的城市形象意义重大,最终用什么建筑来表现,还是留给后人、留给未来一个未知数吧。②这一切表明,传统的城市中轴线太神奇了,真不愧是“人类文明成就的轴线”、“人类智慧的轴线”,以至当代规划设计专家和规划大师也感到敬畏。

场馆建筑的左右对称恰合古意。鸟巢(国家体育场)与水立方(国家游泳馆)是在北延长中轴线两侧修建的两大对称建筑,也是两个相互呼应的现代建筑。这两个建筑各具特色。鸟巢是椭圆形的,而水立方是方形的,在建筑造型上体现的是一方一圆,展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方圆造型与对比。在建筑结构上,鸟巢显得复杂,水立方显得简洁,是强烈反差的对比。在建筑外形和装饰材料上,一个是强硬的钢结构,一个是柔软的膜结构。在建筑寓意上,鸟巢代表温暖、厚重,水立方代表寒冷、冰洁,这也是强烈的反差。而依据中华传统道家文化和阴阳五行学说,鸟巢代表“木”,属“阳”;水立方代表“水”,属“阴”。这两个建筑,既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又有现代建筑造型的创新思维。

在鸟巢对面(西面)设计方形的游泳馆,其灵感正是来源于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的魅力,来源于鸟巢创新性的建筑造型。首先,在北延长线中轴线左面(东面)确定了鸟巢,在中轴线右面(西面)必然要有一个对应的建筑。这个建筑应怎样设计,设计者只能从鸟巢中去找答案。鸟巢是圆的,设计者就考虑到方的造型,鸟巢是厚重的钢材建筑,于是就考虑使用柔软轻盈的膜结构等。可以说,是鸟巢决定了水立方,激励了水立方的设计创新。这两个大型现代建筑,展现在中轴线两侧,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思想的具体展现。

建设中的奥林匹克公园山与水的布局,使北京城和中轴线又增添了好个大风水。沿着中轴线向北俯瞰北京城,你会发现在中轴线上形成了近、中、远三层山,而且层层环抱。这三层山分别是:近景——景山、中景——奥林匹克山、远景——燕山。奥林匹克山,也称“龙山”,21世纪初由挖湖(龙湖)堆山,象征着中华民族新的崛起,又是北京“绿色奥运”的具体展现。从2007年初开始,山体全面绿化;燕山,是天然的山脉,作为中轴线向北延伸的大背景展现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正北面。同时,燕山山脉又是北京湾最北面的屏障。在晴朗的天气里,从北四环路向北可以清楚看到,北部的燕山山脉正好是奥林匹克公园的大衬景。

景山、奥林匹克山、燕山均在北京城和向北延伸的中轴线上。而且,景山、奥林匹克山均是人工堆积的山。景山山体造型不仅稳重,而且对称,位置中正。在景山前面,有金水河流淌。奥林匹克山前也有水景,被称为“龙湖”,是来自经过治理的清洋河导流渠注入的水。清洋河导流渠水不仅水质得到净化,而且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良性生态水循环系统。在龙形水系当中,不仅有人与自然亲近的近水活动区域,还有湿地(浅水植物和鸟类活动区域),是自然和谐的生态景观。从空中俯视,龙湖与奥林匹克山符合传统的风水学理念,是“前有照、后有靠、左右山环绕”的布局。

从目前的奥林匹克公园建设来看,原有的设计方案基本上被采用。奥林匹克公园整体规划用地面积1159公顷,其中北区的湖水、绿地、山林(统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占地680公顷,并且以环绕公园的水系形成生态景观。在奥林匹克公园规划区域内的古树、名贵树木、成年树木都被保留下来,同时还引进了一些适宜北京自然生态景观的植被。在景观建设中,连接森林公园南北两个区域的生态立交桥设计也格外引人注目,有专家称这是北京城市的第一条生态走廊。另外,森林公园中的人工湿地设计和建设也是需种创新。在文化生态景观中,除保留了古代北京城“五顶”之一的北顶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和洼里乡的龙王堂、碑刻等古迹以外,还加强了对北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发掘。例如,将新挖湖堆山形成的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主山命名为“仰山”,与明朝初年挖湖堆山形成的“景山”形成“景仰”这一有机的传统文化联系。在主山的顶端,建设“天境”景观,进一步突出了人敬畏天、人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

由此可见,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一方面渗透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传统建筑理念,进一步凸显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生态特色;另一方面从保护环境和构筑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出发,营造了诸多与历史文化生态相呼应的自然生态景观。换句话说,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不仅在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与保护历史风貌的矛盾这一世纪难题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更大大推动了北京的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注释:

①元大都城由刘秉忠设计,设计思想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的规则。

②把中轴线留给未来的高手——记奥运会设施方案评委会主任刘太格。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0715/286.html。

标签:;  ;  ;  ;  ;  ;  ;  ;  ;  ;  

奥林匹克公园与北京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