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亟待家长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论文

新课程改革亟待家长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论文

新课程改革亟待家长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

◆王振文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中心)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教师、学生心中。走进课堂,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走下了三尺讲台,走到了学生中间,不再是一张“冰冷的脸”,而是一张“充满关爱的脸、充满期待的脸”,是一张“微笑着鼓励着相信你一定能成功的脸”;学生不再是“小心翼翼、细语轻声或一声不吭”,而是“大声争论”,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你错了”“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格局正在形成。这一系列新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可是,这欢欣鼓舞的人群中又有多少是学生家长?专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对实验区的教育管理者、教师亲临培训。可是,专家们没有重视对学生家长的辅导,教育管理者、教师也没有重视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因而,导致家长对课改知之甚少,家长对课改观念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课改的整体推进。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课改理念 家长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教师、学生心中。但家长对课改观念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课改的整体推进。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课改中“齐步走”,与课改一起成长,课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功。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亟待家长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

一、多渠道对家长进行课改理念的培训

现在,对家长的培训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真正对家长的培训落到实处的却寥寥无几。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加强:

明清之际是女性悼亡诗的创作高峰期。单是悼念殉国亡夫,同期女诗人中就有李因《悼亡诗哭介龛》48首、章有湘《哭夫子》4首等佳作,而商景兰简短有力的《悼亡》诗却最受时人称道。第二首亦是幽咽吞吐:

水魔方里人山人海,我们换好泳衣,来到了游泳池。我用脚小心翼翼地试了下水的温度,情不自禁地喊:“呀,真舒服!”

1.专家培训。专家们也要对家长亲临培训,根据家长的知识层面,采用深入浅出的、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方法和形式,阐述课改理念。

1.转变家长的权威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2.教师培训。教师要利用家长会、课改联谊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向家长传递课改理念,也可组织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走进校园、课堂,感受课改。

首先,为保证地理空间数据可批量、分幅提取,相关人员可依据数据基本信息命名规则,对现有数据进行定义,如数据范围、数据坐标系统、数据图幅、分幅比例尺等。同时依据现有分幅标准,相关人员可对现有分幅比例尺中图幅数量进行计算,并设定对应横、纵坐标名称。

2.从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观念

通过培训,让家长全面了解课改、理解课改,从而全心全意的支持课改,成为课改家庭中的一员,使课改沿着健康、高效的轨道运行。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能够感受亲情、感受温暖。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会增强,联想会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发挥。家长能否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使孩子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家长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加重要。家长的“权威”观念必须转变,在家庭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创设宽松、自由、愉悦的家庭氛围,使得家庭氛围与新课程倡导的学校氛围相匹配,使得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

4.学生对家长培训。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课改,让家长从孩子的变化感受课改。

二、观念改变,角色更新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程门类增加,知识难度加深,给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生学习必须要讲究效率,创新高效的学习才能够帮助初中生快速掌握学习技巧,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究知识转变,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保障初中生创新高效学习,就成了教师应该思考的热点课题。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初中生自学、自得、自悟、自省,促使学生心理机能的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在传统的观念中,“家长就是家长,孩子就是孩子,我说你就得听……”孩子放学回家,问得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吃完饭去做作业、去学画画、去练琴等这样的话便娓娓道来。家长凭着对孩子的一颗“赤诚的爱心”,把孩子支配得晕头转向,那个在学校、在课堂上生龙活虎的孩子、把老师问得回答不出问题的孩子,在家里变得“循规道矩”。孩子的自主性、表现欲在家里被扼制了,孩子即便是想表现一番,也没有其表现的家庭氛围,只好去完成家长布置的任务。

5.定期举行由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新课程研讨会,就关心的问题一起商讨。

3.家长对家长培训。集中一批热心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的家长,成立课改家长委员会。以点带面,通过他们积极宣传课改,增强课改理念在家长中的普及。

中国的家长,你要问“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异口同声的说“为了考大学。”在这个单一的目标下,教育孩子的观念也变得单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会考试,最终能考上大学。家长把考大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变相得转化为“考高分”,“考高分”就像“紧箍咒”一样紧紧地扣在孩子的头上。到学校,孩子背着家长的殷切希望“考高分”,到家里,孩子驮着家长的殷切希望“考高分”,“考高分”成为孩子上学的全部内容。为了“考高分”,饭不让孩子做,衣服不让孩子洗,洗脸端来热水,擦脚拿来毛巾。据统计,90%的家庭,学生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干家务。我们同事的一个孩子,初三了,家长每天早晨给孩子叠被子;有的学校安排劳动植树一天,学生回到家哭鼻子;有的高中学生,家长还哄着吃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决不是危言耸听。转变家长的“保姆”角色,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去做。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自己做光荣,自己的事让别人做耻辱”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等生活习惯。适当地可对孩子进行一些磨难教育,独立给全家人洗衣服、做饭、打扫室内室外卫生,独立生活一段时间。有条件的可走出去参加生产劳动,亲自经商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知道劳动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学习习惯,如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主动学习、预习、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喜爱钻研问题、喜爱寻根问底。鼓励孩子创造性的提出一些问题,创造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创设条件,让学生尽可能的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注重给孩子减负。学校减下来的负担,到家里千万别加起来,如请家教、参加各类培训班等。一定要正视并解决好孩子体力劳动负担过轻与课业负担过重的关系。同时,家长要树立高尚的人格,如为人正义、先人后己、与人为善、爱家乡、爱祖国等。笔者非常赞同这样的用人观:有德无才的人,可用;有德有才的人,重用;无德无才的,不用。高尚的思想品德才是最高的学位。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特别是每个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今天,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人格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家长是孩子阅读的道德书籍,是孩子如何学会做人的楷模,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孩子。家长通过自身榜样的、无言的力量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家长的品德要使孩子引以为荣。

1.完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网络课程存在于网络空间,其时间性、地域性、专有性淡化,但知识产权的无形性突显。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课程资源保护授权机制,需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在法律层面上,在现有知识产权法框架下,必须以网络知识产权法为补充;其次在技术层面上,可采用版权保护技术,如水印技术、信息隐藏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从源头上控制非法访问、复制及传播[3]。

3.转变观念,在家庭中营造阅读氛围

现在,家长们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关注孩子的学习、交往等,却忽视了家庭读书氛围的营造,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非常关键。古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爱读书,这是对孩子最有效的教育。只要家长身体力行地带头读书看报,以身作则,就会使孩子潜移默化的接受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有书可读是前提,按时读书是关键。在家里,即使再忙,家长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一起读书,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读书的喜悦。使读书学习成为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追求,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更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基。

总之,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参考文献:

[1]郑娟.家校沟通“不谐音”的心理分析[J].中小学德育,2018,(08) :67.

标签:;  ;  ;  ;  

新课程改革亟待家长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