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鹤麟研究鲁迅——纪念李鹤麟先生百年诞辰

李鹤麟研究鲁迅——纪念李鹤麟先生百年诞辰

一、李何林的鲁迅研究——纪念李何林先生百年诞辰(论文文献综述)

刘璁[1](2021)在《由李何林的一封佚信引出的一篇佚文》文中认为二○二一年四月,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印象博物馆展出了百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百件手迹原品,并结集为《中轴的红飘带——永恒信仰文化复兴·百名文学艺术界中共党员手迹展》纪念册。册中收录了李何林先生写给《鲁迅研究》编辑部的一封回信,另刊出了信封及信笺照片。李何林在信中说:九月三十日信和《改版的话》均收到,对后者我无意见。王德厚同志几次催我为改版后的一期,写一篇短文,说别的付(副)会长都约写了,我也要写。我实在没有时间,不得已在国庆节假日,在改装土暖气的乱哄哄的敲打声中写了千余字,请审阅罢。

魏欣怡[2](2021)在《自律与他律:《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价值重估》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复书写与再解读行为,关涉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维度的话语建构与重塑过程。这其中,1939年首版的新文学史着作《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作为早期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典型性文本,昭示了日后于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逐步成型的一众文学史范本的雏形。将二者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以李何林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周扬、王瑶、唐弢等人在撰史的形式方面形成了富有张力的对话空间,具体表现为其所撰文学史在价值体系、文化思想、精神内核、情感倾向等极其重要的向度上与此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构成了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某种创作范型,亦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学史的意义空间。

刘璁[3](2021)在《鲁迅研究的“轻骑兵”——草创时期的《鲁迅研究动态》》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研究动态》自1980年4月5日创刊,到1984年6月30日为止出版至第36期。这一阶段的《鲁迅研究动态》尚为不定期编印的内部刊物,因此本文将其称为"草创时期"的《鲁迅研究动态》(下称《动态》)。一、创办缘起《动态》的创办与《鲁迅研究资料》有着密切的联系。1976年10月19日,也即鲁迅逝世四十周年之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创办了《鲁迅研究资料》(下称《资料》),

张铁荣[4](2020)在《从《鲁迅研究动态》到《鲁迅研究月刊》》文中提出今年四月五日是《鲁迅研究月刊》(前身为《鲁迅研究动态》)创刊四十周年,这是鲁迅研究界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情。《鲁迅研究月刊》是中国文学期刊中的重要核心刊物,今天在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研究界和各大学的学术地位众所周知、有口皆碑。记得鲁迅在一首《偶成》诗中写道:"文章如土欲何之?翘首东云惹梦思。

景李斌[5](2020)在《田本相学术年谱》文中研究指明一九三二年,出生。五月五日,出生于河北省天津县葛沽镇,即现天津市南郊区葛沽镇。祖父田鹤年(一八七六-一九四三),北洋大学俄文系毕业,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曾在卢永祥部下任教官、师参谋长等职。父亲田澍雨(一九○七-一九三八),笔名阿农,曾在天津创办《治新日报》,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出版抗日号外受到迫害。母亲朱文玲具有《北京人》中愫芳那样的默默的耐性,承受生活的重担,有仁慈的心肠。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四年,六岁至十二岁。一九三八年,

刘增人,刘泉[6](2019)在《薛绥之先生与中国鲁迅研究——山东鲁迅研究百年回眸之一》文中认为一、生命轨迹薛绥之先生(1922.3-1985.1),山东邹平人,原名薛景福,笔名东方一。1934年在济南第二实验小学出版的《孩子话》(李广田作序)中发表了《街头夜景》《回忆》《初夏的风景》等散文。1942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46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前夕主编过刊物《新路》。毕业后曾在北平《世界日报》任副刊编辑、记者,在台湾彰化中学等学校任教,任青岛《民言报》记者。1949年5月入华北大学国文系,受业于李何林先生。1950年

程桂婷,范桂真[7](2018)在《陈漱渝学术年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〇年,〇至九岁。陈漱渝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闰六月初二)出生于重庆歌乐山中央产院,祖籍湖南长沙。一九四三年长沙失守前随外祖母王蔼慈回长沙,途遇日本兵清乡,险些丧命。后随母王希孟流离至湖南凤凰县,投奔外祖父王时泽。一九四五年初,入凤凰沱江镇中心小学就读。一九四六年初,随外祖父一家迁回长沙,随后转入长沙北区北正街的三一小学。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七年,十至十六岁。一九五一年初,入长沙解放中学(即雅礼

宁新芳[8](2018)在《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撰写研究 ——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40年代的新文学史着述是现代文学传统阐释链上关键的一环。这一时期,阶级论的文学史观和“社会批评”的述史模式走向前台渐趋主流地位,对后起的新文学史研究及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建立有深远影响。本文以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集中述评,并探询不同史家在此时段的新文学史建构活动。在具体分析研究中,本文着重关注支撑起文学史修撰的文学史观与述史方式,力图在体认历史语境的基础上,探讨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家的治史传统及其得失启示。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论述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撰写的总体面貌。在回顾20世纪20、30年代新文学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追踪“新文学史”这个概念本身的演变过程,在追踪之外设节展示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撰写的历史背景及收获,在新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中凸显20世纪40年代的意义。第二章,探讨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阶级论文学史观建构。在溯源阶级论文学观念在中国确立过程的基础上,以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探析阶级论文学史观在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中的建构和发展,并联系阶级论文学史观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流变来论析它的影响。第三章,关注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和特点。参照库恩的“范式”(paradigm)概念及陶东风、温潘亚的文学史模式论总结出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的述史方式和思维图式,同时探索该时期其他新文学史着述在述史方式上的异同。第四章,致力于挖掘20世纪40年代以李何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新文学史家的治史传统。在总结20世纪40年代以李何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新文学史家治史路径和修史风格的基础上,探索史家的个人文化认同、价值判断与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关联并渗透到新文学史的撰写中,反思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撰写的得失启示。

寇雅丽[9](2017)在《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文中认为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丛书”从1973年到1991年共出书三十八种,主要编者是王平凡和姜民生,为这部丛书撰稿的包括当时的一些老中青鲁迅研究专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鲁迅着作、思想、生平史料等方面。不少着作都填补了前人所未涉及或未曾详加阐述的空白,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这一丛书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套丛书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挖掘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本文绪论首先对鲁迅研究史进行了大致的梳理,然后回顾了陕西鲁迅研究的历史,阐明了选题目的和意义,指出研究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概观,包括丛书的出版背景、丛书的编者及其作者群,以及丛书中所涉及的主要论题。第二章探讨了丛书的学术价值,包括单篇以及整个丛书在鲁迅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指出其不足并对之进行反思。第三章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包括丛书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丛书的比较,学术界对它的综合评价,它的发行状况等。结语部分,将这套“鲁迅研究丛书”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把握和审视,阐释它在鲁迅研究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郭凤爱[10](2016)在《扞卫鲁迅—文坛“拨乱反正”中的李何林》文中指出“文革”结束,在文坛的“拨乱反正”中,围绕重评“两个口号”所引出的鲁迅“知人之明”和“不要‘神化’鲁迅”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论争。以李何林及其领导的鲁迅研究室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扞卫鲁迅的阵营,与频频出现的“非鲁”声音进行对抗。“两个口号”重评过程中,面对茅盾、夏衍等人的发难,李何林坚持扞卫鲁迅的“知人之明”,既是为死去的鲁迅、冯雪峰辩言也是为活着的胡风等人争平反和话语权,秉持了为弱势一方说话的民间立场。由茅盾与李何林开启的“神化”鲁迅的论争,并由此形成了学界两种不同声音的对峙。以李何林为核心的卫鲁阵营坚持认为鲁迅未曾被“神化”,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矫正过度“非鲁”行为的作用,使得“神化鲁迅”说得以学理性的探讨。而在扞卫鲁迅的过程中,李何林坚持扞卫“三家”的鲁迅形象,他影响下的卫鲁阵营在官方话语的整合下也一度形成话语权威,使扞卫本身具有是与非的双重意义。而从李何林到其学生辈陈漱渝、王得后、王富仁等人也产生了分化,学生辈对老师的卫鲁方式进行了一定限度之内的超越。以李何林为核心的卫鲁阵营与“非鲁”的声音一道构成了鲁迅研究走向学理化过程的前奏,对鲁迅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李何林的鲁迅研究——纪念李何林先生百年诞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何林的鲁迅研究——纪念李何林先生百年诞辰(论文提纲范文)

(2)自律与他律:《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价值重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镜像中国”:《思潮论》的批评话语建构与时代特征
二、如何论争,怎样表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的中国化实践
三、自觉与他律:从另一个角度看《思潮论》的价值
    (一)理论资源与文艺标准的不同
    (二)叙史方式与文学史观的不同
    (三)对于鲁迅思想接受及运用的不同
四、结语

(3)鲁迅研究的“轻骑兵”——草创时期的《鲁迅研究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办缘起
二、草创时期《动态》的主要特点
    (一)出版不定期。
    (二)篇幅不固定。
    (三)栏目不预设。
三、草创时期《动态》的史料价值及学术贡献
    (一)披露了最新发现的鲁迅书信,为鲁迅研究者和《鲁迅全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刊发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当事人回忆,为鲁迅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刊发了大量的争鸣性文章,揭示了历史真相,澄清了人们固有的一些模糊认识。
    (四)及时披露、登载了当时的鲁迅研究新动态。
    (五)系统编发关于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补正纠错文章。
结 语

(7)陈漱渝学术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五〇年, 〇至九岁。
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七年, 十至十六岁。
一九五八年, 十七岁。
一九五九年, 十八岁。
一九六一年, 二十岁。
一九六二年, 二十一岁。
一九六三年, 二十二岁。
一九六五年, 二十四岁。
一九六六年, 二十五岁。
一九七三年, 三十二岁。
一九七五年, 三十四岁。
一九七六年, 三十五岁。
一九七七年, 三十六岁。
一九七八年, 三十七岁。
一九七九年, 三十八岁。
一九八〇年, 三十九岁。
一九八一年, 四十岁。
一九八二年, 四十一岁。
一九八三年, 四十二岁。
一九八四年, 四十三岁。
一九八五年, 四十四岁。
一九八六年, 四十五岁。
一九八七年, 四十六岁。
一九八八年, 四十七岁。
一九八九年, 四十八岁。
一九九〇年, 四十九岁。
一九九一年, 五十岁。
一九九二年, 五十一岁。
一九九三年, 五十二岁。
一九九四年, 五十三岁。
一九九五年, 五十四岁。
一九九六年, 五十五岁。
一九九七年, 五十六岁。
一九九八年, 五十七岁。
一九九九年, 五十八岁。
二〇〇〇年, 五十九岁。
二〇〇一年, 六十岁。
二〇〇二年, 六十一岁。
二〇〇三年, 六十二岁。
二〇〇四年, 六十三岁。
二〇〇五年, 六十四岁。
二〇〇六年, 六十五岁。
二〇〇七年, 六十六岁。
二〇〇八年, 六十七岁。
二〇〇九年, 六十八岁。
二〇一〇年, 六十九岁。
二〇一一年, 七十岁。
二〇一二年, 七十一岁
二〇一三年, 七十二岁。
二〇一四年, 七十三岁。
二〇一五年, 七十四岁。
二〇一六年, 七十五岁。
二〇一七年, 七十六岁。
二〇一八年, 七十七岁。

(8)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撰写研究 ——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具体实施策略
一、20世纪40年代与中国新文学史的撰写
    (一)“新文学史”的命名及其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发展
    (二)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场
    (三)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撰写概观
二、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阶级论文学史观建构
    (一)阶级论文学观念的确立
    (二)阶级论文学史观初具雏形
    (三)阶级论文学史观的发展及影响
三、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述史方式
    (一)“社会批评”的述史模式
    (二)以“论争”为纲的思维结构
四、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家的治史传统及得失探讨
    (一)政学交织的治史路径
    (二)史论结合的治史风格
    (三)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编撰的得失与启示
    (四)从“重写文学史”看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书写的政治倾向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综述
    2.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概观
    1.1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出版概况
        1.1.1 时代背景
        1.1.2 地域背景
        1.1.3 从雏形到全貌
        1.1.4 出版状况
        1.1.5 封面设计
    1.2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编者
    1.3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作者群
    1.4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主要论题
第二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学术价值
    2.1 对鲁迅生平资料的重新发掘和补充
    2.2 鲁迅着作的再解读
    2.3 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
    2.4 思想艺术研究的再深入
    2.5 鲁迅研究之研究
    2.6 存在的不足和反思
第三章 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的意义及影响
    3.1 与其他地区鲁迅研究出版物的比较—以广东地区为例
    3.2 对“鲁迅研究丛书”的综合评价
    3.3 丛书的发行状况及其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阎庆生老师关于“鲁迅研究丛书”的答问
    附录2: 张华老师访谈录:
    附录3: 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研究丛书”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扞卫鲁迅—文坛“拨乱反正”中的李何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范畴与方法
第一章 扞卫鲁迅:鲁迅自有“知人之明”
    第一节 缺席的批判
    第二节 为鲁迅正名
第二章 扞卫鲁迅:鲁迅未曾被“神化”
    第一节 李何林与茅盾的分歧
    第二节 两种声音的对抗
第三章 扞卫鲁迅:歧途与超越
    第一节 扞卫“三家”的鲁迅
    第二节 扞卫鲁迅成为话语权威:以《杂文报》与《青海湖》风波为例
    第三节 追随与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李何林的鲁迅研究——纪念李何林先生百年诞辰(论文参考文献)

  • [1]由李何林的一封佚信引出的一篇佚文[J]. 刘璁. 读书, 2021(08)
  • [2]自律与他律:《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价值重估[J]. 魏欣怡.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鲁迅研究的“轻骑兵”——草创时期的《鲁迅研究动态》[J]. 刘璁. 鲁迅研究月刊, 2021(01)
  • [4]从《鲁迅研究动态》到《鲁迅研究月刊》[J]. 张铁荣. 人文, 2020(01)
  • [5]田本相学术年谱[J]. 景李斌. 东吴学术, 2020(02)
  • [6]薛绥之先生与中国鲁迅研究——山东鲁迅研究百年回眸之一[J]. 刘增人,刘泉. 鲁迅研究月刊, 2019(12)
  • [7]陈漱渝学术年谱[J]. 程桂婷,范桂真. 东吴学术, 2018(03)
  • [8]20世纪40年代新文学史的撰写研究 ——以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为中心[D]. 宁新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陕版“鲁迅研究丛书”研究[D]. 寇雅丽. 西北大学, 2017(02)
  • [10]扞卫鲁迅—文坛“拨乱反正”中的李何林[D]. 郭凤爱.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李鹤麟研究鲁迅——纪念李鹤麟先生百年诞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