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的对策与思考_工人阶级论文

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的对策与思考_工人阶级论文

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问题的对策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执政党论文,阶级论文,对策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巩固和加强执政党的阶级基础问题,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阶级基础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体,也是党全部活动和作用的根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不可动摇的阶级基础。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一直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并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我们社会发生了新的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有制形式、结构和分配方式形成了新的格局,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也不断深化。这一系列变化,不可避免地使工人阶级队伍的内部结构、素质状况,以及工人阶级与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关系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属性、历史使命和历史地位。我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没有改变,领导阶级的地位没有改变,主人翁地位没有改变,主力军作用没有改变。一句话,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的地位没有改变,党的阶级基础从总体上看是稳固的。在充分肯定这一结论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正视在党的阶级基础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在一些地方和一些方面,工人群众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一方面,工人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权利有所削弱;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工人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二是,部分工人群众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尽管广大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总体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全社会的横向比较中,他们收入的平均水平和增长幅度相对较低。三是,部分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够高,工人队伍的文化科技素质,也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四是,由于民主权利、经济利益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工人群众心理失衡,职工队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与此相联系,我们一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也有对党的阶级基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的问题;在思想理论上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的影响和冲击。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与自己的阶级基础的密切联系,妨碍了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对这些问题如重视不够,解决不力,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甚至会动摇国家政权的根基。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战略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当前我国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关系、阶级关系作出科学的分析,正确处理党与工人阶级及其它社会阶级、阶层的关系;必须以改革的精神,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在改革中党的阶级基础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澄清党的阶级基础问题上的重大原则是非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纳入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整体要求之中;必须协调各方面力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法制手段,使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着重强调这样几个问题。

(一)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政治原则不动摇。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意识,是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前提,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意识,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和脱离工农基本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树立和强化以下几个观点:一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政治要求和经济利益的代表者,只要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没有最终实现,党的工人阶级基础就不能改变;二是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代表和反映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护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三是工人阶级是国家的主人,工人群众是企业的主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四是农民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础,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正确处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关系,巩固工农联盟。

强化党的阶级基础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必须划清一些重大原则是非界限,清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当前,特别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在党的阶级基础问题上的原则界限,认清党的阶级基础的科学内涵,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破除那种认为党在新时期应以“全体劳动者”、“社会公民”为基础的错误观点;划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破除“精英治国”、“能人治厂”的错误观点;划清两种主人观的界限,认清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改变,破除那种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已经成为雇佣劳动者的错误观点,纠正把厂长、经理、“老板”、“大款”当作是“主人”的错误倾向。

要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各种手段,营造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的政治氛围。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理论、学习历史中,掌握有关党的阶级基础的基本观点;加强党的阶级基础的理论研究,搞好理论指导;加大对党的阶级基础的宣传力度,弘扬新形势下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宣传工人阶级特别是产业工人先进代表的典型事迹和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在文艺作品和影视宣传中更多地展现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反映产业工人的现实生活,改革那种“封建帝王”、“大款大腕”充斥舞台的现象,努力弘扬时代的主旋律。

(二)保证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落实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巩固和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最基本的政治条件。忽视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或者对工人阶级民主权利落实得不够,就会削弱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动摇我们党的阶级基础。

保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使工人阶级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级人代会中适当增加来自生产一线的产业工人代表人数;改进选举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选举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人大的监督机制,使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充分行使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要疏通和扩大工人阶级参与管理的渠道。在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作出重大决策时,要充分走群众路线,注意倾听和采纳工农基本群众的意见。要注意从优秀工人中培养选拔干部,把那些具备干部条件的工人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使更多的工人群众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

保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还必须进一步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证广大职工参与管理企业的各项民主权利。要坚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落实职代会职权到位。保证职工在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上,通过职代会了解情况,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实行监督。在实行股份制、合作制的公有制企业中,要处理好职代会与股东会的关系,保证职代会维护职工权益,参与企业管理的作用,不能以股东会代替职代会。二是支持工会发挥作用到位。确立工会作为职工权益代表者、维护者的法律地位,支持工会参与企业内部关系的协调,仗义执言,依法代表和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三是依法保障职工权利到位。对违反《劳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肆意践踏职工合法权益的,必须坚决制止,依法惩治。

(三)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从经济基础上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们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也是工人阶级安身立命之所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就从根本制度上确保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和主人翁地位。反之,如果失去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工人阶级也就失去了当家作主的基石,就会从领导阶级变成受剥削、受奴役的阶级。其结果,要么是我们党失去执政地位,使国家政权落入代表剥削阶级的其他政党之手,要么是党自身改变性质,变成剥削阶级的代表。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绝不允许的。

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标志。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对他们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补充地位,并要时刻注意防止这些非公有制经济对公有制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工人阶级当家作主,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必须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的聚集地,也是党的阶级基础基本力量之所在。不搞好国有企业,党的阶级基础就会失去经济支撑。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经济工作中,必须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上,绝不能“厚私薄公”。特别是要防止过份地给予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优惠”和“倾斜”,使公有制经济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更不能允许以排斥、蚕食和牺牲公有制经济为代价,去求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切实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解决国有和集体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尤其要解决好停产、半停产企业生产和发展问题。

(四)坚持党的分配政策,在改革中切实保证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工人阶级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党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政策,不断提高工农基本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他们对党的向心力,我们党也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支持。

首先,要把保证职工群众得到实际利益,作为改革中调整经济利益关系的指导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经济利益分配的着力点,必须首先保证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得到实际利益,保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他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对改革中各种经济利益的调整,都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分配政策,保证广大职工群众得到最大利益;检验政策是否正确,也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际利益,成为最大受益者为标准。

其次,要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保证广大工人群众受益的具体分配政策。要针对由于改革不到位和新旧体制摩擦而带来的分配无序状态,因而导致的一部分工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的问题,制定、完善和调整有利于提高工人群众特别是产业工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具体分配政策,不断加大他们在先富行列中的比重。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改善职工福利。要从全社会的角度解决分配不公、收入悬殊的问题,防止两极分化。企业内部的分配要公开公正,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并努力向苦、脏、累、险的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要通过政策机制的作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状况,鼓励勤劳致富、合法致富、岗位致富。要重视并注意采取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调节力度等办法,逐步解决好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要保证产业工人得到更大的利益。当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好停产、半停产待业职工的生活困难。

再次,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完善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退休职工最低退休金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从而解除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他们投身于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以“四有”为目标,切实提高广大职工队伍的素质。工人阶级要实现主人翁地位,发挥主力军作用,必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劳动大军。只有广大职工群众的政治文化素质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他们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及各项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认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加突出的业绩;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和挑战,永葆工人阶级的先进本色。

建设“四有”职工队伍,进一步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强化对广大工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灌输。要系统地对广大工人群众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意识,强化阶级意识,启发阶级觉悟,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继承和发扬我国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正确地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

要组织广大工人群众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工人阶级的职业素质。要在工人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练兵等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提高业务技能和科学文化水平,成为当之无愧的先进生产力代表,为其所承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提供强有力的素质支撑。

标签:;  ;  ;  ;  ;  ;  

巩固和加强执政党阶级基础的对策与思考_工人阶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