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监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和护理应对论文_沈远凤,李桂清,高燕香,李巧玲,李艺婷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医院脑外科 362400

【摘 要】目的:探讨脑外科监护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脑外科收治的87例住院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回顾性分析患者躁动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观察组患者护理中,比较两组躁动发生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躁动发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频率都更低,而动脉血氧分压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躁动发生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脑外科监护患者的护理中有较好应用价值。

【关键词】脑外科;躁动;原因分析;针对性护理;应用研究

躁动是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该病变源于神经功能损伤引起的一种精神或运动兴奋状态,为有效预防脑外科监护患者出现躁动,本文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的87例手术治疗后住院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55例,女32例,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2±2.4)岁,入院时GCS评分在6-11分之间,平均评分(8.4±1.3)分,原发疾病中脑出血21例,脑缺血16例,颅脑外伤10例,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8±2.9)岁,入院时GCS评分在5-11分之间,平均评分(8.2±1.6)分,原发疾病中脑出血19例,脑缺血14例,颅脑外伤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外科监护患者发生躁动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对照组则采用传统护理干预。针对性护理实施流程包括原因分析及临床实施两个部分,具体措施如下:躁动原因分析,脑外伤患者出现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颅内和非颅内两大因素,颅内因素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血肿增大、脑水肿及脑挫裂伤,部分患者则是由于病情转归所致,病情转归患者神经细胞功能逐步恢复,因此会对外界声音、光线等刺激做出相应反应;非颅内因素主要包括呼吸道阻塞、尿管或尿潴留刺激、切口疼痛、血容量显著降低、额叶脑挫裂伤等,此外,治疗因素也会诱发监护期躁动,如抗胆碱药、阿片类等部分药物会引起患者躁动和谵妄,全麻手术患者术后麻醉药物残留亦会诱发躁动[1]。针对性护理实施,该阶段主要包括病情观察、消除刺激因素、合理应用药物及安全护理预防,病情观察主要是分析可能诱发患者躁动的刺激因素,以此确定每位患者的高危因素,消除刺激因素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尿管和气管插管刺激、及时补充体液等措施,合理应用药物包括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和镇静药物,安全预防护理则主要防止患者坠床、感染、尿管脱落等风险事件发生[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躁动发生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指标及血气分析指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将躁动分为三类,轻度躁动表示患者身体四肢摆动,语言增多,但能表达清晰,中度躁动表示患者出现身体四肢大幅度摇晃,喊叫性胡言乱语,重度躁动表示患者剧烈喊叫,语言表达逻辑不清,且身体和四肢出现挣扎和剧烈晃动[3]。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包括尿管脱落、皮肤损伤、鼻饲管脱落、感染、坠床、压疮等,通过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价不同护理模式对监护患者安全性的影响。生命体征监测指标包括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通过比较上述监测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躁动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躁动发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躁动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躁动是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易发生于患者病情转归期,这主要源于患者由昏迷、意识障碍向苏醒过程转换,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兴奋,对于外界存在的声音、疼痛、光线等刺激做出一定反应,一旦发生尿潴留、呼吸不畅、疼痛等刺激时,患者即会出现持续时间不等的躁动症状,为降低患者监护期躁动发生率,本文将针对性护理应用于临床中,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相关对照组的的躁动发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都更低,且生命体征指标相比对照组更低,由此说明,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躁动发生率,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宏玉,尹瑞娟,王小焕,等.颅脑损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6,16(2):61-64.

[2]李艳芬.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76-78.

[3]吉雅玲,丁涟沭,惠晓波,等.约束护理质量考核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9):1736-1738.

论文作者:沈远凤,李桂清,高燕香,李巧玲,李艺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脑外科监护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和护理应对论文_沈远凤,李桂清,高燕香,李巧玲,李艺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