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抽象作品_化学文摘论文

当代中国的文摘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中国论文,文摘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划分了我国当代文摘工作的历史阶段,论述了文摘期刊与机编文摘,分析了文摘工作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文摘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态势,并提出了基本对策。

〔关键词〕 文摘工作 中国 当代

〔分类号〕 G257.5

文摘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较高阶段,在具备了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及文献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现在,尽管人们对文摘起源的具体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把文摘作为独立的文献形式而进行工作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的文摘水准,本身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一种标志。

1 四个历史阶段

我国当代文摘工作的历史(1956~1993),大体可分为起步、停顿、恢复和发展四个历史阶段。

1.1 起步阶段(1956~1965)

1956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后,即组织力量,释译前苏联的《文摘杂志》,并于同年出版了《机械制造文摘》和《冶金文摘》两个分册。截至1961年,共翻译、出版了50个分册。

1961年,我国成立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出版委员会(简称全国编委会,1978年改称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以加强对科技情报编辑出版工作(包括文摘工作)的统一管理。同时决定,由全部翻译文摘逐步过渡到自编文摘。截至1966年,已自编文摘期刊30种83个分册,年报道量35万条。

在此期间,我国图书情报界展开了一场辩论,其中心议题是通过翻译还是自编来建立我国的文摘期刊问题。主要有3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应以选译为主,自编为辅,主要通过翻译来建立我国的文摘期刊[1,2];第二种观点认为,只有自编才是我国文摘期刊发展的主要方向[3];第三种观点综合、调和了第一、第二种观点,认为现阶段应以翻译为主,但应分阶段逐步过渡到自编为主的阶段[4,5]。现在,历史已对这场辩证(1962~1983)作出了明确的结论。

1.2 停顿阶段(1966~1976)

持续的群众运动使我国的文摘工作陷入停顿状态。从1971年起,虽然逐步有所恢复,但仍处于分散和不成体系的自发状态。

1.3 恢复阶段(1977~1979)

从1977年起,我国的文摘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恢复阶段。那年,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检索期刊协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检索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要有领导、有组织地尽早建立我国的科技文献检索期刊体系;会议提出了“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专业归口,多方协作”的方针,并据此对我国检索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作了具体规划和统筹安排[6]。在此期间,我国图书情报界展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辩论(1979~1988),其中心议题是:要不要建立我国的检索期刊体系;若要,如何建立?辩论的一方认为,必须建立和健全我国的检索期刊体系,并且不能通过翻译,而应采用苏日方式来建立[7~9];另一方则认为没有必要,可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利用国外的文摘期刊[10,11]。

1.4 发展阶段(1980~1993)

从1980年起,我国文摘工作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影响较大、已产生实际效果的主要工作有:

(一)拟定规划。包括《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的方案(草案)》(1980)、《专利文献检索刊物规划方案》(1983)和《1985~1987年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刊物系列规划》的拟订和实施。这些规划是统一管理、集中协调、分散办刊的依据。

(二)制订标准。包括《检索期刊编辑总则》(1983)、《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1983)和《文摘编写规则》(1986)等标准的制订。这些国家标准使文摘工作有了共同遵循的技术规范。

(三)提出质量要求。1980年,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检索类出版物分组委员会制订了《检索刊物质量要求(草案)》。同年,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组织力量,对全国检索期刊进行质量普查。同时,针对索引不完善的实际情况,于1985年提出以下要求:到1987年底,各种检索期刊至少应具备一种索引功能,凡编制分类索引的应尽快编制主题索引。

(四)普及文摘知识。1984年2月,原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据此,全国编了170多种教材,其中大都包含有对国内外检索期刊的结构、特点和用法的评价。截至1986年,全国5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一课程,总计有60万人听课,空前广泛地在大学生中普及了文摘期刊知识。

(五)开展评比活动。1983年,首次开展了检索期刊评比活动,有8种检索期刊获一等奖,25种获二等奖,14种获三等奖。截至1992年,已举办过4次检索期刊评比活动(见表1)。

表1 我国科技检索期刊的评比活动

评比 评比 获奖期刊种数

届次 年份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表扬奖

11983 825 14

21986 815 30

47

31989 10

20 35

23

41992 921 44

2 文摘期刊

文摘期刊是以文摘或简介作为主要报道形式的检索工具,是检索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随着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刊物体系的方案(草案)》。在该《方案》的指导下,我国检索期刊的质量不断提高,布局日趋合理,避免了报道的部分重复,填补了大部分学科的空白,基本上形成了我国的检索期刊体系(见图1)。1987年,我国科技检索期刊增至299种,年报道量147万条[12,13]。后来,由于主客观环境的影响,检索期刊种数开始下降,直至1989年才基本稳定(见表2)。截至1992年底,我国大陆文摘期刊已增至207种(见表3)。

表3 我国文摘期刊概况

文摘 刊种分布

类号学科名称 期刊半月月双月季其

总数 刊 刊刊 刊它

B

哲学 2

2

C社会科学总论 4

4

D政治、法律

4

4

E军事 1

1

F经济 91 7 1

G科教文体171 10 2 4

H语言、文字

11

I文学 11

K历史、地理

51 3 1

N自然科学总论 41 3

O数理化

66

P天文学、地学 31 1

1

Q生物学

84 2

2

R医药、卫生 312 23 6

S农业科学414 26 101

T工业技术6123 29 7 2

U交通运输 55

V航空航天 33

X环境科学 11

合计207

4 77 88 335

(表中类号为《中图法》类号)

3 机编文摘

机编文摘是图书情报领域利用计算机自动编写文摘的一种新型技术。它不仅使计算机与文摘工作紧密结合,而且是与自动标引、自动分类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其最终目标是让计算机程序能阅读原文,并以通常笔调“写出”该文的文摘。我国机编文摘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中后期,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1988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机编文摘试验,在借鉴巴克森代尔等人的机编文摘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中文科技文献自动编写文摘试验系统(SJTUCAA)”[15]。其基本依据是:现代科技文献的前言、结论,尤其是其标题往往能概括地反映文献的内容(据调查,98%以上的科技文献标题都比较切题);含有“本文论述了”、“本文试图”等预置关键词的句子,大都能概括地介绍文献的主要内容。据此,SJTUCAA编写文摘流程(见图2)主要包括3个步骤:1.构造文献关键词词典;2.从文献中摘选候选文摘句(见图3、图4);3.把候选文摘句加工成文摘。

图2 SJTUCAA编写文摘流程框图

图3 SJTUCAA摘选文摘句流程框图

图4 SJTUCAA摘取候选文摘句流程框图

利用SJTUCAA,把1万字的原文做成500字的文摘只需1分钟,所编文摘的90%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但它同时也具有一些明显的弱点,如:文摘质量受文献标题的影响太大;而标题关键词和预置关键词又受预先编制的词典限制;因此,在应用领域往往受到限制,不易扩展到非科技领域。此外,还存在诸如进入该系统的待摘文献,还需手工标注标题等信息;对文献结构特征还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等。

针对SJTUCAA存在的上述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经过多年努力,又开发了另一种新的汉语文献机编文摘系统——“中文文献自动摘要系统(CAES)”[16]。它主要针对SJTUCAA以标题关键词代替主题关键词而造成的局限进行改进。其改进办法和关键技术主要有(见图5):

图5 CAES编写文摘流程框图

(一)用无词典法自动从文献中抽出能较好反映文献主题的字串作为主题关键词,并用包含主题关键词、标题关键词和预置关键词的句子作为候选摘要句。

(二)充分考虑不同文献的结构特征,补充一些特征句作为候选摘要句。

(三)建立候选摘要句的加权与评测体系。

改进后的SJTUCAA,即CAES的显著效果是:不仅适用于科技文献,而且适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用它已成功地对数百种篇幅较长的文献做了文摘。现在,CAES开发者期望能得到国内外同行及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以便让这一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成果迅速商品化,并推向文摘自动化的潜在市场。

图6 CAES构造候选摘要句框图

4 研究进展

1956~1993年,共发表研究文章643偏(见表4),出版专著7种(其中编著6种、译著1种)、译文集1种。

表4 文摘工作与理论研究文章的年代分布

(一)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从表5可看出,虽然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研究热点,但对检索期刊自身(编制、结构、特点和质量)的研究却始终是研究的重点。从横向比较来看:①论述检索期刊本身的文章与论述检索期刊使用、评价与改进的文章相比,前者的比重一直大于后者;②论述国外检索期刊的文章与论述国内检索期刊的文章相比,前者的比重也一直大于后者;③论述数理化检索期刊的文章与论述技术科学检索期刊的文章相比,1980年以前,前者的比重也一直大于后者,只是从1981年起,后者的比重才逐步增大,并一直大于前者。

表5 我国检索期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二)评价的主要检索期刊。在643篇文章中,有261篇文章评价了52种检索期刊。其中,评价美国《化学文摘》的文章最多,有98篇,占37.5%;评价文章10篇以上的检索期刊有8种(见表6)。

表6 我国评价的主要检索期刊

序号

检索期刊刊名 评价文摘篇数

1美国《化学文摘》98

2美国《工程索引》26

3前苏联《文摘杂志》 16

4美国《生物学文摘》 14

5英国《科学文摘》12

6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11

7前苏联《化学文摘》 10

8荷兰《医学文摘》10

(三)研究人员。团体作者22个,个人作者498位。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有10位(见表7)。在我国创立和完善文摘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有王熹、刘植惠、赖茂生、方玲、王国荣、李开洋和桑良至等。其中,以方玲和王国荣更为突出。他们从1984年起,分别在《文汇报》、《解放日报》、《最优化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和《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创造、发展首次文摘》和《论创立文摘学》等文章,并在《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上发表文章,介绍文摘定义、文摘系统模式和文摘心理学等。这些论文受到著名学者于光远和苏步青等的肯定,并被《文摘报》和《新华文摘》等转载。从检索期刊事业建设角度看,发挥较大作用、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国家科委信息司期刊处处长宋培元,他在组织、协调我国检索期刊体系建设、提高检索期刊质量和组织评比等方面,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表7 我国文摘学发文5篇以上的作者

序号姓 名发文数序号姓 名发文数

1 邵本逑 12

6 杨则正 6

2 彭海卿

9

7 惠世荣 5

3 刘植惠

7

8 赖茂生 5

4 宋培元

7

9 沈国强 5

5 吴尔中

7

10 张力平 5

(四)发文期刊。我国检索期刊643篇文章分布在74种报刊和18种文集之中。其中,《科技情报工作》发文最多,共97篇,占15.1%;发文16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见表8),所发文章总数为297篇,占46.2%。

表8 刊载检索期刊研究文章的主要期刊

序号刊 名 发文数序号刊 名 发文数

1科技情报工作97

6情报资料工作21

2世界图书41

7情报业务研究18

3情报学刊39

8图书情报工作17

4情报科学25

9情报理论与实

5情报资源利用23践 16

5 存在问题·发展态势·基本对策

我国当代文摘工作在稳定发展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种关系、三个主要问题”方面。即:全局与局部相比,主要问题在全局;上头与下头相比,主要问题在上头;实践与研究相比,主要问题在实践。这些问题在检索期刊方面表现尤为突出[17~20]。

(一)门类不全,重、漏现象比较严重。我国每年发表科技论文45万篇,通过中文科技检索期刊反映的只有30万篇,还有15万篇不能“一索即得”。国外每年生产科技论文450万篇,我国报道国外科技文献的检索期刊只能反映117万篇,摘贮率为26%。

(二)报道不及时,时差较长。国外文摘期刊,如法国《文摘通报》和荷兰《医学文摘》的报道时差只有2个月,而我国的文摘期刊,报道时差短的为5.7个月,长的达3年半,平均时差比国外的长1年以上(见表9)。

表9 国内外文摘期刊报道时差比较

报道时差报道时差

国内文摘期刊

(月)

国外文摘期刊 (月)

半导体文摘 10.7 工程索引(美) 3.0

地震文摘18.9 化学文摘(美) 3.5

电工文摘 6.9 科学技术文献3.2

海洋文摘10.0 速报(日)

机械制造文摘 6.5 文摘通报(法) 2.0

(机床与工具)文摘杂志3.5

计算机应用文摘 30.0 (前苏联)

中国机械工程20.7 医学文摘(荷) 2.0

中国农业文摘11.0

中国学术会议42.0

文献通报

中国医学文摘7.5

(内科学)

中国医学文摘5.7

平 均15.4平 均 2.9

(三)标引深度浅,索引少,检索功能较差。据调查,国外检索期刊的标引深度一般在4以上(见表10),而我国大都只为2~3(见表11)。据1985年调查,全国50%的检索期刊没有编制任何一种索引;尽管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要求各种检索期刊到1989年底至少应具备一种检索功能,但据1989年的调查,仍有20%的检索期刊没有编制任何索引,从而使我国的大多数检索期刊存在重报道、轻检索的倾向。

表10 国外5种检索期刊的标引深度

表11 我国42种检索期刊的标引深度

检索期刊种数 标引深度 检索期刊种数 标引深度

1

1 11~4

5

2192~3

8

3 42~4

1

4 12~5

1 1~2

13~4

(四)著录规格不统一,标准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国家标准局已于1983年颁布了《检索期刊编辑总则》和《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等国家标准,全国科技情报编委会也要求各检索期刊自1986年起必须执行;但直至1989年仍有部分检索期刊没有执行;就是已经执行的,也执行得不彻底、不统一。

(五)题录、简介、文摘比例不合理。一是题录性检索期刊比例太大,二是文摘型检索期刊中的题录、简介条目相对较多。比如,在《分析化学文摘》中,题录占24%,简介占40%,文摘只占36%;在《日用化学文摘》中,题录占24%,简介占44%,文摘只占32%(美国《生物学文摘》中的文摘条目占68%,《化学文摘》中的文摘条目占87%)。

(六)头绪多,体系乱。以1985年的219种检索期刊为例,属科研系统的有52种,中央各部委及其下属部门的有122种,专利局的有45种。结果,“以学科为主,兼顾专业”变成了“以行业为主,兼顾学科”。

总观我国当代文摘工作现状,对照国外文摘工作发展历程,我国显然将形成以“四化”——组织管理协调化(理想做法应是集中化),编排格式标准化,编制作业自动化,信息载体缩微化——为基本特征的发展态势。但若不集中领导、形成体系,那末,劲头越大、发展越快,结果必然是体系越乱,交叉重复越严重,信息资源越不能共享。这种结果显然与建立检索体系的本来愿望相违背。为此,必须采取像前苏联和日本的做法,集中领导,统一规划,全面部署,分工协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大而全的文摘检索体系。加速这一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文摘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我想,这个目标应该达到,而且一定能够达到。

(收稿日期:1994-10-19)

标签:;  ;  ;  

当代中国的抽象作品_化学文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