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是一项跨世纪的任务_课程目标论文

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是一项跨世纪的任务_课程目标论文

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是跨世纪的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教育课程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过渡的转型期,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全方位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些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空前高的要求,因而对培养劳动者的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震荡。短时间里教育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突出地表现为传统课程培养出的人对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但这并不意外。众所周知,社会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而要实现人素质的现代化,无疑需要教育的现代化,课程是教育培养人的蓝图,所以,课程的现代化自然就成为了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幼儿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也已摆上了改革的议事日程。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改革

纵观课程目标变化的历史,主要是围绕以儿童发展为本还是以社会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形成了从相互对立到相互渗透再到相互整合的轨迹。50年代以前,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课程目标:一是以夸美纽斯、培根、洛克、赫尔巴特、斯宾塞为代表的“知识中心”的课程,强调学校应把人类的知识都传递给年轻一代,以使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种是以卢梭、裴斯塔洛齐、杜威等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课程,主张从学习者的发展和需要出发设计和组织课程,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长期以来,两派一直按照各自的主张设计课程。

在本世纪的60至70年代的课程改革中,许多国家不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把知识中心和儿童中心的课程目标对立起来,而是注意使二者有效结合。其代表有美国的布鲁纳。他认为应当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寻求发展智力的钥匙。随着国际间的科技竞争,布鲁纳的思想被推向极端,出现了以发展智力和科技教育为代价、牺牲全面发展和人文科学的倾向。从80年代开始,人本主义思潮开始影响教育的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又转向了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首先强调“使科技教育人道化”,人要生存必须接受科技教育,但这种科技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的整合,而不是人的分裂。要培养创造力,而不仅仅是掌握和传递文化知识。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目标呈现出了把儿童发展作为目的,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作为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或手段,以把儿童发展成为自主的、负责的、创造的主体的整合化的特点。这一特点,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应有的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一特点应成为我们现在和今后进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方向。

面向21世纪的课程目标定位要高,应追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充分发展,即促使人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最本质的功能就是使人卓越的“育人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促进人大脑潜能最大限度地显露。现在世界上蕴藏量最大,而开发最少的宝藏就是人脑资源。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现代化的课程目标应追求使人拥有卓越的才智。这也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现代化的课程目标要力求使尽可能多的受教育者成材。而成材除了需要具备高智商,还要拥有高情商(即正确的自我意识、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衰竭的自我激励能力、发达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百折不挠的抗挫折能力)。成材还需要人的主体性高度发展,拥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与主体人格,成为能动的、自主的和创造型的人。这些,都应纳入现代化的课程目标。

现代化的课程目标要在充分发展儿童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根据儿童具有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等特征,发挥教育的塑造和改造功能,瞄准21世纪社会的特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对未来社会的高度适应性和改造性也是人的高智能、高主体性的表现。整合的课程目标应达到二者的高度协调平衡。因此,现代化的课程目标要充分考虑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研究,并将其构建到塑造人的教育模具中去。有关学者预测未来社会较之现在更具有竞争性、变化性、开放性、创造性和冒险性等特征。这就要求课程目标要包含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激发儿童认识变化、适应变化、促进变化的强烈动机;形成儿童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和发散性思维的习惯;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勇敢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只有具备这样品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未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人生的幸福。此外,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也应成为现代化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

总之,实现人的才智、情商和主体性的最大发展,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进步,并使二者高度整合是课程目标现代化的首要问题,也是启动课程内容以及其它方面现代化的关键。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改革

纵观课程内容改革的历史,人们为了培养新一代,究竟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成就的遗产中精选什么,亦即课程内容是以系统的知识为核心还是以社会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核心?这一问题一直是课程内容改革争论的焦点。对课程内容一直有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课程即教材、课程即学习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教材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向儿童传授由事实、概念、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课程即学习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儿童在做和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用其代表人物的话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方方面面”;课程即学习经验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学习经验既不等于课程内容,也不同于教师所从事的活动,而是儿童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上三种选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都有其合理内核,但也都有明显的缺陷。把它们之间对立起来,坚持用一方面牺牲其它方面是不足取的。现代化的课程内容应紧扣现代化的课程目标,将三种价值取向整合起来,处理好系统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的关系、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应把握好课程内容各方面的平衡,如知识经验和能力技能的平衡、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内容的平衡、工具性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思维和探索方法之间的平衡、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的平衡。科技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手段,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所以,从幼儿阶段就抓好科技的启蒙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客观要求,但选择内容时,首要的原则是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目的,赋予科技知识以价值。在追求科技知识符合“真”的标准时,也要符合“善”和“美”的标准。在幼儿阶段还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的传授,以使他们从小奠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人文精神的基础,否则必然导致社会精神文明的滑坡。所以,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协调平衡起来,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

此外,为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体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各领域要首选基本概念和普通原理及原则,研究证明它们比一般描述个别事物和现象的知识更有助于认知结构的复杂化(智力的发展),更具有生成新概念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扣课程目标。为实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课程目标,就要研究哪些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脑潜能的现显。根据心理科学的研究,知识与能力存在正相关,能力是由知识转化的(但存在转化率的问题,转化率的高低与教和学的方法有直接关系。)据此,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就要改革传统内容的狭窄、陈旧等弊端,提倡涵盖百科知识。特别是幼儿阶段,课程内容不在深,而在广。

为发展儿童的主体性、竞争性、适应性、冒险性等与未来社会相一致的特征,就要有相应的课程内容。当然,这些特征的形成有些依托课程内容,有些则依托教学方法。

总之,确立课程内容应符合如下标准:

1.合法性。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既定的课程目标,要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2.整体性。即课程内容既要全面完整,又要使各部分内容之间高度整合。

3.适应性。即课程内容既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要适合个性特点。

4.结构性。即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在各部分内容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即在文理之间、民族性与国际性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脑力与体力之间、智力与情感之间、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课程内外之间等均要取得一定的平衡。

5.多样性。即提倡在同一目标下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多种角度的具体教材。

当然,课程内容能否内化为儿童的能力、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等,还取决于课程的编排或组织。

三、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改革

课程编制一定要解决好如下三对矛盾: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在教育史上最有影响,最一贯的主张是纵向组织课程内容,即分科课程。它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现代心理学又为这种组织提供了较充分的心理学依据,使分科课程得以存在和发展。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强调横向组织课程内容,即要求打破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儿童更好了解社会和他人。这种要求的出现,其客观原因:一是6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生命科学;二是纵向的课程造成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学科分隔,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们之间日益缺乏共同语言,造成交流和理解的障碍,由于注重学科的严密的逻辑性和学术性,造成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妨碍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死守学科的逻辑性,造成了强烈的排他性,妨碍了对新知识的吸收和课程内容的更新。为消除这些弊端,中小学和幼儿园陆续创出了横向组织的课程,如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综合主题课程、单元课程。然而,在实施这些课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问题、课程难以安排等。随之,不少国家不再将两种课程对立,而是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即“综合课程是以分科为基础的综合,而分科课程的学科在综合过程中得到加强;学科越分化,越需要综合,而学科越综合,就越需要分化”。现在幼儿园实施的五个领域课程就体现了分科和综合有机结合的倾向,出现纵向和横向组织课程的整合,除了是科学文化发展趋势的反映外,也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是解决问题的需要。

2.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儿童的心理顺序。

前者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后者是指按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组织课程内容。这两者的对立也是“学科中心”和“儿童中心”两种教育观的反映。传统教育一般强调以学科逻辑顺序编制课程,而美国的“新教育”则注重按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等心理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活动课程就是代表。现在课程编制的改革不再固守一端,而是呈现出两种顺序的统一。

3.直线式和螺旋式。

前者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后者则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和加深程度,故又称圆周式。原苏联教学论专家赞科夫主张直线式组织课程,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则主张用螺旋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直线式课程有助于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螺旋式课程有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对一些成材者的思维形式的研究表明,他们的这两种思维水平均很高。由此看来,这两种思维形式并不排斥。今后在编排课程的改革中应考虑根据学科特点和儿童掌握情况,将直线式和螺旋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除处理好以上这三对矛盾外,课程编排和组织改革中还要坚持面向全体儿童的原则、整体优化的原则和模式多样化的原则。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具体研究课程的制定和实施是否符合教育目的和儿童的发展特点、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程有无需要改进的问题等。课程评价需要对课程目标、课程编订和实施、教学过程和儿童学习课程后的结果等环节进行分析判断,以为课程决策和改革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课程评价在课程形成或改革中起着指挥定向作用、问题诊断作用、比较优劣的作用以及判断课程目标达到程度的作用。

由于课程评价自身的重要作用,所以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使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之一。在课程评价的研究中,不同的着眼点和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如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的评价;重内部评价和重结果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课程评价发展历史看,各种对立的评价日益趋向融合。

课程评价在我国幼教界还属新生事物,尚未形成系统的评价理论和实践。这对课程发展是很不利的,因为缺乏课程评价的课程是难以科学化的;缺乏评价的课程改革是盲目的。鉴于课程评价拥有的重要职能,我们应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加强评价环节的研究。对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课程评价的原则、过程、手段、模式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探索,形成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职能。

标签:;  ;  ;  ;  

幼儿教育课程现代化是一项跨世纪的任务_课程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