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十进分类法对中国图书分类的影响及启示_杜威论文

杜威十进分类法对中国图书分类的影响及启示_杜威论文

杜威十进分类法对中国图书分类的影响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图书论文,杜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于1876年发表,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在这120年里,DDC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目前DDC 已用30 多种文字出版, 被135个国家和地区采用,DDC分类号出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印刷卡片、英美在版编目以及12个国家的机读目录和国家书目上。DDC 现已出至21版,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自从DDC本世纪初被引进中国, 它对中国的图书分类法理论和实践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给了我们不小的启示。

1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引进、应用及研究概况

1.1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引进

杜威十进分类法最早由基督教会传入中国,如1900年上海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图书馆印行的第四版目录即已采用DDC分类, 但当时并未引起多少注意。就目前所见史料,在报刊上最早介绍DDC的是孙毓修, 他于1910年在《教育杂志》上刊载的“图书馆”一文中首次介绍了DDC, 其本意是希望借鉴DDC创立一个能类分新书的分类体系。

辛亥革命后,采用DDC的图书馆逐渐增多, 如上海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长沙雅理大学图书馆、武昌文华大学公书林等,都用DDC 类分图书。还有一些图书馆,则只有一部分图书(主要是西文书)依DDC分类, 如江苏金陵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图书馆、浙江公立图书馆等。

DDC的引进是有其历史背景的,自鸦片战争后, 中国近代图书馆有了较大发展,有关西方科学文化的图书日益增多,当时的中国图书分类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容纳不了新书;二是中国历来不配号的分类法不能适应近代图书馆藏书排架,组织目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十分流行的DDC被介绍到中国, 并很快成为当时编制新型分类法的直接依据。

1.2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仿照和改造

“五四”前后,DDC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推广使用, 并被作了适应中国图书和图书馆的改造, 使DDC 在中国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继1918年沈祖荣与胡庆生合编的《仿杜威书目十类法》后,当时共编制了二十余部“仿杜”、“改杜”、“补杜”十进分类法,比较著名的有杜定友的《世界图书分类法》(1922)、刘国均的《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皮高品的《中国十进分类法》(1934)等,这些分类法都没有突破DDC的十大部类体系和小数层累制,在许多方面是照搬DDC,创新不多,但为了适应中国图书分类的需要作了一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2.1 在立类上将古今中外的图书作统一考虑, 在类目体系中增入了中国四库分类法的内容,以便类分古书,并根据当时传统封建文化思想和新文化思想并存的状况设立类目,体现了编者的思想倾向。

1.2.2在具体类目的设置上反映了近代科学的新发展, 收入了FFC未收的新学科、新事物、新概念。

1.2.3 个别分类法在标记符号上对十进法系统作了一些突破, 如刘国均在号码上用三位数字而非完全十进;施廷镛的《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分类法》所列八大类用甲、乙、丙、丁、戊、巳、庚、辛代表等。

1.3 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研究

对DDC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分类法研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内出版的分类学专著大多有专门篇幅介绍DDC,DDC第二十版已被译成中文,此外还发表了大量有关论文。总体说来,对DDC 的研究主要有综合评介、动态报道、比较研究、技术分析等几种方式,其中尤以前两种情况居多。在作者调查的30篇有关DDC的论著中,对DDC的综合评介和动态报道就占了21篇,如皮高品的“杜威十进分类法评介”(1983)、卢中岳的“近代西方《杜威十进分类法》的传入及其影响”(1983)、朱伟伦的“DDC问世反封建意义的探讨兼论我国30 年来对其评价问题”(1980)、戴维民的“杜威十进分类法最近动态”(1986)和“杜威十进分类法二十版评介”(1990)、陈再绅的“杜威十进分类法第二十版及其他”(1989)等。对DDC进行比较研究和专门的技术分析的文章则较少, 但近来有增多的趋势, 如高再其的“对DDC 十九版‘0 ’的研究”(1988)、于学华的“由DDC (十九版)的“优先”泛谈《中图法》的相对不足”(1989)、郑兰的“DDC20 标准复分表与《中图法》第三版总论复分表的比较研究”(1992)、黄筱玲的“DDC20‘人种、种族、 民族表’的特点”(1995)、陈融的“DDC 第二十版与《中图法》第三版文学复分表的比较研究”(1995)等,这说明对DDC 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对DDC所作的大量研究为我国分类法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影响

DDC 传入之前的中国分类法几乎都是以一馆藏书为基础编立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缺乏独立性,受封建文化思想的桎梏,结构简单,不能反映近代科学发展水平,且编制技术落后,绝大多数未配置标记符号,排列无序,不能适应近代图书馆的需要。DDC 的传入和应用开创了中国图书分类法研究和应用的新时代,使中国图书分类法冲破了古代封建图书分类思想的束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反映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近代分类体系,它所采用的科学的标记制度和编制技术对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影响十分深远。下面通过对三部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分类法与DDC的比较来具体说明DDC的影响。

从上述四部分类法的比较可以看出DDC 对中国图书分类法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2.1 DDC的传入,使中国的图书分类法初步以近代科学分类为基础,并采用科学的标记制度,使中国分类法从此步入一个高级阶段。

杜威十进分类法 《四库全书总目》 中国图书分类法

分类法

年代1876 ed.11793 ed.11929 ed.1

1996 ed.21

1795 ed.21936 ed.2

000 总论 000 总部

基100 哲学经(哲学、训诂 100 哲学

200 宗教学)

200 宗教

本300 社会科学史(历史、地理、

300 自然科学

400 语言学 政治等)

400 应用科学

序500 自然科学子(宗教、法律、

500 社会科学

600 应用科学军事、农业、医600 史地

列700 艺术学、天文、数学、 700 语文

800 文学艺术等)集(文 800 美术

900 史地学等)

标单纯数字

单纯数字

记小数制无

小数制

符层累制 层累制

结主表+7个复分

主表+8个通用

构表+索引+使用 主表 辅助表+2个专

体手册

类附表

制双表列类法 多重列类法

技"0"的使用 设置备用类目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年代1975 ed.1

1990 ed.3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本 B 哲学

C 社会科学

序 N 自然科学

Z 综合性图书

标字母与数字混合号码

记小数制

符层累制

构主表+6个通用复分表+索引

编双表列类法

制"0"的使用

技组配编号法

2.2 受DDC的影响,中国图书分类法开始脱离某一具体的书目而独立存在并通用于一般图书馆,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2.3 受DDC的启发,中国图书分类法的结构体系逐渐完善,DDC 传入以后编制的大多数分类法都有主表、复分表、索引等完整的结构,使其功能进一步增强。

2.4 DDC科学的编制技术一直为中国分类法所借鉴,其标记制度和某些编表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3 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3.1 DDC的第二十一版已于1996年7月出版,DDC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历史说明了要使一部分类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改进其结构、方法、引进新技术,不断修订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2 DDC作为一部典型的等级体系分类语言,并未拘泥于传统,正在进行分面改造。例如,DDC在修订时不断增设和扩充复分表,DC第二十版的专用复分表已达115 个, 它的7 个通用复分表的类目总计已达8318个,这说明它在逐步向组配分类法方向发展,这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借鉴。

3.3 1993年,OCLC 森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机读版的杜威十进分类法, 即DDC 第二十版的DOS 版,

随后出了一个改进版,

称为“Electronic Dewey for Windows(DFW)”,1996年8月又出版了DDC 第二十一版的机读版。DDC的机读版包括最新版本的DC类表、相关索引、使用手册、与DDC类号相对应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 》的标题词等,可用于联机查寻。此外,许多数据库中都设立了DDC的可检字段, 并参考DDC等类表制订了机读分类数据的格式, 用于联机系统中分类数据文档的控制、 管理和应用。 另据报道, DDC 已进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可以预料,DDC 在计算机信息检索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DDC 向计算机化方向的发展说明了体系分类法用于计算机检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有关分类法计算机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基本上还处于试验阶段,DDC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4 DDC正在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 )和《布利斯书目分类法》(BC)进行联合,力求使它们至少在结构和概念上达到统一和兼容。例如,DDC和UDC正计划联合编制一个地区表,使这两部分类法率先在国家、地区概念的表达上实现统一。在我国,大多数图书情报机构用《中图法》类分图书资料,与此同时,一些专业系统采用自己的分类法类分图书,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等,其它类型的文献有自己专门的分类法,如《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等,这些分类法在编制和使用过程中极少联合,在结构体系、标记符号以及概念的表达上缺乏兼容性,不适应信息检索网络化的发展需要。从几部世界上著名的分类法的发展动向来看,分类法之间的联合和兼容是大势所趋,分类法要求得进一步的完善,在文献信息检索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标签:;  ;  ;  ;  

杜威十进分类法对中国图书分类的影响及启示_杜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