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力起点论文_王伟

基于学力起点论文_王伟

王伟 上海嘉定区金鹤小学 201803

摘要 学校、教师传授知识欲获得较好效果,必须考虑受学者当前的知识水平状态,及其在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各种能力。传授方式、方法匹配,传者、受者皆能能事半功倍。本文为了使受学者获得更好的表达训练效果,根据自己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在设计传授知识方案时,充分考虑受学者的学力起点,并对准受学者知识、认知发展、个性学力与需求的起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学力起点 认知发展 表达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1978年修订再版的《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他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其前提条件是要先了解学习者原有学力情况,即准确把握学习者知识的结构、认知发展的特征以及学生学力的个性差异,并适时点拨引导,才能对学生有效的进行语言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丹兰教授认为学力是由智力、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四要素组成,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多必需的基本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它主要包括基本的知识经验准备和基本的学习技能两个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学力在教学中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从学的方面来看,它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如果形不成一定的学力,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无法进行。从教的方面来看,它又是教师施教的基础,如果教师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学力状况,教师的教学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找准学生的学力起点,是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一、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设计表达训练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另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是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 “最近发展区”。

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正是我们设计表达训练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言语知识的运用能力,就是通过对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借助问卷调查、课堂提问、课堂观察、学生作业、练习以及试卷反馈、学生个别跟踪调查等方法,及时了解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些知识学生真正掌握了,那些知识学生还比较生疏或者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问难,掌握对教学设计有价值的学生知识学力信息,同时积累根据学生知识起点设计表达训练的教学经验。此外,还应重视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起点,进而结合语文课堂学习的任务设计表达训练。

二、找准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设计表达训练

学生的认知特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特征。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对于教师有效设计表达训练,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了解学生感知发展特点,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特点,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比如有的孩子在做练习时会看错题,一二年级有的孩子容易混淆“b”与“d”、“p”与“q”。谭卓云在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写道:“‘q’和‘P’易混淆。这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有关。7岁左右的孩子在辨别事物时经常会出错。如果用‘左上半圆,右上半圆’的方法来记忆,对于孩子来说并没有降低记忆的难度,而用上‘背靠背’的记忆方式,将左右的关系避开,对于学生来说,就简单多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表达训练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与启发性,最好选用填空式句式训练,还要注意标注提示语。例如,在教授一年级语文上册《写字》一课时,依据本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由让学生用“写字”一词说一句话,引出“我在白纸上用铅笔写

反复比较,发现两种句式的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两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进而在说话训练中,要求学生看图用这两种句式来表达。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特点,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关注学生注意发展特征,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一文中提到:“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的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它的年龄特点。”并且指出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导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

刘世辉和谭艳萍也在其《<日月潭>教学设计》中写道:“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偏小,有效注意的时间短,知识储备少,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设计表达训练之时要充分关注本班学生注意的特点,设计的表达训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时期的‘泛灵’心理,就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义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如把风、太阳、月亮等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动物。”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文大多都是一些儿歌与童话故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动、形象的画面,运用富有童话般感染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创设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进行角色转换。比如一年级语文上《漱口》一课,我让孩子说一说并演一演自己是怎么漱口的,孩子们都有过漱口的经验,一开始孩子们比较拘谨,在老师的引导以及个别胆子大的孩子的角色表演,就连平时几个注意力经常不集中的孩子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最后我和孩子们再回到文本中,一起朗读一起表演“手拿小茶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着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孩子们的兴趣浓厚,注意力也非常集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把握学生记忆特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小学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从机械识记向意义识记发展。低年级学生仍是机械识记为主,随着识记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学生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关于记忆力,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一文中提到:“在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的材料与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联系,但是最好是与问题相关的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找准“材料与问题的联系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表达训练。例如,在一次参加区级教研活动时,有位教师展示的二年级语文下学期第12课《西湖名堤》一课中第2小节是要求背诵的内容,该教师通过出示形象的山水图片,配以填空式的言语训练设计,图文并茂,这种基于学生浓厚的兴趣与思考之上的表达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帮助学生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加强了记忆达成了教学目标。

(四)认识学生思维与想象发展特点,丰富学生言语表达的多样性

思维方面,小学生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概念的掌握趋于丰富、精确和系统,判断、推理和理解能力逐步发展。想象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想象与学龄前儿童有点类似,仍以无意想象为主,而中高年级学生再造想象趋于完整,有意想象的成分大为增加。因此,我们教师在创设情境,设计语言表达训练的时候就要注重本班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发展的特点,训练要有针对性。二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的目标就是“读课文 展开想象”,在教授《小黑鱼》一课时,在让学生观看了各种夸张的海洋生物图片之后,我抓住文中第3小节中一个省略号,引导孩子们积极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师:同学们,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明小黑鱼还看到了很多海洋生物。

师:那谁能用上这个句式说一说,小黑鱼还看到了海洋里的哪些生物吗?

(师出示:小黑鱼看见了 ,看见了 ,还看见了。

生:小黑鱼看见了长得像森林一样的海草……

生:小黑鱼看见了像飞机一样的大鲸鱼……

生:小黑鱼看见了像榕树花一样的海葵,长长的花须在大海里飘来飘去……

生:小黑鱼看见了身穿彩虹外套的热带鱼……

在教学时,我利用多组生动的海洋生物图片,创设情景,把孩子带入奇妙的海底世界,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找准学生言语发展的起点,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规范性

小学生对口头言语中语音的细微差别逐渐掌握,并开始进入书面言语发展时期。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杨洁和陈明泰在《<向你推荐一本书>教学设计》中也提到:“从学生语言基础来看,中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态度不够大方、声音不太响亮、交际能力比较弱等情况。”王小红和崔晓云也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例》中总结到:“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人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把握了本班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就找准了学力起点,在教学设计中要调整训练力度。比如,在设计低年级的语言表达训练时,要依据学生的言语发展的特点,言语训练问题要富有引导启发性,最好选用填空式的语言训练模式,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对于文本材料的难点与全文有整体的了解,进而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完整与通畅性。例如,在教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山羊》一课时,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通过出示“一只迷路的老山羊 次遇险,她先吓退了 ,后来,又战胜了 和 。结果老山羊 。”这一句式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外,在设计语言表达训练时教师还要注重要规范学生的表达,对出现的语法错误或是用词不当等现象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

三、找准学生的个性学力与需求的起点设计表达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尽管年龄相同,学校相同,不同班级间由于人员构成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且班级内的学生个体间,在知识、能力等方面也是个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群体的共性时,还要关注班级个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与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

找准新知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需要的差异,根据对象的个性学力差异设计表达训练,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为每一个孩子架好学习的桥梁,设计训练要有梯度与分层,使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到训练中来,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较简单的表达训练,可以是简单的一两句话的训练,也可以示填充式的句式表达训练,多家引导,及时肯定与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使学有余力的学生也能绽放语言表达的精彩,可以设计一些有难度的表达训练,比如续编故事,仿编儿歌等都可以给这些孩子展示的空间,使其发挥好模范作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启发一部分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学力差异与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总之,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学力起点的多样性,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分析、总结与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找准学生的学力起点,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与发展的语言训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论文作者:王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基于学力起点论文_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