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格局_伊拉克战争论文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格局_伊拉克战争论文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格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拉克战争论文,格局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伊拉克战争这场实力极为悬殊的“不对称战争”已尘埃落定。这是美国在新世纪推行 所谓“先发制人”国家安全新战略的第一场局部战争,也是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争前后国际局势的发展来看,虽然美国不可一世,在军事上 取得了成功,但也付出了高昂的政治代价。伊拉克战争暴露出两极格局终结10余年来, 国际形势中新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多,世界并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 史任务依然艰巨。但总的来看,这毕竟是一场局部战争,不可能改变国际格局的基本趋 势和发展方向。国际关系体系尽管受到伊拉克战争的极大冲击,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 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总趋势仍在曲折中发展。

一、美欧之间裂痕加深

在伊拉克问题上,西欧大国与美国一直存在着分歧,只有英国对美国亦步亦趋。从美 国宣布“倒萨”直到战后重建,双方分歧始终未解。早在去年8月,一向在外交上保持 低调的德国就明确表示反对攻打伊拉克。今年1月20日,美国的传统欧洲盟友法、德两 国首先树起反战旗帜;战争爆发前,两国又在关键时刻“横刀立马”,最后关头也毫不 退让,双方为此几近决裂,这确实是美国始料未及的。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 大西洋两岸的关系40多年中从未出现过如此的紧张和对立。

2月10日,法、德、比三国公开反对协防土耳其,上演了北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分裂 。次日,法国抢在美之前提出强化对伊武器核查的有关建议,随即得到德、俄的积极响 应,法俄德发表联合声明重申这一原则立场。2月24日,美、英、西向安理会提交旨在 寻求对伊动武的新提案;同一天,法俄德针锋相对地提出继续核查的备忘录,在安理会 形成了“主战”与“主查”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最后,美国不得不“知难而退”。法 德俄联手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功挫败了美英利用联合国使其对伊动武合法化的图谋。

冷战结束后,美欧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双方在世界新秩序的设想等问题的看法上均发 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单极战略咄咄逼人,使欧洲感到面对的是一个“陌生 的美国”,并已威胁到自身的利益。与此同时,欧盟经过半个世纪的整合,其实力大大 增强,更加自信,对美国的独立倾向在一步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反对美对伊动武正 是欧盟要“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拥有发言权的一种抗争 。今年4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与俄德领导人会晤时强调说:“我们希望世界是多极的 ,而且每一极在解决问题时都应采取平衡各方利益的、可以保障和平与民主的办法。”

美欧之间围绕伊拉克战争的较量,折射出美国与其传统盟国之间的分歧要比人们想象 的大,也更深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以是否支持美国对伊动武为标尺,将法、 德、比等称为“老欧洲”,而将中东欧国家称为“新欧洲”,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中东欧 国家加强对欧洲的控制,牵制欧盟一体化进程。这使法德等国看到美国并非欧洲一体化 的推力,而是阻力,结果也增加了双方的猜疑。美欧关系的实质是欧洲在未来世界舞台 上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到底是作为美国附庸还是独立的力量?是主从关系还 是平等关系?虽然伊拉克战争之后,欧美双方都在采取一些措施修补双边关系,但这道 裂痕已相当深,不是短期内可以抹平的。

二、美俄关系乍暖还寒

美国一意孤行,坚持对伊动武,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普京总统顶住美国的压力 ,与法德两国密切配合,反对美国以武力攻打伊拉克。俄法德联手反对美国,这在战后 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战前,普京就警告,任何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而对伊拉克采取的 单边行动都将是一个“重大错误”。4月11日,正值美军大举向伊推进,普京在圣彼得 堡与法德首脑举行两个月来三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晤,强调联合国应当而且必须在伊战 后发挥“中心作用”。普京表示,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新的安全框架尚未建立 起来,“某些国家”日益增长的“侵略性”令俄深感不安。一旦“武力解决模式”被确 立,今后还可能会有别的国家成为遭到打击的对象,这是俄罗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 的。

普京执政以来,一直把与美国的伙伴关系作为重点,改善了同美国和北约的关系。“9 ·11”事件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去年9月,布什政府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认为,美俄关系已从对抗变成合作,对立的恐怖均势已经结束。美国表示,已不再将 俄视为对手或敌人。为此,两国建立起“新战略框架”关系。但是,正如美国前总统西 奥多·罗斯福的一句名言:轻轻地说,但要手握大棒。美国并未放松对俄的战略挤压, 双方在北约东扩、导弹防御系统、未来国际秩序等诸多重大问题上均存在严重分歧。伊 拉克战争使俄美矛盾又有新的发展。美指责俄向伊提供军事设备,美国军队向俄外交车 队开枪等事态,都使两国关系出现紧张。伊拉克战争后,美酝酿将其驻欧洲军队向东推 移,进驻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中东欧国家,这将意味着美军又向俄边界推进60 0—900公里,必将增加对俄的地缘战略压力。

俄罗斯外交目的是重振大国地位,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普京称他是本着“建设什 么样的世界的视野”来调解伊拉克问题的,将法德俄的反战立场比喻为“建设多极世界 的第一块砖”。他表示,若希望世界安全,世界就该是多极的。针对美国对中亚和高加 索地区的不断渗透,俄罗斯加强了与独联体安全条约组织国家关系,在上海合作组织框 架内强化合作。4月28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在 杜尚别举行首脑会议,正式批准独联体安全条约组织的章程和法律地位协定。该组织原 为一个松散的会晤机制,去年在俄的积极推动下升格为这样一个国际组织,这是在美国 向俄后院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俄在巩固其地缘战略依托方面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但终 因国力不济,俄对美一些做法的反对是有限度的,俄美关系不会破裂。

三、加拿大对美国说“不”

在加拿大对外关系中,对美关系无疑是重中之重。加美两国既是近邻,又是盟友,关 系非同一般。两国的边界长达6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没有军队防守的边界。1989年 ,美加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后,进一步放宽了两国人民的往来和就业限制。加美互为最大 贸易伙伴,加85%的出口市场在美国,美25%的出口靠加拿大。近来,却由于在伊拉克问 题上意见相左,两国龃龉不断,以致布什总统取消了原定5月初对加拿大的访问,加美 关系急转直下,“陷于几十年来的最低点”。

作为美国最亲密邻国和盟友的加拿大对美“打伊倒萨”之战亮起红灯,美国确实既意 外又恼火。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没把加不参战的决定亲自通知布什,对加执政党高层抨 击美攻伊政策的言论听之任之。两国官员更是唇枪舌剑。加自然资源部长批评布什“缺 乏政治家风度”。美驻加大使塞卢奇公开抱怨加的立场“令人失望”,威胁说此举将损 害两国关系。加前外长阿克斯沃西反唇相讥,称塞卢奇的讲话犹如王室的总督在对殖民 地指手画脚。

加美两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摩擦反映了当今国际关系中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在碰撞。 加拿大一直是多边主义和联合国的支持者,强调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反对抛开联合国的 单边主义行为。克雷蒂安的自由党政府执政以来,为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同美保持 盟友关系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互相尊重,强调维护加的独立和利益。加拿大之所以不支 持美国的对伊战争,主要在于这场战争没得到联合国授权。早在去年9月,在为“倒萨 ”展开外交攻势之际,美国总统布什就曾与克雷蒂安在美国底特律会晤,希望得到加的 支持。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克雷蒂安于9月5日重申,在取得伊拉克制造和储存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的确切证据之前,加拿大不会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

当然,加美关系以合作为主的大框架不会改变,但加拿大正试图改变事事听命于美国 的形象。加拿大国内有人担心和美国“一体化”会使加太过“美国化”。加拿大还强调 ,联合国应在伊拉克战后重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克雷蒂安说:“对美国毫无顾虑地表达 我们的不同观点,这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

四、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伊拉克战争折射出“后冷战时期”两种世界秩序观的大碰撞:是坚持单极世界,还是 走向多极世界;是接受“强权政治”,还是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丛林法则”统 治下的世界和平,还是文明规则制约下的世界和平。美国凭借在军事、科技、经济等诸 多领域的超强优势,试图按照美国的意志塑造世界秩序。表面上看,伊拉克战争似乎使 美国的“一超”战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美国并不能由此踏上通往单极霸权的坦途。 世界多极化的历史趋势也不可能因为伊拉克战争而改变。

首先,联合国始终是其他国际力量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重要国际舞台。联合国是由涵 盖当今世界几乎所有主权国家在内的最具普遍性、最有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半个多 世纪以来,联合国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促进人类文明与进 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所担负的特殊责任及其在维护国际和平 与安全方面的主导地位,更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取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去年9 月,安理会各方围绕美国提出的伊拉克问题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国就连它需要的9票都 拿不到,未能获得联合国授权动武的“通行证”,美国一些头面人物恼羞成怒,扬言要 “改造联合国”,或另起炉灶。这正说明,美国无法将其意愿强加于联合国。无论美国 喜不喜欢,联合国在解除对伊制裁和战后重建问题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各国利益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制约美国霸 权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换言之,全球化带来的世界经济均衡化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基 础。基于此,各种力量都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多元的世界,而不是由任何一个大国一手遮 天。法、德、俄、中等大国首次在联合制衡美国单边主义上取得一致,就是大国利益多 元化的体现。

第三,人心的向背使美国处境孤立。与“9·11”事件后美国在国际上得到的同情与支 持形成强烈对比,美国只能依靠所谓临时性的“志愿者同盟”发动对伊战争,反恐联盟 有名无实。就连美国的盟友都对它说“不”,而那些为数不多的支持者,有的不敢公开 自己的名字,有的是迫于美国的压力,有的则是借船出海,貌合神离。世界各地还发生 了规模空前的、此起彼伏的反战和平行动,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对滥用武力行为的普遍 反感。美国陷入了自越战以来在国际舆论上最为孤立的时期。

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维护联合国权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多极 化潮流的重要推动力量。2月25日,由115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在吉隆坡召开 首脑会议,呼吁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反对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采取单边行动。战争爆 发不久,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外长于3月24日在开罗召开紧急会议,严厉谴责美英两 国绕过联合国对伊开战。26日,应阿盟和不结盟运动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公 开会议,40多个国家代表就伊拉克战争问题阐述自己的原则立场,反对美英未经联合国 授权发动对伊战争。虽然美国赢得了伊拉克战争,但它也难以实现独霸中东的战略目标 。最近沙特、摩洛哥和以色列接连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说明 光靠武力和单边主义是不能赢得世界持久和平的,要真正解决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社会面 临的共同问题,必须依靠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努力。这也是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的必然诉求。

总之,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复杂而深刻。美国虽然“一超独大”,但能力有限,无法主 宰世界。当今世界绝不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世界多极化虽然步履艰难,但其趋势 不可逆转,促进多极化的力量也在发展。伊拉克战争及其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也从另一 个侧面说明,我们党和我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发展总趋势以及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当前国际风云复杂多变,全球化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我们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争取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 地位。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和 日益强盛,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 新秩序。

标签:;  ;  ;  ;  ;  

伊拉克战争与国际格局_伊拉克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