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思考_嘉定论文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思考_嘉定论文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镇论文,上海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3)09-0120-09

上海市镇初兴于唐宋,勃兴于明万历前后,继兴于清乾嘉年间。在长达一千余年的历 史进程中,形成了鲜明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保护与开发上海古镇文化,对于认识上 海和了解上海、全面展示上海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内容与价值

上海地区与江南及其他地区一样,由于受自然灾害、战争破坏、风雨侵蚀和过度开发 等因素影响,原汁原味保留至今的古镇已经相当有限。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面貌变 化很大,住宅、交通、文化体育设施、生态环境等建设速度令世人瞩目。同时,市郊城 镇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古镇及古镇文化保护与利 用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心和讨论。其首要问 题是: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什么,开发什么,为什么要保护,为什么要开发,也即上海古 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内容和价值问题。弄清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分析现状,提出合理 的思路与方法。

1.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内容

上海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具有整体性、丰富性的特点。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其内容 应包括物质形态文化、非物质形态文化和生态文化等三个方面。成功的保护与开发,应 该是三方面相互协调的结果。

(1)古建筑和古街区等物质形态文化。近年来上海古镇改造步伐加快,有些古镇已经找 不到昔日的痕迹,有些只剩下极少的文化遗存。具体来说,物质形态文化包括古建筑、 古街区及其相互影响下所形成的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即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而成的整体文化风貌。据笔者初步调查,至今历史文化环境保存仍较完整的上海古镇除 朱家角外,还有青浦的金泽镇、练塘镇、白鹤镇、重固镇,闵行的七宝镇,嘉定的南翔 镇,南汇的新场镇,松江的泗泾镇等等。这些古镇都有完整的古街形式,有寺庙、桥梁 、民居、店铺、茶楼、酒肆、园林等历史文化遗存,可以选择其中几个重点进行合理的 保护开发。

(2)非物质形态文化。非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指民俗、民风、民情、民间艺术等,它们 与物质形态文化一起构成了古镇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例如元宵灯节、清明放风筝、 端午龙舟竞渡、中秋赏月、重阳节登高等民俗节庆活动。金山农民画、嘉定竹刻、松江 顾乡等民间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它们来自民间,缺乏稳定的物质载 体,容易在岁月中流失,因此,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显得十分迫切。

(3)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也是上海古镇文化保护的一个内容,这是古镇与环境相互关系 的产物。上海自古为水乡泽国,东临大海,西傍太湖,北枕长江,形成了以水为主的和 谐的人聚的空间——古镇。生态学认为,位置与面积、山脉、气候、植被、地形地势、 河流湖泊等自然因素、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土地资源、农牧副业状况等人文要素相 互交叉组合,决定或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市镇在规模上虽不及城市,但是,从功能上讲 ,环境对市镇与城市同等重要,尤其江南商业型城镇更是如此。江南城镇的历史说到底 就是城镇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历史。最重要的是上海地区从地形上看属于平原地带,气候 温湿,地质条件较为理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最重要的是上海地区具有充足的水源, 吴淞江、黄浦江、淀山湖、泖湖,不仅为城镇市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足够的水源,而且 还承担交通运输、文化增殖和审美鉴赏的功能。其次土地资源也比较丰富,上海水稻久 负盛名,元代栽种棉花普及之后,土地资源得到极大发挥,棉产业成为上海地区元明清 时期的支柱型产业,明清时期上海古镇数量激增与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数量增加的 同时,古镇生态环境良好,河港纵横,绿树成荫,紫薇、芙蓉、桃花、梅花、菊花、彼 谢此开,市镇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古镇保护与开发绝不能忽视生态环境这一重要因 素,不能漠视生态文化对古镇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2.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上海古镇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 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如认识价值、教育价值、文物价值、科学价值 、艺术价值等等。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来讲,最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价值。

(1)上海古镇文化是认识和了解上海历史的活的载体。凡是能够留存至今的古镇,都是 与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分不开的。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它在千百 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无可替代的个性特征。为后人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现存 的资料。不了解过去就不了解现在和将来,割断历史就是阻碍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现有的存在,而不是割断历史,轻视或者破坏历史遗存。上 海古镇,从宋朝至今,最古老的已经有一千多年,我们依然能够寻妥到宋代的桥梁、元 代的寺庙、明清的园林和古老的街道。在国道、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航空等交通设施 高度发展的今天,一条小河已显得微不足道,但那就是历史,是古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重要条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水的依赖、水在交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 水文化特有的内涵。历史是不能复制的,历史有它的规定性,保护古镇文化首先是保护 历史,保护古镇本来的风貌,使人们能够在整体性的历史环境中体味过去,展望未来。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其特有的文化氛围是吸引人们的原因所在。 上海古镇大多处于水域发达之处,由此获得舟楫之便,从而形成了上海古镇独特的地理 环境。上海古镇的商业文化较为发达,发展也较早。宋时的青龙镇,南有顾汇浦与华亭 相通,北有吴淞江向西可达吴郡,向东直通大海。江浦合流之处成为古镇理想的风水宝 地。朱家角镇地处淀山湖下游,河港纵横,在明清时成为商贾云集、舟楫辐辏的商业性 重镇。上海古镇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千百年来形 成的环境观,暗示着对理想环境和人生价值的生生不息的追求。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环境 意识和文化含义。对现代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上海古镇建筑来讲,白墙青瓦的民居,飞檐灵动的商肆茶楼,反映了古镇人民质朴 康健的自然观和审美观。而古镇上的寺观塔楼,如孔庙、道观、佛寺、神祠、教堂等在 上海古镇上长期共存,表现出古镇市民多神信仰的文化传统和开放的宗教态度,形成了 上海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古镇文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独特的民风民俗,而民 风民俗又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生活习俗得到表现的,例如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服 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构成了上海古镇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我们认识和 了解上海的宝贵遗产。

(2)上海古镇文化是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从东晋开始,北方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向 上海移动。到元时,一批文坛顶尖人物隐居上海,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文化的发展。明代 ,上海籍的文人学者增多,从而为松江画派、松江诗派、松江词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松江一时成为东南文化的中心,第宅园林遍布。“崇祯之末,庐舍栉比,殆无隙壤矣” (注:王澐:《云间第宅志》。)。清朝,嘉定跃而成为文化重镇,乾嘉学派的代表王 鸣盛、钱大昕均为嘉定人氏,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学者,继松江之后成为新的文化 中心,第宅园林遍及嘉定县城和周围市镇,如诸翟镇、南翔镇、黄渡镇、外冈镇等等。 此外不少商人发家之后也大造园林,如朱家角镇的课植园就是一例。经济和文化的互动 共同塑造了上海古镇的历史文化风貌。

优美的古镇文化环境是极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上海古镇文化 旅游资源是上海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上海旅游业发展,必须有选择 地开发古镇旅游资源,这对推动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很有 意义。

二、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

上海古镇以及古镇文化保护任务十分急迫。这一方面是由于古镇上的许多文化遗产正 处于年久失修、风雨剥蚀之中,随时有毁坏的危险。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 使文化遗产保护受到限制,往往面临着将文化遗产当作“旧物”加以拆除的危险。此外 ,作为古镇主体的人——古镇市民,他们对古镇保护所采取的态度、价值取向以及道德 观念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成效。经过调查,目前大致 存在着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西部保护与开发不平衡

跨越黄浦江两岸的上海,历史上长期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即西富东贫。历史上,浦 东地区为盐碱沙地,土壤条件差,农作物收成少。而西部地区,土壤性能好,开发早, 作物品种丰富,产量高,一般农民较浦东农民富裕,再加上交通便利,市镇经济较早活 跃起来,市镇规模也比较大,著名市镇较多。相对来讲,浦东,包括原南汇和川沙在内 ,其市镇兴起的时间、速度、规模、数量都要比西部略逊一筹。当然,不排除个别较为 繁荣的市镇,如新场镇、周浦镇等。此外,由于浦东地处沿海,明朝时期经常遭到倭寇 侵扰,明代以前的古镇建筑大都遭破坏,损失严重。比如,陆深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 年)回归故里后,在现今的陆家嘴建造的一代名园后乐园(取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仅在陆深去世的第14年(明嘉靖三十一年,1557年)就毁于倭寇 浩劫。时有诗曰:“曲径秋风衰草合,败垣斜日乱虫鸣。”一派荒凉,倭寇对浦东破坏 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人为的填河修路对古镇破坏也相当严重,南汇大团镇清代时工商业发达,号称“ 三步一家,五步一店”。运盐河贯穿全镇,具有较为完整的江南水乡市镇格局,可是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改建中,运盐河被填平改成马路,古镇面貌因此荡然无存。笔者在 调查时曾向当地市民询问填河之前的情况,他们都对当时的填河修路表示十分惋惜,甚 至有些市民还埋怨当时镇领导目光短浅,以至坐失今日古镇开发利用之良机。

由此可见,上海东西部古镇保护的不平衡,有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人 们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从目前来看,上海在古镇保护与开发上同样存在着东西部失衡的问题。即西强而东弱 。西部的朱家角是上海市政府投入巨资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除朱家角外,青浦区 练塘镇老街近年来也修葺一新。下塘街陈云同志故居以南,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现代建 筑“陈云同志故居”纪念馆,吸引不少游人。闵行区七宝镇,明代时由于棉花种植业和 棉纺织业的兴盛,而迅速发展为以棉花为主的大镇。2001年起镇政府进行旧街改造,使 原本破败不堪的古街区焕然一新。上海西部的嘉定基础较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政 府就着手规划州桥老街保护区的工作,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取得了非常好的实效。

相比较而言,上海东部地区在古镇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却显得沉寂,未能形成上海整体 互动和联动效应。至今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镇,浦东并不是没有,比如新场镇的新场大 街,是一座历史文化环境和氛围依旧完好的古街,有清代的茶楼、商肆和古老的石驳岸 ,如果能加以修复,将不失为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也会成为浦东地区一个新的旅游亮 点。

2.保护与开发方法的单一化

古镇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历史性特征。对古镇的保 护与开发应该因地制宜,还其本来面貌,不能千篇一律,失去历史真实,更不可将古镇 风格定格于某一个历史层面上,变成千镇一面。现在有一个倾向,似乎一提起古镇就非 明清街不可,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也是认识中的误区。古镇修复过程是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的过程,就建筑而言,时代不同,风格亦不同。建筑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地域性的也 是时代性的。每一个古镇的风格和建筑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后人都应该予以尊重 ,予以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否则,假古镇必将大行其道,与保护的初衷 背道而驰。比如我们是否都要将古镇修复成像朱家角那种样式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有的古镇可能明清建筑多一些,有的古镇可能民初建筑多一些,甚至有的古镇还有宋元 时期的文化遗存。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我们都应该予以尊重,并根据各个古镇的 具体情况来定位。总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历史,顺应自然。

但是,目前在上海古镇修复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明清街似乎成为样板,成为典型 ,似乎大家都要照着做,结果是削弱或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七宝镇在历史上是一个 典型的商业型市镇,明清时期因棉业兴盛而繁荣,但清中期之后中几遭兵燹,明清建筑 毁损严重,后来老街上的建筑基本上是民初时建造的,修复时本应力求保留其民初风格 ,但在七宝镇老街修复的一期工程中,却一味追求明清风格,致使七宝历史岁月严重受 损,这说明古镇保护主体在对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规律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偏差。

陈旧的观念、落后的认识和错误的定位是古镇保护的大敌。上海古镇保护主体应充分 认识古镇保护的本质和规律,明确古镇保护的原则,切不可随心所欲。

3.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艰难

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外部特征,那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则是古镇的灵魂,二 者缺一不可。目前,上海古镇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艰难,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 亡的危险,其中民俗部分消失得尤为厉害,特有的江南风情正在淡化。当然,民俗的移 易是民俗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我们不能要求古镇人民停留在穿 明清服装、倒马桶的阶段。但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优秀民俗传统,使之世代相传 。现在,一些古老的优秀民俗文化正在或已经消失,相反一些早已革除的落后习俗却死 灰复燃,沉渣泛起,成为民俗文化发展的悖论。

仅以民间工艺美术为例:工艺美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载体, 但由于不像建筑那样具有相对稳定而坚固的空间形态(虽然工艺美术也属于空间艺术的 范畴),因此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且将其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上海的工艺美术 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的松江顾绣、嘉定竹刻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久负盛名。但目 前生存与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顾绣,也叫露香园绣,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当时上海县 城有一位进士,叫顾名世,退官后在上海县城里建筑了一个私宅园林,名露香园,他的 长媳缪氏以家藏名人字画为刺绣蓝本,成为顾绣的创始人,他的孙媳韩希孟又将花卉画 引入刺绣,从而将顾绣艺术推向高峰。顾绣与苏绣、湘绣、蜀绣不同,具有文人字画特 点,历来为世人所珍藏。

但自从松江工艺品厂在上世纪末停产关门后,顾绣便面临湮没的绝境。后来幸亏有松 江电子仪器厂厂长郑大膺为抢救家乡传统文化遗产,主动将松江工艺品厂顾绣车间的14 位老师傅接到厂里,专门为她们辟出一间工作室。其后又与大江职校联手,开办了一个 顾绣特色班,才使顾绣在困境中焕发出一丝生机。

与顾绣相似,嘉定竹刻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从顾绣与嘉定竹刻产生的文化 背景看。顾绣与嘉定竹刻在明代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当时上海地区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代,松江画风渐盛,名家有曹知白、张梅岩、沈月溪、张可观等,初步形成了松江 画派的基本格局,吸引了周围地区的书画名家汇聚松江。湖州人赵孟頫为元代全 国首屈一指的书画家,他常常来到松江,留下了许多墨迹。浙江人杨维桢是元代著名学 者和诗人,又擅长于绘画,他在移居松江时,其学生也追随而来,一时间松江地区书画 名家云集,此风一直延续到明代。常来松江的画家中有元末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王蒙 以及高克恭等。他们中有的常来松江,有的干脆移居松江。明初,松江藉的画家明显增 加,其中有顾瑾中、杨礼、朱芾、朱寅、夏衡、金铉以及马琬等人。

松江画派的第一代画家,以莫是龙、顾正谊与孙克弘为代表,他们都是华亭望族,绘 画造诣极深。后起之秀则更多,如董其昌、陈继儒、赵左、璩之璞、陆万言、宋懋晋、 朱国盛、吴振、沈世充、蒋蔼、李绍箕、顾胤光、董孝初、董文柄、顾善有等。出现了 人才济济,创作繁荣的局面。顾绣和嘉定竹刻都是在此风吹拂下绽放的奇葩,与绘画有 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嘉定竹刻,以明代隆万年间的嘉定人朱鹤本(字松邻)为创始人,此时正是松江画派形 成期,朱鹤本长于绘画,他融雕镂金石之技和书画之法于竹刻,创造了以深刻为特色的 嘉定竹刻。其子朱缨(名小松),能书善画,所刻古仙佛像,能与吴道子的画相媲美。朱 缨之子朱稚征(号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善画驴,其竹刻更胜父、祖一筹 。嘉定竹刻,传至三松一代,已是“器物益备,技法愈精,声名愈盛,而学之者愈众” 。

嘉定竹刻,代有传人,名家辈出。见之于史籍的竹刻名家不下五十余人。清道光之后 ,嘉定竹刻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虽经政府多次抢救,但一时仍然难以重放异彩。

4.生态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

生态文化是古镇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上海市镇生态环境十分协调。 镇中,粉墙黛瓦,商肆林立,桥的灵动、水的清悠,构成了独特的水乡风情。镇外一片 绿野,空气清新。例如诸翟镇,因江岸多植紫薇,又名紫薇村。徽商后裔汪永安康熙年 间编纂《紫堤村小志》时深情地描写道:“横川委折,耸雨缠绵。岸以紫薇而荻悴,沼 以芙蓉而香联。浦则飞鹤杳渺,塘则蟠龙蜿蜒。东寺西观,闾井回旋。花红树绿,景物 鲜妍。非盘谷而弥丛茂,似曲水而可流连。”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但是,目前大多数古镇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建筑杂乱,河水浑浊,绿化覆盖率低, 市民和管理者环境意识差,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

就整个外部环境而言,生态环境恶化是全球性的问题,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资源的 盲目开采,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上海古镇不是世外桃园,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对上 海古镇也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笔者在不少古镇调查时了解到,古镇(尤其是古镇 老街)最富特色的“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本来许多延续至今又有幸未被填平的那些 河流理应水清鱼跃,碧波荡漾。然而,事实却是有的变绿变臭,有的成了“垃圾箱”。 笔者在一个千年古镇亲眼目睹居民将一蛇皮袋垃圾扔进河里,在另一个同样是千年古镇 的地方,短短几分钟,这样的事就发生了多起。在又一个千年古镇,笔者去时已是深秋 ,可是由于堆放在河边的垃圾不能及时清扫,苍蝇嗡嗡乱飞,古镇似乎成了苍蝇的乐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远处有一块牌子,上面清楚地写道:严禁往河里倾倒垃圾。

桥,是水乡特色之一,可桥的保护也不尽如人意。有的桥年久失修,栏杆断裂,有的 桥被随意改造得不伦不类。桥与水是相互依存的,古人将桥比喻为飞虹,该是多么富有 诗情画意。可现在呢?不少古镇的桥竟然架在黑臭河上,其生态环境还有何美感可言?

绿化也不容乐观。目前市政府对城市绿化非常重视,环城绿化带、延安路绿化带相继 建成,各区中心绿化、小花园发展也不少,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加标志着上海向生态型迈 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在上海市郊,大多绿化面积不足,缺少中心绿地,沿河、沿路 两旁树木稀少,管理者似乎未将生态环境建设摆上日程,纳入城镇建设体系。

古镇规划建设也缺少科学意识。大多数古镇座落在公路两旁,宽阔的公路有的将古镇 劈为两半,例如练塘镇,朱枫公路将练塘镇老街一分为二,与古镇老街形成十字形,原 有古镇格局发生变化。尽管该镇在古镇保护上下了很大力气加以弥补,但终难做到协调 。又如金泽镇,外有沪青平公路与古街平行,内有商业街金溪路与古街成十字形,古镇 由里向外扩大,使古镇风貌的保护岌岌可危。造桥修路是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必然 需求,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生态环境和古镇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形成尖锐矛盾。上海处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沿,遭到冲击在所难免。问 题是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最后,是人的问题。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一定的文化环境又反过来给人以巨大的影 响。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但是,作为古镇主体的人,现在普遍缺乏生态观念 ,环境意识较差。公众环境意识淡薄与古镇保护开发形成强烈反差。因此提高市民素质 ,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

三、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宏观思路

上海古镇保护与开发必然会对上海古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 各种各样的影响。从上海古镇实际出发,提出科学的思路,有利于为上海古镇文化与开 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1.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应该遵循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上海古镇文化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概念,它是由古镇建筑、 自然环境、历史氛围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同时,它又是古镇物质文化、非物质文 化、生态文化三方面结合的有机体,共同构成古镇文化的独特景观。上海古镇与江南地 区其他古镇相比,其整体的文化意象是鲜明而富有特点的。从古建筑、自然环境、历史 氛围三者融合的角度看,例如,朱家角镇,有明清建筑的街区、纵横交错的河流、古老 的银杏树和形态各异的桥梁,构成独特的水乡风光。再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以及生 态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朱家角镇也毫不逊色。清代园林课植园,透露出商读文化的信 息,城隍庙、圆津禅院是宗教文化的载体,席氏厅堂、王昶纪念馆、柳亚子别墅是古代 官宦文化和学术文化的产物。丰富的民俗文化,如竹编、剪纸、刺绣展示出浓郁的民俗 风情,河水清澈,古桥静卧,这一切构成了古镇整体性的历史文化环境。因此,要形成 这样一个共识: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最重要的是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具体文化 遗产、名胜古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折射出真正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人感受 到道道地地的历史文化氛围。

(2)多样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基于上海古镇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 和人文环境的多样性上。上海古镇文化有其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在保护与开发中既 要保持其共性,又要突出其个性。

历史的多样性,是指古镇独特的历史氛围。由于建镇年代不一,其建筑风格和历史遗 存各具特点。有的古镇年代比较久远,其历史文化氛围或具宋元遗风,或具明清范式, 有的古镇兴起较晚,则具有晚清或近代风格,在保护性开发时应尽可能保持原样,不可 人为地整齐划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使古镇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尽管上海只有六千平方公里,但古 镇与古镇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上海西部青浦、松江一带的古镇与浦东南汇、原川沙 一带的古镇在建筑风格上就存在差异,就拿民居来讲,上海西部的民居建筑与苏州的民 居建筑风格较为接近,而浦东地区的民居却独具特色。比如,新场、大团等古镇的民居 与朱家角、金泽镇的民居风格都不同,似乎更接近皖南民居的风格。其四合院周围有高 墙围合,风火墙或如梯形或如裙形高出屋面,两边的厢房一边与正房衔接,一边与大门 齐平,顶部呈裙形。院落正面整体呈方中带圆之势,寓流动于稳重之中,其屋顶坡度较 大,墙体低矮。给人稳重和安全之感,这又有别于高大的皖南民居。浦东民居风格形成 的原因还有待探讨。但是笔者认为,与其地处海隅、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加之环境空旷 、居住安全性较小应该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浦东民居似乎是综合了皖南民居、江南民居 的特点,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如果在保护与开发中也一律将其改成飞檐翘角 、亭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必然会弄巧成拙,使之失去自身的历史地域风貌和文化价值。

古镇人文环境也有所不同,有的宗教文化色彩较浓,有的商业文化味较重,有的人文 底蕴较为深厚,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例如,嘉定古镇,以孔庙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形 成了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青浦金泽镇则自古以来宗教文化根基较深;又例如,朱家角 、七宝镇则商业文化较为突出。总之,各镇应该根据本身不同的文化特色突出个性,扬 长避短,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生物学家卡森(R·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出的。它是基于人类在近四百年来对自然的过度 攫取,造成资源濒于枯竭、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和制约。19 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在世界各 国掀起持续发展浪潮。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理念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成为发 展经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战略(注:甘枝茂、马耀峰主编:《旅 游资源与开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在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引入 这一理论并将之作为上海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一项原则,将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正确处理 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使经济效益、社会文化、人居环境和谐地成为一个整体,实现既能 有效保护古镇文化资源,满足当前和长远的人们精神和文化上的需求,又不损害当前和 未来的发展,并充分考虑到古镇保护与开发中的整体性、差异性、竞争性、节律性等因 素。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始终保持自身发展能力、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古镇生态系 统的可持续保持和发展,避免不顾自身能力,盲目冲动,一哄而上,乃至破坏资源的情 况发生。

2.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方法

(1)资源调查。古镇文化资源的调查,是古镇保护开发的前提和先期必做的一项工作。 这有两个层次,一是全市范围内的古镇资源调查,即对每一个现存的古镇进行调查摸底 ,了解古镇的历史、特点和现状。二是对重点古镇进行深入的资源调查,对其原有的和 现有的建筑、古树名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存等进行登记造册,提出保护修复的措施。

(2)重点保护。由于上海古镇在历史上破坏十分严重,有的古镇的古代建筑已经荡然无 存,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失去了保护价值。而一些有价值的古镇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因此,在调查的基础上应确立重点保护对象,并进行开发和利用。目前,除朱家角外 ,还有不少古镇仍然具有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3)集中保护。集中保护是将孤立的古民居、古建筑,或因重大建设工程需要搬迁的古 建筑等文物,按原样搬迁到一地加以集中保护。这也是国际上文物遗产保护所采取的一 个常用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成功的先例,比如,松江著名的雕花厅就搬进了松 江醉白池东园。在松江方塔园,近几年也接纳了不少新成员,有明代洪武三年建造的原 松江城隍庙的砖雕照壁;有原位于上海河南路桥堍的“天妃宫”大殿;有在原位于松江 中山西路的明代建造的楠木厅;有原松江明代园林濯景园的五老峰等。将这些幸存至今 的单体建筑搬迁入园,不仅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古建筑,同时又增加了方塔园新的人文景 观。

(4)平衡保护。古镇保护在上海浦江两岸失衡的状况应加以改善和弥补,这是发挥古镇 认识、教育、休闲娱乐功能的重要举措。可设想在南汇选取一个古镇,进行重点保护和 开发,建立上海古镇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浦东发展历史。同时,也为浦东市民提供一 个文化休闲的场所。笔者认为,新场镇因为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考虑。

(5)展示性保护。展示上海古代文化保护是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这方面,朱家角镇的做法值得推广。到目前为止,朱家角镇已开办了多个博物馆。 有汇集江南水乡各种渔具、渔俗的“渔人之家”;有陈列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 文化等上海史前古陶器和玉器的“上海先民陶艺馆”;有展示江南稻作文化的“稻米乡 情”馆来反映上海历史和民俗文化。这种做法,其它古镇可以借鉴。比如七宝镇,该镇 在明清时期为上海地区重要的棉业型市镇,棉业文化比较发达。可开辟“棉业文化馆” ,以增加七宝镇商业文化特色。又比如新场镇,清代盐业发达,可考虑开辟“盐业文化 博物馆”,以增添新场镇盐业文化的特色。总之,开辟民俗场馆是充分展示上海古代文 化的有效方法。

3.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1)加强立法。通过立法对古镇文化进行保护是一项有效的措施。上海在2002年2月公 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该条例对上海历史文 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作了具体界定,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对照条例规定,上 海古镇的优秀建筑及整体环境和景观特色毫无疑问应该纳入其范围而予以保护。虽然, 条例不等于法律,但至少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执行将起到 保驾护航的作用。同年7月,上海市又公布了《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 例》,这一系列条例的出台说明上海市政府对上海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的重视。 但是,还应及早制订上海古镇保护条例,使上海古镇文化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2)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在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中,规划是否科学,是能否有效实现保 护的关键。科学的第一要义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具体落 实在古镇保护上,就是根据古镇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风貌进行规划和管理。任意改变 其格局的所谓保护都是违反科学的。古镇中老区与新区的关系处理要得当,古镇的扩大 、新区的建筑都应尽量与古镇原有风格相协调。在规划时要进行严格的测算。同时,对 具体的施工单位要进行严格审查,要有资格保证,绝不允许滥竽充数、粗制滥造或任意 破坏文物的现象发生。此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形成稳定的管理队伍 。总之,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是古镇文化保护的根本保证。

(3)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古镇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环境,需要人们的加倍呵护。生 活在古镇上的人们应当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的责任。人们常说,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但人 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是极其可怕的。人为的破坏比任何一场自然灾害都要严重得多。然 而,我国城乡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还很薄弱,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在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 充分。当然,与十多年前比起来,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已经有所增强。 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对全体市民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还任重道远。

(4)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仅有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资金的 支持。这就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投资体系。根据现在文化投资多元化的政策,对古镇的文 化投资也可以采取多元化投资的模式,可以是民间投资的,也可以是政府投资的,还可 以是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从上海来讲,在现有的古镇改造中,政府的投资还是占了多 数。朱家角因是上海市全力打造的文化品牌,主要由市、区两级政府投资,七宝镇的改 造则由镇政府投资,是一个比较纯粹的政府行为,不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但政府行为 是否能够长远有效?较好的做法应当是由政府提供平台,吸收民间资本,实现投资渠道 的多元化,增强民间资本的运作能力,真正提高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活力。当然,政府的 科学规划与管理是谁也不可替代的。

标签:;  ;  ;  ;  ;  ;  

上海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思考_嘉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