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
摘要:隐性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是应对教育环境变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唤醒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需要。当前,高校隐性教育方法在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着力开发隐性教育新途径,使其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任务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媒体;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的含义和特点
隐性教育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潜移默化”,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这个方法的运用。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从优化教育环境的角度进行隐性教育。作为严格意义上教育学的专业术语,“隐性教育”来自美国。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对“隐蔽性课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隐性德育”的概念[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和运用。
隐性教育,就是把教育的意向与目的隐藏到受教育者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特定形式的活动中,让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谈隐性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把教育目的、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和相关活动中,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熏陶,从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形成的一种教育形式。
二、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体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不足
教育者理论认同不足。一是对于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各执己见,缺乏共同认知。不管是从环境、资源、方法的角度,还是隐性课程的角度,他们只是在各自的论域中进行研究,很少能够产生交集,因而很难产生“集思广益”的效果。二是缺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我国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表面上的定性描述,视野较为狭隘,缺乏更为深入的推敲。
2.教育客体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解
受教育者认识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客体性因素,受教育者的角色使很多学生甚至从未仔细思量过“在教育过程中‘我’是怎样一个环节”、‘是否也可发挥什么主体性作用’等问题,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深入理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探讨了。许多学生是可以感知到校园大的文化环境、各类课程教学、师生交流等,这些过程是一种隐性教育的实施,然而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却没有留意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仅仅把它当成课外活动或增加学分的途径。这样一来,活动虽然开展了,而就隐性教育而言却收效甚微,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大打折扣。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滞后
首先,没有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进行创新。隐性教育伴随着文化的出现而产生,它隐含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传统隐性教育的方法经验,具体表现为环境陶冶法、渗透教学法、身体示范法、暗示教育法等。然而,近年来的高校始终局限于这些方法的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运用的趋势并不明显。此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在性质、内容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契合性,这也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网络时代需求进行方法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破解途径
1.教育主体要提高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知度
首先,以“现实的人”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而“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包括脑力劳动)的人。当前,人们只是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工具性的存在,而没有意识到其在生活中的能动存在。“现实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现实的人”即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将教育的主题内容和形式融入生活,关注和了解学生自身的思想实际,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以生活化的形式把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2. 提升教育客体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力
对接“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注重教育双方的互动交流。应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亲近老师,相信老师,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现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实现过程,而不是一方主动、一方被动的单向教育过程。两者主体性地位的确定,既保证了教育者有意识性施教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了受教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实现了受教者由被动受教到主动讨教的转变。因此,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中,必须实现与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者“有意识施教”和受教育者“自觉受教”的有机统一。
3.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互联网时代,隐性思想教育要在针对性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与现代化信息手段的结合实现传统方法的改善和创新。所谓针对性教育,就是所有的教育方法都要围绕着教育的目的、任务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着眼于受教者的实际思维特点、心理变化以及行为习惯等[3]。所谓现代化教育信息手段运用除了多数高校已经普及的多媒体使用外,还有微博、QQ群、E-mail、微信群、MOOC教育等平台的有效应用。一是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隐性思想教育方法的创新,要熟练掌握现代技术手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放开思维,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其睿智的思维尽早地融入网络时代中来。目前的学生多以“90后”、“00后”为主,其思维变化始终与网络信息挂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勇于融入、敢于抢夺网络载体阵地,才能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的引导、规范、解惑作用。二是把握感化教育,这是最为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其与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更加使得原有的功能大放异彩。网络表情的随机使用创设了温馨的交流氛围,等等,都为教育者的隐性思想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参考文献:
[1]童晖. 试论隐蔽课程的默化作用与学校德育[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8
论文作者:孟晨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隐性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的人论文; 方法论文; 受教育者论文; 高校论文; 目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