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论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城论文,市政府论文,职能转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时期中国城市政府的职能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GDP增长即物质财富的增加上,忽视了人本身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建立,以及我国融入全球化,深层次的改革时代已经到来。分配更公平、制度更完善、发展更理性,成为改革开放更重要的目标。
1.公正也是硬道理。
过去的25年里,我们对“平均主义”的批判过了头。尽管我们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从不忘记说一声“兼顾公平”,而事实上却是只顾效率,鲜顾公平。由于一味追求GDP的增长,结果是今日随处可见的“赢家通吃”的景象,改革之初的民众、精英共同获益的“双赢时代”已成过去。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诸多方面改变了旧的分配理念,以公正为导向的社会政策正在快速实施。公正的本质就是公平和正义。对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关怀,已成为中国领导人施行新政的突破口。显然,对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持续扩大的不平等,新政并未矫枉过正,回到吃“大锅饭”的老路上去,而是将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选择具体的社会政策时,不是将富人打入地狱,而是将穷人领入天堂。如果说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发展是硬道理”,那么21世纪初期“公正同样也是硬道理”。前者注重的是效率,后者注重的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公正也是硬道理”不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否定,而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它不是否定效率,而是在保障效率的前提下,寻找公平和效率的黄金分割点。
2.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人定胜天,是我们长期实施的哲学教育。虽然1998年长江流域百年未见的洪灾,2000年以来北京的沙尘暴,已经让人们感悟到填湖造田、砍伐森林等征服自然的罪过,然而,传统的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信,科学技术对自然的胜利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物质财富的增长才是发展的动力。过去的26年,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也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阶层贫富差距最为扩大的时期。出现了经济高增长、社会低发展的失衡局面。经济发展要讲究“效率”,社会发展要讲究“公平”。过去,我们的社会在阶层分化中,积聚了许多影响和谐稳定社会关系的矛盾,“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状态,我们不再奢求,但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建立人们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的和谐社会,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则是必须的。
立法中维护公民权益、注重民生的条款应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初级卫生保健法到救济法,从人民权益保障法到政务信息公开法,都需完善与加强,以保障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受到尊重。促进社会公正、和谐是政府施政的宗旨,而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则是实现公正、和谐、理性和文明社会的保障。它迫切地要求城市政府转变职能,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体制。
二、中国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准则
1.民主是服务型城市政府的前提条件。没有民主,服务型的政府便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说,主权在民而不在政府,人民是国家权利的最终来源,政府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利。民主就是让民做主。因此,执政为民,是对政府的起码要求。要做到民主,首先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官员成为人民利益的真实代表。其次必须有一套公民约束和监督政府权力的有效机制,当政府官员违背大多数公民的利益时,公民能够按照法律和制度有效地剥夺官员的权力。
2.透明是现代人本政府的行为方式。透明是城市政府的形象,因为城市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公众。其服务是否公正、公平,必须让公众来检验。这就要求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的行为处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政务信息,落实公民的政治和行政知情权。政府的透明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关系到公民的参与程度,关系到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程度,更关系到政府自身的廉洁程度。
3.责任是城市政府的价值取向。尽职尽则是人本政府应有的政治理念,因为政府的职能就是服务,服务就意味着对服务对象负责,这是由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基本关系决定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到:“就民主制这个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止地开大会来讨论公共事物。”[1]于是,这类问题的解决就只能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制度,按照人民的意志,产生出政府来管理国家,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一种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正因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不仅要在公民对其提出直接诉求时被动地有所作为,更要在公民没有直接诉求时主动地有所作为,创造性地履行政府对公民的各种责任。
4.效益是服务型城市政府的中心目标。效益是判断一个公共管理系统是否优良的基本标准,同时也是判断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标准。因为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中枢神经,社会的效率与政府的运转效率正相关,所以建立一套理性、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效意味着城市政府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
5.法治是现代人本政府的重要保证。法治是城市政府的发展趋势,也是对城市政府的基本要求。人治的结果必然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社会转型期最需要的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但如何才能保证政府权力的行使保持在合法的范围内呢?关键是守法,法治是最好的保证。一个城市政府遵循法律规范不仅有助于政府的行为自律,同时也有助于政府减少人治的盲目,增加决策过程中的理性因素。良好的法治又是最好的投资环境。因此,城市政府必须做到依法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职人员
建立服务型的城市政府是在全新的理念下进行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再造工程。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公职人员。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权源,政府为公众服务不是恩赐而是责任。政府作为权力的受托方,要具有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责任感。因此,他们必须做到:
1.树立依法治理,重在服务的管理观。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服务,而不在于“经营”,这就需要政府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接受社会各方力量来监督自己,敢于放弃自己的某些既得利益。
2.树立以服务公众为目标的政府观。建立服务型政府涉及到立党、施政的根本问题,立党、施政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为公众服务是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最终目标。服务型政府公职人员不仅服务于公共事物,而且也有义务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3.树立解放思想,为市场、企业和人民服务的全新理念。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反封建”的补课,我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特权政治,“升官发财”、“官本位”的思想影响深远,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经济,城市政府要严格限制官员的行为,树立为市场、企业和人民提供服务的理念,使之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地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