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公科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公科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261053

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山东服装企业整体面临转型升级,如何对接企业需求,服务并支撑企业转型升级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方向。借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通过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吻合的育人场景,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职场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艺术与工程的结合,强调的是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所以必须要为学生学习营造职场化氛围,让学生通过学习快速适应企业及市场的要求。服装设计专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产品与市场的结合,强调的是设计作品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所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对接市场。通过教师领着学生共同为企业开发产品,实现教学成果商品化,不断锤炼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让市场成为检验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一、实施背景

为了更好地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教育理念,专业分别对山东及周边地区的服装企业,就服装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品牌运营和管理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山东省的服装企业主要以生产加工为主,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加大,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等压力,“塑造自主品牌,抢占内销市场”已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服装设计师、服装陈列师、服装制版师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在调研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到企业直接顶岗率低,企业还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培养,因此, 培养一上岗即可胜任工作的应用技能型的服装设计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二、实施目标

基于需求,结合人才培养定位,按照专业建设的总要求,整合院校、行业、企业的资源,不断深化人才培养内涵,着力打造“产学研结合、双主体育人、职场化教学、商品化成果”的专业教学体系,强调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强调课堂物化成果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构建“教学职场化、成果商品化” 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搭建“线上、线下,职场化”育人环境,创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依托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推行以“线上、线下,职场化”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按照“互联网+”的理念,把资源库和国内一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相连接,全面构建“项目工作室+服装设计中心+教学工厂”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职场化育人环境,实现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与职场化的深度融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师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通过混合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和综合职业能力,凸现职业教育特点。

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课堂物化成果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依照产业需求,遵循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以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充分依托校内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优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将企业真实的设计研发任务作为教学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设计研发任务,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保证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工作过程

1.以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为契机,推行“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服装设计专业按照“国家急需,全国一流”建设总要求,组建服装设计专业团队。按照“互联网+”的设计理念,搭建“互联网+资源库”教与学平台,从教学进程和学习进程两个方面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强调学生为中心,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小组工作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学习中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带动学习热情和开创性,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实操、现场展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注重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狠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师资保障

以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契机,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培训,从职教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借助山东深厚的服装基础,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注重教学团队梯队建设,通过“传帮带”、培训、进修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不断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3.全面构建“项目工作室+服装设计中心+教学工厂”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平台,积极推动教学过程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围绕服装设计能力培养,在原有实践教学条件基础上,扩建、新建一系列实践教学场所,营造职场化育人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内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与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积极推动教学过程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教师领着学生共同为企业开发产品,实现教学成果商品化,让市场成为检验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不断锤炼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成就感及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度。

四、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专业邀请职业教育界、服装企业、服装行业协会中有影响力的教授、专家、企业管理人员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专业发展,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

2.基础保障

依托资源库、省级专业教学团队、“3+2”本科贯通培养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条件,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共建“职教未来课堂——服装专业数字资源教学应用示范基地”等实践教学场所,为推行“教学职场化,成果商品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基础保障。

五、专业建设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定期举办学生设计成果展,为学生的作品提供与市场对接和展示的平台,进一步营造了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同时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就业质量。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级以及行业的服装设计大赛,50余人次获各类比赛大奖,其中荣获全国行业设计大赛一等奖5项,山东省服装设计与工艺大赛第二名等好成绩。

2.专业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依托山东省纺织服装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引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培养教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一年来主持市、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8余项;申报国家专利10余项;国内外核心期刊、重要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12篇;技术服务项目5项,到位经费50余万元;省级以上大赛获奖10余人次。

3. 拓展专业功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对接行业、企业,开展对外交流和培训等服务,不断拓展专业功能,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先后在 “第32届清华教育信息化论坛”、“2016山东省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论坛”等平台交流分享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信息化课程建设等好的做法和成果。重视服务企业发展,先后为鲁泰集团等区域内服装企业提供专业培训1200余人次。

六、体会与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根据服装行业的变化在不断的调整中,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如何更好的对接等还有较多问题需要协调,我们也会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结合行业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深化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确保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董传民.《高职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年第30期.

[2]谭延科.《浅析职业教育的“五个合一”》[J]. 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22期.

[3]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李公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5期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2

标签:;  ;  ;  ;  ;  ;  ;  ;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_李公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