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论文_刘艳,陶杰,刘烨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内蒙古某一高职院校的学生420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UCLA孤独量表(UCLA)进行测试。结果:高职生孤独感在不同性别、学科分类、生源地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学生孤独感高于大一和大三(P<0.05);高职生性别、新老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而专业的主效应显著(F=3.86,P<0.05);不同生源地学生在手机成瘾倾向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理科高职生在MPATS的总分及突显行为和社交抚慰的因子分均高于文科生。结论:高职生个人基本特征与手机依赖倾向无密切关系,理科生手机依赖倾向相对高,孤独感能预测手机依赖倾向。

【关键词】手机成瘾倾向;孤独感;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296-02

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手机为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手机依赖”、“问题性手机使用”、“手机成瘾”等现象。国内学者认为,手机成瘾是因行为失控而出现的对手机使用的痴迷状态,并明显损害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1]。孤独感是个体在实际情况不能满足其对社会网络的需要时而引起的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或体验[2]。已有研究发现,手机成瘾大多出现在性格孤僻、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不合群、具有封闭心理的人群中[3],在本研究中,探究了孤独感与高职生手机成瘾的内在心理机制。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抽样,选取内蒙古某一高职院校的学生42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2份,有效回收率95.71%。其中,男生234人,女生168人;新生248人,非新生154人;农村生源地学生178名,城市生源地学生224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0±1)岁;文科生198人,理科生204人。

1.2 工具

1.2.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Tendency Scale,MPATS):此量表由熊婕和周宗奎等编制,采用五级评分法,总分越高表示手机成瘾倾向程度越强。

1.2.2 UCLA孤独量表(UCLA Loneliness):此量表由Russell等人(1987)编制,具有一维性特点,侧重于评价主观孤独感。采用4级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 高职生孤独感的基本情况

不同性别、学科分类、生源地在孤独感量表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二与大一和大三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基本情况

超过50%的高职生“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看一下手机是否有短信或未接来电”并且认为“手机是我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觉得失去了什么似的”;有近50%的高职生“一段时间没带手机,我会马上去查阅是否有短信或未接来电”;有超过40%的高职生认为“如果没有手机,我会感到孤独”。

2.3 不同人口学特点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得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新老生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专业对手机成瘾倾向的主效应显著(F=3.86,P<0.05),各因素相互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效应;理科高职生在MPATS总分、突显行为和社交抚慰上的因子得分均高于文科生。

2.4 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

高职生的UCLA分与MPATS总分及4个因子之间均呈正相关(r=0.25、0.20、0.15、0.29、0.25;P<0.05或0.01)。为进一步探究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孤独感为预测变量,以手机成瘾倾向及4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与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及其各因子均相关(表1)。

3.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地和学科分类维度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大二与大一和大三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大一时候,高职生们主要忙于应付新生适应问题,对各种事物比较新鲜,与同伴的互动较多;大二时候,对生活环境比较熟悉,生活模式比较固定,因而,体验到的孤独感可能会多些;大三时候,可能由于面临就业与择业的问题,关注事务较多,面临问题较复杂,因此,体验到的孤独感相对较少。因此,学校教育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成长等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从手机成瘾倾向基本情况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职生手机依赖倾向还是比较普遍的。

从手机依赖倾向的特点来看,高职生手机依赖倾向在性别、新老生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这和宫佳奇[4]、石翌彤[5]所做的研究结果相符;在生源地差异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互联网的普及有很大关系。研究中,理科高职生的手机依赖倾向及各因子得分比文科生要高,其中,在总分、突显行为及社交抚慰因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理科高职生对手机更加依赖。这可能与理科生在学习中形成的思维、行为方式有关,他们更容易产生孤独情绪,从而可能更容易从手机中寻求心理满足,从手机中去探索问题或获得一些信息。

本研究中,孤独感能有效预测高职生的手机成瘾倾向,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6]。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高职生面临的主要心理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和发展亲密关系,内心充满冲突与不安,很多时候会感觉迷茫,需要寻求指引,而手机智能化的特点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部分需求,成为他们的“心灵慰藉”。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更是将手机看成了自己的“心灵小贴士”,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己的孤独情绪,但却由于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对手机的依赖倾向。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2):138-139.

[2]Peplau L A.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and therapy[M].John Wiley&Sons Inc,1982.

[3]Zulkely S N,Baharudin R.Mobile phone use among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in Malaysia:Its correlates and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health[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9,27(2):206-218.

[4]宫佳奇,任玮.兰州市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分析[J].新闻世界,2009,(10):141-142.

[5]石翌彤.应届大学毕业生手机幻听依赖现象调查及相关分析[J].决策与信息,2009,(10):147-148.

[6]Park WK. 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 Joumalism Commun Stud,2003,47(2):250-281.

论文作者:刘艳,陶杰,刘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8

标签:;  ;  ;  ;  ;  ;  ;  ;  

高职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论文_刘艳,陶杰,刘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