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_农民论文

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_农民论文

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6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年中论文,形势分析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喜人。这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增幅较大;主要农产品增产,市场供应充足;农村非农产业继续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2005年中国农村发展的可喜局面,得益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得益于多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得益于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得益于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然而,还必须看到,在中国农村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展望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但棉花减产幅度较大

2005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042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6%;粮食产量为48401万吨,比上年增长3.1%。这是中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两年分别增产3877万吨和1454万吨,两年合计增产5331万吨。粮食单产也再创新高。分收获季节看,夏粮产量为10627万吨,比上年增长5.1%;早稻产量为3179万吨,比上年减少1.3%;秋粮产量为34595万吨,比上年增长2.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为18200万吨,小麦产量为9750万吨,玉米产量为13400万吨。

在种植业其他产品中,棉花种植面积为506万公顷,产量为570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11.1%和9.8%,减少幅度均较大。与上年相比,2005年,油料和糖料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变化都不大。蔬菜种植面积增加1%,而产量增加2.2%,达到56284万吨;水果产量增加4.8%,达到16076万吨。

在养殖业方面,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700万吨,比上年增长6.3%;禽蛋产量达到2860万吨,增长5%;奶类产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2845万吨,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

2005年中国农业生产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据统计,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保持在85%以上;棉花生产三大优势产业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7.5%和98.4%。畜牧业、渔业优势农产品生产的集中度也进一步提高。第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例如,在畜牧业方面,猪肉产量增速趋缓,在肉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到65%以下,而禽肉的比重超过20%,牛羊肉的比重超过15%;同时,畜牧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均有所提高。第三,农产品优质率不断的提高。受市场需求和2004年以来实施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等的影响,全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优质率分别达到63.3%、48.7%、36.9%和66.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稳步提升。

2005年,中国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林业生产方面,林业产业总产值达7268.62亿元,比上年增长5.5%。在林业产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林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在生态建设方面,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79.65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56.96万公顷,合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36.6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的比重继续降低,封山育林的比重有所提高;六大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占全部造林的85.3%;用材林、经济林的比重增加。此外,2005年,森林抚育面积增加。林产品总产量达9400万吨。

(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

2005年,中国粮食价格涨势减弱并趋于下降,总体呈平稳的态势。具体来讲,小麦收购价格在年内持续回落,总体水平低于上年;而小麦粉全年平均批发价格却高于上年。稻谷收购价格在年内先涨后跌,总体水平低于上年。其中,早籼稻和晚籼稻的价格总体水平低于上年,而粳稻的价格总体水平则高于上年。早籼米和晚籼米的全年平均批发价格低于上年,而早粳米和晚粳米的全年平均批发价格则高于上年。玉米收购价格在年内先降后升再降,总体水平也低于上年;而玉米全年平均批发价格低于上年。大豆收购价格的总体水平也低于上年,而全年平均批发价格较大幅度低于上年。植物油全年批发价格明显低于上年水平。

尽管中国粮食连续两年增产,但是,粮食消费以年均5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05年的粮食消费量约为49500万吨,与当年产量比较,仍有1100万吨的产需缺口,需要靠挖库存或进口来弥补。而2005年国际市场粮源并不稳定,世界粮食产量比上年下降3.4%,粮食库存比上年下降7.2%。另一方面,粮食品种结构上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2005年产量与2006年预计消费量相比,稻谷、小麦和大豆的产需缺口分别为1300万吨、800万吨和2000万吨,玉米则产大于需。

2005年,中国棉花市场价格攀升。收购价格方面,9月初籽棉刚上市时的全国平均收购价格就高于上年同期价格17%,而到了年底,更是同比上升了30%;销售价格方面,全年棉花价格虽有波动,但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新棉上市后,更是随着收购价格上升而水涨船高。棉花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最主要的原因是供需存在较大的缺口。2005年,中国棉纱产量达到1374万吨,同比增长25.7%,折合棉花使用量932万吨,与当年产量比,产需缺口为362万吨;再减去当年净进口256万吨,当年供需缺口为106万吨。从更深层次讲,造成棉花供需缺口较大的主要原因则是收购加工企业增加过多,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从外部看,2005年发达国家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也对国内纺织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开足马力生产形成一定刺激。棉花价格持续不稳,已经使不少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因此,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调控国内棉花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2005年,全国蔬菜批发价格总体水平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呈季节性变化的特点;水果批发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畜产品价格中,牛羊肉价格稳步上升;猪肉和禽蛋价格上半年总体上高于上年同期,但受动物疫病的影响,下半年明显下降,而禽蛋的全年平均价格水平仍高于上年;牛奶价格受加工业的影响有一些波动。水产品价格总体水平高于上年,并且上涨幅度逐月回落,其中,淡水鱼类价格上涨幅度回落较大,而海水鱼类价格基本保持平稳。

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一定关系。5月份,国产尿素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1%,国产复合肥价格上涨23%,柴油上涨15%,使粮食生产成本每亩增加30~40元。化肥价格上涨是化肥生产成本拉动的结果,但也与流通环节混乱、储备调节机制不健全等有关。

(三)农产品贸易继续增长,但仍保持逆差,农产品出口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5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产品出口额为27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进口额为28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这已经是连续第6年增长。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的46.4亿美元缩小至14.7亿美元,减少68.3%。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9%,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6%,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3%。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品种结构看,2005年,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产品以土地密集型产品为主。2005年,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和金额增长幅度较大的种类有蔬菜(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水果(含鲜冷冻水果、水果汁、水果罐头和其他加工水果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但是,畜产品进口额超过出口额,存在6.3亿美元的逆差。与此同时,大豆、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其进口量分别增长31.4%和34.9%,大豆净进口量达到2618万吨。但是,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 中国粮食(不含大豆)贸易由上年的净进口转为净出口,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玉米,其出口量为864万吨,比上年增长2.7倍;而小麦和大米依然进口,进口量比上年分别下降51%和31%。目前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不仅越来越符合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而且也反映了国内市场的变化。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看,2005年,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国大陆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相对集中在日本、欧盟、韩国、美国、香港和东盟六大市场;进口市场也相对集中,主要有美国、东盟、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等。在国内市场方面,山东、广东等东部沿海省份仍然是中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东部地区出口份额有所减少,而进口份额略有增加;中部地区出口份额有所增加,而进口份额略有减少;西部地区进出口份额都略有增加。这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正向着更好地发挥国内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的方向发展。从中国农产品的贸易方式看,中国农产品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该方式出口增长而进口下降;进料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都增长。

尽管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它仍然是制约中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重要因素。国外越来越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更是形成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此外,中国农产品出口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贸易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低;农业生产所需自然资源不足;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长期因素。

(四)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

2005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4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比上年略有降低。第二,效益增长快于生产增长。全年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65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1200亿元,上交税金42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12.7%和14.8%,增幅均高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增幅。第三,结构进一步调整。乡镇企业中第二产业发展略快于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而在第二产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增长快于一般乡镇工业增长。第四,对出口贡献保持增长。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19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第五,对社会贡献加大。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4180万人,比上年增加310万人,增长2.3%;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6%左右。乡镇企业全年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10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从中获得1100元,比上年增加97元,占农民当年人均纯收入的34%。

中国乡镇企业在2005年快速、平稳发展并取得良好效益,主要是因为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内生动力的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乡镇企业产业集群的扩大和规模企业的不断壮大,以及乡镇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然而,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将对乡镇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第一,乡镇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是乡镇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产品差异化不够,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营管理粗放。二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在一些地区和一些产业依然存在,形成新的结构性矛盾。三是乡镇企业出口产品档次较低,容易受到国外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的影响。第二,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6.20∶27.87∶5.93变为66.98∶27.41∶5.61,东部地区的比重上升了0.78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46个和0.32个百分点。第三,能源等原材料供应紧张、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运输等环节瓶颈制约以及环保、生产安全方面投入增加等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逐步加大。第四,资金紧张、融资困难严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

(五)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仍然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全国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5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比上年增加5.5%。据此推算,全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总数达到10824万人,比上年增加564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特点是:第一,外出就业劳动力以素质较高的年轻人为主,其中,接受过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高于上年。第二,在省外就业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所占比重趋于稳定,但其流向趋于分散。第三,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中从事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而从事工业、运输业的比重下降。第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收入大幅度增加,人均达到6577元,比上年增加754元,增长12.9%。第五,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稳定性增强,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占一半以上。

2005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扩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不断改善。2005年,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支持力度,转移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取消或降低各种进城务工费用、保障农民工权益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被进一步消除。但是,就业机会少、就业技能和信息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主要因素,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迫切需要政府提供服务。

(六)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消费上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未明显缩小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比上年增加31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比上年增加170元以上,增速比上年至少高8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增加额占全年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的一半以上。第二,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回落,其中,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增速大幅度回落,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经营收入增长加快。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增加100元左右,增长5%以上,但增速比上年低近8个百分点。第三,政策性收入大量增加, 税费负担显著下降。第四,现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550元左右,扣除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11%左右,增幅超过同期人均纯收入增幅,出现加快的趋势。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生活消费各项支出全面增长。农民一般性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普遍超过10%,而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的增速更快。第二,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现金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超过8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近30%,比上年略有提高。第四,恩格尔系数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5%,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五,居住面积增加,居住条件改善。第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

但是,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方面,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实际增长9.6%,增幅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22∶1,与上年比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略有上升。在消费方面,2005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6%,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5%,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快于乡村;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7.1%,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为32.9%,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高于乡村,也就是说,占中国全国人口57%的乡村人口,大约只消费了社会消费品的1/3。此外,自2003年4月至2005年9月,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29个月高于城市。在社会商品总体上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农村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城乡商品流通不畅、农村商业欠发达、农村消费环境有待改善以及社会商品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的矛盾。

二、主要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村改革的新进展

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2005年,财政支持“三农”的力度大、政策实、措施强,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就达29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3.3%。

(一)各项惠农政策得到稳定、完善和强化,但财政支农的效果需要提高

2005年,为落实“三补贴”政策,全国30个省(区、市)用于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有64200万农民受益;中央财政用于良种补贴的资金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实施县数达500多个,重点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主产省、主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而地方各级财政落实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到8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一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明显,带动农民投入50亿元购置农机具,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为支持农业和农民长远发展,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项目投资达到812.78亿元。这些政策有力地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显著增加,但是,如何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用于农业的资金,提高其使用效果和效率,降低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营成本,真正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仍然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推进,但农村综合改革迫在眉睫

2005年,全国28个省(区、市)提前实现免征农业税,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约220亿元。目前,中国财政已经具备了取消农业税的财力条件。2004年,农业税仅占各项税收的1%;2005年,全国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约为15亿元。因此,取消农业税对财政减收影响不大。但是,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农业税后地方财政收入减少。为此,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转移支付216.6亿元。2005年,中央财政新增转移支付140亿元;而用于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总计达到662亿元。

随着实行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于2006年废止,实施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也将告别历史舞台。取消农业税后,除了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外,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加快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的迫切性凸显;县乡财政体制、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等也要改革,以适应新形势。在这些方面,有的地方已经有了试点经验,要及时总结、推广。

(三)农村金融改革初见成效,但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

2005年,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将农村信用社管理和风险责任移交省级政府,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第二,通过机构整合并试点组建农村银行类机构,在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迈出了积极步伐。第三,通过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扶持,农村信用社在消化历史包袱、化解风险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不良贷款余额及其占贷款余额的比重都比改革前大幅度下降。第四,增资扩股增速较快,资本充足率提高,达到10%。

在改革的同时,农村信用社通过增加支农信贷投放,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在支持“三农”发展上做出了贡献。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2008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0.9%。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为1007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为7983亿元,支持了7000多万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60%。此外,农业发展银行也加大了信贷支农的力度。截至2005年末,农业发展银行全年累计发放收购贷款2086.5亿元,同比多放470.1亿元。

但是,长期困扰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合作金融整体风险状况仍较严重,部分省级联社职责边界不够清晰,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业务方式单一,服务手段落后。此外,如何在政策上激励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如何规范民间金融,也都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四)农民享受社会事业发展的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但农民土地权益问题依然突出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城乡差距巨大。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医疗为例,从2003年起,31个省(区、市)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农民自愿参加,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共同筹资,以大病补助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县(市、区)达到671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23300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17700万人,参加率为76%。截至同一日期,2005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总额为64.98亿元,其中,个人缴费27.35亿元,各级财政补助35.24亿元,其他渠道资金2.39亿元;累计支出总额为38.16亿元,累计补偿8266.2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的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

然而,农民的土地权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据估计,全国目前累计的失地农民可能已达4000万~5000万,其中,完全失去土地、没有工作的农民有1000万以上。土地“农转非”速度过快,土地征占规模过大,对失地农民补偿太低,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是当前中国农民失地问题的突出表现。对此,亟需改革现行征地制度,严格限制土地征用,提高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

三、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展望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要在“三农”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6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从农业生产内部看,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关于农户2006年农业生产意向的调查显示,市场价格走势和农户自家消费变化仍然是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将与2005年基本持平,其中,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而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度增加,油料播种面积有所减少,蔬菜种植面积仍将较快增加。另外,农户对是否增加猪、禽养殖有一定顾虑,而对牛羊肉和奶类生产热情较高。从农业生产外部看,财政“三补贴”的力度不会减少且会更加注重效果,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也会加大;一些粮食品种的保护价政策出台并及早公布,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会进一步显现。但是,在连续两年基本风调雨顺后,2006年的气候条件可能会不如上年,有可能出现局部地区的旱涝灾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趋势仍然难以扭转;禽流感等动物疫病有可能大规模暴发,为畜牧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综合以上因素,2006年,粮食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大豆减产而棉花增产,油料减产或平产,蔬菜增产;牛羊肉和奶类将较大幅度增产,而猪肉和禽肉、禽蛋将平产或略有减产。

2.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产品价格主要受上年产量和本年农业生产形势与本年农产品需求的影响。2006年,国内粮食供需处于总体基本平衡、供应略紧的状态,但不同品种的供需状况差别较大。因此,稻谷价格总体趋稳,其中,早籼稻价格稳中有降,中籼稻、晚籼稻价格基本稳定,粳稻价格先跌后升;小麦价格先降后稳;玉米价格先降后升,总体水平略高于上年。大豆价格将有所上升。棉花价格将保持上升的态势,但上涨幅度不会很大,新棉上市后可能趋稳。猪肉和禽肉价格低迷,禽蛋价格可能维持在上年水平上并保持季节性波动的特点,牛羊肉、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3.农产品贸易继续发展,但出口增速可能放慢。总体上讲,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有利于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需求加大,需要更多进口;而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06年,国内对棉花、大豆以及小麦等的需求较大,存在产需缺口,进口仍会增长。但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一是动物疫病风险大,二是人民币可能继续升值,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加大。因此,农产品出口虽然仍将保持增长的势头,但增速有可能放缓。不过,农产品贸易逆差不会大幅度增加。

4.乡镇企业保持增长。2006年,乡镇企业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主要理由是:国际和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将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国家经济政策将更加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近几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将对乡镇企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的增长将拉动乡镇企业发展。

5.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但增长幅度可能下滑。综合以上因素,并考虑近些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及其结构的变化,可以判断,在现有条件下,农民增收越来越困难。主要原因是:第一,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空间不大,而且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总体上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深入,农业税被取消,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增加”农民收入也没有什么文章可做;第三,通过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补贴总是有限度的;第四,农民增收越来越依赖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外出务工,但由于政府下调了经济增长速度指标,从短期来看,可能对农民工主要从事的建筑等行业发展不利,从而限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增加。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是2006年“三农”工作的一大难点。

6.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农村改革深入推进。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范围将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全部免除,农村医疗、教育状况将因此进一步改善。另外,2006年,农村综合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等有望稳步实施。

标签:;  ;  ;  ;  ;  ;  ;  ;  ;  ;  ;  

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