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脱氮技术实验研究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脱氮技术实验研究

许佩瑶[1]2007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查阅了关于锅炉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研究的大量文献并进行了综述;以粉煤灰、工业石灰、添加剂为原料、制备了“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在循环流化床(CFB)上实现了模拟烟气的同时脱硫脱硝;对吸收剂脱硫脱硝反应产物形态和微区形貌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的同时脱硫脱硝机理;根据已有实验结果和机理的研究分析,建立了不同流态下的脱硫和脱硝数学模型。本研究工作对于开发相对简单、技术可靠、经济实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次以飞灰、工业石灰、氧化性添加剂为原料,制备了“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该吸收剂具有良好的同时脱硫脱硝性能。在固定床实验台上验证了所制备吸收剂的性能,筛选出了M、C两种氧化性添加剂;并初步研究了吸收剂的含水量、烟气温度、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等重要因素对脱除效果的影响。根据固定床实验结果,放大实验条件,首次在管道喷射反应装置上进行了模拟烟气的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了动态实验条件下影响脱硫脱硝效率的因素,确定了管道喷射同时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首次在循环流化床装置(CFB)进行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探讨了影响高活性收剂脱硫脱硝效率的诸因素,确定了最佳工况条件:当Ca/(S+N)为1.2、添加剂含量为1.6%、入口烟气温度为130℃、湿度为6.58%时,C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达到了93.7%和65.5%;M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效率达到了94.5%和64.2%。实验结果表明,烟气循环流化床技术稳定,装置运行可靠,工艺简单,对工业应用具有指导意义。对吸收剂在CFB上脱硫脱硝反应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和微区形貌分析。结果显示“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颗粒表面具有多孔特性;氧化性添加剂主体元素在“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表面分布均匀;脱硫产物主要为硫酸盐,脱硝产物主要为亚硝酸盐。首次提出了CFB内主要化学反应历程和脱除机理。通过对床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分析,建立了不同流态化下烟气循环流化床物理模型和温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床内喷水增湿活化脱硫脱硝时高活性吸收剂的叁种不同物态,建立了基于高活性吸收剂的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模型,并首次建立了脱硝模型;同时利用模型模拟了各种参数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经实验校核模型误差在5.2%以内。与同类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可用于大型工业应用的设计、计算和效率预测。

孙小军[2]2004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粉煤灰、石灰为原料制备了高活性吸收剂,通过在其中加入添加剂使之成为“富氧型”吸收剂,并对不同的添加剂使用了不同的分散方法。利用管道喷射试验装置筛选出脱硫脱氮性能最佳的吸收剂M,随后利用M 在烟气循环流化床上进行同时脱硫脱氮实验,研究了若干因素对脱硫脱氮效率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脱硫效率和脱氮效率分别达到了94.5%和64.2%。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粉煤灰、高活性吸收剂以及反应后吸收剂的微区形貌和表面成份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化学分析方法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脱除产物进行了成分分析。结合试验结果,论文对高活性吸收剂在循环流化床上的脱硫脱氮机理进行了探讨。

同威[3]2012年在《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利用循环流化床(CFB)工艺进行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利用电厂粉煤灰与工业石灰制成吸收剂,并在其中添加氧化剂,使之成为具有同时脱硫脱硝能力的高活性吸收剂。通过在固定床桑的筛选试验,最终选定NaC102为最佳添加剂。利用制成的高活性吸收剂分别在固定床,管道喷射和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模拟烟气吸收试验,并获得各种影响因素的效果参数。最后进行了反应产物的化学特性分析,为进一步进行试验提供方向。总之,利用循环流化床工艺进行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工业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循环流化床工艺进行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工业设计提供参考。

方华[4]2004年在《新型烟气同时脱硫脱氮高活性吸收剂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在开发了以粉煤灰﹑Ca(OH)_2 为基础物质的高活性吸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了能同时脱硫脱氮的高活性吸收剂。在固定床和管道喷射系统上进行了脱硫脱氮实验,研究了干法,湿法制备吸收剂最佳制备条件,分析了影响吸收剂脱硫脱氮效率的若干影响因素;研究了烟气循环流化床运行的最佳工况,在最佳工况下SO2、NOX 的脱除效率较为理想,在用湿法制备的吸收剂时分别为94.5%和64.2%;在用干法制备的吸收剂时分别为62.8%和38.8%。论文对高活性吸收剂进行特性分析,探讨了高活性吸收剂的制备机理和脱硫脱氮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烟气污染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艳[5]2004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联合脱硫脱氮模型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首先对烟气循环流化床的流场、温度场进行分析,确定了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并建立了床内温度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化床内喷水活化脱硫的特点,对未捕集水滴的新鲜干燥脱硫剂颗粒、干燥再循环颗粒和与水滴碰撞形成的含水吸收剂颗粒分别采用表面覆盖模型、气固反应模型和浆滴脱硫反应模型,从而得到了应用高活性吸收剂的烟气循环流化床总的脱硫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误差在5.5%以内。此外,本文还建立了烟气循环流化床脱氮模型,计算误差在2%以内。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烟气脱硫脱氮装置提供了理论参考。

赵毅, 马双忱, 黄建军, 许佩瑶, 汪黎东[6]2005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该文应用自主开发的高活性吸收剂,在自行设计的烟气循环流化床上进行了同时脱硫脱氮试验研究,探讨了影响高活性收剂脱除效率的诸因素,确定了工况条件。当Ca/(S+N)比为1.1时,SO2脱除效率达92.3%,NOx脱除效率达60.8%。在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的机理,研究结果对工业应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新的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在国内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研究未见报道。

李海宗[7]2005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以粉煤灰、石灰、添加剂为原料,制备了“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通过固定床实验,筛选出添加NaClO_2的高活性吸收剂具有最高的脱硫脱硝效率;以此吸收剂在管道喷射实验台进行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了添加剂含量、温度、湿度、Ca/(S+N)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得到了同时脱硫脱硝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此工况条件在循环流化床上进行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初步试验,结果显示SO_2和NOx的脱除效率可分别达到93.6%和68.8%。论文还对液相NaClO_2对NO的吸收进行了动力学初步研究,得到了NaClO_2与NO的反应级数和反应活化能,并研究了各参数对吸收速率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对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的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佚名[8]2008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文中指出烟气中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的分别治理不仅占地面积大,系统复杂,而且设备投资与运行维护费用高,在我国烟气脱硫刚刚起步的同时,发展同时脱硫脱氮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超前意义。

杜黎明[9]2006年在《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制备及脱除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粉煤灰﹑Ca(OH)_2、滑石粉和NaClO_2为基础物质采用干法制备了高活性吸收剂,实验条件为粉煤灰与氢氧化钙的质量比为3,添加剂选择滑石粉,含量为1%,NaClO_2含量为1.6%,研磨时间为2小时。在固定床和烟气循环流化床上,对该吸收剂的同时脱硫脱硝性能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详细分析了影响吸收剂脱硫脱硝效率的若干影响因素。在固定床反应温度为70℃,Ca/(N+S)为1.2时,可获得脱硫效率为100%,脱硝效率为99.2%。同时,还研究了烟气循环流化床运行的最佳实验条件,在最佳条件下,SO_2、NO_X的脱除效率分别为78.7%和53.7%。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了脱除产物的组成和含量,探讨了高活性吸收剂的脱硫脱硝机理。本文为烟气污染控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同威[10]2011年在《循环流化床工艺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利用循环流化床(CFB)工艺进行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将电厂粉煤灰与工业石灰制成吸收剂,并在其中添加氧化剂,使之成为具有同时脱硫脱硝能力的高活性吸收剂。利用制成的高活性吸收剂在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模拟烟气吸收实验,并获得各种影响因素的最佳实验条件,即高活性吸收剂添加剂量为1.6%,实验温度130℃,钙硫氮比1.2,停留时间2.4s。最后进行了反应产物化学特性分析,为后续实验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循环流化床工艺进行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工业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研究结果可以为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的工业设计与运行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D]. 许佩瑶.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

[2].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研究[D]. 孙小军.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

[3]. 循环流化床技术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D]. 同威. 兰州大学. 2012

[4]. 新型烟气同时脱硫脱氮高活性吸收剂开发研究[D]. 方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

[5]. 烟气循环流化床联合脱硫脱氮模型和机理研究[D]. 张艳.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4

[6].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试验研究[J]. 赵毅, 马双忱, 黄建军, 许佩瑶, 汪黎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5

[7].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研究[D]. 李海宗.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5

[8].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氮技术[J]. 佚名.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08

[9]. 烟气循环流化床同时脱硫脱硝吸收剂制备及脱除机理研究[D]. 杜黎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6

[10]. 循环流化床工艺脱硫脱硝实验研究[J]. 同威. 中国电业(技术版). 2011

标签:;  ;  ;  ;  ;  ;  ;  ;  

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脱氮技术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