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族主义与中国旧金山地震信息的传播_地震论文

晚清民族主义与中国旧金山地震信息的传播_地震论文

清末民族主义与旧金山地震信息在中国的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旧金山论文,民族主义论文,清末论文,中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0-0156-06

1906年旧金山地震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7.8级。由于旧金山市是华侨在美国的主要聚居地,因此这次地震受到了中国国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积极的应对。然而对这次地震,主要是美国学界在进行研究,并未注意到地震信息在中国的传播问题;而中国的灾荒史研究关注的是国内的自然灾害,通常不涉及华侨受灾的问题①。因此,对于旧金山地震和中国的关系,迄今尚无专门的研究。事实上,在清末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下,“华侨”问题成为新的敏感问题之一。中国媒体和社会各界正是出于对华侨的关注,才对这次地震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回应。那么,地震的消息是如何传到国内的?各地报刊是如何报道的?民族主义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后果?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作一初步的探讨,以考察旧金山地震在中国的信息传播及社会影响,并对清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进行反思。

一、国内报刊的地震报道及华侨信息的缺失

1906年4月18日凌晨5时12分,旧金山地震爆发。4月19日,上海的《字林西报》和《文汇报》等英文报纸,最早在中国报道了地震的消息。《字林西报》还印发了传单②。

4月20日,上海各报通过转译《字林西报》和《文汇报》的消息,开始报道旧金山地震。《时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都将地震作为“专电”或“国际新闻(各国要事)”栏目的头条,进行了突出报道。《申报》在当天的报道虽较简略,但次日便做出调整,开始大量报道,且后来居上。值得一提的是,《时报》在20日称收到19日从华盛顿发来的专电:“旧金山大地震,死伤极多。”并指出:“旧金山共有华侨三四万人,此次大灾未知有无殃及,吾人未得以隔岸观火视之,惟望详报之速至尔。”③ 由于缺少驻外记者和通讯社,国内中文报刊自己的消息(专电)很少,基本都是通过转译外文报纸进行报道。

相比上海,京津地区的报道略显迟缓。4月21日,《大公报》通过转译天津《警卫报》(俄国人办)的消息,对地震作了简短报道:“旧金山埠又有剧烈之地震。”④ 北京方面,直到4月22日,《京话日报》才对地震作了简要报道,并指出华商伤亡情况不详⑤。

上海的主要报刊对地震进行了一个月左右的集中报道,涉及灾情、救灾与灾后重建三部分,内容详细。下面对这些内容且作一概述:

首先,灾情方面。地震持续一分多钟,震感强烈,并导致煤气管道破裂,引发了3天的大火。地震和火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8日晚,旧金山当局报称死亡1000人、无家可归者10万人。22日,联邦政府在华盛顿发表公报,但有意隐瞒死亡人数,仅称死亡400人。而各国媒体普遍认为,死亡人数为5000人,无家可归者30万人⑥。财产损失方面,旧金山市三分之二被毁,大量建筑物被破坏,财产损失总计超过5亿美元。此外,18日地震后,旧金山又发生多次余震,不过未造成损失。

其次,救灾方面。地震发生后,旧金山实行军事管制,大多数居民被转移到市内公园和空地上,等待政府的救援,少数居民被转移到旧金山外。联邦政府紧急调运各种物资,并派太平洋舰队从海上开赴旧金山,参与救援。19日,美国国会拨款100万美元,21日又拨100万美元,到24日,发往旧金山的赈款已达400万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各地纷纷捐款,仅纽约市就捐款300万美元。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救灾充满信心,拒绝了其他国家的捐款。22日后,交通运输、市政设施、公共服务机构等逐渐恢复正常,受灾居民状况良好。

最后,灾后重建方面。旧金山市专门设立了一个议会,负责重建工作,计划五年内完成。对于地震造成的损失,各保险公司承诺进行赔偿,美国保险公司赔偿1.1亿美元,英国保险公司赔偿1000万美元。10月初,旧金山高等法院做出判决,对于地震后的火灾,保险公司不能推卸责任,也应予以赔偿。此外,5月3日,旧金山救济会公议,决定接受国外捐款。

此外,在各报有限的专电中,“中国留学生均无恙”的消息引人注目⑦。

但遗憾的是,在这些报道中,华侨受灾的信息基本缺失。由于外报几乎没有关注华侨,所以上海各报很少有华侨方面的专门报道⑧。相关的几条消息也很简略,如“唐人街及日本人寄居之处,亦遭毁坏”⑨。4月28日,《新闻报》报道了一则美国政府赈济华侨的消息:“各处皆奉美总统之命分路运粮赈济,日人、华人亦皆与美人无异,一体得食。”⑩ 5月2日,《中外日报》也报道了此事(11)。但这两条信息发布较晚,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京津方面,由于报业不如上海发达,各报的报道量与上海报刊相比较小。不过相同的是,各报缺少华侨方面的专门报道,相关的消息发布得很晚。如《京话日报》4月28日报道日本政府救济日侨时,指出:“(旧)金山的华民,也不是(知)有多少受伤的,不知道派谁去救?”(12)《大公报》5月3日报道“中国留学生幸皆无恙”时,才提到“华工受伤甚多”(13)。可见在国内,由于消息来源的限制,华侨受灾情况不明。

二、上海报刊的民族主义宣传与募捐热潮

华侨受灾情况不明,使上海各界对华侨的状况非常担忧,各报对此表现出焦急的心态。22日,《新闻报》发表评论《请急赈旧金山巨灾议》,指出:“观于连日东西各电,知旧金山全地皆毁,并未提起旧金山华人如何。惟廿七日路透电则云华人及日本人所局之处亦毁,而华人之死去若干,则并未言及。”另一方面,“旧金山之巨灾,欧美人必有驰往办理急赈者,然而旧金山未死之中国人,尚能均沾其惠否耶”?带着这样的疑问,该报主张马上给驻美大使、旧金山附近的中国人和美国总统发电,请他们设法赈济华侨,同时国内迅速筹集赈款。该报强调说,“廿年以来,中国人渐知外洋华侨之足重矣”,由于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1905年才发生了抵制美货运动。因此,“若此次对于旧金山之事而稍有淡漠之象,必为外人所笑。吾同胞勉之”(14)!这一言论明确把赈济华侨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引起舆论的重视。

几天之内,鼓吹华侨受灾严重、国人应迅速筹款的舆论风生水起。24日,《中外日报》评论认为,地震势必造成华人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连日本报已将彼地灾情,据西报译登……虽于华人被难情状言之不详,然观于灾区之广、死伤者之多,则华人必无幸免之理已可知;又观于华人与日人所居之处均已圮坏一语,则华人之生命财产已大受夷伤可知;又观于……”因此,该报呼吁全国同胞伸出援手,否则“于心毋乃有不安!于理毋乃有不可”!最后,该报建议清政府拨款赈济华侨和美国人,各处商会“速行募捐,筹集巨款,汇往施赈”,同时为移缓就急,应先由商会和义赈善士筹垫若干万两,即日汇往旧金山(15)。在舆论的动员下,上海义赈组织迅速行动起来。25日,上海义赈同人集议后,发电请驻美大使梁诚查明华侨受灾的情况,同时筹垫5万两白银,汇往旧金山。27日,梁诚回电:“华埠全毁。已派周参赞驰赴。振(赈)款汇美署。敬谢同仁。”(16) 但电文中仅云“华埠全毁”,没有说明华侨的伤亡情况。

26日,施则敬、曾铸等义赈同人在各大报纸刊登《筹赈旧金山被灾华侨公启》,呼吁国人为华侨踊跃捐款:“连日报载旧金山地震情形,读之令人惨痛。该埠旅居华侨约有十余万人,传闻伤毙不止一半,寔非寻常偏灾可比。皇太后关怀民瘼,已降恩旨命户部拨银四万两,专赈寓居彼处华民。我辈安居乐土,自应仰体皇仁,另筹接济。除公同挪垫三万金先行汇往救济外,仗祈好施君子、仗义仁人慨解囊金,源源赐助,俾劫余华民同有更生之庆。此之谓结团体!此之谓保同种!”(17) 该公启在各报头版连续刊登了近一个月,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华侨受灾情况不明,公启中“华侨十余万人”“伤毙不止一半”的说法一时广为流传。

随着义赈组织的行动,媒体继续鼓动。28日,《申报》发表《论急赈旧金山华侨事》:“今日美国旧金山埠大地震,侨美华民十余万人,死伤殆半。惨痛情形,笔难殚述,其厄甚于美人之苛禁(按:指美国虐待华工事)万倍。”文章认为,爱同胞之心是爱国之心的体现;一旦遇到灾难,我国同胞应该团结一心,积极拯救。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和为江苏水灾募捐都是爱国之心的体现,因此面对这次地震,国人不会“袖手漠视我同胞倒悬于海外”,必定“群焉奋起,争先恐后,各筹巨款,以解我同胞之困苦”(18)。这一言论将国内民族主义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

5月1日,吕海寰、盛宣怀等官员率领义赈同人,在各大报纸刊登《筹赈旧金山华民通告》,通告了几天来筹款的情况: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和寓沪绅商筹垫规银5万两、洋5000元,兑换成美元后,已电汇驻美大使梁诚,请其派员赴旧金山散放;各界踊跃捐款,已捐规银1.1万两、英洋7万余元。同时,他们将《上海官绅致各省官场电》(4月29日发)也刊登了出来,继续呼吁“各省将军、都统、督抚、院、提、镇、藩、臬、运、道台、各关、局、处”筹拨捐款,希望“藉示华侨,以朝野上下如此同心合力、切实保护、所关甚巨”(19)。

在媒体的积极宣传和动员下,上海各界迅速掀起了一股为华侨募捐的热潮。从4月26日刊登募捐启事以来,每天都有募捐启事和捐款清单在报纸上刊登,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此后,上海各报发起为湖南水灾募捐的活动,这一热潮才逐渐退去。但上海总商会仍不断收到国内民众给华侨的捐款,直到9月份才基本结束。

《申报》上刊登了大量的捐款数字,据笔者粗略统计,总数接近30万两。而这个数字显然只是国内捐款数的一部分。据地震后驻美大使梁诚给清政府的奏折所云:“此次赈款,除外洋各埠商民交由地方官径解灾区外,其京外官商汇交使署者,旬日之间,得美金二十余万元。”(20)“旬日之间”就收到20余万美元(约合30万两规银),可见国内捐款总数应该远超30万两。从数额上看,这次募捐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北京报刊的地震报道及对华侨的声援

相比上海,北京的报业和义赈组织都不发达,因此对地震的报道量有限,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不过,由于地理和政治环境的关系,北京报刊对清政府方面的情况较为关注,也易于了解,因此政治方面的报道较多。如在地震初期,《北京日报》就报道了清政府驻美大使馆与驻旧金山领事失去联系、而后又恢复的消息(21)。

纵观整个报道过程,北京各报对地震的报道有两个突出方面。首先是,对清政府赈济华侨的报道较为及时、准确。地震发生后五天,4月23日,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捐款十万两,交美国驻华大使汇赈;同时拨银四万两,交驻美大使梁诚赈济受灾华侨(22)。4月25日,《北京日报》在国内最早报道了此事:“美国旧金山地震奇灾迭纪前报,兹闻两宫阅电报后,皇太后、皇上垂念邦交,特饬拨帑项十万金,往赈该国人民,以敦睦谊;另拨帑项四万金,以赈旅美华商云。高厚仁慈,于兹可见矣!”同时,还报道了清廷致电美国总统表示慰问的消息(23)。次日,《京话日报》对清政府捐款及美国辞谢一事也做了报道,但没有报道清政府给华侨拨款的消息(24)。27日,《北京日报》公布了清政府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大使关于捐款与辞谢一事的来往原电(25)。

其次是,报道了地震后旧金山市意图迫迁唐人街一事,维护了华侨的权益。在旧金山市,驱逐华人、迫迁唐人街的举动由来已久。从1876年美国工人党煽动排华、要求将唐人街迁出市区以来,关于此事的争论时起时伏,历时四十年之久。1906年旧金山地震后,由于唐人街大部分被毁,旧金山市政府组成了一个迁移华人小组,设法安置华侨。从4月20日到5月10日,该小组先后召开了25次会议,讨论唐人街的迁移问题(26)。

受消息所限,北京报刊无法对此事进行详细报道,只能通过转译外报获取有限的消息。4月25日,《北京日报》转译俄国《警卫报》的消息,以《美国政府拟迁华人于埠外》为题,最早报道了此事:“旧金山大埠,华人聚居一隅,成小商场。美国政府去年屡拟将华人迁出埠外,谓华人聚居之地污秽恶劣,非人类所居,实为我美国之玷等语。近闻美国政府又复提议此事,实行之期当不远云。”(27) 5月15日,《北京日报》再次做了报道:“旧金山地震奇灾,中国商人工人所麇集之唐人街毁扫一空。现在旧金山埠谋复旧观,美国政府拟将中国人迁出埠外,另择地址任中国人自建商埠,此议已决计实行云。”(28) 5月22日,《京话日报》也进行了报道,并表达了民族主义的强烈义愤:“旧金山地方,有一条日本街,有一条华人街。日本街里头,住着的全是日本人,华人街里头,住着的全是华人。这次旧金山地震,各街房屋,一概损坏,华人街的房屋,也是片瓦无存。现在事情都平静,各处房屋,都要动工重修,日本人街,也随着一律动工。美国官员,独独的不准华人再立街市,这是甚么原故?请看报的诸位,仔细想想。”(29) 同日,《华字汇报》也做了报道,认为“若不在旧金山设法布置,此事恐将实行”(30)。

北京各报对迫迁一事的报道,产生了较大的舆论影响。美国公使看到各报的报道后,6月30日主动照会清政府外务部,申辩说:“地震后重新修盖,必得好好筹画,不能轻易动工。外边的话,有伤邦交,不可听信。”(31) 照此说法,“外边的话”纯属谣言,迫迁一事是子虚乌有。然而事实却是,迁移华人小组经过多次会议,仍没有解决唐人街的新址问题,旧金山当局又贪图唐人街的庞大税收,导致迫迁计划被搁置(32)。可见,真正“有伤邦交”的不是北京报界,而是美国政府。但清政府却对这个照会回应说:“中国政府,也没听信这些话,报上的言语,我们却没很留心,请不必过虑。”(33) 这一回答否定了国内舆论对华侨的声援,奴颜婢色,读来不禁让人愤懑。

总之,在华侨信息基本缺失的情况下,京沪两地报纸对地震都给予了关注,虽各有侧重,但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的呼吁,都产生了较大的舆论反响。

四、清政府的信息优势及与媒体的隔绝

对国内民众而言,华侨信息基本是缺失的,但对清政府而言,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在4月20日国内报刊最早报道地震之前,清政府就已经知道了地震的消息。4月19、20日,驻美大使梁诚就连续向清政府汇报了华侨受灾的情况及救济情况,4月24日、5月15日、5月21日和6月5日又陆续做了汇报(34)。

从目前所见的6月5日奏折来看,梁诚的汇报是相当详细的。在这次地震中,华侨共死亡20余人。地震后,华侨与其他难民一起,一部分逃往屋仑,一部分逃往各公园。得知地震的消息后,梁诚迅速派员前往旧金山,会同驻旧金山领事与当地美国官员、红十字会员共同救济华侨。4月21日,美国拨款施赈,红十字会及其他慈善组织也次第办赈,华侨与美国人被同等对待,均得到了赈济。另据统计,旧金山和屋仑两处共发赈米1872包,每包100磅,领米华侨7476人;同时,遣送华侨归国九次,共1224人(35)。可见,地震后的前三天,华侨状况不佳,仅清政府驻美官员和美国当地官员、红十字会在设法赈济;4月21日后,随着美国政府开始救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华侨的状况得到改善。然而,这些信息清政府却没有主动地公布,导致国内报刊无从了解,只能根据其他新闻猜测华侨受灾的情况。结果在上海,华侨受灾的情况被各报描述成“十余万人死伤殆半”,实际上,十余万人是当时美国华侨的总人数,其中在旧金山的华侨仅2万余人(36)。即使梁诚所说的华侨死亡人数(20余人)可能偏小,根据旧金山总人口(50万)和地震死亡人数(3000人)的比例,华侨的死亡人数也不超过120人。因此,“十余万人死伤殆半”的说法夸大了华侨受灾的程度,使募捐活动处于信息失真的状态。

20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在国内逐渐高涨。在上海,1901-1903年的拒俄浪潮、1905的抵制美货运动、大闹会审公廨案,形成了上海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主义高潮(37)。正是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华侨问题被放大了,赈济华侨被宣传成刻不容缓的爱国大事,从而使募捐活动迅速发展成声势浩大的募捐热潮,并在短时间内募集到几十万两白银。这对于同一时期的国内灾害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旧金山发生地震的同时,4月下旬,我国湖南发生了特大水灾。据《申报》报道:“此次大水,各处圩田坍决至数百处。十一日(按:5月4日)善化县属观音港圩堤冲决时,毁民房数百户,居民溺毙者以四五千计……省河下游之回水湾一处,自十一日止,经救生船捞出浮尸已多至九百六十一具。”(38) 至5月8日水势稍退后,长沙上游易家湾共捞起浮尸六七千具,下游回水湾共捞起浮尸二三千具,棺木不敷使用(39)。《时报》转译外报的消息指出:“(长沙一带)水势高十五尺,淹毙人不下三万,情状惨酷,令人不堪寓目。”(40) 可见,湖南人民的受灾程度远比旧金山华侨严重。然而,上海报刊对湖南水灾的报道却远不及对旧金山地震。直到5月中旬为华侨募捐的热潮开始消退后,各报才开始报道湖南水灾。受此影响,直到5月22日,上海才正式开始为湖南水灾发起募捐活动,且募捐数额远不及给华侨的募捐数额。这一情况表明,上海报刊对华侨募捐的宣传过急过热,而忽视了湖南的灾情。

对于这一失误,本应由政府及时引导和控制,但清政府却没有任何举动。而且,在整个地震报道过程中,上海、北京、天津的报刊基本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对上海发起的募捐活动,北京和天津的报道极少(41),各界也没有参与其中。而对唐人街迫迁一事,上海仅《中外日报》有一则简单报道(42),没有产生全国范围的舆论影响。

以上情况都反映出,清政府与媒体之间缺少沟通和联系,基本处于隔绝状态。这种隔绝不仅对媒体不利,对清政府也有消极影响。例如,对清政府4月23日赈济华侨一事,上海各报的报道普遍较晚,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对华侨的关心和积极赈灾的态度。如《新闻报》在4月28日、《申报》在4月29日和5月1日才进行了报道(43)。而且误报不少。如《时报》只报道了清政府给美国捐款的消息,没有报道给华侨拨款的消息(44);《东方杂志》则报道,清政府是在给美国的捐款遭到拒绝后,才给华侨拨款的(45)。这些报道显然对清政府不利。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清政府难逃其责。地震后,虽然清政府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极大的信息优势,却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结果由主动变成被动,丧失了舆论控制的主导权,反而产生了对自己不利的影响。事实上,清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民族主义推动赈灾,也可以利用舆论争取对迫迁一事的外交胜利,这些都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作用,然而清政府都没有想到。

收稿日期:2009-06-15

注释:

① 据笔者所见,仅王黎明、蔡晓荣的《晚清时期中国对外赈灾活动》(《历史档案》2005年第4期)一文,简要谈到了清政府对旧金山地震的赈济情况。但该文有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因涉及本文研究内容,特此指出):该文认为,“对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赈灾善举,美国国会曾‘答谢中国皇太后拨助旧金山赈款十万元’,并把此款‘散给于该埠无家可归之华人’”。查该文的注解,这段史料来自《申报》。但《申报》原文是:“初五日伦敦路透电云:华盛顿国政会辞谢中国皇太后拨助旧金山赈银十万两。此款大概当散给于该埠无家可归之华人。”(《美政府辞谢中国赈款》,《申报》1906年5月1日)显然,这段史料被该文误读了,美国政府并非接受而是辞谢了清政府的捐款,该款散给华人也只是《申报》的猜测。关于美国辞谢清政府捐款一事,本文将会谈到,并有其他史料为证,故此处从略。

② 《旧金山地震》,《新闻报》1906年4月20日。按:此传单可能类似于今天的号外。

③ 《电报一》、《电报二》,《时报》1906年4月20日。

④ 《译报》、《大公报》1906年4月21日。

⑤ 《旧金山地震大火》,《京话日报》1906年4月22日(第594号)。

⑥ 今天一般认为,死亡人数在3000人以上,22.5-30万人无家可归(参见维基百科“1906 san Francisco earthquake”条)另,当时旧金山市的总人口是50万。

⑦ 《旧金山中国留学生无恙》,《新闻报》1906年4月24日。《留美学生地震后平安电音》,《申报》1906年4月24日。

⑧ 相比之下,由于外报较关注日本,上海各报上有关日本政府和红十字会赈济日本侨民的报道很多。

⑨ 《旧金山地震续闻》,《申报》1906年4月22日。

⑩ 《旧金山善后》,《新闻报》1906年4月28日。

(11) 《记旧金山难后华侨获救事》,《中外日报》1906年5月2日。

(12) 《日本设法救济灾民》,《京话日报》1906年4月28日(第600号)。

(13) 《留美学生无恙》,《大公报》1906年5月3日。

(14) 《请急赈旧金山巨灾议》,《新闻报》1906年4月22日。

(15) 《论中国官商宜急筹款协振旧金山》,《中外日报》1906年4月24日。

(16) 《梁星使派员振抚被灾华侨》,《申报》1906年4月29日。

(17) 参见1906年4月26日《申报》、《新闻报》、《时报》、《中外日报》、《南方报》等。

(18) 《申报》1906年4月28日。

(19) 参见1906年5月1日《申报》、《新闻报》、《时报》、《中外日报》、《南方报》等。

(20) 《钦差出使美墨秘古大臣梁奏陈美国旧金山地震灾情折》,区宠赐编:《旅美三邑总会馆史:1850-1974》,三藩市旅美三邑总会馆1975年版,第261-263页。按:当时美元对规银的汇率约为1∶1.4。

(21) 《金山华领不知下落》,《北京日报》1906年4月25日。《派查金山领事下落》,《北京日报》1906年4月26日。《金山领事无恙》,《北京日报》1906年4月29日。

(22) 《清实录》第59册,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87-388页。

(23) 《两宫拨赈美灾》、《电慰美总统》,《北京日报》1906年4月25日。

(24) 《美电道谢》,《京话日报》1906年4月26日。

(25) 《美国不受恤款》,《北京日报》1906年4月27日。

(26)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137-138页。

(27) 《美国政府拟迁华人于埠外》,《北京日报》1906年4月25日。

(28) 《旧金山华人在埠外建埠》,《北京日报》1906年5月15日。

(29) 《旧金山不准华人再立街市》,《京话日报》1906年5月23日(第625号)。

(30) 《旧金山不准华人重立街市》,《华字汇报》1906年5月22日。

(31) 《美政府辨明谣传》,《京话日报》1906年6月30日(第663号)。

(32)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第138页。

(33) 《美政府辨明谣传》,《京话日报》1906年6月30日(第663号)。

(34) 《钦差出使美墨秘古大臣梁奏陈美国旧金山地震灾情折》。按:此折的上奏时间是闰四月十四日(6月5日),参见罗香林《梁诚的出使美国》,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页。

(35) 刘伯骥:《美国华侨史》,第134页。

(36) 当时旧金山华侨实际为2万余人,参见《钦差出使美墨秘古大臣梁奏陈美国旧金山地震灾情折》。另参见《中外日报》1906年4月24日《论说》中的人口数字。

(37)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78页。

(38) 《湖南水灾三志》,《申报》1906年5月16日。

(39) 《湖南大水四志》,《申报》1906年5月18日。

(40) 《湖南大水灾四志》,《时报》1906年5月15日。

(41) 如:《电报》,《大公报》1906年5月2日;《上海官绅商民筹济旅美华侨》,《北京日报》1906年5月3日。

(42) 《旧金山支那街将被迁移》,《中外日报》1906年5月15日。按:该消息从日本报纸转译而来,“支那街”是污蔑的说法,不应该使用。

(43) 《本馆专电》,《新闻报》1906年4月28日;《谕拨银四万两赈恤华侨》,《申报》1906年4月29日;《美政府辞谢中国赈款》,《申报》1906年5月1日。

(44) 《电报一》,《时报》1906年4月29日。

(45) 《光绪三十二年三月中国事纪》,《东方杂志》1906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晚清民族主义与中国旧金山地震信息的传播_地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