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论文_董玉珍

董玉珍(云南省昌宁县中医院 云南保山 678101)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 年01 月-2015 年12 月收治的6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统计发现,显效:观察组17 例(56.66%),对照组12 例(40.00%);有效情况相同;无效:观察组5 例(16.67%),对照组10 例(33.33%);总有效率:观察组25 例(83.33%),对照组20 例(66.67%)。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月经、白带、腹部坠痛、腰骶部酸痛情况,提高患者身体免疫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007-02

慢性盆腔炎病症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和周围组织出现慢性炎症[1],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已婚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为盆腔慢性疼痛,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白带增多、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及不孕,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反复急性发作。近年来,随着女性性观念的解放,性伴侣增多,堕胎率升高,导致女性盆腔炎发病率增高,如急性炎症未得到很好控制则转为慢性迁延不愈。对女性身体健康存在很大影响,而慢性盆腔炎又以湿热瘀结型为多,故研究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具有重要意义本院选取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 年01 月-2015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诊断均符合本次研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9 版(中国中医要出版社,2012 年。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年)。谢随机将60 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 例患者,年龄22 ~ 55 岁,平均年龄(34±3.83)岁,病程3 ~ 21 月,平均病程(11±2.73)月;观察组30 例患者,年龄21 ~ 56 岁,平均年龄(33±3.79)岁,病程3 ~ 23 月,平均病程(11±2.68)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病程)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月经干净后采用西药盆腔灌注法,患者取仰面半卧位侧躺,穿刺点取右侧或左侧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 处,行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穿刺术[2],注入生理盐水100ml,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替硝唑注射液100ml,联合庆大霉素8 万U,地塞米松磷酸钠针剂5mg,每三天一次,共治疗10 次。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辩证口服中药方调理身体之根本。药方:蒲公英30g、败酱草30g、炙甘草20g、活血藤20g、苍术20g、土茯苓30g、薏苡仁20g,体虚者加生黄芪30g,脾肾虚亏者加地肤子20g、蛇床子20g,腹部发冷者加桂枝30g, 中药水煎内服,1 剂/d,每日煎服两次,10 天1 疗程,共三个疗程。中药保留灌肠促进药物吸收,给予自拟灌肠药:药用皂刺、红藤、败酱草、赤芍、蒲公英、土茯苓等。前药水煎浓缩至100ml 置于灌肠袋内,温度37℃,高位保留灌肠,每天1 次,10 天为1 个疗程,共三个疗程。并用辩证口服中药药渣两煎后外敷腹部,辅助以微波照射和艾灸,1.3 效果评定本院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月经、白带正常,坠痛、酸痛消失,妇科检查正常;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月经、白带情况改善,坠痛、酸痛减轻;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月经次数频繁,白带多,坠痛、酸痛无明显改善,治疗效果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3]统计两组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处理,两组数据组间差距用X2 检验,组间计量数据用(%)表示。P < 0.05 表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对照组30 例患者,显效12 例(40.00%),有效8 例(26.67%),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20 例(66.67%);观察组30 例患者,显效17 例(56.66%),有效8 例(26.67%),无效5 例(16.67%),总有效率25 例(83.3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对比如下图所示。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n(%)]

3. 结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的多发病,西医临床治疗认为慢性盆腔炎多是厌氧菌、革兰氏阴性菌等常驻军,在患者抵抗力下降时诱发疾病,治疗过程容易反复发作。西药治疗主要是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患者微循环功能,针对致病菌特点采用抗生素治疗,可迅速控制患者腹痛病情。中医认为此病主要是患者胞脉血行不畅,热、寒、湿邪侵袭胞脉、子宫,邪气与气血相博结,阻碍气机[4]而发病。患者常出现下腹部隐痛,低热起伏不断,身体孱弱疲劳不堪,白带量多且色黄、质粘稠,患者感觉胸闷纳呆,口干无饮欲,大便稀溏或秘结,小便量少赤黄,舌体色红胖大。中医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主要是去瘀止痛、清热利湿为主,选择调血清热汤类药物化瘀活血,辅以解毒清热、止痛行气、散寒稳经药材调理身体。本次口服中药方剂中败酱草、蒲公英为君药,主要功效是利湿通淋、行瘀破血、清解毒邪火热。活血藤、炙甘草、苍术、土茯苓、薏苡仁为君药,活血藤可清泻下湿热,炙甘草健脾利湿,苍术治浊沥带下,土茯苓去热利湿,薏苡仁降湿热。中药保留灌肠皂刺汤中以皂刺、红藤、败酱草、蒲公英药既有清热解毒,又有消瘀散结之用;毛冬青、丹参、赤芍止痛,三棱、莪术均有消积止痛之功效;土茯苓、黄柏清热燥湿;木香、蒲黄、五灵脂有止痛之功;薏苡仁健脾渗湿,缓急止痛,进一步增强机体免疫力。以上诸药相辅相成,共起清热解毒、利水渗湿作用,且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液经直肠渗透直肠子宫陷凹,促使炎症吸收,效果明显。本次研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好,观察组总有效率25 例(83.33%)明显比对照组总有效率20 例(66.67%)多,因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标更治本,中医调理能帮助患者身体恢复,对减轻患者病情具有很好帮助。观察组无效5 例(16.67%)明显比对照组无效10 例(33.33%)少,中西结合温通经脉,调气活血,无效概率降低。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措施,可明显减轻患者病情,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1] 杨鉴冰, 陈瑶, 窦志芳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4):45-46,48. [2] 郭彦燕, 李淑娟. 中药保留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4,21(10):1506-1507.[3] 陈鸿, 赵煜, 赖玉琴等. 银藤合剂配合温针灸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92 例临床疗效探讨[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5):66-70.[4] 甜田, 杨婷, 黄莉等. 中药内外合治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型68 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17(10):937-937.作者简介:董玉珍(1980 年12 月-),汉族,云南保山,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妇科诊疗工作。

论文作者:董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1

标签:;  ;  ;  ;  ;  ;  ;  ;  

简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论文_董玉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