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演进与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演进与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吴建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摘 要: 通过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有关政策变迁,研究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政策目标与经济发展、城镇化等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历经了发展、撤并、恢复三个阶段,师资是影响小规模学校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基于新近政策要求和全国11个省小规模学校校长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中存在教师配备不足、补贴政策落实不够、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副科专任教师普遍缺乏等问题。为此,研究提出各级政府应开源与节流并重,实施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要求;完善师资定向培养政策;创新副科教师配备方式和课堂教学形式等,提高教师边际教学效益。

关键词: 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演进;质量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历经“蓬勃发展-撤并-恢复”的曲折道路,其发展历程与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变化息息相关,如城镇化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口流动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断调整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本文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演进、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探索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未来发展的路径,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教育人民办”时代下农村小规模学校蓬勃发展

(一)人均收入低、学龄人口多与辍学率高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背景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教育具有较为典型的三个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多,适龄儿童数量多。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意味着全国有约82%的居民为农村人口,达到7.9亿人。在不考虑学生未上学或辍学的情况下,按人口比例计算,当年农村小学和中学在校生约有11992万人和5369万人;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经费投入十分有限。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人均GDP只有382元。全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只有94.23亿元,小学和初中生均事业费支出分别为16.53元和39.81元;[1]三是学生辍学率较高。1978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初中毛入学率只有66.4%。考虑到农村学生辍学情况高于城镇,我国农村学生实际辍学率应该会更高。

总而言之,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导致发展中小学教育的压力很大,尤其是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就学的压力更大。为缓解农村基础教育学生入学率较低、辍学率较高的问题,各级政府发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如农村学校由村集体集资举办,这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较快增长的原始动力。

(二)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提出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发展的基础

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是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政策动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把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发展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批示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一定要切实抓好。1980年1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提出,“在80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要求“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在1985年前普及小学教育,其他地区一般应在1990年前基本普及”。《决定》指出,要开展人民教育人民办,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企业等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还要鼓励群众自筹经费办学。如农村小学的校舍修建和课桌凳的购置,一般应由社队主要负责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兴起办学之风,到1981年,我国农村小学校数达到85.8万所,在校生人数有12467万人,校均规模145人,但是小学生升入初中的升学率只有61.9%。[注]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25。 这意味着大约有四成的农村小学毕业生没有进入初中继续上学。发展初中日渐成为基层政府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经费投入也逐渐向初中倾斜。因此,年久失修的校舍、薄弱的办学条件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常态。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提出,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大幅增长,但改善其办学条件困难重重。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向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任务,要求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和措施,须落实到县和镇乡、社队。到198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提出,要逐步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使普及基础教育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法定责任。为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工作,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等四部委印发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分地区、分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分别要求在1990年、1995年左右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发达地区,争取在20世纪末大体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1年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1995年,争取全国人口80%以上的地区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增加与办学条件落后并存。上述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民办学活动的高潮。从1986年到1995年间,农村教学点数量由16.86万所增加到19.36万所,增幅达到14.85%。由此可见,正是在这一时期,数量增幅较大的农村教学点,成为后期农村小规模学校产生的基础。但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下,撤并小规模学校成为节约经费投入或改善办学条件的主要途径。因此,“人民教育人民办”模式下兴建的许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十分薄弱,“露天没边”(即屋顶破漏、校园无围墙)成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图1 1985—1995年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和教学点数量变化

二、办学条件改善目标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与萎缩

(一)数量众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改善办学条件的薄弱环节

提高师资质量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关键举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地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目前,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办学条件的政策措施,如校舍改造工程、“全面改薄”计划等。但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投入依然存在“重物轻人”的倾向,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尤其是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提升并不如硬件改善的那么明显。

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与质量逐渐成为各地撤并小规模学校的“尚方宝剑”。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指出,各地要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提高办学规模和效益。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县制定薄弱学校限期改造计划,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尽快使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囿于县级政策财政支持能力不足,许多区县加大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力度。

(二)撤并小规模学校成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捷径”

然而,在总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小规模学校校舍改造的成本与收益并不匹配。这导致基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充足的动力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据统计,2001-2005年间,我国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由28.12元增加到142.25元,尽管年均增幅达到50%,但绝对值仍然很低。因此,上述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使得各地在教育经费紧张、校舍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等情况下,农村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学校成为校舍改造的薄弱环节和主要困难。由此,全国各地拉开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的帷幕。

然而,撤并小规模学校导致家校距离逐渐扩大,使得学生上学更加困难。为解决此问题,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中,各地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问题。但是,政策实施的惯性,造成纠偏政策文件的实施力度被削弱,效果并不明显。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数量由1999年的46.85万、16.54万所下降到2011年的16.90万、6.10万所,降幅分别达到63.93%、63.12%。考虑到许多农村普通小学转变成新的教学点,原有的小规模学校撤并的规模会更大,这也直接导致新的小规模小学服务半径扩大,学生上下学的距离增加。

图2 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和农村教学点数变化

三、教育均衡发展观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扶持与恢复

(一)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举措

小规模学校发展实现从被撤并到扶持的政策转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导致许多农村学校规模不断萎缩,成为被撤并的对象,进而引发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等问题。有的地方在学校撤并过程中,规划方案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保障措施不到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各地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要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上学的关系,要保障学生就近上学的需要;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寨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保留或设置教学点。该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至此,实施约十年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被纠正、叫停。

农村小规模学校成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薄弱环节中的“最后一公里”。为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正式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工作,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但是,该办法仅仅把农村教学点纳入到区县是否达到本省规定的办学“门槛”的评估中,并未将其作为均衡发展校际差异的情况进行测算,因而导致部分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学点的重视力度不够,一些区县为了更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将部分村小甚至较大规模的农村小学调整为教学点,对政策的执行“避重就轻”。这种做法无疑压缩了原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小规模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库拉先生就是他们这次任务的雇主,也是孤光城里相当有威信的商人,常年来往于各个主城,还曾到过王城,得到过人族王的召见,可以说是一个上层的贵族。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纳入县域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范围

此后,在均衡发展理念引领下,2013—2016年间,国务院、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都提出要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对确需保留的教学点要配备必要设施,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需求,保障教学点教学质量;教师编制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要求各地要制定教学点办学条件、教师配备等基本标准,明确教学点基本要求,等等。

刁德恒为了保命,只得扬起双手,对着自己的猪脸左右开弓一气老打,边打边说:“我不是人,我该打!田五哥您大人大量君子不计小人过!您是大爷我是孙子,我他妈的我混蛋!”

把农村小规模学校纳入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将助推教育质量提升。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明确把农村在校生超过“50人的教学点”纳入均衡评估范畴。这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及教育质量的提升。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是首次以建设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中央政府政策文件,其明确提出:到2020年,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要达到所在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确保教育质量有明显提升。在教师配备方面,《意见》要求实行教师编制向小规模学校倾斜政策,也更加注重小规模学校教师周转房等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这些文件的实施,推动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支持,农村教学点数量也得到恢复,由2011年的6.10万所增长到2017年的9.03万所,增幅达到48.03%。

图3 2010-2017年我国农村普通小学和教学点数量变化

四、教育质量提升视角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重点在师资建设

(一)提高师资质量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振兴的关键举措

为了确保学生就学安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999年到2000年,教育部、建设部等部委单独或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舍危房修缮和改造的紧急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舍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2001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意见》,提出各省应制定中小学局部调整规划,明确要求“对农村分散的教学点,能够撤并的要尽可能撤并”。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

为掌握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建设情况,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在东中西部选择11个省份,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校长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依据小规模学校地区分布数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校长问卷443份,回收有效问卷443份。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19份、186份和138份。

“这真是一次难以想象的经历,”一个男人激动地握着我的手,摇晃着,“不过,你知道的,那些我们说过的话,那个,可不可以……”

(二)超三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备不足

开源与节流并重,从源头减少小规模学校的产生。教育部门应打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定式,要加强现有农村小学的建设,从源头阻止农村小学萎缩成小规模学校。为此,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有关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解决薄弱环节问题,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需求。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9月收治的12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我们将2016年6月~2017年1月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2月到9月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2~67岁,其中冠心病患者有19例、高血压病患者有21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10例、心力衰竭患者有7例、心肌梗死患者有3例。观察组的60例患者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4~72岁,其中冠心病患者有18例、高血压患者有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13例、心力衰竭患者有5例、心肌梗死患者有4例。通过比较分析,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图4 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师比情况

(三)近两成乡村小规模教师未能享受乡村教师补贴

教师激励政策还未得到严格落实,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更加难以留住优秀教师。乡村教师激励政策执行不力直接导致农村教师总报酬远低于城镇教师。有研究发现,农村教学点教师年平均实际收入仅有21131元,为非教学点教师收入的80%左右。[4]调查显示,当前约有16.70%的农村学校教师未享受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在村小和教学点该比例甚至更高,有20.15%的村小和教学点校长反应本校教师“没有”生活补助,比例高于完全小学和乡镇中心校。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还未得到严格落实,削弱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而给予在偏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倾斜的福利待遇是各国激励农村教师的主要措施。如日本政府要求都道府县必须对偏远地区学校教职工发放特殊津贴,月津贴额度不低于本人月工资和月抚养津贴的25%。[5]有调查显示,激励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标准较低导致乡村小规模教师的流失。有5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反映近年来有教师流失的情况,并且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师大量流失,有些地方小规模学校竟无法正常开课,有些村小甚至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6]

(四)小规模学校教师业务能力相对较弱

首先,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制约其专业知识的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甚至部分学校教师的第一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层次。有近85%的教师将在职教育作为学历提升的主要渠道,教育方式主要为函授、电大和自学考试。[7]因此,偏低的学历和单一的进修方式直接制约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

基于政策变迁的视角,本文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产生、发展、萎缩、恢复的历史演进,并基于全国11个省份400余所农村小规模学校校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制约小规模学校未来发展最突出的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政策演进和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本文认为,未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中高速增长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深圳经济发展轨迹出现大拐点, 2014、2015年降为个位数的增长,表明深圳经济已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

最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挤压其提升业务能力的学习时间。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不仅体现在多年级、多班级、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还体现在课后繁杂的管理工作中。有调查显示,有近4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任教多个年级,还有许多“一师一校”的情况;有近30%的教师承担四门以上科目教学,教师教学任务量繁重。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这就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任务。[9]因此,每天疲于完成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业务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制约了教师业务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副科专任教师普遍匮乏

从学科来看,每个学科基本上都有10%左右的学校反映没有任教教师,英语、科学、体育任教教师缺口相对更大。即使学校有学科任教教师,但基本上有四成左右的学校每个学科只有一名教师。从学科专业教师任教情况看,专业教师缺口更为严重,除英语专业教师比例稍高一些之外,其它学科基本都有六、七成的学校反映缺少相应学科的专业教师,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任教教师。其中,信息技术、科学课专业教师缺口均在76%以上。其他调查也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是专任教师最短缺的科目。如当问及“您所在学校最短缺哪门科目教师”时,有74.2%、68.5%和48.9%小规模学校教师群体选择了音乐、美术和体育。[2]专任教师的匮乏直接影响到小学科课程开齐开足情况。有调查显示,农村小规模学校品德、美术、音乐三门课的开设率只有70.8%,英语、科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地方课程的开设率分别只有60.4%、56.3%、52.1%、29.2%、29.2%、25%。[10]这说明,在绝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副科教学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课,或者是非专业教师任教。教师每天在不同课程中转换、疲于应对,造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成就感不足,教师职业倦怠感较强,无法建立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荣誉感。

表1 农村小规模学校副科任教教师和专业教师比例情况

五、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质量提升的路径

其次,教学理念和方法陈旧,制约业务能力的提升。有研究者在对24个省份的448个区县教育工作人员、学生及家长等调研后发现,56.87%的受访者认为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差,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64.20%的受访者认为小学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单一陈旧”。[8]因此,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一)开源与节流并重,实施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

调查显示,按照小学生师比不高于19.5的国家标准,有67.73%学校生师比符合国家标准,还有三成多的学校生师比未达到国标要求。在其他一些调查中,小规模学校教师短缺更为严重。在问及“您所在学校教师是否短缺”时,小规模学校教师选择短缺的比例高达89.8%。[2]教师配备不足导致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年龄梯队不合理的问题。有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30岁及以下和51岁及以上的教师占比过半,导致学校无法打造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且,一旦有向城镇学校流动的机会,在30岁及以下的年轻教师中,有高达83%的教师愿意流动。[3]这表明,年轻教师并不安心于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从教,这使得小规模学校面临教师配备不足和教师流失的双重压力。

对小规模学校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城镇社会发展规划、人口流动趋势、学龄人口规模变化等,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小规模学校未来生源数量的预测工作,并以此规划小规模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实施分类管理。对由扶贫搬迁等因素造成生源断流的小规模学校,可以考虑进行撤并,将其教学设备、教师等合理调配到其他学校。对具有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与人力支持基础的小规模学校,如地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较为便利位置的小规模学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其发展形式,与城镇学校形成良性互动。

果实的抽样参照《农药残留分析样本的采样方法》(NY/T 789—2004)。丘北辣椒样品采用四分法缩分。检测方法参照《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 761—2008)。判定标准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

(二)严格落实有关政策要求,保障小规模学校发展需求

教师数量补充与质量提升并重。落实岗位编制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政策,探索和完善班师比、学科与教师比等教师配备标准。调查显示,有67.04%和58.69%的校长分别选择将“班师比”“学科与教师比”作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合理配置的依据。创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以学校和教师实际需求为基准,实施精准培训。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适当扩大“国培计划”中小规模学校教师比例;注重全科型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将单学科教师转向全科型教师。[7]

完善并落实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出,要完善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合理确定小规模学校校舍建设、装备配备、信息化、安全防范等基本办学标准。当前,全国只有部分省份制定有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且国家标准的缺位,使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最基本需求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国家要制定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底线标准。在此基础上,省级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省建设标准,应着重解决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的信息化、音体美设施设备和教学仪器、图书配备、功能教室设置标准等薄弱环节。

首先让参与者进行跨期决策任务。采用匹配任务对被试在跨期决策中的选择偏好进行测量,即让被试确定一个时间点(现在)的结果与另一个时间点(未来)的结果的价值主观上相等。具体假设情境如下:

(2) 评论数:采集相关网站对周边600 m客流吸引点评论数,该数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周边客流吸引点的吸引力。

(三)完善师资定向培养政策,拓展小规模学校师资来源渠道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当前,大多数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承担数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专业能力不足是影响质量提升的突出因素。因此,补充小学科教师数量和提升教师多学科教学专业能力,是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匮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是各级政府应定向培养、培训能够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根据本地农村教育实际需求,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应加大合作力度,联合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本土化培养工作;加大教师多学科教学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培养培训一批“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二是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增强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保障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确保“本土化”教师能够“留得住、教得好”。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确保小学科教学质量

农村小规模学校小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开齐、开足、开好。各级政府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小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小学科教学质量。一是采用联校或中心校教师走教的方式解决音体美专任教师短缺问题;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课时设置,如采取大班制的教学模式——类似大学公共课形式,提高教师教学的边际效用。二是探索优秀小学科教师兼任主科的教师配置方式。针对小规模学校副科教师严重匮乏、主科教师较为富裕的问题,根据副科教学门槛高于主科的情况,各级政府可探索招聘音体美、英语等优秀大学毕业生,通过岗前培训,以兼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方式,缓解小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三是利用教育信息化设施共享教育资源。对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小规模学校,应积极探索与所在地城市学校、乡镇中心校等形成教学联盟,通过信息化教学设施来共享教师资源;通过共同开展实践类活动来共享教育资源,确保小规模学校小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经费投入20年:1978-1998[R].教育研究信息,1998(12):1-10.

[2] 赵丹.教育均衡视角下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及改革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56-163.

[3] 刘善槐,王爽,武芳.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研究,2017(9):106-115.

[4] 马敏.用五招破解农村教学点师资难题[N].中国教师报,2015-03-11(3).

[5] 秦玉友.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12):6-10.

[6] 曾新,付卫东.内生发展视域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4(6):73-79.

[7] 周晔.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7(3):147-153.

[8] 姚翔,刘亚荣.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队伍结构的路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4):23-27.

[9] 王路芳,张旭.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5(7):10-14.

[10] 本刊编辑部.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赞[J].中国农村教育,2015(12):34-35.

Research on the Policy Evolu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of Small -scale Schools in Rural China

WU Jian-tao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88,China)

Abstract : By sorting out the policy changes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tudy found that rural small-scale school policy objectiv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withdrawal, and recovery, and teachers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mall-scale schools. Based on recent policy requirement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of principals of small-scale schools in 11 provinces of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teacher equipment, insufficient implementation of subsidy policies, relatively weak business ability, and general lack of full-time undergraduate teacher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in small-scale schools.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pay equal attention to open source and throttling, and implement source mana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strictly implement relevant policy requirements, improve the teacher orientation policy, innovative deputy teacher placement an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ers’ marginal teaching benefits.

Key words : small-scale schools; development; policy evolution;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 G40-011.8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3969/ j.issn.1005-2232.2019.04.007

收稿日期: 2019-02-26

基金项目: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常态下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与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YI2016050)。

通讯作者: 吴建涛,E-mail:wjt1981@126.com

(责任编辑:金忠明,车子彤)

(责任校对:车子彤,彭莎莎)

标签:;  ;  ;  ;  ;  

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政策演进与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