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泰动物成语论文_张伟君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泰动物成语论文_张伟君

张伟君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 分析汉泰动物成语,从反应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社会生活、民族性格五方面,探讨汉泰动物成语各自蕴含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文化;汉泰语;动物成语

一、引言

文化语言学认为,社会、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凡是与一个民族相关的社会生产活动,包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个民族的语言。可以说,根植于不同文化的语言,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成语是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泰语词汇中的瑰宝,其中动物成语都十分丰富。因此,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观察、分析汉泰动物成语,有利于更好地研究汉泰文化。

二、汉泰语动物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反映宗教信仰

素有“千佛之国”之称的泰国,其民众的宗教信仰综合了原始信仰、婆罗门教和佛教。佛历前三百年,婆罗门教通过移居泰国的印度人和常驻宫廷的婆罗门人传入泰国,并传播了相关的教义。我们可以从泰语“鱼”字成语中找到踪迹,如:(新饭鱼油),形容刚结婚的小两口甜蜜的像新煮的饭和鱼油一样;(文静的拿鱼油)指的是看起来文静的人实际上却很精明,因为懂得拿取最好的事物,比喻人不可貌相。这和婆罗门教有什么联系呢?婆罗门教有这样一个故事:婆罗攀摩(婆罗门教信奉的创世神)创造了世界、天地、天神、人、动物和植物,他命令人们吃动物的肉要拿动物的脚供奉他,吃鱼要拿鱼油来供奉他。但人们没有听从他的命令,他生气地施法术兴洪水惩罚世人。供奉给神的当然是最好的,因此泰国人用鱼油来喻指最好的东西或新婚燕尔的美好。泰语中与佛教有关的动物成语,还有(持戒的老虎)在善男信女看来持戒是虔诚礼佛的修行。这个词用老虎持戒比喻假装行为优雅其实诡计多端。 (行者养猴)修行者也是佛教中人,这里用来比喻家长或监护人,词语意思是淘气的孩子让家长十分烦恼。泰语成语 (没有垃圾,狗不拉屎)比喻没有起因就没有结果,因果循环。(谁的牛就进谁的牛圈)比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两个词都反映了佛教思想因果报应的观念。大约佛历300年,佛教开始传入泰国,从素可泰时代到现代,佛教一直被奉为泰国的国教。泰国被称为“白象之国”,白象是镇国瑞兽,不仅象征着昌盛吉兆,也象征着国运昌盛,这也与佛教有关。“释迦牟尼”被世人称为“佛祖”,出生于公元600多年前,佛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名为“首图驮那”意思是纯洁的稻米,被称为“国王净饭王”。佛祖的母亲是“王后摩诃摩耶”。传说,一天王后摩诃摩耶梦见一头白象,象鼻卷着白色的莲花,从左肋入胎,有了身孕。摩诃摩耶夫人把这件事讲给国王净饭王听,国王净饭王请了著名的大仙来占相,大仙预言王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伟大的国王,如果出家就是佛。笃信佛教的泰国人民便以白象为尊崇的动物。在泰国的许多寺庙里佛祖和大象并排摆放,供人们敬拜。泰语“象”字成语对大象的描述都是正面的,如:(宰象取牙)比喻大动干戈但所获利益很少;(甘蔗进象嘴)比喻已经到手的利益(识象看尾,识女看妈)比喻女子的行为举止跟其母亲很像等。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宗教当属儒教、佛教和道教,其文化影响也反映到动物成语中。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反映了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三纲五常”里的夫为妻纲 。起源于印度的佛教,自汉唐期间传入中国后,因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教义符合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一直被大力推广,佛教思想深入人心。汉语动物成语就有一些出自佛教典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牛弹琴”出自牟子佛教作品《理惑论》,“盲人摸象”出自佛教书籍《大般涅槃经》,“想象过河”出自佛教书籍《优婆塞戒经》比喻人们领悟道理的程度不一样。汉语成语“牛头马面”也与佛教有关。佛教相信地狱有个叫阿傍的鬼卒,活着的时候不孝敬父母,死了以后打入地狱,样子是牛头人身。“牛鬼蛇神”“牛头阿傍”皆是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二)反映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展现了各民族的特色,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泰动物成语有的就反映了汉泰民族的传统风俗。泰国每个月有四个佛日,佛教称“四斋日”,一年当中共48个佛日。泰阴历三月十五举行的万佛节;六月十五举行的佛诞节,如那一年为闰八月便改为七月十五举行;八月十五举行三宝佛节;以及守夏节和出夏节都是泰国重要的佛教节日,当日禁止杀生、嫖赌。在佛日,泰国男女老少进行施斋、焚香、拜佛、听经、诵经、讲道、巡烛、放生等活动。有的善男信女还在家中持守佛律八戒以示对佛教的虔诚。泰语成语???????????????(放鸟放鱼)(放鱼归河)就反映了虔诚的佛教徒放生修德。传说古时候,中国人觉得鱼象征着速度快,用绢帛写好信后就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并放在鱼形盒子里。汉语成语用“鱼”用来代表“信使”就与这个风俗习惯有关。如用“鱼沉雁杳”“鱼沉鸿断”比喻杳无音讯。

(三)反映价值取向

汉泰动物成语中包含对价值的判断,对是非的分辨。在推崇一种价值观的同时,也在贬低与之对立的另一种价值取向。我们先来看反映泰民族价值取向的动物成语: (种田不荒田,养鸡不差窝)劝诫人们不要懒惰;(烹牛而舍不得辣椒)劝诫人们干大事不能吝啬; (农忙买牛,过年买衣)比喻做事不合时宜,只会让自己难堪;(教猴子爬树)(教鳄鱼游泳)说明自我吹嘘,绝不可取; (别强迫牛吃草)比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话语像宝贵的象牙一样)比喻说话不但动听,还言出即行:(跟着凤凰变凤凰,跟着乌鸦变成乌鸦)意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狗玩狗舔嘴,和杵臼闹杵臼打头)比喻和地位低下的人混在一起,只会受到凌辱和侵犯等成语。上述动物成语反映了泰国人民崇尚勤劳、慷慨和因时制宜;鄙视自夸和不自量力;鼓励换位思考,信守承诺;崇尚和德行好的人结交,反对和德行差的人做朋友等价值观。汉语动物语中也有反映价值取向的,比如:“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犬马之养”指供养父母,尽孝道;“一马当先”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狡兔三窟”比喻具有多种应变能力;“鸡肠鼠肺”比喻人肚量小,嫉妒心重;“狐假虎威”比喻凭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人。上述动物成语反映了中国人崇尚勤劳、孝顺;提倡积极进取、随机应变;鄙视嫉妒别人、仗势欺人等价值观。

(四)反映社会生活

汉语“马”字成语多与军事战争有关,如:练兵秣马、鞍马劳顿、汗马功劳等。这与古代交战时中国首领骑的站马有关,而泰国首领的坐骑是大象。泰语成语(丈夫是大象的前腿,妻子是大象的后退)反映了泰国家庭的管理主要是丈夫。汉语成语“鱼肉百姓”与泰语成语(以百姓为鱼肉和蔬菜)都反映生活中老百姓被欺凌的社会现象。汉语成语“鱼米之乡”和泰语成语(水里有鱼,田里有稻)都用鱼来比喻生活富足。反映了汉泰民族为了生存,学会狩猎和捕鱼。在人们的生活中,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成为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中泰两国人民经常用牛来比喻说明生活中的事情,如泰语成语(爱牛要拴住,爱子要打)用牛来说明培养孩子的方式。汉语成语“老牛舐犊”用含牛的成语体现父母之爱。由此可见,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反映出中泰两国社会皆以农业社会为主,“牛”作为重要的农耕工具,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反映民族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典故多,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也比较含蓄,所以成语相对书面语化、经典化,多是四字格形式。泰国成语大多来自日常生活或直接经验,泰国人民热情外向,所以成语更加生动活泼,以谈话语体居多,没有固定的格式结构。

三、结语

笔者认为分析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剖析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十分重要。但由于中泰两国文化繁博精深,要想通过对比汉泰动物成语来全面观察、分析、了解两国民族文化的特质,既不现实,也不客观,只是起到了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粗浅地探讨了汉泰动物成语中的文化内涵,由此窥见汉泰成语乃至汉泰文化之处的一斑。

【参考文献】

[1]高鲜菊.汉泰语谚语的文化内涵对比[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 陈丽珍.汉泰成语中的动物形象隐喻意义对比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5.

[3]告达君﹒素帕.汉、泰动物成语比较研究[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2006.

[4]成语大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5

论文作者:张伟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  ;  ;  ;  ;  ;  ;  ;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泰动物成语论文_张伟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