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_李丽霞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五完全小学 671000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的数学知识,它将伴随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数学知识,基本上在小学阶段就学会了,因此数与计算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小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计算教学正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含义,它不仅要求学生会用笔算、口算等进行正确的计算,更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学生进行计算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一、问题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正在改变着过去陈旧的课堂教学面貌。尊重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工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索着空间与图形的关系,饶有兴趣地交流着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就连枯燥的应用题,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中学得津津有味……当我们感叹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巨大的课堂变化时,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计算教学课堂“落寞”的景象。在一些教师心中,计算机课难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大凡研究课、公开课,因教师不好“操作”,而难觅计算课的影子。

于是,在教师的随堂课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计算教学还是如此的简单和枯燥:计算法则就是“圣旨”,以书中规定为准,无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枯燥、乏味地“读一读”、“记一记”成为法则学习的主要方法。“算对就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忽略了学生对算法和算理的真正理解,当算理讲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困难时,教师甚至放弃对算理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请你照我说的这样做”,把题算对成为众多教师计算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事实上,学生对法则、算理的不理解导致了计算中的屡屡失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和学生往往会淡而化之为“粗心一回”、“大意一下”,把错题重做一遍也就成为教师纠错的唯一方法。而这样的做法,往往面临的是学生计算中的“一错再错”。如此的窘境让教师感受到计算教学的无奈和学生面对计算课的苦恼。

不容忽视的现状,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计算教学需要教师的大胆实践与探索,让计算课也折射出新课标普照后的“阳光”。

二、实践与探索

案例1:学生“心中”的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法则往往是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它的严谨、准确让师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照章办事”,而法则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数学背景,所经历的曲折的思维过程常常被我们忽略,因此,法则教学常常表现为“一道例题一条法则”的简单形式,“死记法则多练题”成为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法宝。殊不知,缺乏对法则的深入理解导致了学生计算的满目性和机械性,难怪有不少教师经常抱怨:“这道题,我都不知讲了多少遍,怎么学生还会错?”

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中,我尝试了让学生归纳计算法则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是:

(1)自己举例,尝试计算,体会算法。

(2)小组交流计算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计算法则。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学生展示了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还总结了计算法则:

法则:把除数扩大成为整数来计算。

用变化后的除法算式计算求商。

整数除法算式的得数就是原小数除法的商。

小组(乙):3.99÷0.7=5.7

法则:把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用整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计算。

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时,0与小数点都不存在,应划去再计算。

小组(丙):65÷0.08=812.5

法则: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注意添0)

面对角度不同,表述不一的计算法则,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打开数学书,全班齐读书中的“明文规定”,而是留下了一段学生交流内心想法的时间。

师:以上小组的不同意见,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认为甲组的意见比较好,因为他们把小数除法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为整数,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单了。

生2:我想补充生1的意见,其实,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计算中时只需要把除数扩大成整数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基础,利用它可以解决今天的新问题。

生3:我赞成生2的回答。在乙组出现了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情况,0.7扩大10倍就可以变成整数,为什么要扩大100倍呢?

小组(乙)中一代表:我们想以被除数为扩大倍数的标准 。

生3:以被除数为标准,那被除数本身是整数,而除数是小数怎么办?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怎么办?所以我赞成以除数为扩大标准的计算方法。

生4:我想说一说65除以0.08的计算方法,这个组虽然能用箭头和添0的方法来表示被除数和除数的扩大,但不如甲乙组的格式清楚,0与小数点依然很清楚地存在,容易干扰计算。我还认为65后面的两个0应画实线,第三个0应画虚线。因为65后面的两个0是扩大100倍后出现的,不能省略。第三个0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添加上的,省略后大小不变。因此,我觉得应该用虚线与实线将这个0区分。

……

在交流和辩论中,学生们关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逐渐在心中清晰了。

(1)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最好把除数变成整数来计算。除数扩大多少倍,被除数也应扩大相同的倍数。

(2)商的小数点位置与变化后的被除数小数点位置相同。

(3)添0,去0很重要,原因有两点:①被除数在扩大与除数相同倍数时,位数不够要添0,当除到被除数末位有余数时,仍然要添0继续除,两次添0的依据不一样。②当除数扩大成为整数时,最好把小数点和整数部分的0划去,这样计算不易出错。

评析:在计算教学中,不少教师总是把法则、公式讲得非常清楚以后才让学生严格按照法则去做,结果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没有尝试、感悟和思考的机会,纵然是教师把法则讲得明白,学生把法则背得清楚,也难避免学生计算中的一错再错。本节课改变了“一个例题一条法则”的做法,学生在不受书中例题的限制和运算法则的约束下,自己举例,大胆尝试,反复交流,归纳总结出了关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也许,这出自学生之口的法则不如书中法则概括的简洁、精确,但这出自于学生心中的计算法则,有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的感悟和理解,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2.案例2:不能糊涂的算理

在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减法“300-97”一课中,学生往往对300-97=300-100+3的算法有疑惑;“为什么300减100后还加3而不是减3呢?”在许多学生眼中,100-3才等于97。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减法计算中有一条规律:“多减要加,少减再减”,恐怕学生也难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绕口令式的算法指导只会让学生愈加糊涂,我想,生活中学生对:“买东西”感兴趣,能否借助“找钱”来帮助学生理解“多减要加”的道理?

课堂上,我导演了“没零钱,怎么办”的小品,要求“演员”把“300-100+3”作为重要剧情进行展示。

学生窃窃私语后,两个学生蹦跳着上台,表演开始,作为导演的我,做好了“旁敲侧击”的准备。

生1;(扮消费者)我今天带了300元,到超市买了一个97元的机器人。该付钱了,咦,没零钱,给300元。

师:哇,真有钱,一下就拿出300元。

生1:(经教师的暗示,醒悟)哎,没零钱,只好给你100元。

生2:(扮售货员)你给我100元,多给了3元,我应该找你3元。

直观、生动的学习场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先付出去100元,消费者的钱要减少100元,所以算式中要用300先减去100,但是,机器人的价格只有97元,售货员找回的3元应该属于消费者,所以,算式中300减100后还要加3。

有学生抢着补充:如果再减3,那消费者可就吃亏啦!本来是97元的机器人,他却付了103元,真不划算!

学生机智、幽默的回答引来了大家会意、开心的笑声,教师趁着学生学习的兴奋劲,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天,扮演消费者的学生又带来了203元钱到商场,买了97元的学习用品,他还剩多少钱?

台上同学继续表演,台下学生将表演中的“找钱过程”用计算过程体现出来。

生:203-97=203-100+3=103+3=106

师:想一想,像这样找钱的小品可以演多少次?

生:3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300里最多能有3个97。

师:像这样的算式和计算过程还能写吗?

生:能。106-97=106-100+3=6+3=9

评析:本书课围绕对“300-97=300-100+3=203”的算法理解,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计算机中“300-100+3”的算理。直观的表演场景还使学生感悟到:不论是300-97、203-97、106-97……当减数接近整百数时,都可以用凑整数的方法来计算,“多减要加”、“少减再减”的道理也在有趣的表演中使学生欣然领会,而这样的“找钱”小品最多可表演3次,自然地给学生传递了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中,表演是虚拟的,学生的感悟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学生对计算中的算理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计算中的每一步都会“走”得很扎实。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特殊的、有效的做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时要具体分析,不可盲目搬用。

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计算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探索精神。面对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专家发出的“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呼吁,我们课程观念的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努力把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变为教学行为,落实到我们每一节课中。我们要相信:当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允许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时,一定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论文作者:李丽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7

标签:;  ;  ;  ;  ;  ;  ;  ;  

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_李丽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