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形式及效应分析_美国科技论文

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形式及效应分析_美国科技论文

试析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形式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技术研究论文,主要特征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重要变化,西方发达工业国中一些颇具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世界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国家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现有的科技资源,降低新产品研制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以谋求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总体最大收益,在生产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一改以往的以母国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传统布局,根据不同东道国在人才、科技实力以及科研基础设施上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科研机构,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从而促使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也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各国在高技术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一直是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和垄断者。据估计,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由此可见,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球经济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之一,不仅是因为其自身所拥有的雄厚的资本实力、精湛的工艺设备和本国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公司拥有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以及专利技术、商标、组织管理和营销技能等多种无形资产。正是凭借着对以上的两种资产所有权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其中技术创新的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企业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力度,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已成为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争夺世界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而且为了在竞争激烈的高技术领域内保持和扩大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惜投入巨资,进行以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活动。例如,1994年,在德国几大著名的跨国公司中,西门子公司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就高达75亿马克,占公司销售总额的8.9%;赫希斯特为34 亿马克,占6.9%,拜耳为32亿马克,占7.4%;巴斯夫为19亿马克,占4.4%。(注:转引自[德国]WSI Mitteilungei1995年第11页,第735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精、尖技术产品的研制过程也往往表现为一项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如果仅仅以自身有限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来从事这种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开发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但是,如果各家跨国公司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携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就不仅可以弥补科技力量在国家、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的缺陷,提高科研开发的效率和创新产品的质量,而且能够实现经营范围和地区的多样化,获取稳定的市场份额和高额的投资回报率,充分发挥各自专业化生产的长处,实现双方优势要素的互补。因此,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在尖端技术领域内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主要呈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征:

一、 跨国公司投资于国外的科研经费在其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近年来,加大对国外科研开发的投入已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到:1993年,德国跨国公司用于国外子公司的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母公司全部研发费用总额的15%;美国跨国公司的该项支出也占到其全部研发费用总额的10%,相比之下,日本跨国企业仍以国内开发,国外生产为主,用于国外科研投入的经费较少,仅占其全部研发费用支出的2%。(注:德国经济研究所周报,1997年6月26日,第453页。)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的统计资料还显示:从70年代以来,美国跨国公司不断增加国外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用于国外子公司的科研经费一直呈上升趋势。1977年美国跨国公司国外技术与开发的支出仅为20.75亿美元,1982年增加到36.47亿美元,而到90年代初期, 尽管受到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但这一科研投资仍然有增无减,1990年一跃而至101.87亿美元,1993年仍略有提高,达109.54亿美元。(注:德国经济研究所周报,1996年4月18日,第260页。)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从其长远发展战略出发,不断淡化以母国为科研开发基地的传统观念,逐渐实现包括研究开发工作在内的整体业务的进一步国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 在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外科研部门中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数大大增加

当前,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时,往往大量招聘东道国中原有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以及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在其子公司科研部门中就业的本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且增长的幅度已远远超出在传统产业部门中就业的雇员人数。以德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为例:80年代初期以来,在国外的制造业领域内,由德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创造的工作岗位一直在不断增加。1980年时,原西德跨国公司在国外制造业领域中创造的工作岗位占其整个公司全部就业人数的17.1%,而到1995时,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5.1%,其中,在非研究与开发部门中,1982年时,国外就业的人数占其全部就业人数的9.6%;而到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增加到15.4%。与此相比, 在研究与开发部门中,1982年时,国外就业的人数已占其全部就业人数的24.1%;而到1995年时,这一比例又猛增到32.8%,(注:德国经济研究所周报,1997年6月26日,第454页。)可见,其增长幅度已大大超过了在非研究与开发部门中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这也充分表明了德国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就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德国的直接投资情况来看,也具有相同的发趋势。例如,1995年,在德国的工业企业中,将近2/3的德国雇员是在从事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显然,随着技术创新日益发展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将大大改变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和对东道国中人才的需求结构。目前,对发达国家投资的产业结构已呈明显的高级化趋势,而由对高技术人才需求递增而引发的外国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因而,今后任何一国仅靠成本低廉的非熟练劳动力已难以成为促使跨国公司实施投资结构升级模式的吸引力。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今天由传统工业部门创造的产值早已远远落后于由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所创造的产值,国民经济知识化的倾向已越来越明显。因此,加紧本国知识型人才的开发、培养、管理与使用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三、美、日、 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趋势较为明显,它们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相互交叉投资现象较为突出

从目前来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主要集中在一些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之中,科研投资的重点是尖端技术领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基础力量雄厚,科研设备精良,科技人才荟萃,所以能够吸引国外的大量科研投资来从事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例如,德国一些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技术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美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之中。1994年,德国在美国的跨国企业用于研发的支出就高达24.5亿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则相当于德国企业在国外的全部科研经费的一半左右,并占德国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1/10。 从1980~1994年,德国跨国企业在美国的研发费用支出实际上以每年将近10%的速度递增。(注: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周报,1996年4月18日,第259页。)而美国一些跨国公司的海外科研机构大多设在日本、西欧和北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美国国外科研投资的重点目标是德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和日本。据美国商务部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1991年,在美国投资于国外科研开发的93.58亿美元之中,德国占26.7%,英国17.2%, 加拿大11.1%,法国9.3%,日本6.4%。可见,对于美国的跨国公司而言,德国同样也是一个最理想、最重要的海外科研基地,从80年代至今,美国跨国企业投资于国外的科研经费中,有将近1/4流入了德国。

就行业而言,目前,跨国技术研发项目主要集中于电子、电信、制药、汽车制造、化工、航空航天等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例如,1995年, 德国跨国企业在国外的科研支出中, 有将近84亿马克的资金投于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占企业国外科研总支出的大约95%。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的科研项目则大多以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工程、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机具的研究和开发为主。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工业国的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科研投资的目标国时,首先考虑的是东道国的科技人才资源、科研开发水平以及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能力。尽管东道国中的人工成本有时相对较高,但这并不妨碍跨国公司的科研投资计划。此外,发达工业国也同样重视目标国在某些传统和高新技术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在进行科研投资时特别强调项目研究的专业化方向。例如: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主要从事汽车制造、精密机械、化工、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开发,而在日本则集中于电子元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领域内。同样,德国跨国公司在美国也主要致力于微电子、计算机、制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双方技术优势要素的互补,促进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四、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在科研政策宽松、 服务设施完善、创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潜力巨大的东道国从事技术开发

与跨国公司所从事的一般生产性的直接投资有所不同的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所进行的跨国科研投资更多考虑的是东道国的科研环境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销售前景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只有在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上才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东道国政府对高科技产业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可以提高跨国公司从事科研开发的积极性,而方便、高效的配套服务设施又有利于跨国公司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提高科研效率。因而跨国公司在选择海外科研基地时更加注重考察、评估东道国中科研开发的总体环境和科研机构的运作效率。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吸引、鼓励高新技术研究纷纷建立了以高技术产业开发为主导的工业技术园区,以便聚集大批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从事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求在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以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为例,这个47万人的城市自70年代以来已吸引、培育了450个高科技公司在此落户, 创造直接工作岗位5.5万个。其成功的原因,除了先天的区位优势、 人口素质优势外,政府的政策导向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税收上说,德州没有州所得税,这对高科技人员具有相当吸引力,市政府对高科技企业也采取了低税收的优惠政策。同时,德州大学也特许教授在外兼职,并开放实验室以供各大企业、公司使用。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州、市政府在郊区兴建了大规模的游乐设施和州立公园,又投资改善市内道路、交通等各项服务设施,并控制房价,以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员。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种种举措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因而许多跨国公司竞相在这些国家的高技术工业开发区内投资从事科研活动,并大力促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之发达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购买力十分活跃,有利于形成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巨大的消费需求,所以在这些国家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更能够为跨国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本国高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通过引进国外科研投资合作开发某些具有广阔市场销售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以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化。目前,中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已经兴建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新技术园区,大大优化了本国的科研环境,更新、改进了科研基础设施,提高了科研开发水平,为促进跨国科研开发和技术交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跨国公司在组织跨国技术研究与开发时通常采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组建跨国战略联盟

一般而言,大型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其产品往往具有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性,这就使得技术产品的研制更多地依赖于跨国公司在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方面所拥有的垄断优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费用、难度和风险也相应增加,而另一方面产品标准化趋势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即便是实力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难以单独承担技术创新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纷纷组建不同形式的跨国战略联盟,加强在高新技术研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了跨国公司的科研开发日益走向国际化。由此可见,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是促成跨国战略联盟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所谓跨国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中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的一种合作伙伴关系。目前,跨国战略联盟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如汽车制造、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技术工业部门,引人瞩目的例子有:美国波音公司与日本三菱型重工结成联盟。共同开发波音767宽体民用喷气客机; 摩托罗拉与东芝达成协议利用双方的专有技术制造微处理器;AT&T与日本NEC在1990年达成相互交换技术的协议:AT&T提供计算机芯片技术,等等。 由于结盟的跨国企业大都是在全球性行业竞争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国际垄断寡头,因此通过这种强强联合不仅可以相互交换彼此拥有的专利技术等优势要素,充分吸收和利用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加大其他相关企业的技术模仿成本和难度,延长创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以稳获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而且能够在分担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和风险以及共同进入市场等问题上达成一致协议,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确保创新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使结盟双方最终能够获得1+1>2的投资效应。因此, 跨国战略联盟是实现技术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兼并与收购

由于兼并与收购可以使跨国公司减少投资成本,直接进入东道国市场实施高效扩张,所以近年来越来越趋于替代创建而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逐步放宽对企业购并的管制,欧美跨国企业的购并狂潮愈演愈烈,不少兼并和被兼并的企业都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大型企业。例如1996年世界飞机制造业的两大巨头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宣布合并;1995年,美国沃特迪斯尼公司以190亿美元吞并了传媒业巨头之一的ABC公司,同年,德国希斯特制药公司以71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的马里恩—梅里尔—道公司。跨国公司在兼并或收购了东道国的现有企业之后,实际上也就牢牢控制和掌握了该企业原有的技术研发机构、科研(原稿未给我)究院、所,或者直接建立在国外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内。例如,日本和西欧的一些跨国公司近年来纷纷在美国“硅谷”设立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机构。据统计,1993年,日本在美国一共设立了136个独立的研究中心, 德国在美国也设有35个研究中心。由于高技术产业和高科技研究具有集聚效应,所以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中的高新技术工业区内设立研究机构,不仅有助于企业把握当今高科技发展动向,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科研开发方向,而且可以与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相关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跨国公司从事高技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东道国中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对外开放的科研设施(如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也为跨国企业研究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便利的交通、金融服务系统也有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保证了最终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加快高科技产业化的步伐,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企业科研开发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蓬勃兴起,跨国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已经引起世人的广泛瞩目,对这一趋势究竟会给投资国与东道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不仅增进了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在高新技术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科研环境的改善。

当前,在发达国家,随着跨国科研投资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担心:继本国跨国公司大量输出资本,加快对外经济扩张的步伐,将成千上万个生产领域内的工作岗位转移到了国外之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开始走向国际化,这有可能会削弱母国的科研力量,进而影响到研究开发领域内的就业状况,使得母国在失去了生产基地之后,又面临着失去科研中心这一跨国公司生命线的严重威胁。应当说,这种担心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以另一方面来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目前还主要局限于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相当高的工业发达国家之中,一国的跨国公司在实施对外科研投资、转移技术开发机构的同时,其母国也同样会成为另一国的跨国公司从事海外科研开发的理想基地。而一旦国外的跨国公司选中母国作为科研基地,对母国技术人员、工程师、科学家等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就会相应增加,从而减轻因科研机构外移而产生的失业压力。因此,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实质上是不同国家之间的一种双向科技交流与合作。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很难有资格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开发高技术产品的理想的合作伙伴,因而只能在一般性研究或中低技术的开发进度,使发展中国家在某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领域内与发达国家开展科研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有碍于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内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快本国科研设施的更新、改造、建立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在政策导向上予以大力扶植。同时,更要高度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积极调整科研开发的结构和布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高科技领域内重点选择一两个突破点,构筑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优势,以迎接跨世纪的高技术挑战。

标签:;  ;  ;  ;  

跨国公司技术研发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形式及效应分析_美国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