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次土地市场形成机制及地价水平研究

不同层次土地市场形成机制及地价水平研究

一、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灵辉,张睿,徐钰滢[1](2021)在《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期内的增值收益及其归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开发商通过土地出让仅获得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并在楼盘建成后以市场价将房产出售给购房者,那么,在法定最高土地出让期限内,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的稀缺性、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区位条件的改善、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带动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呈现不断增值的总体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土地二级增值理论模型,将土地增值分为两个阶段:Ⅰ级土地增值(农地经征收至土地出让这一阶段产生的增值)和Ⅱ级土地增值(土地出让时点到法定出让年限届满时产生的增值)两个阶段,详细对比Ⅱ级土地增值和Ⅰ级土地增值的区别,重点讨论了Ⅱ级土地增值收益归公与归私的争论以及缘由,以及Ⅱ级土地增值收益归属不明对二手房交易价格的确定、城镇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到期续期缴费标准的顶层设计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廉玮歆[2](2020)在《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我国土地市场合理发展以及加强当地政府的管控,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和科学的基准地价体系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索的内容。在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们大多涉及的都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经济薄弱地区却鲜有研究。论文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以辰溪县城区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划分出了商业、住宅、工业用地的级别,又在土地级别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确定了与级别对应的土地价格,最后通过2014年与2019年两个评估时点分析了研究方法的变化和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的变化情况。其结果表明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评估范围面积增加了 726.70hm2,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平均上升幅度为24.40%;住宅用地基准地价平均上升幅度均为42.00%;工业用地基准地价平均上升幅度为6.00%。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辰溪县城区评估范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大,各类用地面积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2)商住用地的Ⅰ级地皆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中心地带与商服中心所在区域相适应,反映了商服繁华度对土地级别有着显着的影响。Ⅰ级地的外围由Ⅱ级和Ⅲ级包围且逐渐向低级别过渡。(3)辰溪县土地级别中心圈层逐渐向外扩大,土地级别整体格局由之前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外围延伸不断递减的布局逐渐向以旧城区及其外围的城东为中心,不断向外有层次的逐级递减。(4)辰溪县城区土地价格在2014与2019年两轮基准地价间商住工三类用地皆有所提高,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基准地价涨幅大,尤其是住宅用地基准地价涨势迅猛。商业地价除Ⅰ级外,其他四个级别的上涨幅度也尤为突出。工业用地主要由于受宏观政策和拿地成本出让等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价格略有上涨,但表现尤为稳定。(5)2014年到2019年两轮基准地价间辰溪县社会经济快速上涨,随着今后城市化的发展与完善,将导致各类级别和各类用途的土地都将有这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城区边缘的土地,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会有大幅的上涨空间。

刘士琪[3](2019)在《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公服用地的规模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其占城市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重逐步变大。同时,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并颁布相关应对政策,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合理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进行宏观调控。但是,作为对公服用地调控基础性依据之一的公服用地基准地价却在城镇基准地价体系中存在着缺失,造成了该类用地评估没有参考依据可以遵循的窘迫局面,不利于政府开展相关调控。为了可以满足进一步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与合理配置公服用地资源的现实需求,本文以公服用地的含义、特性等方面分析为切入点,对公服用地的分类以营利性与非营利为依据进行了分类重构。基于此,探究选取适合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并以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作为研究区域对探究的估价方法进行实证应用。从而,丰富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理论,为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选取与实践操作提供参考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通过对公服用地特征分析和其重构的营利性公服用地I类与非营利性公服用地II类的用地分类确定评估思路。即以现有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为基础,参照制定公服用地基准地价,并且对评估结果进行营利性与非营利区分。(2)本文通过对土地估价方法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使用基础条件等整理归纳对比分析,从公服用地自身特征、重构后的公服用地分类、各常用评估方法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适用度分析三方面入手,选择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成本逼近法分别作为营利性公服用地I类与非营利性公服用地II类的基准地价评估方法。(3)本文选取白银市白银区作为研究区域,参照该研究区用地基准地价、征地补偿相关标准等相关资料与技术参数,运用探究出的评估方法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进行科学与合理的实证评估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基本满足对公服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需求,也证明探究的评估方法是具有一定可行性。

丁洁馨[4](2019)在《划拨用地增值分配模型及补交出让金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土地市场的逐渐发展,促进划拨土地流通有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市场。因此,国家将扩大有偿土地适用范围。土地出让金的补交对于划拨土地入市后权益分配公平甚为重要,但是国家出让金补偿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一些土地市场具有特殊性的中小城市,这些城市大多数没有适用的土地入市后的出让金补偿标准。为加快划拨用地合理入市,研究适合城市本身的出让金补交体系刻不容缓。承德市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交界处,地价变化较为复杂。利用SPSS、Mapgis、Matlab软件修正土地出让金增值模型,最终测算出最适合承德市土地增值分配的土地出让金,获得承德市最合理的土地出让金补偿方式。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划拨土地入市前不具有完整的土地权利,随着土地市场的发展,划拨土地逐渐进入土地市场,因此对划拨土地权益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入市后土地使用权的使用分为商业,工业和住宅用途,都应该采取有偿使用。(2)划拨土地的权益主要体现在划拨土地的价格上,土地权能变化,土地才能产生增值。划拨土地在入市前不包含增值,主要是成本价格。此时,应采用成本法和剩余法分配土地的成本并获得分配土地的价格。本文收集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2002到2016年的数据,通过叠加法对数据区域进行分级,使用估价修正方法得到2014、2016、2018年划拨地价分布情况。并利用图表对历年数据进行分析。(3)增值的过程正是权能逐渐完善的过程,本文对研究区入市前基于用途分类的划拨土地提出结合基准地价、征地区片价范围的评估思路,基于竞租模型、城市租金补偿模型,并依据研究区土地价格走势进行模型修正,得到城市土地租金补偿修正模型。依据修正模型确定原土地使用者和国家的增值收益分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得到增值分配的影响因素与因子,并确定国家所得分配系数。最后利用研究区验证模型的真实性与可操作性。(4)收集现有国家和地方补交出让金的标准,并对各类标准进行分析,找到其优势与不足。根据研究模型与现有补交出让金计算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出让金补交方式。主要以最新基准地价为标准,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与不同用地类型和级别补交比率结合的方式补交出让金。补交出让金比率主要是结合入市增值分配结果进行测算,将有助于承德市拥有适合自己城市特色的土地出让金补交方式。

李康[5](2019)在《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有序的推进使城镇发展迅猛。研究城市基准地价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了解城市发展情况,及时掌握城市的地价水平,还可以预测未来的基准地价变化趋势并为其提供客观依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完善市场,加强对基准地价的管理,为城市土地资源如何更有效的配置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域城市愈发重要,作为人口衔接要地,与乡村相比,县域城市体现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与大城市相比,它体现了更低廉的土地价格。但是土地市场的不规范、价格的不合理性以及低下的土地利用效率,一直制约其健康持续发展。现阶段国内外学者主要以经济水平发达、土地市场完善的大城市的基准地价研究为主,而对于占我国城镇绝大多数的县域城市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笔者选取东辽县城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东辽县城区2008年、2015年两轮基准地价与土地定级的资料的翔实程度对其进行收集,利用内部结构比例指数和GIS软件对基准地价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揭示其演变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基准地价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析出基准地价变化中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东辽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08年-2015年东辽县城区范围不断扩大,各类用地的分布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各级用地主要延东西方向扩展,城市中心并未发生变化,其基准地价分布未能摆脱“同心圆”式分布规律。(2)2008年-2015年间的评估范围变化中,Ⅲ、Ⅳ级用地的增幅最大。东辽县外围城区扩展迅速,中心城区的扩展不大,经济中心、住宅中心等并未发生变化。(3)2008年-2015年基准地价变化中,商服用地增幅最大,住宅用地增幅次之,工业用地增幅最小。且Ⅰ级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增加值最高,Ⅳ级商服用地的基准地价增幅最大,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的Ⅲ、Ⅳ级用地基准地价增幅高于或相近于Ⅰ、Ⅱ级用地。由于东辽县外围城区近年来兴建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等,人口、经济的聚集作用使内外城区的发展差距在逐渐减小。(4)各用途用地的地价变化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聚集程度、区位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对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影响最大,而住宅用地的基准地价变化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区位交通因素和聚集程度。但由于政策因素采取的是虚拟定量分析,存在对政策因素影响程度低估的可能,其政策因素对于东辽县基准地价变化的作用不容小觑。

王欢[6](2019)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城乡二元建设用地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各地自发的和政府推动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开启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进程。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为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基于以上现实背景,对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问题进行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界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方法、logistic实证分析法、层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考察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揭示了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运行机制、收益分配及风险防控。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规定。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是指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统一交易的市场,包括以下四层涵义:一是建设用地所有者平等参与土地市场的市场准入机制,实现了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权能对等;二是统一、高效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运行机制,最大程度地释放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市场调节功能。三是城乡建设用地相关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主体在收益共享权利、收益共享机会以及收益共享规则上的平等性;四是适度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最大程度地促进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化配置。(2)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由割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过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首先,城乡建设用地在法律制度、产权安排等方面的不对称性是制约当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根本原因。其次,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还面临着主体障碍和市场约束。其中,主体障碍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主体认知与入市意愿低;市场约束则表现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价格形成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不规范,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市场限制较多。(3)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主要由交易主体、交易客体、交易规则、交易程序、交易平台所构成。在此基本架构中,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为原则,在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功能,同时在政府监督和管理下,促进建设用地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和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建设用地交易模式,用以解决由于土地的空间性以及位置的固定性造成的建设用地供需不匹配的问题。(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价格形成机理。以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引入讨价还价因子,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双方的主观偏好(风险规避系数)和客观能力(讨价还价能力)区分开来,并纳入同一模型,探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的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机理。不难发现,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言,其风险规避系数越高,讨价还价能力越低,土地的成交价格就会越低,反之亦然。为了提高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效率,应该在成立专门的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机构,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讨价还价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和交易中介在信息传播上的重要作用,并辅以政府信息供给的主要责任,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获取成本,形成较为公平合理的土地交易价格。(5)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根据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认为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增值、农地转用增值、供不应求增值、规划管制增值、外部辐射增值等。得出相应的分配原则是:(1)由农村集体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带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绝对地租必须全部归农民集体所有;(2)由地块经济条件、交通状况、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的级差地租I的分配顺序应该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用地单位;(3)由农村集体、政府和企业在同一块建设用地上追加投资改变该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产生的地级差收益Ⅱ的收益分配顺序应该为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用地企业。(6)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评估与防范。从指标层看,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风险、农村宅基地失去社会保障的功能的风险、国家对土地管理失控的风险、利益分配不公平的风险、降低房价的风险等五个指标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较大。从准则层看,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侵害农民利益的风险、消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的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为0.3437、0.3184、0.1522、0.1236、0.0621。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系统风险的评估值为0.44,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使其控制在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耿敬杰[7](2018)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是推动集体建设用地规范有序流转的重要环节。但当前学术界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国家也未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规程及相关技术标准。这就导致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体系的缺失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不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相关理论,价格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构建科学合理的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机制。进而扭转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在整个地价评估体系中较为薄弱的局面,为集体建设用地的规范流转提供价格参考。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标,综合利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第一,文献计量法,依托Citespace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来展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理论基础;第二,专家访谈法,通过与多位专家访谈来选取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影响因素的指标,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第三,层次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并根据权重值大小进行排序;第四,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本研究将马克思经济理论作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最重要的基础性理论,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同时吸收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理论的合理部分,同时选取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及产权理论、区位理论等共同构成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研究理论基础。同时要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带来的有利外部环境,而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又为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当前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普遍存在价格扭曲问题。造成这种价格扭曲的原因主要有土地二元结构造成的权利不平等,政府干预失灵与市场调节失灵并存,缺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机制等方面。科学合理的集体建设用地价格机制应该建立在尊重产权具有的双重稀缺性、可交易性及细分性等基本特征基础上,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政府管制为辅所形成的价格机制。第二,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计算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将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影响因素划分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区域因素)及微观因素,并构建由3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权重计算得出在一级指标中,中观因素的影响最为显着(0.594),其次是微观因素(0.249),最后是宏观因素(0.157)。在二级指标中,区位繁华程度对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影响最为显着(0.228),土地管制状况的影响排在第二位(0.144),交通便捷程度的影响排在第三位(0.136)。第三,根据不同特征分别选取和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将“先分等后定级,等别级别分别划定”作为分等定级的总体技术要求。在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时选取区位因素、集聚因素、基础设施、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区域土地供需状况6个方面共计21个影响因子,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单元综合分值并确定土地等别。将区位繁华程度、交通便捷程度、经济与人口发展程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产业集聚程度和环境保护程度6大因素10个影响因子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定级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于点状与面状因素采取不同的计算方式,并形成最终的定级结果。第四,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思路、原则、方法及范围划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要按照“参考相关估价技术规范,借鉴流转试点的成熟经验,确立基准地价评估步骤”的基本思路,遵循合法原则、同地同权同价原则、纯地价评估等7项基本原则。考虑当前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育不健全的客观现实,选择成本逼近法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方法,针对集体建设用地分布特点划定不同的评估范围和定价单元,并与其他类型土地基准地价进行衔接。第五,案例分析结果及验证。贵州省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结果:铜仁市境内10个县级行政区被划分为三个等别,所辖171个乡镇(含办事处)按土地用途及综合评分划为四个级别,并将分等定级结果绘制成GIS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来。将2018年1月1日作为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期日,采用成本逼近法测算铜仁市土地取得费、土地开发费、耕地占用税、社保基金等8项成本支出,并根据测算结果确定同一类型、相同级别集体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测算结果为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基准地价范围为256元/平方米至381元/平方米;住宅用地基准地价范围从226元/平方米到340元/平方米;工业用地基准地价范围从182元/平方米到280元/平方米。通过与铜仁市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对比分析,以及与其他类型用地基准地价衔接分析发现,该评估结果处于较为合理的价位区间,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政策建议:国家在推动集体建设用相关改革时必须要立足于农村的客观实际;利用好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政策红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国家层面尽快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李琳璐[8](2014)在《西安市地价房价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均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多,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大城市的地价和房价曲线都持续上扬,特别是近几年,尽管国家对房价进行了宏观调控,但其价格依然一路上涨。这是因为房价的高低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社会和谐以及民生利益,所以房价与地价关系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到底是房价决定地价还是地价决定房价始终没有得到定论。弄明白二者关系,有利于制定出有效的房地产政策。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在地租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和产权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安市地价市场和房价市场为例,从微观上对西安市地价和商品住宅价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回归曲线方程对每一级别地价与商品住宅价格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从宏观上对西安市地价指数和住宅房价的交易价格指数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探索性地研究了地价和房价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发现:短期内,西安市地价的上涨引起房价的上涨;而房价对地价的影响要经过房地产开发过程的一定阶段后才能显现。经过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找出房地产市场的内在规律,使得政府可以通过对地价的调控来遏制房价的飞速上涨。同时,对于已出售的商业楼盘来说,政府可以从土地增值空间上向房地产企业收取更多的土地增值税用来提高政府收入,借此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最后。提出具体政策建议,为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提供想法,促进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田乙慧[9](2012)在《资源型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以兖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是随着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矿业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城市类型,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资源开采和矿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矿业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社会经济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与城市的矿业属性密不可分,而城市地价正是反映一个城市规模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基准地价是我国政府法定的公示地价之一,是目前我国地价评估的基础,作为我国地价体系中的主导,在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提供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矿业城市兖州为例,在收集兖州市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城市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更新资料、房地产市场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兖州市1997年、2002年、2007年、2010年四次城市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成果的比较,采用GIS软件,分析了土地质量的历史演变、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兖州市土地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在对土地质量研究的基础上,对基准地价的历史变化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兖州市地价时空格局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经济因素和行政政策因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基准地价变化的因子,以及基准地价对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兖州市的城市基准地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中心地区向边缘逐渐降低的过程。对影响地价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影响因子是区域经济条件、矿业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因素、行政政策因素等。政府管理部门可以据此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指导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有利于缓解我国土地的供需矛盾,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

张绍良,侯湖平,公云龙,李晶晶[10](2011)在《中国土地市场地价监管新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针对中国现行的以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为核心的城市地价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新构建土地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逻辑推理法和调查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一级土地市场本质上是一种垄断市场,二级土地市场应该是一种自由竞争市场,二者地价形成机制是不同的。中国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没有承认这两个市场的区别以致服务指向不明确。研究结论:需要构建与中国土地市场结构和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监管体系,即"土地正常市场价值+土地交易市场价格"并行的监管体系。一级市场以土地正常市场价值和标定地价为核心,二级市场以土地交易市场价格为监测重点。

二、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期内的增值收益及其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土地二级增值的理论模型与两阶段土地增值对比
    2.1 土地二级增值的理论模型
    2.2 Ⅰ级土地增值与Ⅱ级土地增值的差异
        2.2.1 土地增值收益的形成原因
        2.2.2 增值收益的参与分配主体
        第一,Ⅰ级土地增值。
        第二,Ⅱ级土地增值。
        2.2.3 增值收益的核算方式与增值量特征
        第一,Ⅰ级土地增值。
        第二,Ⅱ级土地增值。
3 Ⅱ级土地增值收益的归属问题
    3.1 Ⅱ级土地增值归公
        第一,Ⅱ级土地增值根源于国有土地所有权。
        第二,Ⅱ级土地增值收益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区域规划与资金投入。
        第三,Ⅱ级土地增值收益归公有利于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
    3.2 Ⅱ级土地增值收益归私
4 Ⅱ级土地增值收益归属不明晰可能诱发的现实问题
    4.1 二手房交易价格问题
    4.2 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确定问题
    4.3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续期缴费标准问题
5 结论与讨论

(2)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辰溪县城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经济发展
        2.1.3 土地及房地产市场基本情况
        2.1.4 上一轮次基准地价概述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
        3.1.1 土地定级范围确定
        3.1.2 土地定级因素选取及权重确定
        3.1.3 均质区域的划分
        3.1.4 土地定级因素量化及作用分值计算
        3.1.5 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定
    3.2 辰溪县城区基准地价
        3.2.1 土地估价相关参数的确定
        3.2.2 样点地价的测算、修正与检验
        3.2.3 基准地价的确定
    3.3 城区土地定级对比分析
        3.3.1 评估范围变化分析
        3.3.2 因素因子选取变化分析
        3.3.3 城区土地定级空间变化分析
    3.4 城区基准地价变化分析
        3.4.1 地价变化分析
        3.4.2 同级各类地价比率分析
        3.4.3 同类各级地价比率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区位条件
        4.1.2 宏观社会发展与政策
    4.2 结论
        4.2.1 土地定级变化特征
        4.2.2 基准地价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辰溪县城区房地产租赁样点统计表(部分)
    附录 B 现场照片
    附录 C 辰溪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录 D 2014年辰溪县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图
    附录 E 2019年辰溪县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图
致谢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
    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概念及利用性质现状分析
        2.1.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概念
        2.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利用性质现状分析
    2.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与基准地价评估的关系分析
    2.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现状分析
        2.3.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分析
        2.3.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分析
        2.3.3 现行的两个主要用地分类标准中涉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对比
    2.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的重构
        2.4.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原因
        2.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范围
        2.4.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原则
        2.4.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依据的界定标准
        2.4.5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重构的结果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选择
    3.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思路分析
        3.1.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征
        3.1.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思路
    3.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内涵分析
    3.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确定
        3.3.1 各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3.3.2 各评估方法针对性分析
        3.3.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选择原因
        3.3.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确定
第四章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实证研究
    4.1 实证项目概况
        4.1.1 白银区土地定级更新概况
        4.1.2 白银区基准地价更新概况
    4.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实证
        4.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内涵
        4.2.2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I类基准地价的评估
        4.2.3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II类基准地价的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划拨用地增值分配模型及补交出让金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租地价理论
        2.1.2 区位理论
        2.1.3 城市规划理论
        2.1.4 经济统计理论
        2.1.5 土地增值理论
    2.2 基本原则
        2.2.1 变动原则
        2.2.2 替代原则
        2.2.3 贡献原则
        2.2.4 定价适度原则
    2.3 研究概念分析
        2.3.1 划拨土地使用权内涵
        2.3.2 土地使用权分类
        2.3.3 土地出让金
3 国有划拨土地分区和土地权益价格测算
    3.1 划拨土地价值内涵
        3.1.1 划拨土地使用权内涵及组成
        3.1.2 划拨土地土地使用权变化趋势
    3.2 评估方法
    3.3 评估区域基本状况及数据来源
        3.3.1 评估区概况
        3.3.2 数据来源
        3.3.3 地价水平
    3.4 评估过程以及结果
        3.4.1 评估基本思路
        3.4.2 前期工作
        3.4.3 划拨地价测算与修正
    3.5 分用途划拨地价修正与结果
        3.5.1 地价测算修正
        3.5.2 分用途划拨地价的计算
        3.5.3 划拨用地价格的确定
        3.5.4 划拨地价级别变化趋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划拨用地增值分配及模型建立
    4.1 增值内涵
        4.1.1 人工增值
        4.1.2 自然增值
    4.2 增值收益相关计算
        4.2.1 增值收益与增值收益率计算
        4.2.2 增值收益与增值收益率分析
        4.2.3 近年土地增值与增值收益率分析
    4.3 分配机制和思路
        4.3.1 分配主体
        4.3.2 参数确定和理论模型
        4.3.3 模型的改进
        4.3.4 分配结果
    4.4 小结
5 基于增值分配模型的土地出让金计算
    5.1 原有标准存在的问题
    5.2 改进过程
    5.3 土地出让金补交方案优化
        5.3.1 土地出让金补交新方案
        5.3.2 方案优化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准地价的相关概念
    2.2 基准地价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概况
    3.1 数据来源说明
    3.2 研究区概况
    3.3 土地级别变化
    3.4 基准地价变化
第四章 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时空演变
    4.1 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的时间演变
    4.2 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的空间演变
    4.3 小结
第五章 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准地价变化的影响因素
    5.2 指标选取
    5.3 数据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相关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的创新点
        1.5.2 主要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市场
        2.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2.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土地产权理论
        2.2.3 土地市场理论
        2.2.4 地租地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历史考察与现状分析
    3.1 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探索与试验
        3.2.1 从法律的禁锢到政策的松动
        3.2.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态:由改革试验区例证
    3.3 我国现行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3.3.1 市场运行机制被扭曲
        3.3.2 农民利益被损害
        3.3.3 助长土地财政与土地寻租
    3.4 本章小结
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制约因素
    4.1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法律困境
        4.1.1 集体建设用地法律性质定位不清
        4.1.2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划方面法律缺失
    4.2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制度缺陷
        4.2.1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主体不明确
        4.2.2 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期限不明确
        4.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配套制度不健全
    4.3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体障碍
        4.3.1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4.3.2 农民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认知不足
    4.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市场约束
        4.4.1 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不规范
        4.4.2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不规范
        4.4.3 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市场限制较多
    4.5 本章小结
5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与主要模式
    5.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5.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基本目标
        5.1.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指导原则
    5.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基本架构
        5.2.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架构解析
        5.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构建的主要内容
    5.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主要模式
        5.3.1 城镇规划区内采取“实物交易+指标交易”模式
        5.3.2 城镇规划区外采取“指标交易”模式
    5.4 本章小结
6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6.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机制
        6.1.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供求主体决策
        6.1.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均衡调节
        6.1.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供求机制的构建
    6.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6.2.1 土地价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
        6.2.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6.2.3 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理
        6.2.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价格机制的构建
    6.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竞争机制
        6.3.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市场结构
        6.3.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表现形式
        6.3.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竞争机制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条件下的土地收益分配
    7.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的形成
    7.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7.2.1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主体
        7.2.2 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分配原理
    7.3 典型试点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实践
        7.3.1 政府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7.3.2 集体经济组织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7.3.3 需求主体参与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比较
        7.3.4 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用途规定的比较
    7.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收益分配机制的构建
        7.4.1 政府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收益分配
        7.4.2 集体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收益分配
    7.5 本章小结
8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防范机制
    8.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风险因素识别
        8.1.1 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
        8.1.2 削弱国家宏观调控的风险
        8.1.3 冲击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8.1.4 侵害农民权益的风险
        8.1.5 降低政府管理效益的风险
    8.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指标评估
        8.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8.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8.2.3 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8.2.4 指标层风险因素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综合权重
    8.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等级评估
        8.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8.3.2 确定风险等级
        8.3.3 对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的评估
    8.4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8.4.1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前风险防范机制
        8.4.2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中风险防范机制
        8.4.3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事后风险防范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建立与发展的保障措施
    9.1 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法律规则体系
        9.1.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分类标准
        9.1.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登记制度
        9.1.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规划体系
    9.2 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价格体系
        9.2.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地价评估体系
        9.2.2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度
        9.2.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最低限价制度
        9.2.4 建立城乡统一的地价公示和地价申报制度
    9.3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收益分配机制
        9.3.1 制定集体建设用地收益分配的指导性规定
        9.3.2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税费体系
        9.3.3 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多样化收益分配方式
        9.3.4 规范相关主体的土地增值收益的使用方向
        9.3.5 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
    9.4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服务体系
        9.4.1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
        9.4.2 构建多元化的城乡建设用地金融服务体系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
    第二节 最核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
        三、马克思产权理论
    第三节 其他相关理论基础
        一、区位理论
        二、供求理论
        三、发展理论
第二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现状分析与形成机制
    第一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现状分析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来源分析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与价格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的供求分析
    第三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
        一、价格扭曲现象的原因
        二、价格形成机制的原理分析
第三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AHP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层次分析法基本内涵介绍
        二、层次分析法基本运作步骤
    第二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第三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影响因素权重计算与结果分析
        一、构造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
    第一节 分等定级的基本原理及评估流程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理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的评估流程
    第二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的因素及权重分析
        一、分等因素权重确定及分值测算
        二、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及分值计算
    第三节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原则及思路分析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范围与地价衔接
第五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案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述
        一、铜仁市概况
        二、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分布及流转数据统计
    第二节 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分等定级评估
        一、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分等评估
        二、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定级评估
    第三节 铜仁市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一、评估期日及相关指标说明
        二、评估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三、评估结果及验证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8)西安市地价房价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总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价与房价关系的理论分析
    2.1 地价的内涵与构成
        2.1.1 地价的内涵与特点
        2.1.2 我国地价体系构成
        2.1.3 地价的影响因素
    2.2 房价的特征与构成
        2.2.1 房价的特征
        2.2.2 房价的构成
        2.2.3 房价的影响因素
    2.3 基本理论概述
        2.3.1 地租地价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产权理论
        2.3.4 城市规划理论
        2.3.5 价格影响因素理论
    2.4 从供需角度分析二者关系
        2.4.1 从需求角度看房价与地价的关系
        2.4.2 从供给角度看房价与地价的关系
第三章 西安市地价房价市场分析
    3.1 西安市现状
        3.1.1 西安市自然环境情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西安市房地产现状分析
        3.2.1 土地供应量分析
        3.2.2 房地产土地开发市场分析
    3.3 西安市地价及房价变动
        3.3.1 西安市地价水平概述
        3.3.2 西安市房价水平概述
第四章 西安市地价与商品住宅房价关系分析
    4.1 西安市主城区不同土地级别地价房价项目实例研究
    4.2 住宅地价与商品住宅房价 Granger 关系分析
        4.2.1 ADF 单位根检验
        4.2.2 Johansen 协整
        4.2.3 Granger 因果关系
        4.2.4 关系检验结论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对策建议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资源型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以兖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资源型城市概述
    1.2 基准地价
        1.2.1 基准地价是政府宏观管理土地价格的重要工具
        1.2.2 基准地价是评估标定地价的基础
        1.2.3 基准地价对于土地交易价格和房地产交易价格的形成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1.2.4 基准地价可以反映城市地价的整体水平、区域间的地价分布和变化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研究区自然环境与经济概述
    2.1 研究区概述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自然环境
        2.2.2 资源状况概述
    2.3 社会经济概述
        2.3.1 农业经济状况
        2.3.2 工业、服务业发展概述
        2.3.3 城市建设概述
    2.4 人文风俗概述
        2.4.1 人文景观
        2.4.2 风俗民情
3、土地级别时空变化
    3.1 土地级别时间尺度变化
    3.2 土地级别空间尺度变化
    3.3 小结
4、基准地价时空变化
    4.1 基准地价评估
        4.1.1 基准地价内涵
        4.1.2 基准地价评估思路
    4.2 基准地价时间尺度变化分析
    4.3 基准地价空间尺度变化分析
    4.4 小结
5、基准地价影响因子分析
    5.1 社会经济因素
        5.1.1 矿业经济因素
        5.1.2 城市化因素
    5.2 行政政策因素
        5.2.1 城市总体规划因素
        5.2.2 土地政策因素
        5.2.3 土地集约利用因素
    5.3 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不同级土地市场地价形成机制和地价水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期内的增值收益及其归属研究[J]. 刘灵辉,张睿,徐钰滢. 土地经济研究, 2021(01)
  • [2]辰溪县城区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变化研究[D]. 廉玮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基准地价评估:方法与实证[D]. 刘士琪.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4]划拨用地增值分配模型及补交出让金标准研究[D]. 丁洁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东辽县城区基准地价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6]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构建研究[D]. 王欢.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研究[D]. 耿敬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8]西安市地价房价关系研究[D]. 李琳璐. 长安大学, 2014(02)
  • [9]资源型城市基准地价的变化与影响因子分析 ——以兖州市为例[D]. 田乙慧.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中国土地市场地价监管新体系构建[J]. 张绍良,侯湖平,公云龙,李晶晶. 中国土地科学, 2011(08)

标签:;  ;  ;  ;  ;  

不同层次土地市场形成机制及地价水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