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衰竭38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宝忠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衰竭38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宝忠

刘宝忠

肇东市四站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省绥化市)151106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寻找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干预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份至2016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体温、胃肠减压的引流量、腹部体征%呕血及便血量,分析其发病原因、症状及诊治情况。结果:38例患者均符合胃肠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即腹部手术后早期出现腹痛、腹胀、腹泻、肠鸣音减弱、不耐受食物5d以上,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与急性胆囊炎。21例患者腹部彩超检查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腔内有大量滞留液;17例行消化道造影可见造影剂自吻合口流出肠腔外。且年龄小于 40 岁、缩短术前全流饮食以及手术时间、实验室指标正常有利于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结论: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术后快速康复的基础,患者年龄等 4 项观察指标是影响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干预指标。胃肠功能衰竭可以发生在腹部各种大手术后,只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80%以上的患者能够治愈。

关键词:腹部手术;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衰竭

腹部手术是外科各种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患者术后的恢复状态除了取决于手术质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也是重要因素,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可使患者早期进食,防止水、电及酸碱平衡紊乱。而胃肠功能衰竭是指胃肠实质和(或)功能的损害,导致消化、吸收营养和(或)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或丧失。胃肠功能衰竭早期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肠鸣音减弱、不耐受食物5d以上,随着病情发展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急性胆囊炎及肠道以外其他组织感染等。本文通过研究2014年3月份至2016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外科腹式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筛选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为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快速康复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采用的对象为2014年3月份至2016年3月份期间本院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男性年龄为31-89岁,平均年龄(42.9士7.5)岁;女性年龄为32-88岁,平均年龄(40士9.8)岁。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良性疾病患者 10 例,恶性肿瘤11 例,行直视手术患者9 例,行腹腔镜手术 8 例。

1.2 方法

根据危重疾病肠功能衰竭的国际通用标准,诊断胃肠功能衰竭,即:吸收不良;肠蠕动异常;细菌移位;免疫功能障碍;胃肠道出血。38例患者均行消化道造影(30%泛影葡胺稀释液口服)、腹部彩超检查、腹部CT检查;还要在报告表上记录患者术后第 1 天至第 7 天的相关项目,包括年龄、术前饮食、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观察反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主要症状、体征,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记录患者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及第一次排便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所使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38例患者行腹部CT、腹部彩超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示肠管扩张,可见多个液平,肠蠕动减弱;造影剂在肠腔内通过缓慢,24h后观察肠腔内仍有存留。21例患者腹部彩超检查示肠壁水肿增厚,肠腔内有大量滞留液。17例行消化道造影可见造影剂自吻合口流出肠腔外,23例均经对症治疗治愈,包括禁饮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补充白蛋白及血浆、消除胃肠黏膜水,应用抗生、胃肠黏膜保护药及特殊营养药物和生长因子,保护肠黏膜屏障,重建肠道的连续性,调整内稳、稳定循环与供氧,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呼吸循环稳定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促进胃肠动力恢复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红霉素等。

年龄小于 40 岁患者较大于40 岁患者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排气、排便率为 50% 时,对应中位排气、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是影响腹部围手术期胃肠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年龄越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越快,考虑与生理代谢旺盛有关。术前 24 h 时内全流饮食组与无流质饮食组比较术后第一次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缩短手术前全流饮食时间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有糖尿病、消瘦、恶病质、长期消化不良、厌食、胃肠功能减弱的患者术后易发生胃肠功能衰竭、胃肠功能衰竭表现为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细菌移位感染和免疫功能异常及胃肠道溃疡出血等,快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新兴的并被迅速接受的术后康复概念,主要内容是在围手术期采取经过整合、优化的系列措施,尽量减少对患者内环境干扰,弱化手术对生理、心理的创伤应激,旨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费用[1]。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器官代偿能力会逐渐下降,对手术、创伤的应激能力增强,免疫抑制和防御炎症性反应能力减弱,肠道蠕动功能回复时间延长,影响早期进食。手术前患者精神紧张等应激反应因素,促使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它通过 β2受体作用促进组织细胞对钾离子的摄取,从而造成应激性低钾血症[2]。另外腹部围手术期患者不能正常进食,导致钾摄入不足,同时术后输含葡萄糖液体,在胰岛素作用下大量 K+转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以及手术后胃肠减压、腹腔、胆管引流等,导致部分 K+急性丢失等,都可造成术后低钾血症。近来,国内外学者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了诸多研究,集中于手术方式、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麻醉药物、术后镇痛方式、是否微创手术、与机体应激反应等方面[3]。

综上所述,胃肠功能衰竭死亡率高,治疗困难,花费高昂,每位接诊医师必须重视胃肠功能衰竭的预防,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且要对患者加强心理治疗,胃肠功能衰竭患者因长时间的治疗,易有焦虑、抑郁,医务人员应积极、耐心地进行思想沟通,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明确诊断胃肠功能衰竭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训松.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衰竭2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5,22(6):771-773.

[2] 王俊杰.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91-93.

[3] 董振国,孙辉,苏霞.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54-156.

论文作者:刘宝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  ;  ;  ;  ;  ;  ;  ;  

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衰竭38例临床分析论文_刘宝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