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欧洲衰落”和“太平洋崛起”的思考_太平洋论文

对“欧洲衰落”和“太平洋崛起”的思考_太平洋论文

关于“欧洲衰落”与“太平洋崛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论文,欧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中,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太平洋的兴起。“欧洲的衰落”是明显的,而随着衰落出现的欧洲联合也同样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太平洋的崛起”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只是少数政治家和专家学者在那里议论,并进行了一些活动,而大多数人显然没有认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到1989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和东盟六国政府出面成立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正式参加了这一组织,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高级会议,并发表了《关于经济设想的声明》时,才逐渐引起亚太地区和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就应如何认识欧洲的衰落和太平洋崛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世界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仍存在着不同意见。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欧洲衰落了,但欧洲联合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欧洲曾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国家的新统治阶级加强了国内地位后,先后向外扩张,分别在全世界建立了广大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二三百年漫长岁月中,欧洲成了“世界文明中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垄断资本的出现,使欧洲的繁荣和强盛达到了顶点。可是,新大陆的美国却后来居上,东方的日本在这个时期也迅速发展了它的经济,同时它的军事实力也大大加强了。这样,在20世纪初被称为世界七强中,除欧洲五强(英、法、德、奥、俄)外,还有美国和日本。接着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洲开始的。两次大战给欧洲造成了严重破坏。欧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损失惨重,特别是在第二次大战中,欧洲各国,包括战胜国和战败国,都伤了元气。战争结束时欧洲满目创伤。按照1945年美、英、苏三方签订的雅尔塔协定,欧洲又被人为地一分为二,东欧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西欧则受美国的保护。

西欧各国经济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50年代和60年代是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20年。70年代和80年代,虽然经过两次石油危机和周期性危机,它们基本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只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突出了。联邦德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法国次之,英国落到了第三位,和意大利处于相等的水平。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美国经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为了对付苏联,大规模扩军备战,它的经济实力从战后初期的独霸天下,到60年代末开始明显削弱。美元与黄金脱钩,战后初期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瓦解,就是在那时发生的。但是美国的底子厚,资源丰富,科技力量强,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虽从战后初期的约占1/3下降到1/4左右,但仍然是头等经济大国,再加上它的强大的核力量,使它一直保持着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在冷战时期,西欧受到苏联的军事威胁,而在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各国又不能充当缓冲地带。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西欧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决定走欧洲联合的道路。联合的道路是漫长和坎坷的。从50年代初,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到12个成员国的欧洲共同体,尽管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共同体的经济合作(并有一定程度的一体化性质)还是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并终于建成了统一大市场,完成了罗马条约规定的主要任务。实践证明,欧共体的经济合作是成功的。它不仅为成员国提供了广大的内部市场(12个成员国60%以上的出口是欧共体内部吸收的),而且有效地实行了共同对外关税,加强了成员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共同农业政策,大大促进了成员国的农业发展;通过欧洲货币体系,稳定了成员国的货币,避免了受美元波动的影响。正因为有这些效益,共同体以外的欧洲国家竞相申请参加这个集团,或同它建立联系,作为欧洲第二大经济集团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和欧共体各国建立了欧洲经济区,联盟中的瑞典、挪威、芬兰和奥地利将于1995年成为欧共体正式成员。东欧的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的申请也已提上欧共体的议事日程。

近两年来欧共体发生的危机在于加速一体化进程的计划不具备应有的条件,这具体表现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批准过程中所遇到种种阻力。虽然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条约还是获得了12国批准并已生效,但是由于给了英国和丹麦以“例外权”,实际上已为“双速欧洲”和“多速欧洲”打开了缺口。欧共体已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合作,是会维持下来,甚至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二、太平洋地区需要加强经济合作,但内部差异太大,难于建立统一的区域性集团

太平洋或亚太地区从广义上说是指包括太平洋四周所有的沿岸国家、大洋洲国家和位于太平洋中的岛国。这一地区共有约40个国家,其中有超级大国美国,经济大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余是发展水平不等的发展中国家,其中有像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中国从80年代起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90年代初已成为亚太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

亚太地区人口有2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各国相差十分悬殊。中国人口已达12亿,美国和俄罗斯都在2亿以上,超过1亿的有日本和印度尼西亚,而太平洋岛国人口最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仅300多万,最少的瑙鲁不过1万多人。

亚太地区各国社会制度也不同,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既有高度发展的国家,又有非常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也存在着不同模式。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亚太地区是东西方文化的会合点。东方文化的基础是儒家哲学和佛教哲学;西方文化则主要是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也有一定影响。进入20世纪后,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文化在这一地区进一步相互渗透,但却保持着各自的特点。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增强了实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日本利用第一次大战机会发了迹,又想在二战中大捞一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战败的结果,使一切设想都落了空,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又成了一个经济大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经过两次大战本身力量大大削弱,终于不得不撤出亚太地区。在这种形势下,60年代中,东南亚5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文莱后来加入。这是亚太地区的第一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而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更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促进因素。

亚太地区的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它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其他地区快。1980-1986年,中国年平均增长达9%,日本3.7%,东盟平均增长3.1%,美国2.4%,而欧共体仅1.4%。1986-1993年,中国年平均增长7%,日本4%,东盟5.5%,美国2.5%,而欧共体为2%。从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来看:中国从1986年占2.4%增加到1993年的3%,日本从11.8%增加到1993年的13.4%,东盟1993和1986年持平(11%),美国则稍有下降(从1986年的25.2%下降到1993年的23.8%),而欧共体1993和1986年也基本持平(18.7%)。估计到2000年,亚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将占世界的41%以上,而欧共体却占17%左右,比1993年将下降近两个百分点。

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它的资源丰富,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劳动力充足和有广大的市场。亚洲各国所以能保持高达7%的增长率,还由于它在出口方面拥有传统的优势以及自身市场的迅速崛起。而亚太地区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各有各的发展战略,难于协调,最突出的是美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的贸易不平衡的矛盾。美国认为日本对美国贸易长期维持如此大的顺差,主要由于日本对美国商品和劳务实行限制进口;而日本则认为美国一些产品(如汽车)工艺落后,成本太高,缺乏竞争力,同时批评美国不下决心大幅度减少财政赤字。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推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等早在60年代就考虑如何加强合作问题。1967年,由日、美、加、澳、新金融界人士组织了太平洋经济委员会,1975年吸收东盟六国、韩国、香港和台湾等金融界和商界人士参加,这是一个非官方组织。1980年成立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PECC),参加的成员有美、日、加、澳、新、东盟、韩国、南太平洋岛国等企业界、学术界和政界(以个人身分)人士,实际上这是一个半官方组织。中国和中国台北作为两个单位于1986年正式参加。参加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的条件是,其经济必须是开放型的,而且在该地区的贸易不低于其外贸总额的25%。

接着就是1989年成立的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当时的成员国有美、日、加、澳、新、韩和东盟六国,这是一个政府间的官方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是1991年正式成为成员。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部长级年会就有上述15个成员国和地区。在这次会上吸收了墨西哥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决定次年吸收智利参加。

美国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强调经济是对外政策的中心。为此民主党政府加强了前任共和党政府已开始而未完成的两个重大行动计划:一是完善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并争取国会早日批准;一是借亚太经济合作西雅图部长会议的机会,邀请成员国首脑举行非正式会谈,以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克林顿的战略是要把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最后办成太平洋共同体,在这共同体中美国可发挥领导作用。首先要做到各国开放市场,不把美国产品拒之门外;其次美国要维持在该区的存在,就是说美国要维持在本地区的驻军。克林顿政府认为,21世纪是“太平洋世纪”,“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将极大地依赖于美国同亚洲的关系”,“西欧已不是在世界上居支配地位的地区。”

日本的亚太经济战略,在过去30年中主要是在美、澳和东盟支持下,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的太平洋经济圈。可是日本这一计划遭到美国和东盟的反对,而未能如愿以尝。美国当然不愿听任日本的摆布,而东盟则担心日本将重温“大东亚共荣圈”的旧梦。于是日本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不虚张声势,而注重实效。做法上让美国和东盟出头露面,同时尽可能利用美国、欧共体和日本间的复杂关系,为自己在太平洋地区扩大势力。

90年代初,太平洋地区和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特点是:一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开放政策开始产生影响;二是,美国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大力发展经济,高举太平洋经济合作大旗,从而置日本于十分被动地位。日本的应付办法,一是对美国作出一些让步,开放一点本国市场,设法减少些对美贸易的顺差;另一方面,准备拉拢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组成一个无形对抗集团。正如日本《经济学人》在一篇题为“亚洲太平洋的经济和经济争夺”的文章中所说:“形成从东京到雅加达到堪培拉的,可称为‘非华人经济国家联盟’的联合意识,维持开放的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使西太平洋地区成为太平洋的两个潜在的扩张主义——‘扩大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华人经济圈’的势力范围”。

日本报刊为了配合这一战略,登载了“东南亚对美国主导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怀有戒心”,“澳大利亚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方面采取积极主动态度主要是出于对美国的担心”;“以马哈蒂尔为代表的东南亚非华人主权国家的领导人担心的是这种华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势力,同东南亚各国内的华人资本积极合作”等言论。

中国关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作了概括的说明。他说:“亚太地区的发展没有靠集团,无论是经济集团,还是政治集团,更不是军事集团。靠的是开放和合作,靠的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靠的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于这个看法,我们主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应当是这样一种开放的、灵活的、讲求实际的经济合作论坛和磋商机构,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机制化的经济集团”。

上述这些国家对于亚太经济合作的战略虽然各有各的特点,但都主张加强合作。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下加强亚太经济合作是有着广阔前途的,但想建立一个像共同体类型的经济集团是很不现实的。

三、世界经济将呈现两大集团与多极化相互交织的复杂格局

在新形势下,世界经济格局将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美国、日本和欧共体三极格局已经过时了,现在是两大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占绝对优势的时期。世界经济的走向主要决定于这两大集团的相互关系。

另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经济即将成为一极,连同美、日、欧三极一起构成相互争夺又相互依赖的四极格局。

第三种意见认为,上述两种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共体是两个实力强大的经济集团,它们都拥有大量财富和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前者互补性强:美国可以稳定地向加拿大和墨西哥输出商品和资金,并利用墨西哥的廉价劳动力。但这个集团刚刚建立,一切要从头开始,而且美国的实力比加、墨强得多,实力差距太大不利于内部团结。欧共体已积累了30多年的经验,且已建立起一整套经济合作的经验,包括共同农业政策、欧洲货币体系以及内部统一市场等等,而且在协调对外政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结果。但是就整个集团来说,缺乏原料和能源,社会福利和较高的工资待遇长期负担过重,妨碍了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受传统的保守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双重影响,经济改革(包括结构改革和技术改革)进展慢,效率低。总之,这两大集团既有它们的优势,又有它们的弱点。尤其应该指出,两大集团无论在金融领域或贸易领域,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新形势的另一个特点是,除两大集团外,还有一些经济大国和区域性集团,其中日本和东盟都在亚太地区,中国也被认为即将是一个经济大国。其实美国既是北美自由贸易集团的主要成员,又是强大的一极;德国的情况相同,它既是欧共体的主要成员,又是强大的一极。这些经济大国和区域性集团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世界经济的若干极,它们既是开放的,又不受外来的控制。关于中国即将成为经济大国的议论,主要来自西方。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购买力评价的方法来测算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认为到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但购买力评价的计算方法是很复杂的,目前只能作为参考。

总之,两大集团和多极化的现象将同时并存。它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各自独立;既合作,又竞争;既建立多边合作,又发展双边关系。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要格局。

标签:;  ;  ;  

对“欧洲衰落”和“太平洋崛起”的思考_太平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