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意识理论与完全错误陈述_问题意识论文

高级意识理论与完全错误陈述_问题意识论文

意识的高阶理论与彻底误表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高阶论文,意识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31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状态确实存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那么,是什么使得一个心理状态成为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呢?意识的高阶理论试图对此作出解释,认为存在某种高阶状态使主体觉察到自己处于某一心理状态。也即,某一心理状态是有意识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关于这个心理状态的高阶表征(higher-order representation,HOR)。高阶表征作为一个元心理学状态是二阶的,它通过“指向”一阶的心理状态而使其有意识。高阶理论的优点在于,能够对像梦游、盲视和“心不在焉”等无意识经验作出更符合直觉的解释。高阶理论在当代有着众多的支持者,但也长期面对着各种追问和异议。最近,布洛克(Ned Block)对它提出了最新版本(2011)的挑战,论证彻底误表征(radical misrepresentation)使得高阶理论并不融贯。本文介绍并分析布洛克与高阶理论支持者之间的争论,试图表明彻底误表征论证并不构成对高阶理论的实质挑战。

       一、意识的高阶理论:HOP和HOT

       在当代,我们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或最基本的进展是区分出生物意识(creature consciousness)和状态意识(state consciousness)。前者针对生物个体而言,是指一个生物体处于一种感觉能力状态,是醒着,而非睡眠或昏迷状态;后者针对的是生物体的心理状态,指的是生物体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觉知。当前的意识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状态意识方面,即是什么使得一个心理状态成为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有意识的”是一种日常用法。这种对意识本性的研究进路不同于当代被广泛讨论的“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或内格尔(Thomas Nagel)主张的认知者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像是什么”进路。①

       一般而言,对意识的研究有还原和解释两种进路。还原进路认为,高层次的状态意识应该还原为低层次的神经生理学术语来研究;解释进路则主张,诉诸心理学术语来解释状态意识也是合法的。在哲学上,解释进路最为常见。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是解释方法中当前最流行的一种,它宣称状态意识能够通过某种表征或意向内容获得解释。②表征主义试图对意识进行自然化处理,将难解的意识难题转换成相对而言易于处理的意向性问题。

       在表征主义内部,一阶表征(first-order representation,FOR)和高阶表征(HOR)是两种竞争性理论。FOR理论根据“指向世界的”或一阶的意向状态来解释意识经验,认为意识经验的表征内容(意向状态)与经验的现象属性(现象意识)是等同的。这种理论诉诸经验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论题来为自身辩护。③这一论题建立在人们对现象的“第一人称”观察之上,例如一个人将注意力从蓝色的天空转向自己对蓝色天空的经验本身时,他仍然能觉知(awareness)到天空的蓝色。显然,我们一般不会说经验是蓝色,而是说通过某种方式“我”“看见”“我”的经验所表征的事物的蓝色性质。

       但是,这种将意向状态等同于现象意识的处理方式面临着困难。其一,FOR理论与我们的常识与直觉相悖。一般认为,意向状态是世界对“我”而言是什么样子,现象意识则是关于世界的经验对我而言是什么样子。这样,FOR理论混淆或掩盖意向特征和现象特征的区别。这种有悖于常识和直觉的解释很难让人接受。其二,FOR理论很难解释无意识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关于环境或自身心理状态的各式各样的一阶表征,而事实上我们却对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缺乏觉知。例如,一个紧张工作的工人不小心将手碰到某件锋利工具上,当他看见地上有血迹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手刚才被划伤。其实,划伤的痛感一开始就有,但他对此并没有觉知。类似的常见现象使很多人确信,这种状态意识并非等同或伴随于一阶表征,它很可能是独立的。

       这样,一种很自然的尝试是根据一种高阶的觉知来理解意识,即认为一个心理状态之所以是有意识的,是因为有另一个高阶状态来表征它,或者说主体以某种方式觉知到它。根据人们对表征的不同理解,HOR理论内部形成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高阶知觉(higher-order perception,HOP)理论和高阶思想(higher-order thought,HOT)理论。④HOP的支持者认为HOR是一种知觉或经验状态,它并不要求具有概念内容。这种理论有时也被形象地称为“内感知”理论(inner sense theory),它与对世界的“外感知”相对照;而HOT的支持者认为最好将HOR理解为一种思想或思维,HOT作为一种认知状态具有概念内容。两者的差别可以概括为:使一个心理状态成为有意识的心理状态的元心理学状态究竟是类似于知觉的还是类似于思想的。两者的共性在于,都把意识看作生物体将意向目标“指向”自身心理状态或活动。“指向”意在表明,高阶理论是根据“自我觉知”来阐释意识,“自我觉知”作为二阶属性使得一阶的心理状态成为意识状态。

       然而,高阶理论同样面临各种异议。首先,意识和HOT之间在定义上很容易引起无穷后退,导致循环定义。不过,只要我们坚持HOT是无意识的,即将定义终止于二阶状态即可避免这种指责。因为只有在内省(introspection)的情况下(这时应称“三阶”或“更高阶”),我们才能说对HOT是有意识的;其次,通常认为婴儿和绝大多数动物也是有意识的,但他(它)们似乎并没有HOT要求的概念能力。其实,他(它)们只要能将摄入的各种外部信息处理为基本的经验数据即可,并不一定要求具有语言或语法上的能力;最后,假设HOT理论是正确的,那我们凭什么说当“我”思想一个无意识的心理状态时这个心理状态就会变成有意识的?因为有人确实曾这样举例:当“我”有一个关于石头的思想时,为何石头不会变成有意识的呢?这确实算是个有意思的异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石头是具体的外部事物而不是心理状态,高阶理论处理对象必须是“在头脑中的”。

       一般认为,这些回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挑战,高阶理论并未受到真正威胁。但是,布洛克最近根据彻底误表征现象发展出一种新的论证,企图打破这个神话。

       二、彻底误表征论证

       布洛克首先指出,他的批判对象主要针对HOT,但所得出的结论同样适用于HOP。在他看来,HOT的支持者可以区分为雄心派和谦逊派两种。其中,雄心派有形而上学的志向,它们试图解释为什么一些心理状态有“像是什么”的独特属性;谦逊派则仅仅解释高阶意识,认为HOT只是一种意识(或在术语意义上),承认“像是什么”或现象意识是另一种意识,并不试图通过HOT理论来解释它们。布洛克将批判的靶子指向雄心派。那么,布洛克眼中的雄心派主张是什么呢?对此,他给出如下定义⑤:

       HOT:在t时刻一个片段(episode)是有意识的当且仅当它是在t时刻一个非推理地(noninferentially)获得的断言式的高阶思想的对象。

       这样,我们可以将一个有意识的状态的充分必要条件描述为:

       充分条件:在t时刻一个高阶思想对于在t时刻一个有意识的片段是充分的。

       必要条件:在t时刻一个有意识的片段是同时发生的一个高阶思想的对象。⑤

       对此,布洛克考虑到一种彻底误表征情景。假设在t时刻我有一个断言式的HOT,例如“我”正在经验到“看见某物是绿色的”。但是事实上,“我”在t时刻并没有一阶的视觉表征。进一步假设,这个高阶思想不是“我”通过推理获得的,而且在t时刻“我”没有其他的高阶思想。这样,在t时刻实际上没有一阶状态的意识片段,只有一个HOT,而且它是非自我指涉的。至此,我们就看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是不兼容的。布洛克认为,人们据此可能会认为HOT的对象或许就是它自己。这样,HOT理论就塌缩为同阶理论(same-order theory)。这对高阶理论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挑战。

       也许有人会问,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为此,布洛克诉诸神经病学的临床证据加以说明。我们知道,有许多神经综合征的病人虚构他们正在做或经历的事情,即他们认为自己正在做或经验的事情与他们实际状况是不一致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疾病感缺失”(anosognosia),例如眼盲患者认为他们能看见东西,偏瘫病人认为他们正在移动瘫痪的胳膊等。在一些情况下,能确定病人是产生了幻觉;但在有些案例里,这种混乱看起来确实是一种思想上的混乱——“虚构症”(confabulation)。据此,布洛克认定这种证据无疑给高阶理论带来真正的麻烦。

       布洛克指出,按照罗森塔尔等人的理论,患者的“像是什么”与真实知觉中“像是什么”是完全一样的。“假设我的高阶觉知是关于属性P的一个状态,但是这个目标是Q而不是P。……不论Q状态是否发生,一个没有任何P状态的高阶觉知与有P状态的高阶觉知在主观上将是一样的。除了我们意识到它的方式以外,一阶状态并不能给现象贡献什么。”⑥他认为,雄心派致力于说明意识状态是“像是什么”状态,而且,雄心派也致力于它的逆命题,即“像是什么”状态是意识状态。在他看来,关于疼痛的感觉性质(sensory quality)本身就有一种意识,他称之为“现象意识”或“像是什么”。相反,HOT的支持者认为这些感觉性质能够在没有任何一阶状态的情况下存在,而且那些无意识的感觉性质没有“像是什么”。如果无意识的疼痛有“像是什么”是推论得来的,那么我们将很难搞清楚它们究竟是如何变得无意识的。没有意识就是没有“像是什么”。所以,“像是什么”状态是意识状态。正如罗森塔尔所言,“在相关的习语的意义上,疼痛对某人来说像是什么,简单讲就是对某人来说意识到那个疼痛像是什么”⑦。

       高阶理论的支持者确实接受存在空的HOT的可能性,并且他们还论证即使HOT的目标是不存在的,心理状态的现象学也是一样的。⑧在威斯伯格那里,有意识的东西总是有一个意向对象,这个意向对象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罗森塔尔也说:“意识状态是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身处其中的(being in)那些状态,不管我们事实上是否处在它们之中”⑨;而且,“高阶思想决定着主体在各种有意识的质的状态下‘像是什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错误的高阶思想将导致主体有‘像是什么’,但事实上主体并不处在那个状态中。”⑩对此,布洛克批评道:“如果‘像是什么’被假定以同样的方式关系到(主体),不管它存在与否,那仅仅表明‘像是什么’是以一种误导的方式被使用着。”(11)他认为,HOT理论无法避开他构造的论证。在雄心派那里,如果在t时刻主体有HOT,那么在t时刻对主体而言就有“像是什么”,即在t时刻有“像是什么”的片段或事件。即使在一阶状态是空的情况下,“像是什么”和意识也都是根据意向上不存在的状态被例示。在他看来,HOT的支持者如果这么说,它们就自己承认“像是什么”是他们引入的一个“假货”(fake)。

       布洛克认为,面对彻底误表征反驳,HOT。理论的支持者只有三种选择:第一,采纳谦逊派观点,不追究关于意识的本性的形而上学问题,只解释高阶意识;第二,承认关于意识的观点仅仅是在术语的技术意义上的;第三,放弃高阶理论,接受同阶理论。(12)

       三、争论与评价

       面对彻底误表征的挑战,罗森塔尔和威斯伯格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罗森塔尔认为,彻底误表征并不会给HOT‘理论带来麻烦。他首先区分了“心理实在”(mental reality)与“心理表象”(mental appearance)。他主张HOT理论仅仅试图说明心理表象。“主观表象的一切都是HOT的内容。通常,那个内容反映一阶状态的本性,但是主观表象可能根本没有任何一阶状态而发生。”(13)而且,正是因为心理表象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即回答为什么一个心理状态是有意识的问题,所以,我们只需对心理表象作出解释就足够回答这一问题,而无需给出心理实在的具体说明,这超出HOT理论的解释范围。“某人处在一个具有质的特征状态是独立于他所处的意识状态之外的,我们需要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两者。”(14)我们看到,罗森塔尔并不赞成将“质的”与“有意识的”等同的观点。另外,两人对“像是什么”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布洛克将“像是什么”理解为一种附属于质的状态的一元属性。而罗森塔尔认为,“对主体而言处在一个状态像是什么,就是主体处在那个状态的主观表象”(15)。

       威斯伯格也认为彻底误表征不会对高阶理论构成威胁。在他看来,一阶状态或HOT,究竟哪个是有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术语上的问题。如果不存在的(non-existent)一阶状态好像是有意识的,对于主体会是什么样子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主体所处在的意识状态是一个不存在的状态。虽然这个状态不存在,但主体也是有意识的,因为主体表征他自己处在那个状态。威斯伯格指出,高阶理论就是要说明HOT是“对主体而言像是什么的原因的那个状态”。(16)另外,他对“像是什么”或“现象意识”也进行了温和派和狂热派的划分。根据前者,“像是什么”仅指经验,很多人持有这种主张,用它来粗略地指称那些包含感觉性质的意识经验,譬如有意识的视觉经验、疼痛、痒,等等。根据后者,也就是布洛克所主张的,“像是什么”是一种一元属性,它与任何认知的、意向的或功能的属性不同。“任何仅用认知的、意向的、或功能的术语解释现象意识都不能无遗漏地弄清楚关于现象意识的真正特色。”(17)他指出,HOT的支持者并非滥用“像是什么”的雄心勃勃的理论家,他们赞成的是温和派主张,拒斥狂热派用一阶的质的状态例示一元的属性的看法。

       针对两人的回应,布洛克作出如下答复:首先,他质疑意向对象是抽象对象的观点。他指出,改述意向内容的用法实际上是对意向对象的混淆。“有意识的疼痛和狂喜发生,并且当它们发生时它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重要(matter)。无意识知觉状态可能发生,但并不以那种方式重要。然而,仍不清楚的是,不存在的事物能够如何发生并且以哪种方式重要。”(18)其次,HOT的支持者对“像是”这个词的使用混乱。当“我”说一根直的木棍在水里似乎是弯的,“我”报告的是一种主观表象。当“我”说油箱好像是空的,“我”报告的却是一种“思想”。后一种报告是认知意义上而非主观表象直接呈现的东西。HOT理论是认知意义上使用“像是”。但是,罗森塔尔等人并未对两者作出区分,而是含糊地使用。这容易给人造成的错误印象是,在主观表象的意义上,思想对于表象是充分的。最后,否认“像是什么”是一种一元属性的指控。布洛克支持一种FOR理论,即认为一种心理状态凭借对世界和自身的表征而变得有意识。不过,他的观点与FOR理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譬如,在“像是什么”是否为一元属性的问题上,两者观点不同。FOR理论认为,只要一个状态具有一种与它自身的某种表征关系,这个状态就是有意识的。而在布洛克那里,“不存在关于意识的科学实在论者能够宣称意识是一元的所与(given),我们知道关于大脑中意识是什么是指一种高度关系性的状态”(19)。

       回顾这场争论,有三个问题值得强调:第一,布洛克的论证有窃取论题之嫌。在他那里,“像是什么”是必须附属于一阶的质的状态。但是,这是用未经证实的假设来论证。这其实是根据HOT的表征内容解释“像是什么”。在高阶理论的支持者看来,HOT是“像是什么”存在的原因(20),而不是反过来。这样,在解释的逻辑上,空HOT起码并不会给高阶理论带来大的困难。

       第二,布洛克试图用“当它们是有意识时,一种使得表征有意识的神经基础的解释”(21)来说明意识的例示。他主张,“与HOT观点相反,很明显的是,真正的科学议题是通过审查视觉系统本身去解决。……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检查思想的神经基础,去看是否一种特定的思想是断定式的,或者是否满足‘推理的’条件”(22)。由此可以看出,布洛克似乎是要抛弃解释方法,走向意识解释的还原方法。从这个角度讲,这不单是一种观点上的争论,更是要求一种研究方法的转换。但是,这种结论性的建议似乎将攻击的靶子替换了,好比说“足球运动比篮球运动更能强身健体”是一个道理。对意识的哲学解释并不会因为科学的说明而变得黯然失色、毫无意义,相反,当代很多对意识的科学研究正是受到来自哲学洞见的启发。

       第三,现象性质与“像是什么”并不等同。但是,布洛克基本上是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现象意识、“像是什么”和感受性质。其实,“像是什么”是针对经验一种特殊现象性质(或感受性质)而言的,它本身是感受性质的一种属性,两者不能等同。在一阶意义上,一个现象性质表征自身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现象性质世界是对“我”而言是(好像)什么样子。但是,经验到一个颜色“像是什么”指的是,那种一阶知觉状态(现象性质)对主体像什么样子。莱肯对两者的区别作过恰当的说明(23):其一,感受性质能够按照人们公共的自然语言被描述,“像是什么”却是难以言语的。譬如,如果有人问你刚才看到的那个桌子是什么颜色,你或许会描述说“它看起来像是黄色的”。但是,当你被问到能否说出经验到那种黄色对你来说(内在地)是什么样子,这似乎就很难作出回答;其二,感受性质可能在没有被主体注意到的情况下发生。但是,如果主体完全没有觉知到感受性质,却说主体正在经验到它,这听起来就很怪异了。在某一时刻,我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感受性质,但通常只将那些意识到的状态看作我们的经验。可见,布洛克与高阶理论在论证基础问题上,即一些基本概念的使用上其实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可以想见对于后续讨论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展开就值得令人深思了。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意识的高阶理论的确存在解释上的不融贯之处,但是布洛克的批评和论证本身同样也是问题重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且,我们看到这场争论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立场之争,而且反映着一种术语之争。可以说,布洛克的论证并没有真正驳倒意识的高阶理论。高阶理论仍然具有生命力,这种解释策略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捍卫着我们的常识,符合于我们的直觉。不过,布洛克的批评也在提醒我们,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很多探测工具得以应用到意识研究中,并且收集到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意识作为极其复杂的一种生物现象,对其理解和认识要求更多地依赖实证研究。我们能够通过理论模型解释意识,正如说明花儿为何芬芳、电子如何运动一样。但是,解释方法和还原方法虽各有其合理性,但也都面临着自身的局限性。或许,在未来的研究中最有前景的研究方法是将当前的神经科学证据与现有的解释模型相结合,而且完整的意识理解也要求弥合科学说明与人文解释之间的裂痕。

       (感谢王华平教授和李胜辉博士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

       注释:

       ①Thomas Nagel,"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83(4),1974.

       ②一般认为,意向性和意识是心理现象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意向性指心理状态指向或表征世界中的事物或性质的能力。意向内容即意向状态的心理内容。表征主义认为意向性更为基本,试图将意识还原为意向性,通过意向性来解释意识。当代心灵哲学中,表征和意向性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参见王华平:《心灵哲学中的意识与意向性》,《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③盛晓明、王华平:《状态意识的自然主义研究进路》,《语言与认知研究》,唐孝威、黄华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33页。

       ④HOP的支持者像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和莱肯等。HOT的支持者像罗森塔尔、卡拉瑟斯(Peter Carruthers)、威斯伯格和吉纳罗(Rocco Gennaro)等。参见Peter Carruthers,"Higher-Order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Edward N.Zalta,ed.,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11,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sciousness-representational/.

       ⑤(11)(12)Ned Block,"The Higher Order Approach to Consciousness is Defunct",Analysis,71(3),2011.

       ⑥David Rosenthal,"Varieties of Higher Order Theory",Rocco Gennaro,ed.,Higher-Order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John Benjamins,2004,p.32.

       ⑦David Rosenthal,"A Theory of Consciousness",Ned Block,Owen Flanagan & Güven Güzeldere,eds.,The Nature of Consciousness:Philosophical Debates,The MIT Press,1997,p.411.

       ⑧Josh Weisberg,"Misrepresenting Consciousness",Philosophical Studies,154(3),2011.

       ⑨David Rosenthal,"Explaining Consciousness",David Chalmers,ed.,Philosophy of Mind: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415.

       ⑩David Rosenthal,Consciousness and Mi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209.

       (13)(14)(15)David Rosenthal,"Exaggerated Reports:Reply to Block",Analysis,71(3),2011.

       (16)(20)Joshua Shepherd,"Why Block Can't Stand the HOT?"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0(3~4),2013.

       (17)Josh Weisberg,"Abusing the Notion of What-It's-Like-Ness:A Response to Block",Analysis,71(3),2011.

       (18)(19)(21)(22)Ned Block,"Response to Rosenthal and Weisberg",Analysis,71(3),2011.

       (23)William Lycan,"Representational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Edward N.Zalta,ed.,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06,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nsciousness-representational/.

标签:;  ;  ;  ;  

高级意识理论与完全错误陈述_问题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