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永正时期的乌鲁特同盟史_准噶尔论文

清代永正时期的乌鲁特同盟史_准噶尔论文

清雍正年间厄鲁特盟史事钩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钩沉论文,年间论文,清雍正论文,厄鲁特盟史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清史稿·地理志二十五》:“阿拉善额济纳部一旗……。自为部,不设盟”。《清史稿·藩部传三》:“阿拉善厄鲁特部,……。自为一部,不设盟,受宁夏将军节制。”就清朝一代制度来说,上述结论是正确的。然而,阿拉善旗在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也曾隶属于盟,如同大多数外藩蒙古旗分隶属于盟一样,这就是清雍正年间一度存在的厄鲁特盟。

《皇朝藩部要略》卷11,雍正四年:“理藩院奏,游牧推河诸厄鲁特,请各设旗分佐领。会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凌乞和,诏遣散秩大臣伯四格等,往勘阿尔台界,即赴推河议编厄鲁特旗队。寻奏,以车棱旺布及色布腾旺布、茂海辖所属定四佐领。诏各给扎萨克印。厄鲁特凡六旗:曰扎萨克多罗郡王车棱旺布,曰扎萨克多罗贝勒色布腾旺布(并阿喇布坦子),曰扎萨克固山贝子茂海(阿喇布坦弟达玛璘子),别有准噶尔扎萨克一曰固山贝子色布腾多尔济(丹济拉子),阿拉善扎萨克一曰贝勒阿保(即郡王阿宝),辉特扎萨克一曰辅国公巴济(罗卜藏子);以车棱旺布领之,授盟长。”

厄鲁特盟的特点是:一、由厄鲁特蒙古各部组成,其中准噶尔原部四旗,和硕特部一旗,辉特部一旗;二、地跨大漠南北,这在清代内外扎萨克各盟中是仅见的,是由厄鲁特蒙古各部活动的历史状况决定的。现以置旗先后为序,叙述各旗的建置过程。

一、阿拉善旗。和硕特部图鲁拜琥,为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号顾实汗,有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与伯父拜巴噶斯游牧于黄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巴延阿布该阿玉什有子十六,长子和啰理,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康熙“三十六年,和啰理以所部数叛,请视四十九旗例,编佐领,授扎萨克,封多罗贝勒”。[1]和啰理第三子阿宝,“康熙四十三年,尚郡主,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2]康熙四十八年阿宝袭扎萨克贝勒。后因连年出征,屡建功勋,雍正元年晋爵郡王[3]。

二、厄鲁特前旗。准噶尔部噶尔丹父巴图尔珲台吉之弟墨尔根岱青,墨尔根岱青子丹津,丹津子都噶尔,都噶尔第五子阿喇布坦。“阿喇布坦以所部台吉多同名。故从祖父称,别之曰丹津阿喇布坦,又曰都噶尔阿喇布坦”;“初,与噶尔丹聚牧阿尔泰之科布多,噶尔丹深倚之”。[4]康熙四十一年,“厄鲁特丹津阿拉布坦来朝”,“封为多罗郡王”。[5]阿喇布坦“康熙四十一年来归,封多罗郡王。谕游牧推河。四十二年授扎萨克”。[6]是年,阿喇布坦卒,长子车棱旺布袭扎萨克郡王。

三、厄鲁特旗。噶尔丹弟温春台吉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子丹济拉依噶尔丹。……。噶尔丹性残虐,诸台吉宰桑惟善丹济拉与阿喇布坦、丹津鄂木布、格类固英,信丹济拉尤笃,有事必与谋”。[7]为了分化瓦解噶尔丹集团,对于丹济拉“圣祖仁皇帝屡遣使招之”[8]。康熙三十六年九月,噶尔丹死后,丹济拉投降清朝,“上以丹济拉向系名族,授为散秩大臣,其子多尔济塞卜腾授为一等侍卫,具安插张家口外,编入察哈尔旗分佐领”;四十四年十一月,“授散秩大臣丹济拉为扎萨克辅国公。驰驿前往推河策零旺布居住之地驻扎。……。探听策妄阿喇布坦信息”。[9]康熙四十七年丹济拉卒,子多尔济色布腾袭扎萨克辅国公,雍正元年晋固山贝子。

四、辉特旗。康熙二十八年,“有罗卜藏者,辉特族,姓伊克明安。初为准噶尔台吉,避噶尔丹虐,从噶尔亶多尔济内附,诏附阿拉善牧”。[10]后来“叙功封辅国公。寻徙居喀尔喀,与扎萨克图部辅国公通谟克等邻牧。罗卜藏卒,诏以其子巴济袭辅国公爵,授扎萨克,领部众”。[11]

五、厄鲁特后旗。阿喇布坦弟达玛璘之妻布尼塔尔,率子茂海和车棱,随阿喇布坦投降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封茂海为辅国公[12]。雍正元年茂海晋爵贝子,四年授扎萨克职[13],置厄鲁特后旗[14]。

六、色布腾旺布旗。雍正元年阿喇布坦次子色布腾旺布封贝勒,四年授扎萨克职[15]。

上述厄鲁特诸部封建主,除阿拉善旗外,全都游牧于漠北草原的推河流域,是清朝抵御准噶尔的重要力量。准噶尔部在噶尔丹死后,与清朝一度保持了和平共处关系,双方没有发生重大的冲突或战争。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发兵攻掠清朝西部前哨地区哈密。清朝决定“应派大臣一员,前往传谕喀尔喀并厄鲁特王策零旺布,公多尔济色布腾、茂海,辉特公罗卜藏,各令预备”;同时,阿拉善旗扎萨克贝勒阿宝带兵至推河,“听将军费扬固调遣”[16]。为了加强对游牧于推河地区厄鲁特各旗和各部封建主的管辖,为了适应战争的实际需要,清朝于雍正四年设置了厄鲁特盟。

雍正六年厄鲁特盟盟长车棱旺布郡王卒。车棱旺布之子丹拜,由于其叔父色布腾旺布诬陷他不是车棱旺布之子,“抑为属人”[17]。翌年,“以故厄鲁特扎萨克多罗郡王车零旺布弟色卜腾旺布袭爵”[18],“诏并两扎萨克为一,复授厄鲁特盟长”[19]。厄鲁特盟辖有五旗。

雍正七年清朝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由北路出师,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由西路出师,对准噶尔部发动大规模战争。雍正九年和通淖尔一役,清朝损兵折将。史称“巴济始稍自奋。尝从靖逆将军富宁安驻防巴里坤,献羊牛马八百、粮百余石,助军袭击准噶尔。雍正九年叛附准噶尔。时准噶尔台吉噶尔丹策凌谋煽诸内附厄鲁特,特遣将大策凌敦多卜逾阿济岭至伯格尔察罕额尔克,诱巴济及驻牧推河之厄鲁特辅国公茂海、台吉车棱等往会,达什达尔扎、济克济扎布及协理台吉朋素克岱青等皆从叛,复导贼掠喀尔喀牧”。[20]

与准噶尔部战争爆发后,清朝屡次命令喀尔喀各旗,“向内迁移于严密处居住”[21]。各盟旗王公贵族,为了躲避准噶尔兵锋纷纷东移。比如,活动于唐努山的和托辉特扎萨克贝勒班第,率领属民移牧色楞格河[22]。雍正九年厄鲁特旗扎萨克贝勒多尔济色布腾,“诏游牧西喇穆棱”[23]。翌年一月清廷允准厄鲁特前旗扎萨克郡王色布腾旺布,“往东移于喀尔喀附近居住”[24]。

《清实录》及《平定准噶尔方略》等官书,几乎没有关于厄鲁特盟活动的记载。截至雍正九年,先是茂海和巴济二旗叛投准噶尔,随后多尔济色布腾和色布腾旺布二旗东移,只有阿拉善旗仍然游牧贺兰山下。因此,厄鲁特盟已经不复存在。

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清朝与准噶尔进行了边界谈判,并终于划定了双方边界。及至准噶尔平定之后,漠北草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景象。清朝政府因此对漠北地区个别扎萨克旗的牧场和隶属关系进行了调整。厄鲁特旗扎萨克贝勒多尔济色布腾如前所述,移牧西喇穆棱,其子“三都布自西喇穆棱徙牧喀尔喀河,贡楚克邦复徙牧推河”。[25]厄鲁特前旗扎萨克郡王色布腾旺布移牧喀尔喀河,“乾隆十三年嗣子朋素克降袭固山贝子,复自喀尔喀河徙牧推河”。[26]乾隆二十六年,上述二旗“定牧鄂尔坤之乌兰乌苏,隶喀尔喀赛因诺颜部,以齐齐尔里克盟长辖之”。[27]《清朝文献通考·舆地考二十四》对此有概括性叙述:“乌兰乌苏额鲁特部二旗,其先皆准噶尔蒙古噶尔丹之近族,同牧阿尔泰山。康熙中来降,转徙数次。乾隆二十六年始定于三音诺颜东南境之乌兰乌苏地方。”

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时,曾经叛逃的巴济早已物故,其弟噶尔丹达尔扎自准噶尔来归,“诏授一等台吉”。[28]乾隆三十年噶尔丹达尔扎长子拉克沁噶喇袭一等台吉,“诏授扎萨克,给印,编佐领一,隶喀尔喀扎萨克图汗盟”。[29]

注释:

[1]《蒙古游牧记》卷11。

[2]《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简称《王公表传》)卷80《和啰理列传》。

[3]《清世宗实录》卷14。

[4]《蒙古游牧记》卷8。

[5]《清圣祖实录》卷210。

[6]《蒙古游牧记》卷8。

[7]《皇朝藩部要略》卷9。

[8]《蒙古游牧记》卷8。

[9]《清圣祖实录》卷185、223。

[10]《皇朝藩部要略》卷10。

[11]《王公表传》卷68《噶尔丹达尔扎列传》。

[12]《皇朝藩部要略》卷9。

[13]《清世宗实录》卷12、41。

[14]《皇朝藩部要略》卷13,乾隆二十五年“副都统伊柱视伊犁屯田,至海努克获虎钮铜章一,曰管辖厄鲁特后旗扎萨克印。驿封至。盖雍正四年颁给茂海物也。茂海叛,挈往准噶尔,献噶尔丹策凌,至是得之。”

[15]《清世宗实录》卷12、41。

[16]《清圣宗实录》卷263。

[17]《清高宗实录》卷703。后来丹拜(达木拜)授扎萨克,因罪削去爵职。成为内属蒙古额鲁特旗(《清史稿·藩部传六》)。

[18]《清世宗实录》卷81。

[19]《王公表传》卷77《阿喇布坦列传》。

[20]《王公表传》卷68《噶尔丹达尔扎列传》。

[21]《清世宗实录》卷112。

[22]《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28。

[23]《皇朝藩部要略》卷11,《王公表传》卷78《丹济拉列传》。

[24]《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28。

[25]《王公表传》卷78《丹济拉列传》。

[26]《蒙古游牧记》卷8。

[27]《王公表传》卷77《阿喇布坦列传》,卷78《丹济拉列传》。

[28]《清史稿·藩部世表三》。

[29]《王公表传》卷68《噶尔丹达尔扎列传》,《清高宗实录》卷749。

标签:;  ;  ;  ;  ;  ;  ;  ;  ;  

清代永正时期的乌鲁特同盟史_准噶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