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_国际竞争力论文

香港回归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_国际竞争力论文

香港回归后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香港回归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近年来,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较70年代和80年代有所减弱。九七香港回归祖国后,必须保持和强化香港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保持和强化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研究香港回归前夕工业国际竞争力弱化的表现及原因;回归后,强化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对策。

一、香港回归前夕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减弱

80年代以来,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明显减弱,其主要表现和原因是:

第一、地价、工资上升,增加了工业成本。香港在战后经济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使土地价格不断上升。60年代至8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年均增长率为9%),各行业对劳工需求增加;与此同时, 香港自然人口增长率下降(从1966年的25.3‰,降到1988年的8‰),70 年代以来,香港对内地移民的限制,80年代中期出现的移民及人口外流风潮,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从而推动工资上涨。地价和工资的上涨,加大了工业成本,减弱了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工业内迁,缩小了工业规模。香港工业成本的上升,迫使香港工业自80年代以来大量北移祖国内地,香港境内工业规模不断缩小。工厂数目从1991年的4.9万家减少到1995年的3.1万家;工业就业人口从1984年的90.5万减少到1995年的38.6万;工业产值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32%下降到1995年的9.3%; 工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42%下降到1995年的19.6%。香港工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均出现缩小趋势。工业规模缩小,规模效益下降,工业实力弱化,必然减弱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境外投资和境内第三产业的高利润,削弱了技术进步的动因。香港工业内迁,使香港境外投资猛增,内地低地价、低仓租、低工资,使内迁工业获得高利润;工业内迁,带动了香港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由此放慢了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的步伐,工业技术进步的动因大为削弱,使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下降趋势。

第四、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对工业扶持不力,工业的整体竞争力不足。港英政府从1843年开始,对香港经济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营造了自由竞争的环境,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又存在着政府对工业扶持不力的问题。政府除了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设施服务外,对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应有的投入,致使香港工业长期在低档次、低素质、低增值状态中艰难地运行。政府对工业的不干预,使香港工业技术落后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造成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各自为战,甚至自相竞争,不能形成国际竞争的整体力量。在当前,高科技与市场瞬息万变,产业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企业没有政府的扶持和组织,要提高整体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香港回归后强化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强化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再生产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最终决定作用的环节。香港的直接生产过程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因为,其他生产所占比重很小。工业生产状况,直接决定了流通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状况,从而决定了整体经济的繁荣、稳定程度。 从香港战后经济发展历程来看,50年代以前,香港工业极其微弱,仅有毫无竞争力的造船业,那时,香港大大落后于上海和广州,以转口贸易立市的香港经济脆弱不堪。但是,香港在5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60年代便带动了经济起飞,70年代以来,进一步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被誉为东方明珠,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繁荣稳定的局面。如果没有香港工业的发展,没有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决不会有香港今日的辉煌。同样,九七以后,如果不保持香港工业的一定规模,不完成工业的转型,如果不迅速提高工业国际竞争力,也必定不会有香港未来的繁荣和稳定。

(二)强化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是强化香港整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以工业为基础,以外贸为主导”,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香港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香港工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强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强化香港整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首先,香港人多地少,不可能发展农业,农业不可能成为整体经济的基础。农业产值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低于1%。 唯一能起基础作用的是工业。

其次,工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决定着外贸、旅游、房地产建筑、金融、交通运输、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香港只有促进工业发展和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保持整体经济的平衡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如果工业萎缩,竞争力减弱,而服务业过度膨胀,整体经济的比例性就会遭到破坏,使服务业变得脆弱而丧失国际竞争力。第二,工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物质保证、技术支持和用武之地。研究显示,每1元工业产值,将带来1.8元服务业的增值。

再次,高增值高科技工业与高度发达的服务业相配合,才能形成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香港整体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实践已经一再证明,香港传统工业已不适合高度发达的服务业的要求了;“工业空心化”,只能使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迅速萎缩;唯有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把高增值高技术工业的根深扎于香港境内,方能使已经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更上一层楼,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使香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化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强化香港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基础。

香港自7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国际交通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举世注目的国际大都市,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工业的发展。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的出口加工工业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竞争力,从而带动了贸易、交通、通讯、旅游、金融、房地产的发展,使香港成为国际大都市,在亚洲四小龙中位居榜首。但是,80年代以来,香港周边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以其低地价、低工资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抢占了香港的传统工业品的市场,直接动摇了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地位。新加坡的交通和金融的发展,严重威胁着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只有发展高增值高技术的新兴工业,如印刷、包装、食品、时装、多媒体、电脑软件、电子通讯等工业,才能强化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因为只有发展这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才能为国际大都市提供急需的高科技产品和工具,以改进服务质量,增强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各种功能。

三、香港回归后强化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可能性

(一)香港传统工业的北移,为高新技术工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8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作业程序不断向内地转移,到香港回归之时,可以转移的工业基本上已经转移,这样,人多地少的香港获得了高新技术发展的宝贵的空间,从而吸引着高科技含量的外资、中资大量流入香港,为新兴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据香港工业署公布的资料,1995年,投资香港制造业的境外资本为439.69亿港元,比1994年增长7.5%。其中日本居首位,为147.4亿港元,占总数的34%。居第二位的为美国,为117.99亿港元,占总数的27%。列第三位的是中国内地,为42.34亿港元,占总数的10%。从外资结构来看, 日美两国的投资占61%,可见,占外资总额绝大部分的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其技术、管理都比较先进,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强化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香港高新技术产品成本较低,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

香港传统工业品的成本,高于东南亚国家、印度、中国内地等发展中国家,但高新技术产品成本却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而香港周边发展中国家还无能力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因此,为香港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同时,香港本地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潜力极大,这是因为香港的购买力较大,目前在世界上排第六位,而且消费倾向己与发达国家相类似,即从大量消费型转到高质消费型,低技术、低信息含量的商品销路不畅,而高技术、高信息含量的商品需求旺盛,由此推动着香港工业的转型升级。香港目前已成长起了一批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其中有被认为最不可能在香港设立的钢铁厂已建成投产,可提供香港本地建造与基建工程需要钢材量的60%;万力半导体、德昌电机、金山实业、震雄机械、精电公司等企业相继建立,在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微型马达、电池、高频电路、注塑机械等产品生产中,已在全球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在世界市场占有较大份额。香港印刷业制品出口已在全球排第四位。这些都为强化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香港发达的服务业,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代工业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市场的竞争。香港有发达的科学研究,教育机构,可提供工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有达到世界级水平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技术,可为厂商提供世界一流的信息服务,使厂商能及时掌握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各种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发达而先进的国际贸易网,使工业品能顺利进入世界市场;有发达的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应;有发达的旅游服务系统,每年超过1000万人次(1996年为1170万人次)的旅游者,对工业品形成巨大的消费和购买需求,等等。发达的服务业,反过来强化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香港的企业管理优势,有利于强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的工业与台湾、韩国、新加坡相比,在科学技术水平上相对落后,但是在经营管理上却是较先进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在40多年的发展中,香港工业已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企业集团和正在崛起的科技创新企业,成长起来了一个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的的企业家阶层,具备了管理高新技术工业的能力,为强化香港的工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香港经济的国际化优势,有利于强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香港长期以来实行自由港政策,经济日益国际化,成为香港经济的一大优势。九七香港回归后,中国因素在香港经济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绝不可能因此而削弱国际化的优势,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将成为中国境内最自由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国际化,香港将从国际上得到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重要资源,还将得到国内广大腹地的全力支持,促进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四、香港回归后强化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调整经济政策。

强化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首先必须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必要的调整,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建立初期就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港英政府长期以来实行积极不干预政策,这种政策只适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科技水平较低,生产和资本分散在数量较多的中小资本家手中,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这种环境客观要求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少加干预,以优胜劣汰的法则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当自由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的阶段以后,生产和资本必然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资本的最低限额空前提高,企业越来越要求资本家集团甚至要求政府出资来兴办。在这样的阶段上,积极不干预政策显然已经不适用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策。

九七后,香港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时期,必然要用高科技工业来填补传统工业内迁的空白。高科技工业一般不适合中小企业分散经营,它所要求的巨额资本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它所要求的规模效益是中小企业不能达到的,它所要求的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是中小企业不能实现的,因此,高科技工业所要求的是企业集团经营,是政府的参与和干预。可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建立初期,就应该根据香港当前的实际情况,对港英政府的积极不干预政策进行调整,逐步转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策上来。如果特区政府不进行宏观调控,不扶持企业发展高科技工业,香港工业就要继续萎缩;如果特区政府不进行宏观调控,不组织企业集团,香港工业企业就不能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如果特区政府不进行宏观调控,不制定鼓励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香港的华资、中资、外资就会继续将资本投向香港境外工业,使香港的工业空白越来越大。目前,亚洲四小龙中,台湾、韩国、新加坡政府均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经济结构转型都比较顺利,且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在30%以上,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香港应该借鉴台湾、韩国、新加坡的经验,实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政策,促进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强化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经济结构。

香港同台湾、韩国不同,它不可能发展农业,它的农产品可从祖国内地得到充足的供应。同时,香港的服务业也不同于台湾、韩国,台湾和韩国的服务业主要为境内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居民生活服务。香港的服务业除了为境内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外,而且还为境外工业(内迁工业)和境外来港旅游者(每年1000万人次以上)服务,因此,香港的产业结构当然与台湾、韩国不同,香港的服务业的比重高达83%,工业则降到10%以下;台湾、韩国的服务业比重仅略超过50%,工业则在40%以上。但是,香港的这种产业结构是不是合理的呢?这里还要将香港的产业结构同新加坡进行比较。香港和新加坡的情况基本相同,都不可能发展农业,服务业服务的对象基本相似,只是新加坡的服务业不需要为境外工业服务。但是,新加坡的工业比重还占30%以上。而香港工业比重只有不足10%,显然,工业比重太低了。

从技术结构来看,台湾、韩国、新加坡的高新技术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台湾为例,1991年,高科技密集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31.04%,而香港的高科技工业才刚刚起步。

可见香港的工业已大大落后于亚洲其他三小龙。值得庆幸的是,新当选的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已认识到工业向高科技高增值工业转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特区政府运行之日,将会把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的转型提到议事日程,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以强化香港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改善投资环境

特区政府可运用宏观政策引导投资方向。首先,要保持香港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为发展高科技工业创造投资的硬环境。其次,对高科技工业在批地、税收、劳动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使投资香港境内工业比投资境外工业有更高的利润,刺激香港高科技工业的发展。再次,增加科技投入,首要的是政府增加科技投入,而后利用政府的投入,推动私人机构在工业应用科技方面作相应的投资,以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技术工业的发展。最后,制定适合新情况的科技、教育政策,鼓励成人技术教育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对高技术工业的适应能力,使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相适应。

(四)促进工业合作。

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互相需要与相互补充,中国因素与香港因素交互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为香港同内地的工业合作提供了保证和机遇。内地的科技和教育优势,人才优势,香港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营销优势,为香港同内地的工业合作创造了条件。香港同内地的工业合作的合力,必然大大强化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香港经济的国际化优势,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台湾、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共同发展规律,为它们的工业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香港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化。

标签:;  ;  ;  ;  ;  ;  

香港回归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