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肖田安[1]2001年在《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伊维菌素作为体内外驱虫或杀虫剂,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各种制剂都有研究报道。为了研究伊维菌素的缓释制剂,采用溶剂挥发法,利用聚乳酸(分子量25000、50000、87000,分别缩称为PLA2.5、PLA5、PLA8.7)、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LGA)、乙基纤维素(EC)作载体制备伊维菌素聚合物微球,探索其制备工艺。经筛选试验认为,合理的制备工艺是,以含1.5%PVA(乳化剂)的水溶液为连续相即水相(W),以溶解药物和聚合物的二氯甲烷为分散相即油相(O),药物与聚合物之比为0.43 : 1,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浓度为10%,将分散相缓慢加入到连续相中,在300~500rpm速度搅拌下形成O/W型乳状液,继续不断搅拌6~7h,乳滴干燥成球。另外还采用化学交联固化法制备了伊维菌素的明胶微球。聚合物微球药物包封率大多数在80%以上,明胶微球的包封率只有2.2%。利用普通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了微球的形态和表面结构。微球呈圆球状,表面有较多的微孔,除明胶微球表面平滑外,其它微球可见凹凸不平,PLA5微球有明显的皱褶。当搅拌速度为300、400和500rpm时,可得到平均粒径为298、112和105μm的PLGA微球,平均粒径为184、124和105μm的PLA5微球。当搅拌速度为600rpm时,得到平均粒径为36μm的EC微球。转速越快,粒径越小,粒径范围越窄。转速为300rpm和400rpm时,微球粒径呈正态分布。以95%乙醇-pH7.4磷酸盐缓冲液(4:6)作为溶出介质,研究不同平均粒径的PLA5微球、PLGA微球和EC微球的体外释药特点。除EC微球释药太快外,其它微球与药物原晶体比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用Higuchi、一级和零级释放方程模拟,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相关系数平均值以零级模

武正前[2]2016年在《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旨在优化制备伊维菌素(IVM)聚乳酸(PLA)缓释微球,用该微球制备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并对该注射液进行质量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的质量标准,为该注射液的后期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伊维菌素缓释微球中伊维菌素含量测定方法;使用响应面法对微球制备过程进行优化,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缓释注射液助悬体系进行优化,最后对制备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进行体外缓释研究;参照《中国兽药典》相关方法对制备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进行质量研究,并采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制备的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进行初步毒性研究,最后制定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质量标准。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建立了伊维菌素缓释微球中伊维菌素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优化后的伊维菌缓释微球制备条件为:搅拌速度为651 r/min,投料比(质量比,下同)IVM∶PLA=7∶16,聚乙烯醇(PVA)浓度(质量浓度,下同)为1.47%,此条件下微球载药率为29.4%;确立最佳助悬体系为:微球粒径范围d≤80μm微球、吐温20与羧甲基纤维素(SCMC)钠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2.5%、1.5%、1%,在此条件下注射液沉降体积比为91.5%;制备的伊维菌缓释微球注射在体外20 d缓释测定相比原料药缓释效果明显;起草制定了注射液注的质量标准;经测定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对小鼠的LD50为14.61 mL/kg·BW,其95%可信限的为11.58 mL/kg·BW~18.75 m L/kg·BW,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注射液对大鼠的体内蓄积毒性较小。

耿智霞[3]2014年在《伊维菌素注射用原位凝胶的研制及其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伊维菌素(Ivermectin, IVM)为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具有广谱、高效、用量小和安全程度高等优点,对线虫和节肢动物具有高效的驱杀作用,以内服、皮下注射及浇淋等多种给药方式,广泛用于防治畜禽相关寄生虫感染。本文联合使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沉淀型基质RB及高分子缓释材料PLA,制备4%伊维菌素注射用原位凝胶,冀望缓慢释放,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好地发挥其防治寄生虫感染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处方前研究 测定了IVM的平衡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建立了体外测定其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IVM易溶于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有机试剂;水中LogP值为3.58,具有较强的脂溶性。体外检测IVM含量的HPLC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95:5),紫外检测波长245nm,柱温350C,流速0.8 mL/min。在0.2~50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r=23393C-1218.6(r2=0.9997),方法专属性强,精密度及回收率符合方法学要求。2.处方组分用量筛选 以24 h突释量和30 d累计释放量为指标,筛选了IVM注射用原位凝胶的处方组分用量。结果发现:①当溶剂用量由25%降至15%,以乙酸乙酯、NMP、苯甲酸苄酯为溶剂制备的原位凝胶,药物突释量由52.3%、46.4%、54.1%分别降至33.5%、30.1%、35.6%,累计释放量由82.4%、73.3%、92%分别降至62.1%、53.9%、56.3%;相同用量的乙酸乙酯、NMP、苯甲酸苄酯,含NMP的IVM原位凝胶突释及累计释放量最小,含苯甲酸苄酯的IVM凝胶最大。②载药量由1%增至2%、4%时,同一采样时间点的累计释放量分别增加到2.4~2.9倍、3.1~3.7倍。③含NMP(20%)体系的原位凝胶中,添加0%、1%、3%、5% PLA,24h突释量分为38.5%、27.0%、23.1%、13.9%,30 d累计释放量分为67.7%、66.8%、53.9%、43.8%。④筛选出IVM注射用原位凝胶处方为:每100mL含4g IVM,15mL NMP,5g PLA,其余为基质RB。3.处方工艺重现性、理化性质及初步稳定性考察按筛选出的最优处方制备叁批次4% IVM注射用原位凝胶小样。相关研究显示:该处方工艺重现性良好,药物含量、释放度无显着差异;80 d体外累计释放量达80%左右,释药机制可能为药物扩散协同骨架溶蚀。所制凝胶成形性良好,黏度低、通针性良好。对高温稳定,对强光不稳定;用棕色西林瓶包装,40℃、RH7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稳定性良好。4.血浆样品中IVM的HPLC-荧光检测方法建立 色谱条件:流动相甲醇:水(97:3),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Ex)365nm发射波长(Em)465nm,柱温40℃,流速1.0mL/min。IVM在1~25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Ar=54174X+ 124396(R2=0.9991);方法专属性强;检测限为0.5 ng/mL,定量限为1 ng/mL;精密度及回收率均符合方法学要求。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和乙腈提取,再经N-甲基咪唑溶液和叁氟醋酸酐溶液衍生后,进样测定,该提取衍生法回收率高,分离度高,无杂质干扰峰。5.4% IVM注射用原位凝胶犬体内药动学研究12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皮下注射4 mg/kg的IVM注射用原位凝胶和0.5 mg/kg的IVM普通注射液,HPLC-荧光法测定血浆中IVM浓度,winnonlin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分析。原位凝胶组参数为:AUC0→∞(5383.12±241.97)d·ng/mL;AUC0→t为(5379.68±241.97)d·ng/mL;t1/2λz为(24.37±1.71)d;tmax为(4.83±2.48)d;Cmax为(182.93±26.47)ng/mL;MRT 为(32.86±0.91)d。普通注射液组参数为:AUC0→∞为(772.89±44.48)d·ng/mL; AUC0→t为(767.53±48.13)d·ng/mL;t1/2λz为(4.80±1.04)d;tmax为(2.00±0.00) d;Cmax为(149.54±15.33)ng/mL;MRT为(7.24±0.69)d。结果表明:IVM注射用原位凝胶消除半衰期和体内平均滞留时间大大延长,维持有效血药浓度长达110~120 d。证明所研制的IVM注射用原位凝胶,缓释长效作用明显。

李贵玉[4]2012年在《伊维菌素PLA/PLGA缓释微球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伊维菌素(IVM)即22,23双氢阿维菌素为模型药物,利用聚乳酸(PLA)及其共聚物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分子量分别为15000、20000、25000,分别缩称为PLA/PLGA1.5、PLA/PLGA2.0、PLA/PLGA2.5)制备IVM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制剂。研究微球含量的测定方法、制备处方与工艺优化、体外释药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制剂稳定性试验和药效驱虫试验等内容,旨在通过IVM PLA/PLGA MS的缓释性能延长IVM的在动物机体内药效持续作用时间。1.IVM PLA/PLGA MS的制备及工艺优化。研究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在单因素试验考察基础上利用L_9(3~4)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优化处方工艺,制备IVM PLA/PLGA MS制剂;通过电镜扫描(SEM)观察了微球的粒径分布和外观形貌;采用HPLC建立了IVM含量测定方法,对方法的回收率、精密度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和回收率等指标。结果表明,IVM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45nm,建立的HPLC分析方法标准方程r=0.9992,在5~100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回收率为99.01%,回收率的RSD为0.918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说明该分析方法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质量控制检测。采用最优工艺制备的IVM PLA/PLGA MS外观圆整光滑,分散性好;以PLA/PLGA2.0为例,其包封率分别为91.02%和90.79%,载药量分别为29.34%和30.11%,回收率分别为94.52%和95.37%,平均粒径分别为8.42±0.16m和10.23±0.31m。2.IVM PLA/PLGA MS体外释药试验及稳定性评价。以HPLC为测试手段,建立了微球的体外释放方法,确定了以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和乙醇混合溶液为释放介质,恒温振荡透析袋透析法进行制剂体外释放的测定;通过光照、低温、温室联合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对微球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与IVM原药组相比微球具有明显的体外缓释效果,且分子量越大缓释效果越明显,连续18d观察累计释药量微球不超过70%;光照、低温试验对微球影响不大,RSD均在1%左右;温室联合试验影响较大,RSD在5%左右,所以药品阴凉处保存较好。3.IVM PLA/PLGA MS安全性评价。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家兔肌肉、血管刺激性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IVM PLA/PLGA MS的毒性及安全性进行考察。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IVM PLA/PLGA MS的小鼠LD_(50)为259.90mg/kg,LD_(50)95%可信限范围为221.87~304.44mg/kg,毒性极低;肌肉、血管刺激性试验和溶血性试验表明微球安全,刺激性小,对肌肉、血管和血细胞均无病理损害作用,临床使用比较安全。4. IVM PLA/PLGA MS缓释注射液对欧拉羊驱虫效果研究。选用甘南草原独有品种欧拉羊,在其颈部皮下注射4mg/kg剂量IVM PLA/PLGA MS缓释注射液。结果表明,微球与原药组0.4mg/kg剂量相比,治疗效果更明显,药效持续作用时间长,93d时粪便虫卵检测,IVM PLA/PLGA MS(PLA/PLGA2.5)虫卵减少率分别在75.90%、80.42%,而此刻原药组仅减少18.58%。

肖田安, 怀彬彬, 李帅鹏, 陈杖榴, 黄显会[5]2014年在《伊维菌素PLA及PLGA微球混悬液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并比较伊维菌素微球与伊维菌素普通注射液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方法】18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PLA)微球混悬液(3 mg·kg-1),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混悬液(3 mg·kg-1)及伊维菌素普通注射液(0.3mg·kg-1),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血浆内伊维菌素的浓度,运用药动学软件Winnonlin 5.2.1的非房室模型分析方法,计算出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和结论】伊维菌素普通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后,达峰时间为(1.33±0.21)d,达峰质量浓度为(44.3±5.1)n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323.26±23.56)ng·mL-1·d;伊维菌素PLA及PLGA微球混悬液皮下注射给药,AUC0~∞分别为(1 041.47±73.73)、(1 461.77±102.54)ng·mL-1·d,伊维菌素在犬体内维持血药质量浓度>1 ng·mL-1的时间达140 d以上,所制备的PLA微球和PLGA微球具有明显缓释特性.

李春明[6]2008年在《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首先研究了0.5%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的制备方法,建立了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建立了猪血浆中伊维菌素和盐酸氧阿苯达唑的提取方法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检测法。使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Agilent TC-C_(18)(5μm,4.6×150mm,I.D.),保护柱为Agilent TC-C_(18)(5μm,4.6×12.5mm,I.D.);色谱条件为两种:色谱条件Ⅰ(测定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中的伊维菌素),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v/v);流速:1.0mL/mim进样量:20μL:柱温:30℃;检测波长:245nm。色谱条件Ⅱ(测定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中的盐酸氧阿苯达唑),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3:15:72,v/v/v),含1.25%叁乙胺,磷酸调节pH至3.1;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柱温:40℃;检测波长:290nm。对0.5%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经过单次肌内注射给药以后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所选健康猪(n=6)体重为28.94±2.67kg,给药剂量为0.3mg/kg b.w.。结果表明,伊维菌素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45.19(e~(-0.30t)-e~(-1.56t))。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_a 1.56±0.10d~(-1);消除半衰期t_(1/2ke) 2.30±0.16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120.86±6.98ng·mL~(-1)·d;表观分布容积V_d/F 8.22±0.12L/kg:清除率CL_b 2.49±0.15L·d~(-1)·kg(-1);达峰时间T_p 1.31±0.079d:达峰浓度C_(max) 24.57±0.15ng/mL:盐酸氧阿苯达唑药时曲线符合有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2.21 e~(-0.39t)+7.73e~(-0.19t)-9.94 e~(-0.43t)。其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_a 0.43±0.09h~(-1);消除半衰期t_(1/2β)3.85±0.70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24.37±3.62μg·mL~(-1)·h:表观分布容积V_d/F 1.18±0.17L/kg;清除率CL_b 0.21±0.03L·h~(-1)·kg~(-1);达峰时间T_p 3.63±0.64h:达峰浓度C_(max) 2.33±0.37μg/mL。通过药物动力学试验可知,以0.3mg/kg b.w.剂量单次肌内注射给药后,伊维菌素在猪体内吸收速度较快,分布广,消除缓慢;盐酸氧阿苯达唑在猪体内吸收速度较快,分布广,消除较快。

豆丹丹[7]2016年在《伊维菌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及透皮性能初步研究》文中提出伊维菌素作为抗寄生虫药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伊维菌素的不合理应用而引起动物中毒事件频发。伊维菌素一旦中毒,则无特效解毒剂。与经口给药和非肠道给药方式相比,经皮给药可有效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机体应激,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给药方式简单,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等优点。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的良好载体,可有效增加药物经皮渗透量,增强治疗效果。鉴于此,本试验采用高剪切超声法,制备经皮给药的伊维菌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IVM-SLNs),并对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包封率、体外释放及离体透皮效果进行考察。首先,通过筛选具有良好相容性固体脂质及乳化剂,将水难溶性的伊维菌素溶解于油相,经剪切、超声处理等一系列步骤,制备出可以负载2.91%~11.99%伊维菌素固体脂质纳米粒(IVM-SLNs)。然后,对优化配方的粒径、多分散指数、zeta电位值、粒子形态学(TEM)进行表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常用物理分析手段,对其分子内部构造进行分析评价;同时考察了 IVM-SLNs的物理稳定性,如pH稳定性、静置稳定性、离心或稀释稳定性等,并应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IVM-SLNs冻干粉,从而加强其储存稳定性。结果显示,制备的IVM-SLNs在透射扫描电镜下呈规则椭圆球形态;其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分别为(312.8 ± 2.40)nm、(0.082±0.005)、(-30.5 ± 1.51)mV;分析DSC曲线可知药物在该载体中以非结晶形式存在;FT-IR中特征波长的变化说明药物与载体之间以氢键连接形成稳定聚合物;对样品静置稳定性考察发现,在4 ℃储存31天,未出现沉淀、黏壁或分层现象,且粒径也未见显着增大,说明该样品稳定性良好;pH稳定性考察发现体系在偏酸性环境下较稳定;另外,IVM-SLNs的离心或稀释稳定性良好。进一步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样品的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采用了改良超滤离心法对脂质与药物进行分离测定游离药物含量,表面活性剂乳化法测定载体药物总含量。结果表明,IVM-SLNs的包封率可达(98.48%± 0.052%),载药量为(11.99%± 0.13%)。在优化色谱条件下,伊维菌素与辅料及溶剂峰均得到良好分离,伊维菌素在0.05~10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 9998,n=3),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迅速,可用于检测IVM-SLNs的载药量及包封率。最后,利用动态透析技术考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透皮法比较了 IVM-SLNs与市售皮肤涂剂的经皮渗透性能。体外释放结果显示,48 h内IVM-SLNs累积释放百分率为56.95 ± 0.38%,与伊维菌素原料药(89.51 ± 1.27)%相比缓释效果良好;IVM-SLNs及市售伊维菌素透皮剂透过量分别为(46.67 ± 1.57)μg/cm2、(27.62±2.27)μg/cm2,与市售伊维菌素透皮剂相比,24h内IVM-SLNs累积透过率显着增加(P<0.05,n=3)。综上结果,本实验室制备的SLNs是伊维菌素透皮吸收的良好载体,其处方工艺与质量指标均较好,所研制的IVM-SLNs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经皮控释制剂。

汤佳莘[8]2014年在《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的制备及药效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制备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IVM-PZQ Nanoemulsion),并对其质量、安全性和药效进行评价。方法:(1)根据伊维菌素和吡喹酮在油相和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油相,绘制伪叁元相图确定Km值,制备纳米乳;用染色法鉴别其结构类型;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乳滴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2)建立了IVM-PZQ纳米乳中伊维菌素和吡喹酮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其方法专属性,回收率和精密度并绘制标准曲线;(3)通过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皮肤刺激性试验考察IVM-PZQ纳米乳的安全性;(4)将疥螨感染的家兔分为IVM-PZQ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伊维菌素注射液组和空白对照组,考察各组的治疗效果和治愈率,对IVM-PZQ纳米乳治疗家兔疥螨感染的药效进行评价;(5)将矛形双腔吸虫感染的莎能奶山羊分为IVM-PZQ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吡喹酮组和空白对照组,考察各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治愈率,对IVM-PZQ纳米乳治疗奶山羊矛形双腔吸虫感染的药效进行评价。结果:(1)筛选出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配方,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伊维菌素1%、吡喹酮10%、丁香酚10.8%、聚氧乙烯氢化丁香酚(RH-40)30%、丙二醇7.5%、蒸馏水46.67%;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到球形乳滴,激光粒度分析测得平均粒径为15.8nm。(2)建立HPLC法测定IVM-PZQ纳米乳中伊维菌素的方法,标准曲线方程为:Y=11760x+138,在0.5~25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HPLC法测定IVM-PZQ纳米乳中吡喹酮的方法,标准曲线方程为:Y=230439X+1024,在40~2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3)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乳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207mg/kg,属低毒药剂,且对皮肤无刺激。(4)IVM-PZQ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伊维菌素组对家兔螨蚧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80%、40%、20%、40%。(5)IVM-PZQ纳米乳高、中、低剂量组和吡喹酮组试验动物给药后直肠粪便显示: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7%、84.8%、45%、47.1%;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0%、40%、0、0。结论:制备出的IVM-PZQ纳米乳属于低毒药物,与其单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相比,复方纳米乳制剂具有更强的驱虫和杀虫活性,对家兔疥螨的驱杀效果明显优于市售伊维菌素注射液,对奶山羊矛形双腔吸虫的驱杀效果明显优于市售吡喹酮片。

王永彬[9]2014年在《伊维菌素o/w注射液的制备和药效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寄生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动物生长的疾病,它在西藏自治区每个地区的各类羊、牛群体中,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病。由于寄生虫病的病原种类多、分布广。加之西藏自治区地域广阔,因此给西藏自治区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寄生虫病的感染,直接影响牧区羊的产肉、产毛、增重等生产性能,同时也将影响羊羔的存活率。因此定期应用化学药物驱虫,成为了防治家畜寄生虫病最为有效的手段如何根据当地寄生虫病情况和感染现状,因地制宜。如何选用高效、广谱、低毒的抗寄生虫药物,就成为了长期防治寄生虫病的主要任务。如今研制新型的防治寄生虫药物及其适用的新剂型,对于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治和增加农牧民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伊维菌素具有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加之对体内外寄生虫都具有高效驱杀和防治作用。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它具有强的渗透性、安全性在动物机体组织中,而且药效期长。对于口服驱虫剂来说,都很难深入到达肌肉、器官和组织中,因此口服驱虫制剂对于寄生虫防治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伊维菌素对家畜的胃肠道线虫、体外寄生虫有着特殊的疗效。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它具有很多优点。但由于伊维菌素几乎不溶于水,严重制约着该类药物的发展和使用。目前,伊维菌素已制成预混剂等常规剂型及缓释丸剂等新剂型。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纳米级药物对动物机体组织具有靶向特点,因此纳米乳技术被应用于药物的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根据伊维菌素不易溶于水的特点,采用新型纳米技术,特有的配方制成伊维菌素o/w注射液,考察所制成伊维菌素o/w注射液的形态学、粒度等。试验运用伊维菌素o/w注射液在0.1mg/kg、0.2mg/kg、0.3mg/kg不同剂量的情况下和伊祛虫相比较,同设置对照组,在试验0、1、2、4、7、10、12、15、21d直肠采集新鲜粪便,采用麦克马斯特虫卵计数方法,计数出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量(EPG),从而计算出虫卵减少率。结果表明:在试验第4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1.21%、82.81%、89.47%、73.68%;第7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7.27%、88.33%、95.30%、81.68%;第10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6.21%、100%、100%、98.64%;第12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3.18%、100%、100%、98.44%;第15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85.91%、100%、100%、97.47%;第21d时体内线虫等虫卵减少率分别为76.97%、98.65%、99.63%、89.86%。同时比较伊维菌素o/w型注射液和伊祛虫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实验室内(北纬“29o40’44”,东经91o8’45”,气压654.4百帕,海拔3497.7米)两种药物的使用情况。试验各组选取2只感染体外寄生虫严重的患病羊,以10㎝2的皮肤上虱、蚤等体外寄生虫,肉眼观察减少情况作为依据,考查伊维菌素o/w注射液和伊祛虫的驱虫效果。各组以2㎝2(患处与健康交界处)皮肤上刮取患病羊的皮屑,检测螨的治疗状况,考查伊维菌素o/w注射液和伊祛虫的驱螨效果。试验结束后60d对所有的试验羊进行称重,考查伊维菌素o/w注射液和伊祛虫驱虫效果对体重的影响。从各项试验使用spss17.0软件结果分析伊维菌素o/w注射液在高海拔地区临床使用、驱杀体内外寄生虫效果,增重等各方面都优于伊祛虫注射液。

朱晓娟[10]2010年在《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山羊体内药动学、驱虫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研制出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安全、高效的伊维菌素脂质体,并对其在山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以及对山羊的驱虫效果进行研究。1.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制备本试验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优化处方和工艺,最后采用改良薄膜分散法制备出了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伊维菌素脂质体。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伊维菌素脂质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磷脂与胆固醇的配比,其次为药脂比。其制备方法的最佳处方工艺组合为卵磷脂与胆固醇质量比为9︰1,IVM与卵磷脂质量比为1︰10,缓冲液PBS的pH为7.0,超声裂解时间为5 min,蒸发温度为40℃,冻融3次。按以上最佳处方制备,3次包封率平均达(90.71±0.8)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2.伊维菌素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等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维菌素脂质体是乳白色均一稳定的牛奶状液体,其平均粒径为(91.8±1.5) nm,符合脂质体的要求,粒径分布范围窄,且比较均匀。均证明,制备的伊维菌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光不稳定,应该避光保存。3.伊维菌素脂质体的稳定性考察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伊维菌素脂质体中伊维菌素的含量,并通过高湿度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留样观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250 nm处有最大吸收,在2μg/mL~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回收率为96.51 %,RSD为0.03 %。平均包封率为(90.71±0.8) %,该方法可用于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包封率和含量的测定,外观和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4.伊维菌素脂质体急性毒性试验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对伊维菌素脂质体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伊维菌素脂质体对小鼠的LD50为103.04 mg/kg。5.伊维菌素脂质体在山羊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试验健康山羊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脂质体,不同时间点采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残数法拟合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6只山羊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脂质体(0.2 mg/kg)后,其药动学配置符合有吸收因素二室模型特征。最佳药时曲线方程为:C=41.2768·e-0.6564·t+4.9744·e-0.0809·t-46.2512·e-0.7244·t。伊维菌素在山羊体内的吸收半衰期(t1/2Ka)为0.499±0.264 d,消除半衰期(t1/2Ke)为6.859±1.002 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77.066±17.315 (ng/mL)·d。表明伊维菌素脂质体在山羊体内吸收迅速,消除相对较慢。6.伊维菌素脂质体在山羊体内驱虫效果的研究在山羊体内通过皮下注射伊维菌素脂质体叁个不同治疗剂量(0.2 mg/kg、0.5 mg/kg、1.0 mg/kg)进行驱虫,与伊维菌素普通注射剂(0.2 mg/kg)相比发现伊维菌素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且以1.0 mg/kg剂量皮下注射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D]. 肖田安. 华南农业大学. 2001

[2]. 伊维菌素缓释微球注射液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武正前.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3]. 伊维菌素注射用原位凝胶的研制及其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D]. 耿智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4

[4]. 伊维菌素PLA/PLGA缓释微球的研究[D]. 李贵玉. 甘肃农业大学. 2012

[5]. 伊维菌素PLA及PLGA微球混悬液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肖田安, 怀彬彬, 李帅鹏, 陈杖榴, 黄显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6]. 复方伊维菌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D]. 李春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 伊维菌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研制及透皮性能初步研究[D]. 豆丹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8]. 复方伊维菌素和吡喹酮纳米乳的制备及药效评价[D]. 汤佳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9]. 伊维菌素o/w注射液的制备和药效学研究[D]. 王永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10]. 伊维菌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在山羊体内药动学、驱虫效果的研究[D]. 朱晓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伊维菌素微球的制备及其药动学与药效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