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孕育着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连队经常性思想教育讲课提纲之九十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连队论文,思想教育论文,提纲论文,经常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历史现象。从逻辑上可以区分为两个周期:一个是从危机到危机,一个是从繁荣到繁荣,切入点不同,结论迥然有别。我们只有以变化加长远的历史眼光去透视,将两个周期连结起来观察,整合起来思考,统一起来鉴别,才能真正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列宁的逻辑是严谨的。他以最彻底的历史观与最丰富的发展论为依据,通过对事实作科学分析得出这样结论:帝国主义经济发展总是带有不平衡、不稳定的特点,存在迅速发展与停滞腐朽两种趋势,并且这两种趋势会轮流占居上风,停滞腐朽则为基本趋势,由此也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只能在波浪起伏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归于消失。
历史实践证明,列宁的看法是正确的。鸟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轨迹,恰似海洋之波涛,时而高涨,时而低下,快速发展后定有危机潇条尾追而来。1870-1890年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平均增长率6.3%,而1890-1913年则下降为5.8%。美国、西欧等10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1870年—1913年为2.7%,1913-1950年则下降为1.9%。自由竞争时期10年左右为期限的经济危机周期后来也有所缩短,甚至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规模空前的1929年—1933年大危机。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危机周期事实上在缩短,而1974年—1975年的那场世界性危机波及到所有帝国主义国家,其严重性则是空前的。近些年西方所形成的经济政治相对稳定局面,但其间也是经常伴随着大大小小的波动冲击。
1996年岁末金融危机虽发生在亚洲,却渊源于西方。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金融危机虚拟化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二战后,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结构性停滞与危机,美国继续推行大规模扩张以刺激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长期运行导致了布雷顿森体系的瓦解。金本位和固定货币废除之后,对于短期利润的追求受到了强烈刺激,而使全球活动大规模增大,金融泡沫急剧扩张,东南亚危机不过是经济全球化之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种新形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隐藏着大衰退,是一次大曲折的开始。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必然是停滞、腐朽。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早已从规律性角度作出系统科学论证,认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这个社会充满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仅对影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剖析,就不难看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包含着现代一切冲突的萌芽。
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是资本关系最高形式,当代资本主义加快发展就意味着加速自我否定。我们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乃至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作为历史的存在物,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嬗递为一般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为产生、发展壮大、衰败死亡完整的周期过程,其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趋于尖锐的。在当代,由于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生产力已经不是相互分散、各自独立、互不相联的生产单位生产能力的简单相加了,而是社会的、有机能的、普遍联系的生产单位生产能力的内在统一,作为私有制为基础生产关系与它建立其上的社会生产力是根本相冲突的。国家表面上看去似乎是“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执行其保护整个社会利益的职能,实质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机关。统治阶级为了进行统治,就需要缓和冲突,维持秩序;而只有它利用国家得以缓和冲突和维持秩序时,它才能进行统治。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干预经济政治生活,这是由其“腐朽、垂死”的性质规定,此举虽可使基本矛盾及其所派生的各种矛盾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但基本矛盾毕竟已经跃居最高级别层次,靠近质变的临界点。抽象分析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发挥着双重历史作用:一方面这种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资本关系的进一步社会化,这就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余地,使处于尖锐矛盾之中的私人垄断资本摆脱了困境而获得利润,尽管这种余地是十分有限的;另一方面这种部分质变不仅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制约的其他一系列矛盾,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剧,为社会生产力冲破资本关系外壳而积聚能量,从而加深着帝国主义的停滞腐朽趋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已把资本关系社会化推到了私有制所能容许的顶点,而在顶点上是要发生变革的。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正在朝着自己终结与新社会兴起的方向冲刺。
科学技术进步近期看确实有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又将加剧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战后资本主义高新科技发展及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飞跃,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本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导致的后果,同时也与资本活动作用紧紧相连,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和满足战争需要是推动科技革命的主要因素。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是自觉把科学技术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加以重视的,而是视之为谋取最大利润的手段。当科学技术向资本主义预示着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拥护、发展新技术;当新技术不在预示最大利润的时候,资本主义就反对新技术。你死我活的竞争使资本家不得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改革进步,竞争所导致的垄断又必然地阻碍科技进步。这并不是说在资本主义那里科学技术就根本不发展了,而是说它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所提供的可能性。可以设想,如果能把用于军火生产部门的科研经费都用于民用生产部门,那么,科技的发展一定会比目前更快些。作为技术资本,在资本主义那里不免会带来固有矛盾趋赴激化。在当代,迅猛发展的生产力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外壳死死地桎梏着,而且这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矛盾剧烈对抗就具体表现于科学技术为主导推动下的生产力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之对抗。
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生产集中与垄断程度的提高,从而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失业问题的加重,两极分化的进一步扩大,发达与发展国家之间差距的拉长,发达国家之间竞争炽热化。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资本家阶级瓜分世界是按资本实力来进行的,世界范围内的剩余价值的各不相让的获取,只有经过激烈较量才能实现,当一般的竞争手段达不到目的之时,就会诸诉武力,科学技术这时就成了破坏人类社会的“魔鬼”力量,甚至没有热核武器资本主义就不能够支持。当代资本主义在某些时候、某种情况下容许科学技术以及它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只是一种相当偶然而非必然的事情。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资本主义积累规律作用的后果只能是“两极分化”,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势必将推进劳资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制度一个不可救药的痼疾在于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可以创造出巨量的物质财富,但物质财富的社会分配却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它的生产关系。就社会性而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少数资本家来说是幸福,而对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带来则是牺牲与痛苦。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无产阶级付诸种种物质、精神刺激,实质是给赤裸裸的雇佣关系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诱惑工人之目的在于更加隐蔽地强化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与控制。事实上在劳资关系中所推行的种种改良措施,并没有改变劳资关系本质,并未消弱资本的剥削率,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程度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变重。
以最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剩余价值率1909年为130%,1950年为236.7%,1987年为364.7%。美国著名社会家伊安·罗伯特的统计分析,1949年至1970年美国工人实际工资增加46.1%,洛克菲勒财团的资产却增加438.2%,摩根财团增加362.3%,花旗银行财团竟然增加439.4%。1960年美国公司老板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1.3倍,1988年扩大为93倍,拥有30-50亿美元的巨富家庭,同普通工人家庭全年生活费的差距就要以多少万倍计算。社会性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惊呼:不平等现象可能会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威胁。当代资本主义在把压榨劳动人民的剥削制度不断推向极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必然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资本扩张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新的具体形式特点在世界范围展开。由于资本不断增殖的本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性,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步入资本主义轨道的重要原因。刚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扩张主要表现为列强的赤裸裸掠夺。现在,资本主义不但越出了民族国家的界线,而且主要表现为以全球性市场信息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在西方发达国家间、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平等的”交换和合作。这些变化既反映着社会化大生产趋势,亦展示着资本活动的本质。伴随不断涌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资本剥削的方位在扩大、程度在日益加重,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括资劳对立逐步演化为新的形态在更广更深的范围层次上展开。
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恰恰根源于资本家对财富的无限追求,变化以后的各种矛盾所反映的实质是资本家无限膨胀的物质财富遇到了各种国际社会力量制约,而不得不唤使国家强权力量干预而已,各种跨国公司,诸如“西方七国”联盟之类,实质是“大资本家”、“总资本家”间的关系。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整个世界日益纳入统一的生产体系之中,而任何一个生产体系,其内部必定要有分工合作,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关系又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使得阶级划分开始在各个国家间进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有了阶级的性质。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分工,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起了支撑作用。新秩序中,雄踞主导地位的正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这些国家正在因这种地位而加剧地从世界各国把财富聚敛到自己手中。仅1973年—1975年,发达国家通过进出口贸易不平等交换,就从发展中国家那里拿走300多亿美元。经济全球化加剧造就了全球性两极分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离由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目前的60倍,最近5年世界贫困人口由10亿增长到13亿,而且还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激增。
由上可知,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造成固有的基本矛盾解体,而只是程度有所变化的“私人占有”性质及其新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别继续在对社会化生产运行统一机制发生割裂冲击作用。经济是基础,经济危机必然影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使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我们顺着矛盾分析的思路去发挥,剖析它的社会、文化、军事、外交众多领域,就会大大拓展我们对资本主义危机性的认识。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