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用能力观指导下外语测试的新尝试论文_樊海怡

认知语用能力观指导下外语测试的新尝试论文_樊海怡

文山学院 云南 文山 663000

摘 要:语言测试是对语言教学的评估,是语言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语言能力的传统观念和有关语言测试发展历史的认识,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语言能力进行分析并探讨认知语用学的语言能力观对语言测试发展趋势的几点启示,以便增强语言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最终达到促进语言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测试 语言能力观 认知语用学

一、语言测试及其效应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检测环节,涉及两方面的内容。首先,语言测试作为一种检测工具,须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即信度要求。与此同时,语言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与想要考察的内容应该具有最大的相关性,也就是效度要求。信度和效度是语言测试的两项评估指标,缺一不可。由于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对语言和语言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效度是语言测试较为复杂的属性。正如杨惠中(1999)提出,效度是考试的核心问题,如果一项考试的信度很高,但并未考到应考的内容,这样的考试效度不高,那么考试也就没有意义。因此,语言测试首先须保证效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信度。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科学、合理地运用语言测试可以有效地检查和评估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为语言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并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即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正面反拨效应。反之,如果语言教学只是单纯地围绕着语言测试进行,忽视了语言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语言学习者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严重妨碍和制约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即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产生的负面反拨效应。由此可见,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语言测试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但它又直接影响着语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语言教师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测试理论、了解语言测试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语言测试的发展时期

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语言测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科学前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社会语言学时期和交际时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科学前时期语法-翻译法盛行,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语言测试在内容上侧重于语言基本知识,在形式上以语法分析、翻译、写作等主观性题型为主,缺乏效度。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初,语言测试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语言被看作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成分构成的可以分解的系统,人们对语言有了比较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认识。此时期的语言测试主张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分开测试,在形式上引入了多项选择题等客观题型,却忽略了评估语言被试者的语言输出能力。六十年代中期,社会语言学兴起,认为语言不但是一个可以分解的系统,更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的、具有创新性的功能体系。语言测试开始重视总体综合测试法,形式上采用听写、口试、完形填空、综合改错、作文等题型。八十年代起,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础的交际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语言课堂教学中。这种模式指出交际能力各构成因素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即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各种知识、技能和心理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过程。语言测试内容转变为语言交际能力,即在具体交际情境中使用语言形式系统的能力,在测试中采取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需要的各种形式的交际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首次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并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提出的“语言能力”是一个抽象的语言能力,但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是在具体语境中发生的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所以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交际能力”概念应运而生。Canal和Swain所提出的交际模式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到了九十年代,Bachman(1990)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认为语言交际能力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主要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机制组成。语言学习者在具体语境中使用语言知识既能反映出他的语言能力,又能保证语言交际的准确性和适应性。换言之,这种新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既强调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又要求语言学习者提高语用能力。

四、认知语用能力观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用学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它从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的思维和语言。认知语用学关注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活动,拥有独特的语言能力观。首先,语言能力表现为语言使用者的语用能力。语言使用者在熟练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音知识后,能够结合具体的场合、情景、说话对象等语境因素恰当地使用语言,以保证话语的得体性和妥帖性。刘绍忠(1997)具体指出语用能力的定义是指听话者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具体语境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意图的能力,即在言语交际中正确理解和正确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其次,语言能力反映的是语言使用者的整体认知能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能脱离环境,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掌握不仅是对语音语调、词汇、语法和句法结构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其在对过去事物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培养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认知能力,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知识会影响新的语言知识的习得,这些原有知识包括母语知识、对语言的一般知识以及世界知识(束定芳,1999)。所以,语言能力表现为语言使用者合理恰当地运用原有知识进行综合推理的整体认知能力。再次,语言能力从本质上说是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语用能力。人类的交际活动是认知参与的活动,解释认知活动实质上就是解释交际者所处的认知环境。言语交际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运用和语言活动相关的认知语用能力的认知活动,可以反映出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所以从本质上说,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认知语用能力。

五、外语测试的新尝试

从国内外来看,关于“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推动了认知语用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外语教学的改革和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语言学家们对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用知识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达成了共识,相应的语言测试形式的采用应大大增加语用因素的比重。认知语用能力观以人类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将人类的语言能力视为语言使用中的认知语用能力。在此语言能力观的指导下,外语测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尝试:第一,语言测试应该是整体地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整体考察有助于引导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语言知识、认知语境等的积极作用,进行语用推理,合理使用语言的能力。第二,语言测试应加强对基本范畴词汇的测试。对基本范畴词汇的掌握情况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对保证日常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加强对基本范畴词汇的测试可以督促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对日常对话中常用的基本词汇的认知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能力。第三,语言测试应侧重隐喻、转喻等方面推理能力的考核。认知语用学关注和强调语言使用者在具体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活动能力,包括认知推理能力、认知反应速度、空间思维能力等。所以,侧重考核隐喻等方面的推理能力能引导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通过寻找相关性,将已熟知的某一事物或行为的理解投射到新事物或行为的认知中去,表明个人观点和态度。所以,全面考察受试者的认知语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语言能力。第四,语言测试中应将间接测试与直接测试相结合,侧重直接测试。间接测试是通过测试某种语言技能来测试语言能力,而直接测试则直接考核学习者的某种语言能力,比如通过会话测试口头表达能力等。所以,直接测试的效果最为理想,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便增强语言测试的积极反拨效应,最终达到促进语言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achman 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2]刘绍忠 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24-31。

[3]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91。

[4]杨惠中 语言测试与语言教学[J].外语界,1999,(1):16-25。

论文作者:樊海怡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认知语用能力观指导下外语测试的新尝试论文_樊海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