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历史规律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历史规律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历史规律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性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4)08-0082-05

由于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保持基 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一系列体制和政策的局部调整,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拓 展了新的空间。尤其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 ,而美国等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主义失败 论”和“历史终结论”的证据。然而,只要把资本主义的相对繁荣状态置于人类文明发 展的长时段中,就不难发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并没有脱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是在客观历史规律作用下向未来社会的不断靠近,它不过是在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 备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已。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规律催生了经济为本、科技先行的发展战略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一切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而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 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1](P3)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每一次巨大 进步,都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完成的。以蒸气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摆 脱了封建主义的枷锁,在地球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 命引发了以美国、德国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同时在制造业部门引发了大规模企业 合并运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 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目前方兴未艾的第四次科技 革命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成为西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使资本主义呈 现出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趋势。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与科学技术的内 在联系后,认为资本主义区别于以往社会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 力,尤其“自19世纪最后的25年以来,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日趋显著的 发展趋势:国家加强干预以保证制度的稳定,研究与技术日益相互依赖,使科学成为第 一生产力。”[2](P104)美国学者沃勒斯坦也认为,知识建构曾经被当作资本主义现代 历史性制度的独特细节,因为科学以某种方式导致技术的显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变革,进而促进经济的迅猛增长[3]。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入低潮,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领域的竞争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对抗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科技发展在经济增长中 的显要地位,使其更加成为资本主义各国争夺的重点。历史上数度受益于科技发展的资 本主义国家无不深刻体会到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谁掌握 了先进技术,谁就将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无论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 逊模式,还是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莱茵模式,都十分注意吸收和利用当代科学技术发 展的最新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从资本主义国家对研究开发的 投入中可见一斑。1997年美国、日本、瑞典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 的2.6%、3%、3.6%;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1996年 仅对电脑和通讯软件设备投资就高达2120亿美元。1997年美国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总 额的60%,在国际市场上有重要地位的300家美国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占全部企业总经费 的88.3%。

航空航天、原子能、新材料、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现 代科技成果方面占有了先机。首先,先进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为资本主义国家保 持了明显的军事优势,从而控制和威胁着发展中国家,这在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以及 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次,通过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 高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聚敛财富。目前美国就业结构由于科技革命的 推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占13%,而信息产业则占6 5%。第三,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保持其在技术上的控制和垄断地位,掠夺 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以缓解自身的经济社会矛盾。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断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其实际应用引起了生 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其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范围 ,通过日益作用于经济领域而影响国家实力。战后的美国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经济和 军事实力一直遥遥领先,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和国际政治力量的中心。而日本 和西欧也正因为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非常重视才使得他们与美国的差距日益缩短,政 治地位不断提高,从而促使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虽然资本主义利用科学技术的目的始终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维持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但是通过科技革命导致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引起社会结构变革,社会结构变革 导致政治结构变革,最终引起社会关系、上层建筑变革的演变路径,对于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规律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来说 ,在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增长、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方面所起的作 用是一致的。

二、人类社会必然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规律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肯定最多的是生产力发展,而否定最多的是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他们预测未来社会时,强调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这是未来社会本质的东西,也是与资本主义社会 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私有制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但资本占 有形式却发生了深刻变化,如西方学者汉森在《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中所说:“ 从19世纪末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而 同时存在着‘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因而成为‘公私混合’经济或称‘双重经济’。” [4](P265)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和股份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出现过多次国有化浪潮,使国有经济作为重要经济成分登上历史 舞台。例如,法国在1983年国有企业达到3000多家,雇员总数达到190万人,占就业人 口9%;国有工业企业占整个工业企业产值的31%,雇员人数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23%。 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采煤、造船、电气、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等7大行业实行1 00%的国有化,同时对钢铁、航空业实行75%的国有化经营。虽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先后掀起过不同程度的重新私有化浪潮,但并没有取消或者根本动摇国有经济成分在国 民经济中的地位。因为“当政府实行私有化的用心扩大到包括具有广泛市场力量的企业 时,政策上的困境就变得更加严重。在存在垄断的地方,……宁愿私有制而不要公有制 的理由大大削弱了:不能再指望私营经济的有效利润会导致社会的有效结果。”[5](P2 60)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通过商品经济生产的社会化、普遍化极大地解放了被自然经 济所束缚的封建生产力。但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越来越表现出与生产 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相容性,这在客观上要求资本主义必须以新 的生产组织形式取代旧的生产组织形式,于是股份公司应运而生了。马克思恩格斯早在 19世纪就曾经敏锐地觉察到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展过程中蕴涵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 制转化的萌芽。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把股份制的发展看作是资本转化为生产者的财产所必 须的过渡点。恩格斯也曾经指出:“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 生产,而是由许多人联合负责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 整个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没有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6]( P408)到了20世纪,生产资料占有形式从资本家个人直接占有向个人间接占有、集体占 有、国家占有等形式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逐步打破了资本家阶级对剩余价值的独自占 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股权高度分散化。到1996年有1万多家美国公司推行了 雇员持股计划,全部公司股本的9%的已由雇员持有,市场价值超过了7500亿美元;英国 从1977年到1987年,持股人数增加了两倍,从占人口的7%上升到20%,达到1000多万人 。持股者虽然拥有股票数量有限,但很多人从没有股票到占有股票,充分反映了资本占 有形式的社会化趋势。二是持股法人化。美国在1990年机构法人股东的持股额占美国上 市股票的53%,退休基金在所有机构投资中持有股票额占45%,居第一位。许多企业实际 上控制在作为股东集体存在的法人手里。三是股份制普遍化。目前股份制已经扩展到资 本主义国家的各个经济部门。在美国,占企业总数15%的股份公司总资产占所有企业总 资产的80%以上,销售额占全国销售额的90%左右。

资产阶级创造股份制的目的在于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有限生命,但股份制的发展 客观上已经在社会化大生产面前逐渐驱使单纯的私人资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资本的占有日益趋向社会化,并转化为生产者共同占有的社会财产。尽管这种 形式上的资本联合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经济性质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它还只是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阶段性质变,但联合起来的社会资本毕竟已经孕育 着私人资本的否定因素。股份制利用的是私人资本,但采取了社会化的占有形式,其本 质是资本的社会性。同传统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单个资本家出资办厂并亲自经营管理 的生产局面已经日渐消失,生产资料私有制形式正通过自我扬弃而越来越带有社会所有 的性质,这充分体现出人类社会将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客观规律 ,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公有制对私有制的彻底取代。当然,资本社会化趋势要最终突破 私有制的最后界限,实现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飞跃,还必须要有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的革命性飞跃。

三、社会发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统一规律激发了对贫富差距的调控及分配方 式变革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扩大都是靠对 剩余价值的无限索取、靠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效率而牺牲和践踏社会公正而实现的。这种 效率至上法则为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不断推向不平等的 深渊,使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以及无产者和资产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和对立。社会发展越来越朝着一极是财富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积累的畸形方向发展,导 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矛盾日益突出,这一切曾经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岌岌可危,杀 机四伏。

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自二战以来),资产阶级深刻认识到破坏效率与公平统一规律的 严重后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调节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同阶 层之间贫富差距的控制以及分配方式的变革上。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税收调节。个 人所得税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收入差距、兼顾“公平”的主要税种,那里的高收入 人群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不仅绝对数额高,而且税率也相对较高,低收入人群不仅缴纳 的绝对数额低,而且税率也低。例如在德国,按照1988年的规定,个人年收入在4500马 克以下的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个人收入在4500马克至18000马克之间的所得税率高达2 2%;年收入超过130000马克的,税率甚至高达56%。此外,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把财产 税、遗产税、馈赠税作为防止收入分配过于悬殊、贫富差距过大的经济杠杆。2、福利 制度调节。带有临时救济性质的社会福利,在战后发展成为由多种社会福利计划组合而 成、内容上更具有系统性、由政府统一组织管理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主要以下述四 点为基础:(1)混合经济,即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垄断资本相互结合;(2)充分就业,即 把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3)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指税收调 节;(4)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社会救助(主要面向无法维 持最低生活水准者)、社会福利(家庭补助、公共教育、住房补助等)。3、实行反贫困计 划。在贫富差距较大的美国,政府为所有最贫困居民制定了最低生活标准,确保贫困人 口能够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准以上。到20世纪90年代,有60%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至 少能得到一种实物救助,1992年约有1370万人领取了政府提供的福利。对贫困人口的救 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状况,缩小了原有的贫富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的控制和分配方式变革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第一,它是 下层民众和进步政党团体纷纷致力于社会变革的形势下,统治阶级力图缓和社会经济、 政治矛盾的产物。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民主党执政后对促进社会公平发展起 着重要作用。第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20多年的繁荣发展时期为发展社会福利、兼 顾社会公平、缓和阶级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尤其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本身与发展社 会福利本身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对于效率与公平的兼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即市场分配)中的两极分化,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和阶 级矛盾的根源,但却使社会下层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维持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 活起了很大的调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富分配不公和资本家对社会财富的个人 垄断。这是社会发展效率与公平的辨证统一规律作用使然。

四、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资源配置规律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的计划 性、有序性

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运行的无序性、盲目性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与 此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则把计划因素引入了市场经济,使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 结合起来,用国家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取代了单纯靠“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的 无序状态,政府不再只是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是通过对财政、金融、行政的计划 和干预保持经济平衡,使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常常出现的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趋于平缓。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指出:“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7](P212)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年来一直对本国经济发展实 行一定程度的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

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和经济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典型例子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 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指出:“政府应该担负经济管制的任务,政府必须 迅速干预并保证公众的利益。”[8](P74)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罗斯福执政期间采纳凯恩 斯主义经济理论,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其中包括加强对银行、信贷、货币制 度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障,通过实施劳工立法等手段缓和劳资矛盾等等。此后历届美国 政府虽然在具体政策上千差万别,但在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方面,都没有再退回到 完全自由放任的立场上去。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经济危机的间隔时 间,使得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稳定增长势头,并率先进入了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上个世 纪90年代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连续9年增长,且每年增长率都在2-4%以内,创造了所谓 新经济奇迹,这与美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计划、干预和调控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新自由 主义经济政策曾经在西方世界各领风骚,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但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都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改良。 他们对经济发展进行的计划、干预、调控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效果,深刻认证了邓小平 同志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9](P373)虽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但就目前世界形势来看 ,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把市场经济作为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都遵从市场经济 规律,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而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在这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 义市场经济犹如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正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各自阵营里也存在不同 发展模式一样,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对于不同模式起着同样的作用。因此单 纯依赖市场的自发调节或单纯依靠过于集中的计划控制,都是违背现阶段经济发展客观 规律的。只有国家的计划调控职能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相互结合,才是符合经济发展 规律的正确选择。明确这一点,对于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 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 ,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 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 ,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P27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 一系列新变化,仍然没有脱离这种根源于社会化生产方式所具有的革命性、变动性品格 ,这是前资本主义文明根本不具备的。值得注意的是,高度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 经济形态,迫使资产阶级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进行的自我“革命”、 自我“扬弃”,无一不是在客观历史规律的作用下改善着文明发展的制度条件和运作机 制,为更高形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奠定基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只不过是客观历史规 律在现阶段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非最终结果,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 趋势并没有改变。

收稿日期:2004-05-31

标签:;  ;  ;  ;  ;  ;  ;  ;  ;  ;  ;  ;  ;  ;  ;  ;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历史规律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