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论文_李露,张伟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论文_李露,张伟

李露 张伟

(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人民医院 云南 红河 652499)

【摘要】 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关键词】 脑卒中;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192-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的第一死因,存活患者75%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2012年,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人口超过100万,并呈年轻化趋势,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构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其中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发病原因。近年来,随道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正在成为可能替代CE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颅外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

我院自2009年9月以来应用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患者,共置入35枚自膨式支架,13枚球囊扩张式支架,随访3~12个月,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性37例,女性11例,年龄48岁~80岁,平均58.7岁。颈内动脉狭窄29例,椎动脉开口处狭窄13例,锁骨下动脉狭窄6例,其中双侧颈内动脉狭窄5例。临床症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塞、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1.2 辅助检查

48例术前均行磁共振检查排外脑出血、新鲜梗塞。48例术前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提示不同程度血管斑块。21例行头颈CT血管成行(CTA)检查,提示颅外段狭窄。

1.3 术前准备

术前3~5天口服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75mg。术前心率低于50次/分或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该请心内科会诊,考虑术中置入临时起搏器。

1.4 操作过程

(1)一般局麻,有利于观察病人体征的变化,如果患者紧张或不配合,可以全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经股动脉穿刺,一般放置6-8F血管鞘,静脉肝素化。(3)导引导管使用6-8F指引导管,头端放在狭窄血管近端处。(4)导丝选择0.014或0.018微导丝。(5)当导引导管到位后,在示踪图下将微导丝小心穿过狭窄段,其头端放置在狭窄段血管远端,固定位置。(6)准确测量狭窄段后选择适当大小的支架经过微导丝置入狭窄段,支架直径的选择以正常血管近端管腔为主。支架长度要略大于狭窄段的长度,支架必须完全覆盖斑块,并且在斑块两端延伸5mm左右。

1.5 术后处理

(1)术后6小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果出现头痛、恶心或癫痫等症状,立即复查CT,排外出现过度灌注,要立即给予对症处理。(2)术后维持术前抗血小板药物3个月,然后减量为阿司匹林100mg或氯吡格雷75mg长期服用。

2.结果

本组48例患者,其中29例颈内动脉支架置入,均使用保护装置,有5例为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均先选择处理病度重度侧,隔1个月后再处理另一侧病变,全部支架置入成功,无一例行后扩张;1例术中出现同侧急性脑梗塞,给予动脉溶栓症状改善,24例术中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1例术后持续迷走反射表现,给多巴胺处理曾出现血压升高,患者诉头痛,复查头颅CT示手术同侧外囊区微量出血,出现过度灌注[2],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均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7例12个月复查颈部DSA示支架位置良好,无移位或断裂,无狭窄。3例术后再出现新发脑梗塞。

3.讨论

3.1 颅外动脉狭窄是导致脑缺血的重要原因,而颅外动脉狭窄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中老年人多发。年轻人可见ICA肌纤维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3]

由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ICA硬化斑块好发于ICA起始段。正常CCA血流在颈动脉窦区形成分流,70%进入ICA,30%流入ECA。血流在流入ICA之初,沿其内侧壁呈层流快速前进,而外侧壁因局部管壁的相对扩张,血流缓慢,形成涡流。溃疡的形成使内膜下层一些胶原物质及凝血因子,更易于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黏附,产生血栓,而血栓形成加重血管的狭窄,同时,表面血栓脱落,进入颅内,造成远端血管的栓塞,导致颅内缺血的发生。

1979年进行了第1例颈动脉狭窄球囊血管成形术,1989年在颈动脉中应用了第1个球囊扩张支架,而随着栓子保护装置的出现,颈动脉支架术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2 已有多项随机试验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随道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包括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正在成为可能替代CEA的一种微创、安全和有效的颅外动脉狭窄血流重建手段。由本组病例技术成功,我们深入反思和总结,要安全地实施这一技术,最大限度降低由于技术本身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认为其中重点是适应证的选择、术前风险的评估、手术操作的过程以及术后思考和评论。

3.3 颅外动脉支架术后随访很重要,主要是关于术后再狭窄问题,但颅外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比例较冠脉动脉低很多,再狭窄的原因不清楚,狭窄的位置大多位于支架远端以及支架重叠处。可能与没有完全覆盖斑块、长段狭窄、术后残余狭窄较重以及多个支架叠加置入有关。

【参考文献】

[1]单鸿,李少文,关宁海.颈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03).

[2]姜卫剑.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J],2002(24).

[3]刘建民,黄海清,洪波.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11).

[4]缪中荣,黄胜平.缺血性脑血病变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J].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文作者:李露,张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临床应用论文_李露,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