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学是教育形式的数学_数学论文

教育数学是具有教育形态的数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1 3.3 3.75 70°  50° 60° 4.330  4.363  4.308乙

5.3 3.1 3.6  107° 50° 33° 5.660  5.557  5.692丙

3

3

3

60°  60° 60° 2.598  2.598  2.598

学生于是猜想正弦定理的结论。

这样做,不是数学思考。正弦定理绝对不是量出来的。数学不能靠大家意见相同得到 结论,必须证明。况且正弦定理的证明很简单。用“高”作媒介,将三角比变换一下, 立可推得。花费大量时间“量”、计算,乃是败笔。

例4 “量”的经典范例:巨人的手(Freudenthal)。

昨夜黑板上留下巨人的手印。今晚还来访问,请你为巨人设计巨人使用的书籍、桌子 和椅子的尺寸。

活动设计:(1)用自己的手和巨人的手相比;(2)确定“比值”;(3)量自己的书、桌子 ,椅子尺寸;(4)用比例放大。

这样的度量,突出“相似比”的数学本质,量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5 标活动。(上海长宁区活动教学的案例)

教学设计:将教室的课桌并拢,用两根有箭头的绳子做成坐标轴;选择一个同学处为 原点。于是一对坐标对应学生的位置,请学生自己认清坐标;活动内容:两坐标都是非 负的站起来(第一象限):两坐标相等的站起来(直线):换一个同学做坐标原点(坐标平 移)……

这样的活动,抓住了“坐标”的数学实质。虽然只实践了整数坐标,但是保持了坐标 的意义。

例6 方程定义。(概念教学与数学本质)

数学教材中的方程定义,历来是采取外在的逻辑形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 样的定义用黑体字标出,上课朗诵,课后背诵记住,第二天要提问。但是这样的定义没 有触及数学的本质,没有用处。那么,方程的数学本质何在呢?请看内在的数学本质:

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

实际上“方程”思想的本质在于建立关系。为了认识“未知数”先生,必须请已知数 “先生”为媒介,找到一种关系,根据关系就能认识“未知数”先生了。

方程思想。(三根电线的长度)

上海51中学陈振宣提供:他的一个学生在和平饭店做电工、发现地下室到10楼的3根电 线不一样长。如何测知他们的电阻?(如图1所示)

附图

事实上,不可能用物理方法测量,只能通过解方程求得电阻。也就是解联立方程组

学生懂得了方程的本质,所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袁枚(清)在《随园诗话》中说:“学如箭镞,才如弓弩;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例7 最近以来,许多学者研究勾股定理(Pythagorous Theorem)的教学。大家都把功 夫化在该定理的“发现”上。在班上发工作单:边长为3,4,5是直角三角形等,一共 有6张之多。通过大家猜想,最后让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3边的平方和关系:

a[2] + b[2] = c[2].

笔者认为,这一定理的发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证明和使用价值。其实,可以换 个方向思考:把勾股定理直接写出来,配以历史图片,文化价值;巴比伦的勾股数;费 马定理和外星人通信等故事。把重点放在反思教学:如何证明?它为什么重要?如何运用 ?把探究过程放在后面。此时,可以比较中国用面积的出入相补方法。赵爽的代数证法 。几何原本的几何证法等。同时看到,一个三角形作高,就可以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这是今后学习的关键。以为“发现”一定好,其实,学生能够发现的往往只是现象,并 不是本质。

例8 用糖水浓度作“不等式”的思想实验。(罗增儒)

不等式b/a<(b + m)/(a + m)是很常见的。但是可以通过糖水浓度的思考,抓住它的 数学本质。

假如令a—溶液(糖水);b—溶质(糖),那么b/a是糖水的浓度(甜度)。现在向糖水中再 放糖m>0,糖水变甜;这就是不等式

b/a<(b + m)/(a + m)

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该不等式的价值。现在,如果将两杯浓度不一样甜的糖水(b/a <d/c)倒在一起,甜度会怎样?显然,甜度在原来两种甜度之间:

b/a<(b + d)/(a + c)<d/c.

这样学习数学,对数学本质会有更深的认识。

四、揭示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精神。揭示数学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是 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数学的文化本质。不然的话,像猪八戒吃人 参果,不知滋味。

例9 “对顶角相等”是否要证明?^《几何原本》中的命题15:对顶角相等。(如图2)

附图

证明:A + C = B + C = 平角。由公理3:等量减等量,其差相等。因此,A = B。

试问,中国古代数学里为什么没有对顶角相等这样的定理呢?我们需要研究数学和民主 的关系。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但是学术是通过谋士向君王建议 治国之道而形成的。于是,数学以符合帝王统治的需要而产生。例如《九章算术》的内 容涉及:丈量田亩、计算税收、分摊徭役、计算土方、运输计费等官方管理数学。显然 ,君王不需要“对顶角相等”这样的数学。

另一方面,古希腊城邦实行奴隶主的民主政治(尽管是少数人之间的民主)。民主要求 说服,说服需要证明,证明的源头是公理,公理化方法得到应用。了解数学的这些文化 背景,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本质。

例10 数学和文学。

(1)对称与几何变换。

几何学研究的是变换之下的不变量。(F.Klein)经轴对称、中心对称后,图形的位置变 了,但是图形的大小、形状没有变,长度、角度都不变。因此是“变化中的不变性质” 。

现在,再来看中国的对联,文学中的对仗。它们同样是要求“变化中的不变性质”。 例如:王维的著名诗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中“明月”对“清泉”, “松”对“泉”,“照”对“流”。字词是变了,但变中有不变。形容词对形容词,名 词对名词,自然景物仍然是自然景物。

文化上看,二者异曲同工。只是数学更加准确、比较抽象而已。研究变化中的不变性 质,实际上是普遍的科学规律。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化学中的平衡方程式。 数学中方程的同解:恒等式sin[2]x + cos[2]x = 1;拓扑不变量:多面体欧拉定理、 七桥问题等都是如此。

(2)时间和空间。

初唐诗人陈子昂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古人乃至今天人们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诗人处在原点,两头茫茫皆不见,于是 时间的模型是一条两端无限的直线:天地各为两个平面,悠悠地、无限地伸展着。我们 的几何就是在这样的空间里展开的。为什么怆然涕下?因为空间广袤,个人显得渺小。

(3)数学和意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徐利治认为这是“极限意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学习数学 ,可以将它看作解题意境。我们每当添一条辅助线,出现一个想法,使得山穷水尽之 时,一下子柳暗花明起来,正是王国维所说的境界。

2002年8月20日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早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东方之 子”栏目,由方静采访丘成桐。丘成桐谈《史记》时说:“我读《史记》像欣赏歌剧, 一幕幕地展开。”历史是宏观的。学习历史会使人用宏观观点考察事物。我提出的数学 想法往往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得力于《史记》。我们需要这样宏观的数学认识。

五、以本原问题驱动展现数学本质

数学中充满着问题。大家都引用哈尔莫斯的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是数学问 题多种多样。有些问题是波利亚式的——纯粹数学课题,有明确的条件和结论,找准解 题策略之后,依靠技巧获得解决。还有一种问题是数学本原问题,着重数学思想,建立 数学概念,构造思想体系,形成数学思想。我们可以从数学解题规律提升为数学本质的 揭示。学习波利亚,超越波利亚。

数学本原问题是处理数学教学的灵魂。最近看到一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微积分大纲 ,也是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特别是要讲左右极限,是否必要?数学的本原问题 不必包括这些枝节问题,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会用微积分观点看问题才是最主要的。没有 思想的数学等于废了武功。(郑绍远)剑招可以生疏,剑法不能忘记。(李大潜)

下面以微积分的教学为例,谈谈问题驱动。

问题1 函数的实质是变化,还是对应?

对企业老总问:您每天走进办公室,看见函数吗?看见对应吗?回答是没有。但是,你 看到变化吗?回答是多得很!函数的本质是研究变化。

问题2 为什么微积分要研究增量?

价格提高、销量降低是常识。但是微积分的本质是问:在现有的价格上价格变一元, 销量会减少多少?这就是增量分析。微积分教学忽视增量,就丧失了对数学本质的探求 。

问题3 如何研究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是出发点?还是微积分的力学解释?先有导数,还是先有瞬时速度?返朴归真地 看,瞬时速度是原始概念。快车赶上慢车那一刹那的速度,人人都懂。我们的任务是用 平均速度逼近,用极限方法求瞬时速度。这正如小学里没有定义面积的概念,却可以求 面积。道理是一样的。

问题4 为什么要求切线的斜率?

全局的问题。抛物线y = x[2],中学里可以用许多方法研究。但是是否可以用切线斜 率研究它?观察y = x[2]的切线变化,可以发现许多函数的性质。

问题5 牛顿二项式为什么重要?

当牛顿二项式定理放在面前,幂函数的导数公式就立即浮现。用高阶无穷小思想考察 仅

附图

问题8 什么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许多人学完微积分不知道函数的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一篇对中学教师有指导性的文 章说:“局部性质是指函数在一点的性质。”

问题9 为什么要学习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3大性质?

关键是用它来处理整体性质。

问题10 微分中值定理如何处理整体性质?

在一点有极限、连续、可导等都是局部性质。区间上单调、有界、最大(小)值等都是 整体性质,中值定理的条件是局部的,结论是整体的。因此可以将中值定理用作为局部 通向整体的桥梁。

这些话,都是火热的思考。如果教材里不写,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己琢磨,岂不事倍 功半?

六、学一点数学史加深数学本质的理解

许多数学本质,只有从历史的发展才能深刻体会。

数学之难学,往往在于数学符号的运算。许多人看见符号就头疼。一个数学模型,无 非是用符号把数量关系写出来。李善兰是我国清末数学名家(如图3)。他是同文馆理科 教习中的唯一中国人,也是最早懂得微积分的东亚人。但是,他使用的符号非常奇怪, 结果无法走远。

附图

例2 线性组合与通解。(项武义)

《孙子算经》有西方人所说的中国剩余定理。内容是解同余式组:

附图

特解,即线性组合可以得到通解。我们用这样的历史来进行线性代数、微分方程、线 性空间的基等的教学吗?

例3 战后:1948年的数学日历。

1948:美国仙农发表《信息的数学理论》。(研究信息)

1948:维纳发表《控制论》。(研究控制)

1948:Von Neuman计算机方案形成。(研究计算)

数学和信息、控制,计算如何联系起来?中国缺乏这样的数学偶像。中国的应用数学为 什么落后就可以知道原因了。

例4 1970年走出布尔巴基的光环。

布尔巴基的结构主义,冲破了法国在19世纪20年代维持的“函数论”王国,用“代数 结构、序结构、拓扑结构”统一数学。将集合论、测度论、李群论、抽象代数、代数拓 扑、泛函分析……融为一体。但是,这一构想最后没有成功,因为结构主义不能概括微 分几何、数论、概率统计、计算数学、离散数学……1950年,吴文俊在《科学通报》介 绍布尔巴基,无人喝彩。1970年,法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年轻数学家走出布尔巴基的影响 。1980年,中国大规模介绍布尔巴基学派。我们的数学观念是相当滞后的。

标签:;  ;  ;  ;  

教育数学是教育形式的数学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