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跨越论”的深厚底蕴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底蕴论文,深厚论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马克思晚年把深遂的目光投向古老而陌生的东方世界的时候,作出了这样的跨世纪预测: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科学预言,对未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早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当时查苏利奇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前途命运等问题向马克思书面求教,针对她信中所及的问题,马克思谨慎地做了答复:《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的分析,是“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由于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特点,“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直接变为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出发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51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结合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对俄国革命和“跨越”问题继续进行探索,并且指出:“这种跨越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3页。)。由此可见,马克思“跨越论”的实质就在于东方落后国家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等去选择自身向社会主义跨越的道路。这是他们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这一理论突破,为东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不发达的国家出现的问题,绝非偶然和突发的奇想,而是对东方社会主义精辟分析研究基础上深思熟虑的结论。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提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对于某一些国家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例如德国工业的竞争使德国潜在的无产阶级露出来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1页。)尽管马克思在这里仍然针对的是西欧工业国家,但却蕴涵着这样一个思想:即由于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和世界市场业已形成,使得各个分散民族的历史汇成统一的世界历史,从而加速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并出现了较不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文化落后民族跳跃发展的现实。这里世界历史未来的走向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规律的多样性表现。在这期间,马恩也很重视对亚洲前资本主义东方生产形式的研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多样性。为此,马克思对印度、俄国、中国社会有关的原始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前景及其相关条件作出了新的判断,力图从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结构、所有制关系和宗教文化等情况出发观察和认识东方社会,从历史环境出发判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道路与趋向。
第二,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因为,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整个世界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各国在经济上已不再是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区域中的独立单元,而成为世界历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转移,必然要超越国家、民族、地区的界限而波及和引发其他国家,特别是像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并在矛盾的焦点上爆发。由此通过社会革命冲破帝国主义阵营的薄弱环节,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所以,由于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和世界市场业已形成,使得各个分散民族的历史汇成了统一的世界历史,从而加速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并为落后国家的跨越提供了历史契机。
第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看,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成熟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其历史的必然性还在于,一个民族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不是主观的臆想,而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水平决定的。在东方落后国家,尽管生产力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但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发展,这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是新生生产力的代表,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侵略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国际化,使得东方落后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开始就处在不适应的地步,表现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暂时性。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进行新的选择,要求与机器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正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东方落后国家革命条件的早熟,得以率先突破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而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第四,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看,跨越“卡夫丁峡谷”是历史发展进程中跳跃式的表现形式。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人类历史的发展必然依次经历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对此马克思讲到:“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07页。)而俄国和中国等一批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却在实践中实现了这种跨越,这是否意味着跨越“卡夫丁峡谷”背离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呢?对这个问题应当作辩证的分析和回答。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看,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连续的、不可跨越的;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在特定条件下是可跨越的、非连续的。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为落后国家社会形态的跨越提供了现实的条件,使跨越从可能变为现实。所以,东方落后国家生产关系及政治制度的可跨越性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整体不可跨越为前提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正是通过每一个社会具体形态发展的特殊性表现着的。正如列宁所说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的形式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所以,跨越“卡夫丁峡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特殊表现形态,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决不是“早产儿”,也不是“畸形胎”,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自身成熟的孕育,在革命的催生中成功地诞生。
从马克思“跨越论”,我们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马克思跨越论向世人揭示了通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正如后来列宁所说的:“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注:《列宁全集》第23卷第64-65页。)正是这种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实现跨越后的东方国家在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
2.马克思“跨越论”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立论根据。党的十三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依据从理论上讲,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的“跨越论”,正因我们是在东方落后状态下跨越资本主义成熟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由此决定了“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注:引自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所以,马克思的“跨越论”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初级阶段的含义,以及在这个阶段上应坚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
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在“跨越”的过程中占领了政治上的制高点,获得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政治前提,而最终实现跨越的成功,还有待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这是跨越的物质基础。这个自然历史过程是不能通过政权的更迭而同步跨越的。这就需要在实现了政治制度跨越后,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巩固新生政权的经济基础,最终实现跨越的成功。否则,“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155页。)所以,实现政治制度跨越后,东方落后国家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以及一切优秀成果,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是顺利实现跨越的重要条件。
4.马克思的“跨越论”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历史使命不是去设计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蓝图,而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们关于跨越的构想与社会主义实践进程难免存在差距,由此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实践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真正的伟大意义在于启示后人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解决本民族发展的道路,即在世界整体上寻找一个民族发展的机遇和方向。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正是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背景下寻找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方向和结合点的成功典范。
标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跨越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经济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