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彭修文在白川艺术之路的特色_音乐论文

坚持彭修文在白川艺术之路的特色_音乐论文

锲而不舍博容百川 彭修文艺术道路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文论文,锲而不舍论文,百川论文,道路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彭修文是享誉海内外的民乐大师,本文介绍了他锲而不舍,自学成才,融中外古今,集传统、现代为一体的艺术道路。他自幼苦学多种民族乐器,是一位民乐通才,这为他日后任民族管弦乐乐队指挥和作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广涉各种艺术门类,在其作品中显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广泛、深入地学习西洋传统和现代作曲技法,在他的作品中反映出广博的艺术视野和多样的创作语言。

〔关键词〕彭修文 艺术道路 民族音乐 创作 指挥

1996年12月28日,民族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在他呕心沥血谱写出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揭天鼓吹——香港节日序曲》,搁笔不到10天,便在他连声“为什么不多给我点儿时间”的痛苦呻吟中,在病痛的折磨、煎熬中离开了我们所有的亲人和他一辈子苦心求索的民乐创作撒手而去。多年的指挥、创作生涯就此而别……但是,修文仿佛没有离我们而去,他的一篇篇光辉乐章仍在声屏视屏中为世人欣赏,他留下的民乐之声将萦绕在天涯海角,与天地共存!

彭修文1931年2月7日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五代书香之家。父辈兄弟五人都是京戏、汉戏迷,还都能操琴弄弦,登台亮相票戏。这个家庭民乐队既能自拉自唱京韵皮黄,也能合奏南国丝弦。彭修文在这个家庭的音乐氛围中耳濡目染,自然也爱上了民族传统音乐。10岁时,他开始得到五叔(彭家信)的音乐启蒙——学习二胡。那时因社会动荡不安,全家生活颠沛流离,他的音乐学习也颇为艰辛。作为彭家的长孙,为了向爷爷讨个买二胡的钱,竟遭到训斥。但这丝毫没动摇他学民乐的决心。没钱买,自己做。他找来一个竹节做琴筒,用一根竹枝作琴杆,再用牛皮纸抹上一层鸡蛋清当蛇皮,琴弦断了再打个结,直到拉到疙瘩叠疙瘩,不能再接了,才舍得去买根新弦……就这样彭修文与民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从事民族音乐之路。

学音乐应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素质,二是兴趣,三是勤奋。彭修文是三者兼而有之。在他的学艺过程中曾得过名师指点,如他的二胡还受教于著名二胡演奏家瞿安华的门下,又从刘泽隆、何轶群等先生学习琵琶、小提琴。他的二胡、琵琶还多次灌制过唱片,达到了专业演奏水平。50年代初,他调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一直参加演奏活动,直到1957年后才全力投入专职的指挥和作曲工作。

彭修文一生创作了400多首乐曲,是建构我国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并为之付诸实践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音乐艺术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为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讣告中称他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民族音乐大师、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民族音乐事业的播种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

多年的演奏实践和民族乐器的改革工作使他对乐队中的各类乐器了如指掌,这对于彭修文进行乐曲编配起了重要作用。许多名作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花好月圆》、《月儿高》、《步步高》、《瑶族舞曲》等等,因他成功的改编而闻名遐迩!彭修文在改编过程中,不仅发挥各种乐器自身的特色,甚至还大胆地进行了他称之为“化合”的音色试验。例如,他在《梅花三弄》中为了模拟古琴的音色,将弹拨乐器与低音乐器一起弹奏旋律,并借鉴古琴吟、猱、绰、注的演奏手法,取得了别有情趣的效果。笔者更是酷爱他改编的现代京剧《杜鹃山》唱段《乱云飞》。长达8分多钟的大段唱腔,完全用民族管弦乐奏出。既要保持原唱的特色,又要有乐队的效果,这是相当困难的。好在他自幼就熟悉京剧,加之在改编这段唱腔中进行了悉心地揣摩和设计。他用高胡、二胡来演奏原唱词“乱云飞,松涛吼,群山奔涌”的散板曲调;还用唢呐加上京胡、京二胡奏出雄伟挺拔的“枪声紧,军情急,肩头压顶重千斤,团团烈火烧我心”的句子;他以二胡深沉的音色,吟唱出“杜妈妈,遇危难毒刑受尽”的悲愤旋律;还以弹拨乐器奏出凝思对策的“面临着胜败存亡,我的心沉重……”的内心独白;尤其是在“心沉重,望长空,望长空,想五井”处,彭修文先用弹拨乐器的轮指弱奏,后逐渐加入管乐和弦乐将音乐推向高潮,其震撼人心的效果甚至还超过了原唱段。这首《乱云飞》也成了他的得意之作,他对笔者说:“我是一边唱一边指挥,要求整个管弦乐队准确地把原唱腔的韵味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他对民乐事业的痴迷投入是何等程度。

专家们在对彭修文的民族乐队编配赞不绝口的同时,还对他的指挥倍加推崇。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刻苦钻研,具有一个优秀指挥所具备的条件,而且还因他对民族音乐文献的熟悉和对民乐队各种乐器的了解,使他的排练形成了细致、严谨,讲究民族韵味的独特风格。可以说,彭修文的民族乐队指挥艺术已臻得心应手,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说,像彭修文这样既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修养,又掌握多种乐器演奏技法,还擅长作曲、指挥的民族音乐家是屈指可数的。

除了民族乐器的演奏外,彭修文的作曲、指挥也是主要依靠自学而成熟起来的。他没有上过一所音乐学院,但他精通作曲技术的和声、曲式、配器、复调等。50年代初,他就从该丘斯的乐理、和声起步,几十年如一日地自学,从未间断。加上他的工作性质提供的优越条件(先是在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得以接触大量的中外音乐名著,由一个开始只会拉二胡、弹琵琶的音乐爱好者逐渐成为一个对中西方音乐有着相当修养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他20多岁时,就肩负起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组建、训练、创作的重任。

“功夫在诗外”,这是中国的一句至理名言。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之间,往往有着相通、相似的特点,如琴棋书画常为一家,吹拉弹唱兼而习之。因而要真正懂得民族音乐的精髓,领悟其真蒂,还必须对中国的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有所涉猎。彭修文在这些领域里花了许多精力。他的知识面很宽,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音乐到文学,从书法到绘画,从传统到现代,以至金庸的小说、易经、气功、佛教……常常流露在他与知音们的亲切交谈中,不时闪现着彻悟而又独到的见解。彭修文的许多音乐作品不仅反映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而且还透出今人的审美特点。比如他在70年代末就运用古琴曲《流水》为素材,创作了大型民乐音诗《流水操》。彭修文将原来的比较松散、大多是平和的《流水》凝聚为引子、小溪、江流、峡滩、大河以及尾声等部分,有较多的对比:散板型的引子,潺潺深深声响般的小溪,流畅欢快的江流,接着是汹涌狂流的峡滩,过后是管弦交响、钟鼓齐鸣、宽阔壮观的大河景象……这里他继承了传统琴曲《流水》的整体创意,但又为其注入了具有激越豪情和较宽广诗意的时代气息。

80年代他创作了一首大型民族管弦乐《秦·兵马俑》。作为一个历史遗迹,西安的兵马俑坑显露出的只是其浩大但却是静态的阵势。彭修文根据历史进行构思,从中提炼出具有音乐情感表达的乐思来。全曲有三个乐章《军整肃,风禅遨游几时休》、《春闺梦,征人思归多思苦》、《大纛县,关山万里共雪寒》。这首作品以悲壮的基调描绘了秦王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的情景,以及将士、怨妇们思亲的心曲和回荡在万里关山的呐喊、抗争之声。从而赋予《秦·兵马俑》栩栩如生的情感和音乐形象。

据说民乐作曲队伍有三种状况:一是搞民乐的作曲家,二是演奏家们的业余创作,三是学习西洋音乐出身“客串”民乐创作的作曲家。彭修文应属第一种。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新型的民乐队,必须吸取世界文化宝库的营养来发展自己”。他又说:“我不仅要好好学习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而且大量接触外国音乐。人家的长处一定要学习,不能以历史悠久自居,抱残守缺,必须站在现代的高度来看问题。你想和他平起平坐,就要拿出自己高水平的作品来。如何写出我们的特色,构成我们与他们的差别?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彭修文的艺术视野宽阔,绝不仅仅停留在民族传统文化自身。他对西方各个时期的音乐(包括近、现代音乐)的热情,对西方音乐作曲技法(包括近、现代作曲技法)的那种如饥如似渴的钻研劲,可以说在民乐界是少有的。

他的一本《二十世纪作曲法》,在其中某些章节的书页上,他曾密密麻麻地写过不少钻研的心得、体会。他有许多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巴尔托克等)的磁带、CD,其中不少作品他曾反反复复听了无数遍。至于大量移植外国管弦乐作品到民族乐队来更是一个创举。从早期改编《四个小天鹅》舞曲到80年代较系统地移植比才的《卡门》组曲、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德彪西的《大海》、《云》、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水山清茂的伐木歌》等等。这些移植,一方面增进了中国听众西方对现代音乐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将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没有对发展民族管弦乐队表现力的追求,没有一个拿西方音乐来为我所用的胆识,这个实践是无法实现的。彭修文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法有自己的观点,他说过:“过去我曾经是很保守的,但是我要不断吸收新技法,为我所用。”他又说:“作为音乐的发展,引进一种技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所谓现代技法,既不要盲目照搬,也不要一概排斥。”他的后期作品如:1985-1989年写作的《十二月》,其中的8月就吸收了印象派的手法采用了全音阶、连续大三度、减五度、大二度平行进行等等。后来修改60年AI写作作的《南海晨曲》也加进了一些现代和声手法。

彭修文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德彪西为代表的音乐家,当时香港作曲家林乐培用无调性十二音技法,写作了一首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内容相似于《窦娥冤》的民乐队作品《秋决》,彭修文热情地向从事音乐创作的亲戚推荐,而且时隔多年后,他在20世纪华人经典作品音乐会上,只花了两天时间,就背谱指挥下来。引起了作曲家林乐培先生由衷的惊叹:“了不起,太好了!”

彭修文在他毕生的艺术道路上,锲而不舍、自学成才。他既有刻苦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民族音乐之精神,又有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开拓、不断追求的大师气概。学贯中西、博容百川,为弘扬中华文化,发展民族音乐作出了重要贡献。

收稿日期:1997-04-13。

标签:;  ;  ;  ;  ;  ;  

坚持彭修文在白川艺术之路的特色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