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大众文化:冲突、选择与整合_大众文化论文

语文课程与大众文化:冲突、选择与整合_大众文化论文

语文课程与大众文化:冲突、选择与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语文课程论文,冲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以来,课程文化研究方兴未艾,课程的文化属性促使人们努力思考课程与各种文化范式的对接与选择问题,其中就包括大众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1]人们平时熟知的影视节目、网络小说、畅销杂志、漫画画刊、休闲小报、流行音乐、街头广告、广场文艺等等都属于大众文化。不可否认,大众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乌合之众”、“媚俗艺术”价值成分与代表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语文课程文化存在冲突。因此语文课程为何选择大众文化,如何容纳大众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组织了对中学生“大众文化对城市中学生影响更为深广”的相关调查。选择我市一所城市高完中初二年级和高一年级各200名非住校中学生为对象,尽量以班为单位,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确保调查有较强的科学性与代表性。现结合调查情况(下文调查数据均源于此)加以讨论。

      一、文化冲突:未经筛选的大众文化对传统语文课程价值的消解

      大众文化以其鲜明的商业逐利性、重复批量性、价值观世俗性与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学业及精神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价值冲突。仅就语文课程来看,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任务,这个基本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语言,二是训练思维,三是提高人文素养。基于此,未经筛选的大众文化对语文课程的价值消解体现在:

      第一,大众文化中的一些图形视像文本和低俗的语言文本使学生荒疏了对纯洁母语的亲近。学生语言的学习积累,始终需要学生和语言文字打交道,而以电子屏幕、漫画、游戏等为媒介的图形视像文化占用了学生大量亲近语言文字的时间。据调查显示,学生课余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和完成课后作业时间,其余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选择比例(多选)依次是游戏(手机及电脑游戏)占36.2%,消遣式阅读(漫画及时尚流行小说)占30.7%,电视(娱乐节目及肥皂剧)占25.2%(其电视占比偏低还有家长管制因素),如果三项综合,可见其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反之,选择阅读教师指定书目或自主阅读跟语文课本有关书目的还不足10%。除此以外,图形视像的跳跃性和语言表达的绵密性、图形视像接受的简单性与语言接受的“品味性”、大众文化中比比皆是的错漏粗鄙语言文本与语言传承的纯洁性要求都存在明显冲突。

      第二,以感官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阻碍了学生言语性思维能力的形成。语文教材文本大都含蓄蕴藉、文质兼美,理解文本不但需要理性思考,而且文字表达的“意义空白”有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但是一些大众文化为了迎合普通受众的接受水平,往往在制作中采取夸张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简单的情节、浅显的语言等手段,使中学生无需思考即可获得感性愉悦。在对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肥皂剧和漫画阅读等同学喜欢原因的调查中,依次有68.4%、65.1%和59.7%的学生认为其“简单轻松,不需动脑”。当被问及喜欢网络游戏的原因时,高达78.7%的学生认为其“新鲜刺激”。可以想象,学生经常接触这种“文化快餐”,很容易养成“概览式”文化接受习惯,并将这一习惯移植到语文学习,从而影响对语言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深刻体验。

      第三,一些虚假、低俗、有落后价值观的大众文化削弱了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粗制滥造的电视剧里千篇一律而又故意做作的情感,漫画游戏及时尚小说里的色情暴力与滥性,以“多元文化”旗号掩盖着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宿命论观点等,这些“文化垃圾”腐蚀了学生心灵,以至当他们真正面临语文课本里真善美的人事物景时,粗俗化、荒漠化的心灵非但无法产生美的体验,部分学生甚至对其进行揶揄、嘲笑。因此有学者指出,“天生缺钙的大众文化有着人文精神缺失的致命缺陷,其留下的人文精神空场为各种精神病毒在青少年体内的蔓延打开了大门。”[2]

      二、文化选择:语文课程接纳大众文化的意义与原则

      课程的本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价值选择[3]。语文课程对大众文化与其回避拒斥,不如有选择地接纳。事实上,在新的文化观看来,大众文化无论从其地位、价值和审美属性看都并不全是文化糟粕[4]。除此以外,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还具有如下特殊意义:

      第一,大众文化内容的时代性,有助于改变传统语文课程内容的陈旧性。语文课程内容的“典范性”要求,使语文课程内容更新相对迟缓,有些内容远离学生当下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学习上的疏离感。调查中,当被问及“课前对语文课文是否会主动阅读”时,高达57.5%学生选择了“不会”或“读得很少”,可见原发状态下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并不高;问及原因,有47.9%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大众文化虽然受商业利益驱使,有迎合大众之嫌,但正是这种“迎合”使其内容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如能进入语文课程,必能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悦纳”程度。

      第二,大众文化传播的民主性,有助于打破传统语文课程文化传播的专制性。语文课程不论是在内容编选上还是授受方式上,都不可避免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成人视角:课程内容由一批被称为专家的权威者编订,“阅历丰富”且掌握有大量教参资源的教师往往成为课堂主宰。因此,传统语文课程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固然渗透着历代文化精英的思想精华,但“久而久之又常常演变成某种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钳制、专制作用”。[5]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共享、民主平等的文化,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其有同等的自主选择权,教师面对崭新的大众文化不再享有优先发言权,甚至有时还不及学生更理解这种大众文化。

      第三,大众文化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有助于调整传统语文课程文化的单一性。现有语文课程文化以语言为依托,几乎以书面呈现为唯一方式,这对于追求新奇、喜好变化的青少年而言显得单调。大众文化通过各种现代传媒等进行多渠道传播,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

      可见,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对拓展语文学习内容、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课程决策民主性等都有益处。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大众文化内容毕竟沙泥俱在,其进入语文课程,有必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主动介入原则。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无时不在,语文教师与其被动打压,不如主动介入,帮助学生选择、推荐优质的大众文化。

      二是批判吸收原则。大众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将大众文化纳入语文课程视野,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择取、批判,最终提高文化鉴别能力。

      三是言语为主原则。语文的学习以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为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课程对大众文化的学习利用,应保证姓“语”,不要单纯追求学生感官刺激。

      四是适时适量原则。语文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承担着对民族经典语言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其内容的“经典性”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大众文化具有“新奇巧”的优点,但其规范性和价值性未经历检验,只能作为语文课程的补充。

      三、文化融合: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途径与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特点,结合语文课程学习目标,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一)将大众文化素材引入语文必修课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语文必修课程学习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引进大众文化素材,仅以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为例:

      将大众文化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比材料,能增强中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沈从文《边城(节选)》、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鲁迅《祝福》等小说文本时,可以将相关影视材料适时引入课堂,通过与影视作品对比,强化学生对语言文本独特审美价值的认识;又如学生在学习《诗经》的《蒹葭》、苏轼的《水调歌头》、李商隐的《无题》等一些古典诗词时,将与之关联的流行歌曲MV(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徐小凤的《别亦难》)引入课堂,通过音乐电视强化对原诗词情感、韵律的审美认知。

      将大众文化作为写作教学素材,能增加写作选题的时代气息,同时将现代传媒作为写作交流平台,能增加写作活动的互动性。比如一位教师利用中学生爱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特点,因势利导布置写《喜羊羊与灰太狼新编》作文,学生就非常感兴趣。2011年重庆高考作文以当年新闻媒体报道香港大学校工袁苏妹获港大“荣誉院士”为材料,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话题来源于台湾女作家一篇博文及网民评论,都是合理利用大众文化作为写作素材的范例,这种选材方式已引领众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关注大众流行文化。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教师可以鼓励中学生开博客,发博文,将学生自己写作的文稿变成网络上“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自己也通过浏览他人博文去接受有益的“大众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可以大众文化作为学习素材。比如通过开展《品短信,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言鉴赏能力与交际能力,开展“我喜爱的一首歌”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唱歌曲、诵歌词、赏歌词、写歌词等活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余如“《读者》美文读评”、“网络文学读评”、“影视剧赏评”、“广告语赏评”、“报纸新闻赏评”“某电视文化栏目赏评”等等都是很好的综合性学习选题。

      除了语文教学,近年来语文必修教材也在通过主动接纳大众文化改变自身形象:2003年香港某中学教科书将影星周润发和岳飞、孙中山等名人一道列入,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2”“诗歌”单元选入了《弯弯的月亮》、《那就是我》、《长江之歌》等歌词,一些教材还选入了“神奇武侠”内容,都是很好的尝试[6]。语文必修教材内容的更新,使偏于严肃古板的语文课本增添了亲和力。

      (二)以大众文化为主体进行语文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开发,扩展学习视野,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语文必修教材及课堂教学引入大众文化元素,毕竟更新慢,容量小,通过开发大众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不但容量大,系统性强,而且利于批判吸收。比如有教师尝试开发了《大众文化与文学》校本课程,将电影电视、流行歌曲、畅销小说、广告和卡通等大众文化作为学习单元[7]。一些校本课程选取本地有代表性的影视文学、音乐作品、地方作家及网络作品、报纸杂志、广告语等作为素材,既体现“大众性”,也凸显“校本”特色,是非常不错的尝试。在选修课程开发方面,各地方和学校可以自主开发相关的大众文化课程,比如侠义小说鉴赏、畅销小说鉴赏、网络文学鉴赏、现代歌词鉴赏、广告词鉴赏等,提高中学生文化鉴赏能力。

      (三)用优秀的大众文化“占领”中学生课余生活,筑牢低俗文化“防火墙”,提高语文审美水平

      根据前面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用于游戏、电视和消遣式阅读的课余时间不少。这些未经筛选的大众文化中难免含有低俗成分,中学生长期濡染其中,不但不利于精神成长,也不利于语文素养提升。

      在课外阅读方面,语文教师不要死守经典阅读的教条,在创新经典阅读方法的同时,将经典阅读和推荐优秀畅销文学及畅销杂志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喜欢的畅销读物,不是读不读的问题,而是怎么读的问题。面对读物,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鉴别,去粗取精,择善而从。在影视剧和电视栏目方面,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观看、集体讨论、撰写影视剧和栏目评论的方式,将学生对电影电视喜好的目光转移到优秀影视剧目和栏目上来。基于“大语文”理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借用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制播微电影、主持节目、创作歌词、仿拟广告、策划文化推销方案等,在保证“语文元素”前提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语文审美素养。

      (四)开展以大众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鉴赏能力

      大众文化精粗并存,中学生对大众文化的辨识力和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却并不高。在针对高一学生“列举课本以外熟悉作家”的开放性问题调查中,41.3%的学生能列举至少三位诸如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等新生代作家和笔名稀奇古怪的众多青春言情小说写手,但公认的优秀现当代作家除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能超过50人同时列出的现当代作家几乎无人“上榜”。同样在“你经常收看的电视栏目”调查中,对央视励志性栏目《开讲啦》的喜好程度(15.8%)远不如某地方台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52.6%),甚至比不上某相亲节目(24.3%)。可见学生在自主选择大众文化时的“感性”与盲目。

      提升中学生对大众文化的辨识力和批判性,除了在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的各板块强化文化批判意识,更需要开展专门性的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比如有论者在一篇文章中列举了“金庸武侠小说的评介”、“网络小说的语言特征”、“广告用语的修辞手法”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并举例说明了其独特价值[8]。研究性学习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为主。除了研究性学习,教师也可以开展以大众文化为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研究性学习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大众文化辨高下,知美丑,合理选择大众文化,从而促进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众文化持包容态度,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又属于提高国民基本语文素养的大众教育,纳入大众文化有利于语文教育“接地气”。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目标明确,善于取舍,大众文化进入语文课程就会增利避害,为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助力。

标签:;  ;  ;  ;  ;  

语文课程与大众文化:冲突、选择与整合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