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937年中国书画市场研究述评_书画论文

1912-1937年中国书画市场研究述评_书画论文

1912-1937年中国书画市场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书论文,市场研究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5-0228-02

一直以来,中国书画界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作动机,二者虽目的迥异,但却共同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丁家桐先生对这两种创作动机曾有描述,他说:“中国艺坛画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画工,一种是文人。……画工凭借画艺为权者与富者服务,奉命作画,以画谋生。……文人作书画,送送朋友,关键是本身有足够的衣食之源,作书作画全凭兴趣,所以耻于用书画去换点钱。”①由此,我们可以作如下判断:即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人情趣的单方面影响,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领域,以商业为目的的书画创作还是长期存在的,换言之,中国一直以来都有专业的书画市场,这是不容否定的。

作为文化市场中枢的中国书画市场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商业对接的前沿阵地,其在经济史及社会文化史中的地位可谓不言而喻“人类创造艺术的过程始终与经济因素纠缠在一起。”②如果不正确认识这一事实,必将导致研究的局限性。因此,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研究中国书画,论述中国书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他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并具有相当的社会实践意义。

尽管中国的书画市场起步很早,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这大大影响了艺术品交易的活跃度,受此影响,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鸦片战争之后,传统的封建经济在外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逐步崩溃,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也由封建自然经济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转变,商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情结却没有在西方商业资本的渗透下迅速崩溃,而是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在中国传统艺术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书画市场凭借着自身蓬勃的生命力抓住了机遇。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书画艺术品的交易日益增多,书画市场迎来了繁荣局面,并逐渐形成规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帝制,中国的政局在短期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文化等方面伟大的现代变革如同潮水一般席卷整个世界,到1912年,这股潮水已将中国的传统文明冲得七零八落”③“民国前期的南京政府和随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在政治上尽管曲折多变,但在经济上却基本上推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政策,近代工商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④在这种新式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民国书画市场在延续传统的市场模式以外,也随时代变化而出现了转变,相较于过去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性。在民国初年不仅有传统的书画经营机构古董店、南纸店等,还出现了以往没有出现过的展览会、书画社团等。书画家们也从书画自娱,耻于言利转变成努力宣传自己的润格,积极促销自己的书画作品。“在封建制度解体、作为特权阶层的知识分子普遍破产而衣食无着的近代社会,绅士服务的出现为他们在商业本位社会中挣扎求存指引了一条明路,一些过去只有在书斋中游戏自娱的文化技巧不得不作为谋取一饭之资的手段,这种直接的金钱交易关系打破了文人阶层固有而脆弱的清高姿态,而使之真正地融入和谐社会。”⑤民国初年的书画市场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影响下,成为了传统与变革冲突时期社会经济面貌的缩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自1937年以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京、上海相继沦陷,这对于两地的书画市场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例如在北京沦陷后,“日伪时期,国家内忧外患,战火连绵,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整个北京的社会消费水平下降。书画市场十分萧条,有的店铺被迫关闭或歇业。……不仅商业遭受灭顶之灾,北京画家重要的社团——湖社画会也在1937年被迫停办。”⑥由此可知,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影响下,在此之后的书画市场又应该是另一个面貌。由于年代的限定有助于突出重点,依据特定时限内的社会经济背景,提高书画市场研究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可以使研究的结果更加接近史实的本身,许多对民国书画市场有所关注的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往往以抗战爆发作为时代节点,这是比较符合历史学研究客观、细致的原则要求的。据此,本文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时也采用了这一分期法,力求执论能更加符合历史学研究的学术要求。

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有学者关注当时书画市场的发展,当时最早论述美术与经济关系的是鲁迅,他提出“美术可以救援经济。方物见斥,外品流行,中国经济,遂以困匮。然品物材质,诸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美术弘布,作品自胜,陈诸市肆,足越殊方,尔后金资,不虞外。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根本”等观点。鲁迅在当时绝大部分画家、学者都在争吵绘画风格、绘画材料变与不变的时候,以具有高度前瞻性的眼光发现了书画市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联系,体现出用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书画市场的重要作用,说明了书画经济具有防止资金外流、实业救国的功能,这是很有意义的。但在当时,对于书画市场及书画经济有所关注的学者毕竟还十分有限,相关的系统研究成果极少。建国以后,书画市场研究开始重新得到学者们的关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书画艺术品市场逐步复苏,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大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与书画市场相关的学术成果。

现有涉及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研究的成果大体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专题成果,以民国前期书画市场为专题或主要课题创作的论文或专著。二是相关成果,部分内容涉及民国前期书画市场并基本形成段落的论文与专著。

现有的专题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其中较有意义的一部专著是陈永怡的《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变迁——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该书梳理了近代书画市场的发展脉络,以上海书画市场为主体论述了商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对书画家创作带来的影响。该书立足于史料,以展现自上海开埠以来书画市场的各个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为中心,对包括书画经营者、书画社团、书画展览等经营方式和社会性质变化带来的画家绘画风格的演变都有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于近代上海书画家润格展开的讨论中,该书有专门章节从书画家的润格内容出发,通过与当时物价的比对,讨论书画家在当时的生活境遇问题,这种研究视角将美术史和社会经济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虽然从着墨文字较少,选取例子也不多的情况看,这一部分内容并非是作者立论的重点,但这种独特的视角是十分值得重视的。虽然在对书画市场运作方式等问题的讨论上,该书较多沿用了西方关于“赞助人”模式的研究方法,忽视了本土模式的特殊性,立论尚有可推敲之处,但立足于第一手材料,把握社会经济视角的研究方法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与民国时期书画市场研究直接相关的论文主要还有张涛所著《民国前期(1912-1937)北京书画市场结构研究》、刘庆功所著《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书画市场中介研究》、胡志平所著《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石莉所著《清末民初上海画派与民间赞助》、姜长城所著《寓沪之后的吴昌硕及其书画市场研究》、余洪辉所著《民国时期的晚清进士书画市场研究》、冯史华所著《民国早期(1912-1930)海上书法背景下的曾熙研究》等等。

在涉及民国书画市场的相关成果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一些研究面较广的学科通史、地域学科通史类专著。如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王伯敏所著《中国绘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以及王朝闻所著《中国美术史》等美术史专著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到了上海地区商业经济与书画的关系。李向民所著《中国艺术经济史》及《中国文化产业史》中民国部分也有相当的篇幅提到书画交易市场,并使用了西方的书画交易运作理念来展开论证。王中秀、茅子良、陈辉编著的《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一书是较有参考价值的一部专著,该书收集整理了不少民国时期的书画家润格,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的开展。李福顺主编的《北京美术史》,也有涉及民国时期北京书画市场的章节。徐昌酩主编的《上海美术志》和潘耀昌所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二书中对民国时期的上海书画市场有专文论述。

另外,涉及民国书画市场的相关论文主要有王征所著《近代中国书画市场上的书画庄与书画家》、陈永怡所著《清末民初的书画经营机构和赞助人》、王韧所著《论海派女性书画家润格的成因》、陈蓓所著《民国上海书画市场:近代艺术品价高几许》等。从整体上看,这些论文虽都或多或少提及了民国书画市场的一些情况,但并没有重点展开讨论,执论也多以叙述史实为主,故在此不作一一详述。

海外及港澳台地区学者研究民国前期书画的论著尚不多见。对该问题讨论较多的是李铸晋、万青力所著《中国现代绘画史——民国之部》,作者将民国的画家按地域进行了分类,特别提到了海派画坛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对民国书画市场也稍有着墨,其研究思路值得借鉴和学习,但终因论著篇幅限制未能深入地论述。除此之外日本富日升所著《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提到一些民国时期书画市场问题,尤其是对当时日本人对于民国时期书画市场各个环节的影响的内容,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对其一一归纳、分析、整理后笔者发现,尚可挖掘的角度和亟待解决的遗漏问题还是存在的,这是进一步开展对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学术价值所必须关注的,综而论之,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六大问题:1.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重大变革,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弱化,从实际出发重视效益的经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中国书画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以及在新变化的背后新的书画市场相较于传统的书画市场在具体运作方式上有哪些新改变。2.在民国前期,在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地域化模式在全国范围开始盛行,这样的时代特征对文化市场也必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各地书画市场创作、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分别都有哪些地域特色。3.在民国前期书画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以书画家为代表的书画行业者的思想理念和生存境遇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在社会经济学上有怎样的意义。4.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繁荣对书画艺术本身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影响所导致的变化在中国艺术史上有怎样的意义。5.民国前期书画市场飞速发展背景下,单一的趋利理念充斥艺术界后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现象。6.民国前期书画市场的变化对于后世书画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以上问题分别是从宏观历史背景、微观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史、美术史、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以辩证的姿态思考后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不仅是研究民国前期的书画市场变化所必须提出并解决的重要研究目标,对于清末至民国在艺术史领域的其他主体研究也是同样适应的。目前,由于研究视点和挖掘力度的局限,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以上六个问题的回答还显不够充分,对其中一些问题回答了一部分,对另一些问题则更是鲜有关注者,因此,以系统解决这些问题,提升该领域研究层次的研究成果亟待出现,这一现实状况,是每一个关注民国美术史和社会经济史的学者所应该注意的。

标签:;  ;  ;  ;  ;  

1912-1937年中国书画市场研究述评_书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