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成本构成看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管理_石油论文

从国内外成本构成看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管理_石油论文

从中外成本构成看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成本管理论文,中外论文,成本论文,石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油储量作为资源性资产埋藏于地下,其开采成本受地质条件、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劳动投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石油生产成本的高低及其真实程度,直接影响着石油工业经济效益的评价及投资决策。本文拟通过比较中外石油成本构成特点及管理状况,分析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及其改进办法。

一、国外石油生产成本的构成特点

一般地,国外石油生产成本包括下列五方面内容:矿区取得费用,勘探费用,开发费用,生产作业费用及其他间接费用。其中,勘探费用、开发费用和生产作业费用三项可以称作“直接生产成本”或“技术成本”。根据有关资料,我们可以对国外油气生产成本构成及其变化分析归纳如下几点认识:1.矿区取得和租用费用以及各种物化探、探井等费用,全部作为勘探成本,成为石油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按美国90年代初水平,勘探成本中储量购买费占23%左右,租赁定金和矿区地租占7%左右,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费占13%左右,探井费占35 %左右,其他管理费等占22%左右。2.勘探开发成本呈下降趋势,生产作业费用等采油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如美国,生产作业费用等采油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80年代初占25%左右,80年代中期占41%左右,90年代初占49%左右,这说明国外石油公司减少了新区及上游高风险投资,而将注意力转向风险相对较小的成熟区,并加大了开采力度。3.80年代中期油价的暴跌,使世界石油工业投资增长率下降。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和油价暴跌后石油工业各方面大规模调整,反映在成本上,表现出石油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以美国为例,1990 年与1985年相比,勘探开发成本降低了49.3%,采油成本降低了31.4%。 另有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国内的油气生产成本下降了5%,为4.0美元/桶油当量,比1991年的4.91美元/桶油当量降低了19%。以上变化表明,西方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及成本的高低,受油价变化的影响很大。在高油价下,各石油公司纷纷开展大规模的勘探和开发;在低油价下,各公司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积极研究和推广新技术,有效地进行各项作业,成本反而降低。这与我国前几十年以原油产量为发展目标和动力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的构成特点及核算管理现状

一般地,我国石油生产成本可以划分为以下五部分:勘探费用,开发井费用,采油作业费用,公用工程费用及其他费用。其中,采油作业费用与国外基本相同。我国的开发费用与国外比,没有地面建设和外输管线及设备费,而是将它们作为公用工程费中的系统工程费。因此,我国石油生产成本构成与国外相比,直接生产成本中的开发成本和采油成本是一致的,主要是对矿区取得费和勘探费用的处理存在很大差别,并且各成本项目构成比重也不同,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某油田原油成本构成进一步看出。如表1,折旧费、油田维护费、储量使用费、 井下作业及其他操作费等所占比重较大,成为主要项目。

表190年代中期我国某油田原油成本构成表

成本生产人 提取注水井下

折旧费

项目 材料 燃料 动力 员工资 福利费 注水费 作业费

比重(%)2.3

1.2

5.8

1.1 0.1 14.4

5.0 10.9

成本

油田 储量测井

油气 其它

修理费 热采费

合计

项目 维护费 使用费 试井费处理费 开采费

比重(%)26.4 12.40.42.9 2.3 2.4

12.4 100

以上原油成本资料基本上反映了勘探、开发、采油三阶段投入情况。但与国外石油生产成本构成及变化趋势相比,我国石油生产成本表现出如下特点和不足:1.不考虑或较少核算矿区取得费和勘探费用,资源性资产(油气储量)没有商品化,其价格得不到真实的评估。因此,使得我国石油成本与国外相比很不完全。表现在:我国石油勘探成本中一般不考虑储量购买费、租赁定金和矿区地租,而国外如前所述美国的勘探成本中这三项占30%左右。我国只是在汇总的原油生产成本中加上储量使用费一项,如表1,占12%左右, 它既不能反映勘探资金投入(我国勘探投资占石油工业总投资26%左右,西方石油公司为40%左右或更高),更不能真正体现储量这一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因此,油气储量商品化和价格的评估成为完善我国石油成本核算体系的关键。上述状况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现行的资源管理体制和成本核算模式存在问题,表现在:1.不考虑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勘探费用由国家统一核销,不资本化,也不摊入各年的生产成本,从而造成了原油成本虚低,占石油工业30%左右的勘探费用无法补偿。虽然从1988年储量使用费进入原油成本,但计入成本的储量使用费并不能真正体现储量这一资源性资产的价格(价值)。因此油气储量商品化及其价格的正确评估就成为完善我国石油成本构成的关键因素。2.我国石油生产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成本中的非生产性因素太多。由于目前管理体制的原因,各油田企业及油田内部各单位“大而全、小而全”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非常严重。加之我国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像油田这些远离大都市的企业,不论企业成立时间长短,内部机构样样齐全,从生产到后勤单位、学校、卫生院、农副业等应有皆有,而且从80年代起,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种设施、工资费用随物价上涨而猛增。即使是有些油田搞社区管理,也没有真正与油田脱离。正是这些非生产因素,其费用占到整个投资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从而出现了石油生产成本结构的不合理,成本不实,也就使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大大削弱。3.众所周知,与国外石油生产成本80年代中期以来呈下降趋势相比,我国石油生产成本80年代以来呈大幅上涨趋势。应该说,石油企业的勘探、开发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都是围绕“增储上产、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展开的。而当前,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影响经济效益的不利因素。因此,需要全面寻求控制和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三、几点改进看法

针对我国石油生产成本构成的不足和核算管理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四点改进看法:

1.应正确处理和核算勘探费用。由于石油勘探是一项风险很大的工作,其本身具有很多难以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勘探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非常困难。针对勘探成本的这一特点,各国在会计上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处理方法。美国的石油会计中存在着成果法和全部成本法两种不同的成本核算办法。50年代中期之前,几乎所有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均采用成果法的会计原则。这种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假如寻找、取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费用支出结果直接找到了储量,那么这些支出都应该资本化;反之,这些活动的费用支出就应该作为费用核销。到了50年代中期,美国对石油和天然气作业的会计核算出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全部成本法。它将一个成本中心的勘探、取得油气储量所发生的所有费用支出全部资本化,无论这些活动的结果成功与否。到1970年,大约有一半股份公开交易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均采用了全部成本法,甚至少数几个大型石油公司也已经放弃成果法而转向全部成本法。鉴于此,我国的石油成本构成要趋于完善,我们认为需进一步完善现行石油成本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也应将全部勘探费用资本化。其中一个难点即油气储量商品化及对油气储量这一资源性资产的价格评估。

2.推进油气储量商品化及其价格评估。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时期。石油企业要逐步改进经营机制,由过去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社会型企业转变为功能单一的“油公司”,主要进行油气开采和经营,其他的职能由相应的辅助公司进行。各公司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运行,各公司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劳务,要以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国家可以授权石油勘探公司进行地质勘探寻找油气储量。油气储量就是勘探公司的产品,油公司要取得开采使用权,就必须购买。这样,储量也就走向市场,商品化成为必然。

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尽早消除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石油企业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改革发展离不开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配套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石油企业才会轻松地走向市场,非生产因素减少,石油成本构成才会趋于合理。

4.为了抑制我国石油成本的过快增长,需要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收稿日期]1999—01—22

标签:;  ;  ;  ;  ;  ;  ;  

从国内外成本构成看我国石油生产成本管理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