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病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黄鳝病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黄颡鱼鱼病的防治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论文,黄颡鱼鱼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水霉病 主要发生在鱼卵孵化期,或苗种拉网、运输后受伤引起。预防鱼卵生水霉,可在鱼卵出现眼点前,每天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洗一次,浓度为15万分之一浸洗10~15min,或用小苏打和食盐各0.04%的混和液全池泼洒,使用10~15mg/L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也有一定疗效。鱼种或成鱼受伤后引起的水霉病可用0.10~

0.15mg/L的孔雀石绿和10~15mg/L福尔马林混合液全池泼洒。

2 气泡病 用地下水入池,或水质过肥,又受到强光照射,水中含氧量过饱和等都会引起鱼苗气泡病,造成池鱼大量死亡。防治方法:若用地下水必须先曝气处理,鱼池局部用遮蔽物遮阴,池中经常用新水改良水质。若发现气泡病应立即加注新水,或用5g/m3

食盐泼洒水面;用生石膏每667m2(亩)1kg,先将其捣成粉状,加入新鲜豆浆,充分混合后全池泼洒。

3 肠炎病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防治方法为每100kg饲料加土霉素10~15g,连续投喂数天,或用鱼广灵0.8mg/L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3d,同时每10kg饲料中加鱼广灵50g,作成药饵投喂,每天1~2次,连用3d。

4 黄颡鱼 出血性水肿病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无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

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防治与效果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3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d;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2g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g,每天1次,连喂3d;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5 锥体虫 病病原体为黄颡锥体虫,寄生于血液中,可能通过尺蠖鱼蛭等水蛭吸血而传染,流行于6~8月。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应从驱除杀灭水蛭入手进行预防,如鱼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用盐水或硫酸铜浸洗鱼体。

6 粘孢子虫病 黄颡碘泡虫病:病原体为歧囊碘泡虫,其孢子进入鱼体后,在各个鳍尖端形成大小不等或重叠的灰白色孢囊常达10多个,严重影响鱼的游动和摄食,使鱼体消瘦。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主要危害成鱼,影响食用,使鱼失去商品价值。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进行综合预防,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可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0.3g/m3多次,肠内有虫寄生时,同时将敌百虫拌饲投喂,可减轻病情;也可每667m2采用125kg生石灰彻底清塘预防,病鱼用1m3水放入500g高锰酸钾溶解后浸洗20~30min。

7 斜管虫病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于鳃、皮肤和鼻腔。当水温和其它条件合适时,可大量繁殖,2~3d内即引起大批病鱼死亡,特别在鱼苗、鱼种阶段须防此病。3~5月间最为流行,靠直接接触或包囊传播。防治可采用8g/m3硫酸铜浸浴鱼种30min,发病时用0.7g/m3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良好。国外用20g/L食盐水或50g/m3高锰酸钾浸浴5min。

8小瓜病(又名白点病) 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寄生于鳃和体表,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和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出血、以至坏死,鳃呈暗红色。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严重时引起鱼特别是鱼种大量死亡。流行于初冬、春末,适宜水温为15~25℃,靠包囊和幼虫传播,特别在密养条件下,更易发此病。防治方法:①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鱼种放养时,可用200~250g/m3的冰醋酸浸浴15min,或用0.32g/m3的孔雀石绿浸浴2h,也可用亚甲基蓝处理。发病时,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但需注意,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

治疗,其不但不能杀灭小瓜虫,反而引起其形成包囊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恶化。

9 拟似盘钩虫病(又名伪锚盘虫病) 病原体为黄颡拟似盘钩虫、月斧拟似盘钩虫,均寄生于鳃上,主要危害幼鱼,病鱼体色变黑,鳃丝呈暗淡色,分泌很多粘液,妨碍鱼呼吸,严重时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其适宜水温为10~28℃,全年可生长,夏秋是它的流行季节。防治方法:用90%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mg/L全池遍洒,治疗连用3d,效果良好。

10 黄颡鱼旋驼形线虫病 病原体为黄颡旋驼形线虫,异名黄颡前驼形线虫,寄生于骨及肠中,该虫大量寄生时,鱼体明显消瘦,剖检时可见肠部明显发生病变:肠内少食或无食,粘液多且稀薄,粘膜层脱落,失去原有的弹性;有的肠已成为半透明状。在虫体迁移的部位(头部皮肤),无肉眼可见的病变。治疗采用5mL/L的90%晶体敌百虫浸浴可杀死病鱼头部皮肤的幼虫和雌虫,效果较好。

11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又称瞎眼病,病原体为黄颡似嗜子宫线虫,雌虫寄生于眼窝、腹腔等处。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内充满活动的幼虫。中间宿主为台湾温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浮于水上层自由生活4d。黄颡鱼因吞食带虫之中间宿主而感染。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而居至发育成熟,这时虫体呈淡红色或无色透明,在眼睛下可见虫体蠕动,但无发炎及眼球突出现象,因此不易被人发现。翌年4~5月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随虫体长大,压迫眼睛,致使眼球突出,最后因雌虫的钻出而造成皮肤破损,并继发感染细菌和水霉。严重时会因水晶体浑浊而失明,甚至眼球脱落,其防治方法尚在探索。

12 钩介幼虫病 病原体三角帆蚌和无齿蚌等的钩介幼虫,寄生于鳃、鳍条、口腔、鼻孔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引起周围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包囊。对饲养5~6d的鱼苗或全长在3cm以上的夏花产生较大影响。寄生在嘴角、口唇或口腔里,能使鱼或夏花丧失摄食能力而饿死;寄生在鳃上,因妨碍呼吸窒息而死,并往往可使病鱼头部充血,出现“红头白嘴”症状。流行于春末夏初,每年在鱼苗和夏花饲养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故在此时常出现此病。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或每667m2(亩)用40~50kg茶饼也可杀灭蚌类;

②鱼苗及夏花培育池内决不能混养蚌,进水必须经过过滤,以免钩介幼虫随水带入鱼池;

③发病早期,将病鱼移到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使病情逐渐好转。

13 双穴吸虫病

又称白内障病、瞎眼病、掉眼病或复口吸虫病,病原体为湖北双穴虫病和倪氏双穴吸虫,其尾蚴和囊蚴寄生于眼水晶体内。成虫寄生于红嘴鸥肠道,第一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斯氏萝卜螺及克氏萝卜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黄颡鱼等多种鱼类。病鱼在水面作跟跃式游动,继而游动缓慢,运动失控,在水中打转,其头部脑区和眼眶出现明显充血现象,有时病鱼出现严重的恶化,若入侵尾蚴数量较少,病鱼会变瘦,出现眼球水晶体浑浊,出现“白内障”症状,部分病鱼还有水晶体脱落、瞎眼等现象,这是一种急性病,病鱼从出现运动失控到死亡,仅几分钟,至十几分钟,若病鱼出现弯体,则要数天后才会死亡。此病可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鱼病,于5~8月流行,8月之后一般转为白内障症状。

防治此病主要应采取切断病原生活史环节的方法,如驱赶鸥鸟、消灭虫卵、毛螺和中间宿主等措施,具体方法:

可用每667m2、水深1m施放生石灰100~150kg或茶饼50kg,带水清塘;

用0.7mg/L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重复2次;

用0.7mg/L的二氯化铜或醋酸铜全池遍洒,均可杀灭中间宿主。

联系电话:022-28021223

标签:;  ;  ;  

黄鳝病防治技术_黄颡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